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学业评价调测卷
学校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题活动,请完成下面任务。
【任务一 积累与运用】
语文学习,就是一场场与经典作品的对话。
我们读新闻,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ɡài( )叹服;为cuàn( )改南京屠杀历史的日本右翼分子感到气愤;为悄( )然奋起的中国科技自豪……
我们读散文,仿佛听到藤野先生从不倦、C.抑扬顿挫的音调;仿佛看到鲁迅先生正“依着沿苏州河的铁栏”悠然地吸着烟……这些经典的作品一定是D.妙手偶得,是经过反复chuí( )炼的语言的精华。
1.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划线字注音。(4分)
气ɡài( ) cuàn( )改 悄( )然 chuí( )炼
2.说文解字,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6分)
本意:A。 《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
引申义:①行走;②流通;③从事,进行;④能干;⑤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
甲骨文 楷书
(1)补全上面空格A处。(1分)
(2)请为下列词语或成语中的“行”选择合适的引申义。(填序号)(3分)
A.你真行
B.操行
C.风行一时
(3)从“行”含义探究,你发现字义的延伸有何规律。请根据以上探索进行归纳。(2分)
3.追随古人足迹,在古诗词中欣赏大江南北的风光,与自然亲密对话。(10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风景 诗句
层林尽染,落日余光。 树树皆秋色,①。(王绩《野望》)
江面晴明,草木茂盛。 ②,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早春盛景,生机勃勃。 几处早莺争暖树,③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高蔽日,壮美绚丽。 ④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览物之情各有不同 情感 诗句
鄙弃尘俗 ⑤ ,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赞扬感叹 ⑥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⑩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自得落寞 ⑦ ,⑧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根据文意,在①﹣⑧中填写相关诗文。
(2)结合诗句,在⑨﹣⑩中填写相关词语。
4.实验西校八年级同学准备进行“‘红星’英雄人物小传”的卡片制作大赛。小文拟了一张人物框架图,请你帮他把缺失的部分补充完整。(5分)
A:    (1分)
B:    (2分)
C:①    ;②    。(2分)
【任务二 读万卷书,与经典对话】
5.(2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4分)
材料
【甲】 新城①道中(其一) 宋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②,树头初日挂铜钲③。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④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本诗是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至新城途中所作。②絮帽:棉帽。③铜钲(zhēng):古代铜制乐器,在行军时敲打。④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答李端叔书①(节选)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②。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故譊譊③至今,坐此④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己,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瘦,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注】①本文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制策:指封建社会中一种临时特设的专科考试。③譊譊(náo)譊:争辩,谈论,这里指写文章,在文中争辩。④坐此:因此。
链接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任杭州通判,再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1079年,因“乌台诗案”所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94年,又被贬惠州、儋州。
【释词 理解】
(1)关联方法,理解词句。(6分)
方法 句子 方法联结 释义
课内迁移法 遂以轼为欲立异同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a    
成语关联法 纷然诵说古今 b     ……的样子
查阅字典法 皆故我 ①原因;②存心;③意外的事情;④过去的,原来的;⑤姓氏。 c     (填序号)
d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请 居 无 事 默 自 观 省 回 视 三 十 年 以 来 所 为 多 其 病 者
【联读 解景】
(2)“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甲】诗颈联写景的巧妙之处。(2分)
【深读 悟情】
(3)【乙】文中的“闲人”一词与丙文波浪线句子“辄自喜渐不为人识”中的“喜”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3分)
【联读 知人】
(4)结合【甲】【乙】【丙】诗文,联系链接材料及你的阅读积累和体验,谈谈你从苏轼身上获得哪些人生启示。(3分)
6.阅读文章,完成问题(13分)
突然出现的我
李娟
①小时候我家在城里开着一个小商店,店里有着高高的柜台。喝酒的人一个挨一个靠在上面高谈阔论,一人持一只杯子或拎一瓶酒。这是我最早接触的哈萨克人。那时我一点也不懂哈萨克语,虽说每日相处,但还是感觉距离遥远,像面临踞天险为关的城池。
②如今,我会说一些哈萨克语了,起码能维持最基本的一些交流,但仍面临着那个城池,难以往前再走一步。
③记得刚刚进入扎克拜妈妈的家庭生活时,一天傍晚扎克拜妈妈让我去看看骆驼在不在南面大山那边。我跑到山上巡视了一番,跑回家气喘吁吁地报告:“骆驼没有!只有‘山羊’!”但当时我还不会“山羊”的哈萨克语,一着急,就用手摸了一把下巴,做出捋胡子的样子:“这个嘛,有的!”扎克拜妈妈恍然大悟,大笑而去。从此之后,每当派我去赶山羊的时候,大家就会冲我捋胡子:“李娟,快去!”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时间久了,这样的笑话一多,却让我感到孤独得近乎尴尬。我点点滴滴地体会着这孤独,又深深地享受着它。我藉由这孤独而把持自己,不悲伤,不烦躁,平静清明地一天天生活。记住看到的,藏好得到的。
④我记录着云。有一天,天上的云如同被一根大棒子狠狠乱搅一通似的,眩晕地胡乱分布。另外一天,云层则像一大幅薄纱巾轻轻抖动在天空。我记录着路。那些古牧道,那些从遥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缠绕在悬崖峭壁间的深重痕迹。我想象过去的生活,那时,人们几乎一无所有……荒蛮艰辛,至纯至真。但是,无论他们,还是我们,都渴望着更幸福更舒适的生活,这一点永远没有改变。
⑤我记下了最平凡的一个清晨。我看到扎克拜妈妈正定定地站在南边草坡上。更远的地方,斯马胡力牵着马从西边走来。更更远的地方,稀疏的松林里,卡西穿着红色的外套慢慢往山顶爬去。这样的情景之前无论已经看到过多少次,每一次还是会被突然打动。
⑥一个阴沉的下午,大约快下雨了。赶牛的卡西回到家后,显得很疲惫,头发上插着一根羽毛。我开始以为是她穿过丛林时不小心挂上的,谁知她一到家就小心取下来,递给扎克拜妈妈。我突然想到,这大约就是猫头鹰羽毛吧。据说哈萨克族将猫头鹰羽毛视为吉祥的事物,我想问是不是,却不知“猫头鹰”这个词怎么说,就睁只眼闭只眼地模仿了一下,她们一下子明白了,扎克拜妈妈说是。卡西说羽毛是捡来的,扎克拜妈妈仔细地抚摸它,把弄弯的毛捋顺了,然后送给我,让我夹进自己的本子里。我不禁欢喜起来,真心地相信这片羽毛的吉祥。那是第一次感觉自己不那么孤独。
⑦有一次我出远门,因为没电话,大家不知道我回来的确切日期,斯马胡力就每天骑马去汽车走的石头路边看一看。后来还真让他给碰到了。可是马只有一匹,还要驮我的大包小包,于是他让我骑马,自己步行。我们穿过一大片森林、一条白桦林密布的河谷,还有一大片开阔的坡顶灌木丛,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冬库儿的家中。路上,斯马胡力为了给我惊喜,引马绕远路,让我看到了山间的瀑布。我感受到了他满当当的欢乐与情谊。
⑧在这丰饶的夏牧场,我之前的那点孤独算什么呢?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天上的云或凌乱或轻盈,既写云的状态,也隐含了“我”的感受。
B.“我”记录古牧道,想象过去生活,思考古今人们的共同追求。
C.在平凡的清晨被平凡的情景打动,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偶然的。
D.回家的路上,我们穿过森林、河谷、丛林,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2)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4分)
与哈萨克人的相处:①    →扎克拜妈妈等人模仿“我”捋胡子→③    →斯马胡力让“我”骑马,他步行
“我”的心理变化:感觉距离遥远→②    →第一次感觉不那么孤独→④   
(3)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作者在本文中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4)某杂志社决定刊载这篇文章,编辑在审校稿件时,建议将原标题“突然出现的我”更换为“丰饶的夏牧场”。如果你是主编,你是否同意更换?请说明理由。(3分)
【任务三 行万里路,开世界窗口】
7.阅读文本,回答问题。(8分)
“China Travel”爆火的背后
材料一:
(本报讯)10月16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随着免签政策的优化,出入境人员创新高。记者了解到,2025年三季度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1.78亿人次,同比上升12.9%;其中内地居民8937.2万人次,港澳台居民6873.1万人次,同比分别上升13.8%、6.2%;全国各口岸入出境外国人2013.4万人次,同比上升22.3%;其中免签入境外国人724.6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72.2%,同比上升48.3%,已接近历史峰值。
今年以来,随着免签政策的持续优化和国际航班不断恢复,中外人员交流日益频繁密切。“China Travel”火了,免签政策扩大的效应尤为明显。2025年5月,中国宣布对沙特、阿曼、科威特、巴林4国试行免签,加上此前已实现互免签证的阿联酋、卡塔尔,实现了对海合会国家免签“全覆盖”。政策公布后,海合会国家赴华航班搜索量环比增长90%。入境游客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入境旅游正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理由多样化”转变,商务出差、探亲访友、学术交流等正构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入境“隐形客流”。这些变化在热门目的地城市表现明显: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深圳等城市成为入境游客首选。免签政策成为外国游客说来就来的“流量密码”。
材料二:
“city不city”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多元魅力
近期,一句中英混搭、语调魔性的“city不city”走红网络。最初,这只是海外博主在中国旅游时,为拍摄短视频搭配的一句个性感叹,却意外成为了一个网络热词、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伴随着“China Travel”的阵阵热浓,让世界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和向往。
曾经,在外国人印象中,提到中国,或许就是传统、神秘的东方古国,与洋气、摩登似乎搭不上边。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断迈出新步伐,一个既古老又年轻,既现代又传统,既有先进科技又充满人文气息,既很国际化也很本土化的中国形象,正被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所熟知和喜爱。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元力量,正在外国友人一句句“city不city”的震撼与赞叹中竞相绽放。
美丽的中国令人流连忘返,“China Travel”广受好评。当外国游客踏入中国的一刹那,他们便被无处不在的新奇体验所折服:山城重庆惊掉外国人的下巴,奇险华山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张家界飞浮瀑布令人叹为观止,煎饼果子、火锅、烤鸭更是让外国友人胃口大开。满街的新能源智能汽车、能送外卖的无人机、配送快递的机器人……各种“city”的基础设施、科技产品正不断刷新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生活方式、宜人的自然景色、厚重的文化底蕴让生活在中国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所有慕名而来的外国朋友,无不纷纷感叹“真香”!
开放的中国尽显大国胸怀,配套支持政策诚意满满。近年来,从扩大“免签朋友圈”不断拓展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范围;到进一步满足外国来华人员支付便利化需求,优化支付服务环境,在移动支付之外保障现金支付、信用卡支付;再到提升住宿便利度,放宽境外人士酒店入住限制,协调网络运营平台,开设酒店英语等课程……不断优化的政策措施,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爱上中国。2024年端午节假期,旅游平台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15%。国家移民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外国人来华数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超3倍,以旅游观光最多,占到三成以上,为我国的文旅消费市场再添了一把火。
自信的中国散发无限魅力,中国故事拨动世界心弦。近年来,我们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全球超过3/4的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共建“一带一路”理念被写入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成果文件……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向世界讲述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故事、“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民族复兴故事,“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中国道路故事。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良好形象已愈发深入人心,令无数外国友人心驰神往。
“city不city”的流行,不仅是一个网络文化现象,更是中国现代化成就和文化魅力的一个缩影。它让更多外国友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鲜活的中国,也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我们期待更多的“city”现象出现,吸引外国游客走进神秘的东方大国,感受华夏大地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与壮丽的山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 (路小舟)
材料三:
中国新闻周刊:很多外国人来旅游,已经不满足于跟团看景点了。从浙江情况看,当下入境游市场出现哪些新的变化和趋势?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李新芳:入境旅游市场的变化,我们有三方面比较深刻的体会。一是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变化。除了传统知名景点外,海外游客对中国文化和美好生活体验越来越表现出浓厚兴趣。比如打卡良渚遗址公园、德寿宫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外籍游客越来越多:再比如,有外国游客专门去打卡杭州、宁波、衢州的“网红”菜市场,去老城区体验一下杭州人一顿普通的早餐。同时,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及科技水平的文旅项目也成为外国游客的热门目的地,像横店影视城、方特欢乐世界的一些声光电演项目也常常在境外社交媒体上出现。
二是旅游方式的变化。除了团队游,自由行、定制游比例逐渐升高,尤其是144小时过境免签下的连续多地“特种兵”旅游越来越受到境外年轻人喜爱。我们尤其发现,视频博主、TikTok网红正成为入境游客的重要群体,而他们的vlog正深深影响着更广大游客群体对目的地国家的认知和旅游方式、消费行为。
三是游客体验的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丰富旅游的业态和服务方式给外国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可以精准看到等待时间的公交车、刷脸进院的景区、扫码获取的外语景点导游词,都经常成为旅游vlog里的“明星”。同时,汉服体验、非遗体验正日益成为入境旅游的热门产品,在西湖、宋城和德寿宫的红墙处,外国游客身穿传统汉服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景象。
——中国新闻周刊《浙江凭什么吸引外国人》
(1)请为材料一补充新闻标题。  (3分)
(2)结合材料二上下文的情境,解读“city不city”这个热词背后“city”的多重含义。(2分)
(3)结合三则材料,探究“China Travel”爆火的原因有哪些?(3分)
【任务四 书写抒怀】
一年四季,人们所看到的景色是不一样的。同一个时节,不同地方、不同生活、不同心情的人所看到或者希望看到的景色也是不一样的。大自然有自己的本色,但经过人的主观情感的加工,人们的生活也就具有了不同的色彩。比如同是十月,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十月是红色的;在丰收农民的眼中,十月是金黄色的……在不同心境的人眼里,相同的日子,面对相同的事物,其色彩可能就各不相同。那么,在你眼里,在你心里,或者在你的想象里,秋天是什么颜色呢?
8.请以“秋天的颜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40分,包含书写分3分)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学业评价调测卷【答案】
1.气概 篡改 qiao 锤炼
2.(1)A行走
(2)A.④ B.⑤ C.②
(3)“行”的字义从“行走”(本意)出发,由具体动作向抽象概念、行为、评价拓展:从“人的行走”(本意),延伸为动作(行走)、事物状态(流通)、活动(从事),再延伸为对人的能力(能干)、品质(举止行动)的评价。
3.(1)①山山唯落晖②晴川历历汉阳树③谁家新燕啄春泥④重岩叠嶂
⑤鸢飞戾天者⑥岂不罹凝寒⑦自康乐以来⑧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⑨边疆沙漠,浩瀚无垠
⑩思乡念亲
4.A.顽强敢拼,为人谦虚
B.朱德
C.①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件衣服。他吃得很简单,通常是白菜、面条、豆子
②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
5.(1)a 于是,就
b 怡然自得(豁然开朗、蔚然成风、庞然大物等)
c ④
d 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
(2)甲诗颈联鉴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诗人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这些景物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3)示例:【乙】文中的“闲人”与丙文“辄自喜渐不为人识”中的“喜”字所蕴含的情感不相同。【乙】文中“闲人”一词,表面写苏轼与张怀民在月夜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实则蕴含着被贬谪后的悲凉与无奈。苏轼空有才华和抱负,却因被贬而无法施展,只能借赏景来排遣内心的苦闷,这种“闲”是被迫的,有着壮志难酬的感慨。丙文中“辄自喜渐不为人识”的“喜”,是苏轼被贬黄州后,远离了官场的争斗和虚名,不再被世俗所扰的欣慰。他经历了人生的挫折,对世俗的虚荣有了深刻的认识,此时不被他人认识,反而让他感到自由和宁静,是一种自我解脱和超脱的表现。
(4)示例:从苏轼身上我们可获得以下人生启示:一是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乐观心态面对生活;二是要学会随遇而安,在困境中保持豁达超脱的心境,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快乐;三是要经常自我反思,认清自我,不被虚名所累,追求真实有价值的人生;四是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信念,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韧不屈,勇往直前。
译文:【甲】东风好像知道我要去山里游玩,吹停了屋檐下连绵不断的雨声。山岭上,晴朗的天空中白云像戴着棉絮做的帽子;树梢头,初升的太阳如同悬挂着的铜钲。
野外的桃花绽放着笑容,竹篱笆短短的;溪边的柳树在清澈的沙水中自在摇曳。西山那边的人家应该是最快乐的吧,他们煮着芹菜、烧着竹笋,给正在春耕的人送饭呢。
【丙】我年少的时候,读书写文章,专门为了应付科举考试罢了。等到考中进士后,又贪心不足,还参加了制科的考试。其实我有什么真才实学呢?而这个科目的名号叫直言极谏,所以我常常慷慨激昂地谈论古今之事,考究评论是非对错,以此来符合这个名号罢了。人最痛苦的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既然凭借这些得到了功名,就以为自己真的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到现在还在喋喋不休地谈论,也因此几乎获罪致死。就像那齐国的庸人凭着口舌之能得到官职,实在是可笑啊。然而世人就认为我是想要标新立异,那就错了。随意地议论利害,诽谤谗言、评说得失,这正是参加制科考试的人的习气。就像那按时鸣叫的候虫和应时的鸟儿,自己发出声音,哪里会对别人有什么益处或损害呢?我常常奇怪当时的人们对我过于看重,而您又这样称赞我,这更不符合实际情况了。
自从获罪以来,我深深地自我封闭,驾着一只小船,穿着草鞋,在山水之间放浪形骸,和樵夫、渔夫混杂在一起,常常被喝醉的人推搡辱骂,我却暗自高兴自己渐渐不被别人认识了。平生的亲朋好友,没有一封书信寄来,我给他们写信他们也不回复,我自己庆幸大概可以免于(那些虚名和纷扰)了。您却又来推崇、赞许我,这实在不是我所期望的。
树木会有干瘦的地方,石头会有晕纹,犀角会有透光的部分,这些都是用来取悦别人的,其实都是事物的缺陷。我被贬谪居住在这里,没有事情可做,默默地自我观察反省,回头看看三十年以来自己所做的,大多是有毛病的。您所看到的,都是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了。您恐怕是只听到我的名声却不考察我的实际情况,只看到了表面的光彩却丢弃了实质吧?或者您又有别的看法呢?这件事如果不是当面交谈是不能说尽的。
6.(1)C
(2)①小时候看哈萨克人喝酒、高谈阔论
②孤独得近乎尴尬
③扎克拜妈妈把羽毛送给“我”
④那点儿孤独不算什么(感受到欢乐和情谊)
(3)示例:呈现出一个鲜活美丽、充满人间温情的世界。这里的牧场丰饶,花草鲜美,古道辽远,这里的人善良淳朴、待人真诚,驱散了“我”心中的孤独感,让“我”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温暖。
(4)示例一:我同意更换。本文中的故事发生在夏牧场,这里的人、事、景使作者从感到孤独到不再孤独,“丰饶”一词也与作者最终的情感走向一致,且“丰饶的牧场”照应文章结尾,使得文章前后照应、一脉相承。
示例二:我不同意更换。“我”是本文的主人公,本文围绕“我”的心理变化展开,“突然出现的我”照应文章中“我”从感到孤独到不再孤独,并找到真正的自己的变化过程,且“突然出现的我”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7.(1)免签让出入境人数创新高(差不多意思可以)
(2)“city”一词既是城市化、现代化、洋气、新颖的代名词,也是震撼、开心、喜悦的表达词。
(3)①美丽的中国令人流连忘返,“ChinaTravel”广受好评。/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生活方式、宜人的自然景色、厚重的文化底蕴让生活在中国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②开放的中国尽显大国胸怀,配套支持政策诚意满满。从扩大“免签朋友圈”,不断拓展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范围等,不断优化的政策措施,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爱上中国;③自信的中国散发无限魅力,中国故事拨动世界心弦。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良好形象已愈发深入人心,令无数外国友人心驰神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