四川省遂宁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遂宁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遂宁八中2025~2026学年度上期第一学段素质监测
七年级语文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7题,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晕(yùn) 酝酿(liàng) 潦亮(liáo) 宛转(wǎn)
B.应和(hé) 朗润(yùn) 澄清(chéng) 吝啬(lìn)
C.着落(zhuó) 莅临(lì) 干涩(sè) 粗犷(guǎng)
D.静谧(mì) 骄媚(jiāo) 高邈(miǎo) 贮蓄(chǔ)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竹筛 发髻 各得其所 漠不关心
B.粗旷 缥缈 惊慌失错 大相径庭
C.确凿 禁固 人迹罕至 骇人听闻
D.狭隘 荫蔽 沉默寡言 不可救要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绵绵细雨一连下了好几天,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潮乎乎的,各种细菌油然而生。
B.全国首个省际中药采购联盟在济南成立,将有效解决中药材价格难估、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C.她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孩,关键时刻总能随声附和,支持班级事务。
D.听了妈妈的一席话,我忽然恍然大悟。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C.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
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5.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比喻)
B.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比喻)
C.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比喻)
D.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反问)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
②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④⑤③②① B.⑤④②③① C.⑤④③②① D.④⑤①②③
7.中国是一个讲求礼仪的国度,下列句子中敬辞谦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您能赏脸来这个比赛现场,我们高兴万分。
B.关于这一场比赛,我想发表下高见。
C.你上次送我的钉鞋,我一直惠存着。
D.初次光临你的鄙校,我感到十分荣幸。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名句名篇默写(每题1分,共12分)
8.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最能反映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 , 。
(3)《次北固山下》中道出新旧更替的哲理的名句是: , 。
(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
三、诗歌鉴赏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锦城春望
卓英英
和风装点锦城春,细雨如丝压玉尘。
漫把诗情访奇景,艳花浓酒属闲人。
(1)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写作者的闲情的?请概括作答。(3分)
(2)本诗与“却话巴山夜雨时”都写到雨,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四、文言文阅读
1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材料二: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 (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 小说集。(2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与之食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
五、综合性学习
11.按要求完成练习。
(1)阅读材料,概括我国“孝亲文化”的主要特点。(4分)
中国传统孝亲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及我国旧时启蒙书《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等,都是孝亲文化的体现。
在惜时如金,注重经济效益的今天,金钱物质冲垮了人们的文明思想,对以尊老、敬老、养老价值观念为主的传统孝亲文化形成冲击,弘扬孝亲文化要从实际出发,更要不断创新,在物质、精神、法律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多管齐下,发挥最佳效用。
据称,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15个大城市都大力宣传新“二十四孝”;另外,山西绵山、山东临沂等地方城市也发布了新“二十四孝”标准,宣传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的内涵,传唱新“二十四孝”歌曲和童谣,倡导新“二十四孝”行动。总之,新“二十四孝”成为今天孝亲文化的重要内容。
(2)请你仿照例句阐释“孝”的内涵和意义。要求:句式整齐,语意连贯。(3分)
例句:孝——营造浓郁亲情,创造家庭幸福
孝—— ,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回答下面小题。
①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我,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②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③大概是太过于( )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④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⑤“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⑦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⑧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⑨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龙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⑩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2.联系课文内容,请为第③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3分)
A.耿耿于怀 B.刻骨铭心 C.记忆犹新 D.念念不忘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一句,既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又为下文写阿长买来《山海经》做铺垫。
B.第③段中,阿长把《山海经》说成是“三哼经”,说明了阿长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热情善良,幽默风趣,让人感到亲切。
C.第④段中“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当时接到书时强烈的惊喜和震撼。
D.第⑦段中“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里“神力”指的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14.第④段画线句改成“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后给了我一包书,说道”好不好?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4分)
15.结合上文内容,分析文章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村庄的四季
雷晓婉
①有时候,当因生活而麻木的心之触角,伸向遥远的记忆时,脑海里,便会出现这样一幅场景:一条河流从村子中央流过,河水童话般清亮无比,连鱼儿的触须都看得清清楚楚,芳草萋萋,羊群雪白,少年的歌声穿越桑林,冲向云霄,村子周围的庄稼茂盛得近乎疯狂……这个时候,我的心里,就会莫名其妙地温暖起来。
②啊,故乡,童年的故乡,遥远的梦想,忆及总会有美好的东西纷至沓来。关于故乡的味道,四季中,不同的味道,开始进入渴望的鼻腔。
③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活泼地照在村子上空,这个时候,乡亲们开始做春耕的准备了。整个村子,已经被或白或红的槐花包围,甜丝丝的香气,氤氲着村庄里的甜蜜气氛,空气里,流淌着美好的气息。周围的养蜂人总愿跋山涉水,赶来这个小山村让蜜蜂采蜜,酿出的槐花蜜,油亮暗红,一扯一根线,质量好极了。嗡翁背的蜜蜂,怒放的槐花,原来春天的故乡,招蜂引蝶、流蜜溢香。
④夏天,庄稼恣意生长,整个田野,翻滚着生命的旺盛,庄稼的味道,热烈生动,扑面而来。里面既有高桀火红的青涩味,也有嫩玉米羞涩的甜丝味,更有饱满的大豆散发淡淡的豆腥味。所有的一切,混合成了一股生长着的浓烈的庄稼味。行走田间,风就会捧起庄稼的青涩味,往你的鼻孔里送,这是春季葵肥的力量和老农的精心哺育发挥了作用,庄稼排行站在地里,潇潇洒洒,汲取地气,慢慢积蓄着力气,等待秋后变化为五谷的香气,润泽人间。所以,夏天的村庄,庄稼狂舞、青涩味浓。
⑤秋天到了,天高云淡,自有秋的独特味道飘散开来。民以食为天,这个季节,正是晒大酱的好时候,把发霉的馒头扔入盆中,加上盐,就可以放在墙头,不管不问,任意晾晒了。民间的经验无比珍贵,比方说,这大酱须得凌晨端出,让朝露滋润,方才味道鲜美。果真,奶奶做的大酱,就比邻居家晚辈做的味道好。如果你在秋季的乡村走一遭,焦干喷香的庄稼秸秆在街道两旁,金黄的玉米在平楼顶上咧嘴而笑,各户晒在墙上的大箭,散发出阵阵酱香味。天上的云彩少而静,白云悠然游走,恰似乡人的慢生活,活出生活的韵致,活出生活的精彩,被大酱味包围着的乡村,是充满烟火气息的人间田园。
⑥冬天到了,乡村也开始猫冬,放在土窖里的地瓜被取上来,丢在大铁锅里,炖上半个时辰,就有甜丝丝的地瓜香味顺锅沿织出来,这个,得配上腌渍的老咸菜,才能吃得喷香。那老咸菜,用五香调料,一层菜,一层粗盐,码好,脆上一个冬天,就是绝好的下饭菜。所以,咸菜那种奇异的味道,代表了冬天乡村真正的味道。冬之暖阳照耀着,上了年纪的老人,蹲在墙根处,手捧大海碗,夹一筷子老咸菜,喝着冒着热气的地瓜稀饭,这是冬天乡村的味道,是地瓜稀粥老咸菜的农家乐生活的味道。
⑦乡村的味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它是一种情思,是一种怀念,是一种想起来就让人流泪、让人唏嘘不已的情愫,更是在心灵疲惫或麻木时,一种温暖、慰藉心灵的感觉。不过这乡村的味道啊,现在正离我们远去,逐渐愈行愈远。
16.作者笔下的乡村四季各有什么标志性的“味道”?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3分)
17.从修辞角度品味划线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金黄的玉米在平楼顶上咧嘴而笑,各户晒在墙上的大箭,散发出阵阵酱香味。
18.探究文章结尾段落,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七、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告别小学,走进初中,你见到了新老师,结识了新同学,在新学校里一定有许多特别的体验,让你有所收获。在与老师的交往中,你可能学会了感恩;在与同学起冲突时,你可能学会了反思;在第一次竞选班干时,你可能学会了自信……
请以“我学会了 ”为题,叙写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1)不得抄袭、套作。
(2)不少于600字。
(3)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1.C【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A.酝酿(liàng)——niàng,潦亮——嘹亮;B.应和(hé)——hè,朗润(yùn)——rùn;D.骄媚——娇媚,贮蓄(chǔ)——zhù;
2.A【详解】本题考查易错字。B.粗旷——粗犷,惊慌失错——惊慌失措;C.禁固——禁锢;D.不可救要——不可救药;
3.B【详解】A.“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此处形容细菌,对象不符;
B.“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使用正确;C.“随声附和”的意思是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忽然”与“恍然大悟”语义重复;
4.D【详解】本题考查病句。A.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B.否定不当,可删去“不再”;C.搭配不当,可将“改进”改为“提高”;
5.B【详解】B项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6.B【详解】研读材料,首句先谈中国画的总体特点,确定第一句⑤;由总体到具体,再说中国画中的线条,确定第二句是④;然后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确定第三句是②;接着谈画中线条的特点,确定第四句是③;最后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第五句是①。这道题的顺序是⑤④②③①。故选B。
7.A【详解】本题考查敬辞谦辞运用。B.“高见”是敬辞,指“高明的见解”,多用于尊称对方的看法,不能用于自称。此处说自己,应改为谦辞“浅见”或“拙见”;C.“惠存”是敬辞,意为“请保存”,用于请求对方保存自己的物品,而非自己保存对方的物品。此处说自己保存他人赠送的钉鞋,应改为“珍藏”或“保存”;D.“鄙校”是谦辞,用于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不能用于称呼对方的学校,应将“你的鄙校”改为“贵校”;“光临”是敬辞,用于欢迎对方到来,此处可用“来到”“到访”这类中性词;
8.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9.(1)诗人心怀诗兴,观赏春景,可见闲情逸致。作者赏花、喝酒,可见诗人安适、愉悦。
(2)“细雨如丝压玉尘”写“雨”是为了突出春天的清新;“却话巴山夜雨时”写“雨”是为了突出对亲人的思念。
10.(1) 刘义庆 志人
(2) 约定 离开 代词他,指故人 害怕,担心
(3)C
(4)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朋友才到。②以前吴起外出,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5)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11.(1)①孝亲文化历史悠久。②孝亲文化在今天不断创新。
(2) 示例一:孝——传承历史文化, 弘扬民族美德。(示例二:孝——回报父母恩情,形成良好风尚。)
12.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
B.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难以忘却。
C.记忆犹新:过去的事,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
D.念念不忘: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结合第②段“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可知,“我”一直想买一本《山海经》,因此本空应填“念念不忘”。
故选D。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风趣幽默”有误,阿长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误听成了“三哼经”,可见其热情善良;
故选B。
1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修改后与原句对比,先判断二者之间的不同,然后分析这些不同之处的表达效果。一般从句式(长短句、整散句)、修辞、用词的角度分析。
结合“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可知,“一……就”这一连词组合,生动且精准地凸显出阿长送书动作的迅速、急切。这表明阿长在买到书后,内心急切地想要把书交到“我”手上,一刻都不想耽搁,足见她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高兴地”这一神态描写,细腻地展现出阿长当时的心情。她为自己历经波折终于买到“我”心心念念的《山海经》而满心喜悦、得意。这种喜悦并非源于自身的收获,而是纯粹因为满足了“我”的愿望,充分表现出阿长以“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对“我”的关心细致入微、体贴入微。
改句“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后给了我一包书,说道”表述较为平淡、普通,只是简单陈述了事件过程,无法像原文那样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阿长的形象以及她对“我”的深厚情感,所以不能改。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文章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句话蕴含着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深切怀念与感激:阿长虽身份卑微,只是一个普通的保姆,但她却为童年鲁迅买来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如文中第⑥段“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以及第⑦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些内容表明阿长的这一举动让作者感受到超越血缘的温情,在作者心中阿长具有伟大的神力。结尾直呼地母祈求永安其魂灵,饱含着作者对长妈妈质朴关怀的终生感念。
无尽愧疚与自责:从第 段“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可以看出,作者在长妈妈去世多年后,才意识到自己对她的了解如此之少,连她的姓名和经历都不清楚。此时作者怀着愧疚与自责,希望通过向地母祈愿,让长妈妈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息,以此来弥补自己生前的疏忽与亏欠。
深沉祝福与祈愿:“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祈求地母庇佑长妈妈的魂灵。地母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包容、慈爱与永恒,作者希望长妈妈在离开人世后,能在地母温暖的怀抱中获得永恒的安宁与幸福,体现出作者对长妈妈深深的祝福。
16.春天:甜香味;夏天:庄稼味(青涩味);秋天:酱香味;冬天:老咸菜味儿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③段“整个村子,已经被或白或红的槐花包围,甜丝丝的香气,氤氲着村庄里的甜蜜气氛,空气里,流淌着美好的气息。周围的养蜂人总愿跋山涉水,赶来这个小山村让蜜蜂采蜜,酿出的槐花蜜,油亮暗红,一扯一根线,质量好极了。嗡嗡嗡的蜜蜂,怒放的槐花,原来春天的故乡,招蜂引蝶,流蜜溢香”概括可知,春天:甜香味;
结合第④段“夏天,庄稼恣意生长,整个田野,翻滚着生命的旺盛,庄稼的味道,热烈生动,扑面而来。里面既有高粱火红的青涩味儿,也有嫩玉米羞涩的甜丝味儿,更有饱满的大豆散发淡淡的豆腥味儿”概括可知,夏天:青涩味;
结合第⑤段“秋天到了,天高云淡,自有秋的独特味道飘散开来”“如果你在秋季的乡村走一遭,焦干喷香的庄稼秸秆在街道两旁,金黄的玉米在平楼顶上咧嘴而笑,各户晒在墙上的大酱,散发出阵阵酱香味”概括可知,秋天:酱香味;
结合第⑥段“冬天到了,乡村也开始猫冬,放在土窖里的地瓜被取上来,丢在大铁锅里,炖上半个时辰,就有甜丝丝的地瓜香味顺锅沿飘出来,这个,得配上腌渍的老咸菜,才能吃得喷香。那老咸菜,用五香调料,一层菜,一层粗盐,码好腌上一个冬天,就是绝好的下饭菜。所以,咸菜那种奇异的味道,代表了冬天乡村真正的味道”概括可知,冬天:咸菜味。
17.“咧嘴而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成熟之态,彰显出一份丰收的喜悦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⑤段“金黄的玉米在平楼顶上咧嘴而笑,各户晒在墙上的大箭,散发出阵阵酱香味”中的“咧嘴而笑”可知,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玉米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写出玉米成熟的情形,表现出作者看到丰收时的喜悦之情。
18.它表达了作者对记忆中故乡美好生活的追思、感怀与热爱,抒发了因为这份美好渐行渐远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结合第⑦段“乡村的味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它是一种情思,是一种怀念,是一种想起来就人流泪、让人唏嘘不已的情愫,更是在心灵疲惫或麻木时,一种温暖、慰藉心灵的感觉”可知,这句话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结合“不过这乡村的味道啊,现在正离我们远去,逐渐愈行愈远”可知,抒发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惋惜。
19.例文:
我学会了自律
时间像流水,一去不复返;时间像阶梯,催促我们迈向成熟;时间像战鼓,激励我们奋进。转眼间,跨入初中的大门已经几个月,这几个月里我收获了许多许多。
“自律”二字,曾经离我那么遥远,我与它是那么陌生。但七年级,我试着与它交上了朋友。那是一个晴空万里的下午,我的同桌和后座正聊得不亦乐乎呢。“哈哈哈”的笑声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回旋,手拍桌子的声音似乎能响彻云霄。唉,正在计算数学题的我愁眉苦脸,天啊,这一对活宝就不能停下来歇一歇吗?我终于忍不住了,冲着同桌大吼道:“你的嘴巴就不能停一停吗?你不可以做点作业吗?你不能考虑一下我的感受吗?”他明显愣住了,但当他看了一眼我正在做的试卷,马上变得盛气凌人了:“我早就做完了。给,拿去抄吧,不过有条件,我要一枝黑笔芯,嘿嘿!”我犹豫了一下,然后坚决地说:“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绝不抄你的作业!”他惊讶地看着我:“我给其他人抄作业, 别人从来没有回绝过。好吧,笔芯我不要了,还要抄吗?”我淡定地对他说:“笔芯我有,我可以给你,但,我不抄作业!”我打开铅笔盒,取出一枝针管状的笔芯给他,他像是嘲笑,又像是一本正经地接过,说:“那好吧。”我趁机与他商量道:“你可不可以不讲话了, 我都给你一支笔芯了。”“好好好。”他点头哈腰道。
我又埋头做起作业,只是一秒钟,就在他转过去的一秒钟,拍桌子的声音,大声叫嚷的声音又恢复如前。唉,算了算了,这两个活宝。嗯,求人不如求已,我既然都能控制自己不抄他的作业,那我为什么做不到专心致志学习,不去听他们讲话呢?我笑了,对啊,我们管不住别人的嘴巴,但我们可以管住自己的躲,管住自己的心呀!我深吸一口气,全神贯注地投入自己的世界……
哦,我做出来了,我兴奋地抬起头。瞧,那两兄弟还在热聊中,可是,刚才,我似乎没有听到他们的声音,真的没有听到。这就是自律吗?哦,我终于做到自律了。在成长中自律,在自律中成长。崭新的七年级,让自律伴我一路前行!
第二,思路点拨。文题中的“我”点明文章应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创作,写成记叙文。从新学校的生活经历中选取素材,抒发真情实感,打动读者。既然是“学”应该先明确学习的对象,此题应选择新校园生活中的人、事、物,若以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蜗牛、蜘蛛等)作为指导我们成长的对象,文章内容会略显简单。开篇可简单概括自己学会了什么。接下来记叙具体事件,例如:同学激励我好好学习,勇攀高峰,我学会了拼搏;同桌告诉我打招呼其实很简单,我学会了主动交朋友……结尾再次重申自己学会的内容,或是呼吁大家一起来学习某种精神,深化中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