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深圳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9月16日,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千政策措施》,提出五方面共19
条举措。其中明确提到,“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并进一步提出“探索设置中小学
春秋假,相应编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这一表述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对
设置“春秋假”的广泛讨论。
所谓春秋假,是指在春季和秋季学期中,为学生增设一个有别于寒暑假的短假期。这并不
是全新概念。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就提
出,在总假期时长不变的前提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探索中小学
放春假或秋假。之后多个政策文件也陆续提出类似建议。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
费专项行动方案》再次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的政策设想,着眼于调整假期结构,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其背后
是对教育规律、家庭需求与经济社会资源的综合考量。在保障教学总量和时长不变的基础上,
通过设置春秋假这一更灵活的假期安排,既有利于促进旅游消费,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其中兹含着“人文经济学”的深层逻辑,彰显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体现着对人文关怀、文化
价值、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重视。
一方面,设置春秋假有助于实现错峰出行,缓解集中休假带来的压力,提升游客出行体验,
推动旅游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从经济视角看,该举措旨在打破旅游消费的时间约束。传统寒
暑假和法定节假日,容易造成游客过度集中,再优质的旅游资源,面对“人从众”式的汹涌客流,
也难以保证游览品质。
【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26-X-081C
另一方面,分段休假也能帮助中小学生调节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教育应当关注人的
需求和发展。当前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长时间连续学习易导致疲劳,而超长寒暑假又可能带来
知识衔接的“断档”。在学期中适时设置短暂假期,有助于学生劳逸结合,促进身心健康
此外,春秋两季气候宜人,适合开展户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自然和实践体验的机
会。古人说“莫放春秋佳日过”,多走进大自然、参与户外实践,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书本学习难以
替代的价值。《论语》中所描绘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的场景,正是一种在自然中陶治性情、和谐育人的生动体现。
当然,推行春秋假,离不开各种配套措施支持。包括切实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完善多元化托
管服务体系,以及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假期时长和安排,等等。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政策
在探索实践中不走样,让学生在人性化的假期制度中得到全面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杭州自2004年就已开始试点春秋假,并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免费托管
服务,是探索实践春秋假的“先行者”。杭州作为人文经济学的样本城市之一,春秋假在此地的
早期实践,或许并非偶然。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4日03版)
材料二:
鼓励中小学放春秋假,并非筒单的时间调整,背后有着多重价值考量。一来,育人价值。设
置短暂而规律的春秋假,让学生们喘口气、加加油,能够以更饱满的状态进行学习。二来,实践
意义。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不仅是汲取书本知识,也要用脚丈量生活。春秋时
节,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到田野山林感受自然变化,到社区服务中理解社会责任,带来的认知成
长是课堂教育无法潜代的。三来,经济效益。假日经济学早有论断,小休闲连着大消费,孩子放
了假,若和家长带蕲休假“搭子”成功,显然可以释放更大消费活力。
春秋假好处多,但落实起来也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有人担心“假期多了,孩子学习会不会掉
队”,有人担心“插入春秋假,教学节奏会不会被打乱”。此外,双职工家庭本就忙多闲少,孩子凭
空多了几天假,如果家长的带薪休假无法落实,谁来带娃就成了问题。这些顾虑都不妨放到台
面上好好讨论,逐一解决。对此,许多地方积极探索,比如通过开展春秋游、课后服务等形式,蒂
家长消除后顾之忧。总之,假期调整事关千家万户,充分听取意见,不断优化方案,好事方能办
出好效果。
从本质上看,休闲经济对接的是人们体验生命、感知美好的情感霄求。未来,随着配套政策
的不断完善、家校协同机制的逐步健全,相信春秋假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的“小憩时光”,也是他
们走向社会的“成长课堂”。
(摘编自《北京日报》2025年09月19日)
1.下列关于“中小学春秋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明确要求中小学必须设置春秋假,以调整假期结构。
B.春秋假是指在学生寒暑假基础上,于春秋两季学期中增设的短假期,总假期时长不变。
C.推行春秋假的主要目的是打破旅游消费的时间约束,缓解集中休假带来的压力。
D.浙江杭州自2004年起试点春秋假,并提供免费托管服务,成为全国首个推行城市。
【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26-X-081C2025~2026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项“明确要求中小学必须设置”错误,原文为“可探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C项“主要目
的”片面,原文强调教育规律、家庭需求与经济社会资源综合考量;D项“全国首个”无依据,原文仅称其为“先
行者”。)
2.C(A项“对经济效益的单一追求”错误,材料一强调“人文关怀、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协同发展”:B项“仅限于
家庭旅游支出”片面,材料二提到“假日经济学”中“小休闲连若大消费”;“对整体经济拉动作用有限”错误,材
料二指出“显然可以释放更大消费活力”:D项“完全替代”无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假是“调整假期结构”而非
替代。)
3.C(C项“即使教学节奏被打乱,也应优先推行”错误,材料二明确提到需“逐一解决顷虑”“充分听取意见”,而
非忽视教学秩序;A项对应材料一“配套措施支持”与材料二“双职工家庭问题”:B项结合材料一杭州案例与
现实政策逻辑;D项综合两则材料对“家校协同”的强调。)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材料一侧重于政策的宏观背景,综合效益和深层逻辑。它从国家政策文件(如商务部、国办文件)引入,系
统阐述春秋假在适应现代化社会需求,遵循教育规律、促进旅游消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考量,
并提升到“人文经济学”的高度,强调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②材料二侧侧重于分析政策的多重价值和落实过程中的现实考量。它采用“一来…二来…三来…”的
结构,清晰剖析春秋假的育人价值、实践意义和经济效旅。同时,它用更多篇幅探讨家长担忧、“谁来带娃”等
现实顾虑,并指出需要通过探索春秋游、课后服务等模式优化方案,更贴近实际操作层面。
解析:本题满分4分,需从两方面作答:一是准确概活材料一侧重宏观政策背景、综合效益(如错峰出行、调节
学习节奏)和“人文经济学”逻辑:二是准确概括材料二侧重具休价值(育人、实践、经济)和现实顾虑(如家长
看护,教学进度)。能结合文本对两者差异进行清晰对比分析(如材料一偏理论综合,材料二偏实际操作)可
给满分。若仅概括一方或分析笼统(如只说“材料一讲好处,材料二讲问题”),的情扣1一2分。若答案与文
本无关或未作答,得0分。
5.各位家长,您好!我们非常理解大家对于教学节泰和学业成绩的关切。关于春秋假的设置,需要向大家说明
的是:
①首先,推行春伙假并非简单增加假期天数,而是在总教学时长不变的前提下,对现有假期结构进行优化调
整,通过“相应缩短寒晷假时间”来实现。教学总量是有保障的。
②其次,短暂的春秋假恰恰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而非降低。长时间连续学习容易导致疲劳,在学期中
设置短假,有利于学生劳逸结合、调节节奏,以更饱满的状态投人后续学习,这符合教育规律。
③最后,春秋假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希望学生能利用这段时间走进自然、参与社会
实践,这种“行万里路”的体验所带来的认知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是课堂教育难以替代的,从长远看对学生
的成长利大于弊
我们会协同学校,确保教学计划科学调整,并完善课后服务体系,尽量减少对教学秩序的冲击。感谢您的宝
贵意见!
解析:本题满分6分,评分依据三个维度:一是身份与观点(1分),要求以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身份开场,回应
得体且观点明确(如理解担忧并说明假期优化意义)。二是理由充分性(3分),需结合材料给出至少三个充
分理由,例如:强调教学总量不变(非新增假期)、说明分段休假有助于劳逸结合提高效率、指出假期可用于实
线促进全面发展、提及学校将提供托管等服务保障。每缺少一个核心理由扣1分。三是条理与表达(2分),
要求结构清晰(如使用“首先、其次”衔接)、语言流畅有说服力。条理不清或表达生硬扣1一2分。
6.C(A项错误,妻子索要红绸裤动机纯粹,源于贫困环境巾对体面生活的朴素渴望,本质是农村女性尊严需求。
日军入侵仅制造了掠夺契机,并非欲望本身异化:B项错误,医生“笑了一笑”的细节展现的是人道关怀,不叫
“刻意宽纵”,C项正确,马金柱归还赃物的整个过程由良知自发主导,归还时无任何外部施压:D项错误,未
在此处表达对日军的“愤恨”,也未突出“感激”。)
7.D(D选项表述存在概念偷换。文本二原文强调“文艺服从于政治”,而“抗日”作为当时首要政治任务,要求文
艺工作者在抗日统一战线上与党外艺术家团结。)
8.①参与劫掠的麻木与窃喜:被派作民夫进山,虽知劫掠行为可耻,但仍参与其中,抢到红绸裤时短暂窃喜
②负伤被救后的恐惧与愧疚:被八路军救治时因偷窃行为而心虚,唯恐被揭发:见医生未追问红绸裤,既心怀
侥幸又深感道德煎熬。
③养伤期间的自责与煎熬:目睹八路军与民众的真诚善待,对比自身偷窃行为,红绸裤与手镯成为心理伽锁,
愧悔难当却无勇气坦白。
【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6-X-081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