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5 文言文阅读【2025·甘肃武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贞观初,太宗谓萧瑀①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②,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一)【注释】①萧瑀:唐初大臣。②得为理之意:理解(掌握)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孰视之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3)朕始悟焉 (4)固未及于弓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暮寝而思之 况朕有天下之日浅B.皆以美于徐公 以示弓工C.窥镜而自视 而犹不得其理D.与坐谈 皆赐坐与语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4.邹忌和太宗都善于从小事中获得大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沈①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②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③国死义乎!”(选自《宋史 岳飞传》)【注】①沈:同“沉”,深沉。②朔望:阴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③徇:同“殉”,为某种目的而死。5.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未冠,挽弓三百斤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7.【甲】文情辞恳切,感人肺腑。请从以下两句中任选一个加点词,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该词所蕴含情感的理解。(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2)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我选: (填词语),我的理解是: 。8.有评者说:“义”是诸葛亮和岳飞共同的人生准则。岳飞遵循的“义”是什么?在他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乙】文内容回答。【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懋第①衰绖②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④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有改动)【注释】①懋(mào)第:指左懋第,字萝石,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富有民族气节,宁死不肯降清,被誉为“明末文天祥”,专谥“忠贞”。②衰绖(cuīdié):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③太牢:祭品。④游击:武职官名。9.解释下列加点词。(1)万钟于我何加焉(2)乡为身死而不受(3)来谒懋第(4)俱以不降诛10.翻译下列句子。(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2)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11.【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是如何坚守“本心”的?同样面对选择,【乙】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了哪些可贵品质?【2024·甘肃武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思明既陷常山,遂攻诸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复为贼守。禄山见杲卿,面责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12.解释下列加点词。(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往之女家(3)御备皆竭 (4)比至气绝1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B.以顺为正者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C.杲卿、履谦为贼所执 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D.面责之曰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14.翻译下列句子。(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15.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1)【甲】文中,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2)【乙】文中的颜杲卿算不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为什么?【2023·甘肃兰州·中考真题】班级开展范仲淹形象探究活动。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最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材料二】岳阳楼记【注】(节选)范仲淹①嗟夫!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是进亦忧,退亦忧。④然则何时而乐耶?⑤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注】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以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身份,提出了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先后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岳阳楼记》作于他任邓州知州时。【材料三】邠州建学记(节选)范仲淹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①,亲奉圣谋,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②岁贡群士,一由此出。明年春,予得为邵城守。暑事③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国议改卜④于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明年夏,厥功⑤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十楹,广厦高轩,处之显明,士人洋洋,其来如归。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⑥,以树其德业。”【注】①贰国政:指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②俾:使。③署事:到衙门上任。④改卜:另行选择。⑤厥功:指建学堂工程。⑥服膺:牢记在心中。16.“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中的“孤城”即指词人镇守的延州。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你认为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是怎样的?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17.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字词。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1)吾谁与归 查阅词典法:①返回②归还③归附,归属④结局,归宿 (填序号)(2)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 课内迁移法:有司业、博士为之师(3)今夫子庙隘甚 联想词语法:心胸狭隘(4)广厦高轩,处之显明 结合语境法:前文有“地为高明,遂以建学”18.如果将材料二划分为两个层次,下列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广其学宫,优生员也。20.宋代沈作喆评价范仲淹“文正公真一世英杰”。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内容,概括范仲淹被赞为“一世英杰”的原因。【2023·甘肃武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乙】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①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②,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③治④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敏坐⑤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⑥,得免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注释】①构:陷害。②愦愦:糊涂。③推:推究。④治:惩处。⑤坐:因……获罪。⑥适莫:厚薄,即偏见。21.解释下列加点词。(1)诚宜开张圣听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3)或以白琬 (4)苟其不如22.翻译下列句子。(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戏之慢上,不亦甚乎!23.请回答问题。(1)【甲】文中诸葛亮为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2)从哪几件事可以看出蒋琬是一个“良实”之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5 文言文阅读【2025·甘肃武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贞观初,太宗谓萧瑀①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②,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一)【注释】①萧瑀:唐初大臣。②得为理之意:理解(掌握)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孰视之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3)朕始悟焉 (4)固未及于弓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暮寝而思之 况朕有天下之日浅B.皆以美于徐公 以示弓工C.窥镜而自视 而犹不得其理D.与坐谈 皆赐坐与语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4.邹忌和太宗都善于从小事中获得大智慧,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案】1. 同“熟”,仔细。 的确,确实。 理解,明白。 本来。 2.D 3.(1)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2)我年少时就喜爱弓箭,自认为能够完全知晓它的精妙之处。 4.邹忌面对家人的赞美和客人的奉承,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做了理性的思考,从“治家”中悟出“治国”的道理。太宗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他们都是从小事中获得大智慧。【解析】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通过两则历史故事展现了古代贤臣明君的智慧。甲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以“比美”的日常小事为切入点,通过三层递进的对话,生动展现了邹忌由个人生活感悟引申到治国理政的深刻洞察力。乙文则通过唐太宗与弓匠的对话,以“良弓”为喻,揭示了治国需明察秋毫的道理。两文都体现了“见微知著”的思维方式,展现了古代政治家善于从生活细节中提炼治国智慧的特点。在艺术表现上,甲文对话生动,乙文比喻精当,共同构成了对“纳谏”这一政治智慧的精彩诠释。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邹忌仔细端详他。孰:同“熟”,仔细。(2)句意: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诚:的确,确实(3)句意: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出很多道理。悟:理解,明白。(4)句意:本来不比我对弓箭的知识掌握得多。固:本来。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它,指代这件事/助词,的;B.动词,认为/介词,把;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D.相同,介词,和、同;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美:认为……美;私:偏爱。(2)少:年少;矢:箭;尽:完全。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甲文第一段“明日徐公来,……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第二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时候,一开始,他的妻子、妾侍和客人都称赞他比徐公美,可他认真审视徐公的相貌后,自认为不及徐公美。于是他由此反思,进行理性分析,这体现他没有陶醉在家人的奉承中,进行理性分析,他从中悟出“人易受蒙蔽”的道理,并由“治家”联想到“治国”的道理。这体现他善于从小事中获得大智慧。结合乙文“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得为理之意”“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可知:太宗从工匠指出良弓需“木心正直”的小事中,悟出“治国需核心正直”的道理,由此推行询访民情、纳谏的政策。这体现他善于从小事中获得大智慧。【点睛】参考译文:【甲】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齐威王说:“好!”【乙】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说:“朕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张弓射箭,自以为懂得如何识别弓箭的好坏。近来得到十几把上好的弓箭,就把它们拿给做弓箭的师傅看,弓箭师傅说:‘都不好。’我询问其中的原因,弓箭师傅说:‘木头的中心不端正,那么它的脉理就是歪斜的。这样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以不是上好的弓。’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出很多道理。我是通过战争取得天下的,所用过的弓箭非常多,而我尚且不懂得识别弓箭的要领;更何况我得到天下的时间还很短,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本来不比我对弓箭的知识掌握得多。然而,我对弓箭的了解尚有失偏颇,更何况治理国家的要领呢?”从此以后,唐太宗定期召见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中书内省的官员,每次召见,唐太宗都要赐给他们座位并与他们悉心交谈,仔细询问宫廷外面的事,以便对老百姓的疾苦和政教得失有全面详细的了解。【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沈①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②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③国死义乎!”(选自《宋史 岳飞传》)【注】①沈:同“沉”,深沉。②朔望:阴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③徇:同“殉”,为某种目的而死。5.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未冠,挽弓三百斤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7.【甲】文情辞恳切,感人肺腑。请从以下两句中任选一个加点词,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该词所蕴含情感的理解。(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2)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我选: (填词语),我的理解是: 。8.有评者说:“义”是诸葛亮和岳飞共同的人生准则。岳飞遵循的“义”是什么?在他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乙】文内容回答。【答案】5. 拜访 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 6.(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于陛下的职责。(2)他向名师周同学习射箭,学到了周同的所有本领,可以左右开弓 7. 示例:(1)感激 感动而奋发,表达了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2)担心。表达了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 8.岳飞的“义”是情义(或重情重义)和正义(或家国情怀)。既有对师傅的“孝”,也有对国家的“忠”。师傅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十五都到他坟前祭奠,赢得父亲赞誉,认为他能将来为国家、为正义而献身。【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三次到茅庐之中拜访我。顾:拜访。(2)句意为:不到二十岁,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此:这。臣:我。所以:用来。报:报答。职分:职责。(2)重点词语:学射:学习射箭。于:向,尽:完全。术:本领。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1)(2)两句中任选一个加点词,联系全文,说出自己对该词所蕴含情感的理解即可。(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意思是:因此使我感动奋激,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加点词“感激”意思是感动而奋发,结合“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可知,作者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与对先帝的无限感激。(2)“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意思是:我整天担忧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加点词“恐”意思是担心,结合“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知,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表达了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乙文“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到周同墓前摆上供品祭奠。他父亲认为儿子为人仁义)可知,师傅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十五都到他坟前祭奠,父亲认为他仁义。古人认为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岳飞对师傅如期祭奠,突显了他的“孝”,表现了他的重情重义。 根据乙文“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应该会为国家、为正义而献身吧!可知,岳飞具有为国家、为正义而献身的品质,结合岳飞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以及为收复失地,一生征战,为的是大宋江山可知,“义”中有对国家的“忠”,是正义。【点睛】参考译文:【甲】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之中闻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使我感动奋激,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整天担忧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年少时的岳飞就有气节,沉默忠厚,很少言语,家里虽穷但他勤奋好学,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孙膑吴起的兵法。天生有惊人的力量,不到二十岁,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弩,他向名师周同学习射箭,学到了周同的所有本领,可以左右开弓。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到周同墓前摆上供品祭奠。他父亲认为儿子为人仁义,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应该会为国家、为正义而献身吧!”【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懋第①衰绖②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④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有改动)【注释】①懋(mào)第:指左懋第,字萝石,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富有民族气节,宁死不肯降清,被誉为“明末文天祥”,专谥“忠贞”。②衰绖(cuīdié):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③太牢:祭品。④游击:武职官名。9.解释下列加点词。(1)万钟于我何加焉(2)乡为身死而不受(3)来谒懋第(4)俱以不降诛10.翻译下列句子。(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2)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11.【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是如何坚守“本心”的?同样面对选择,【乙】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了哪些可贵品质?【答案】9. 益处; 通“向”,从前; 拜见 因为 10.(1)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2)懋第说:“这不是我的弟弟啊!”然后斥责他并让他离开。 11.【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坚守“本心”的方式体现在他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侮辱性的施舍。他坚守了自己的尊严和原则,不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乙】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的可贵品质有:坚守忠贞不渝的品格、勇敢无畏的精神、正直不阿的品格。【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为: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好处,益处;(2)句意为: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乡:通“向”,表示“以前,先前”;(3)句意为:(懋泰)来拜见懋第。谒:拜见;(4)句意为:都因为不肯投降而被杀。以:因为。1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字词:(1)蹴:用脚踢;而:表修饰;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2)此:这;非:不是;叱:斥责。1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甲文“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可知,一碗饭,一碗汤对于穷人来说吃了就能活下去,没有吃到就会饿死。但是即便这样,如果别人没有礼貌吆喝着给他或者用脚踢给他吃,他是不会接受的。他宁愿选择饿死,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侮辱性施舍。这表明他对于自己的尊严有着极高的追求和维护,不愿意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尊严。不为了短暂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和信仰。这种坚守“本心”的精神,体现了穷人的高尚品质和道德境界。根据乙文“懋第衰绖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可知,左懋第在国难之际,依然坚守对故国的忠诚,即便在被敌军俘虏、身处绝境之时,也没有改变他对大明王朝的忠诚。他在请求祭告先帝陵墓以及哭奠的行为中,体现了对先帝的尊敬和忠诚,足见其忠诚不渝;根据乙文“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可知,左懋第在面对自己的从弟懋泰投敌降清的行为时,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和原则,没有因为私情而妥协。他叱责懋泰,并与其断绝关系,这体现了他正直不阿、坚守原则、不为私情所动的品质;根据乙文“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可知,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左懋第没有选择逃避或投降,而是勇敢地选择了面对死亡。他与其他不肯投降的官员一同被杀,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点睛】参考译文:【甲】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乙】左懋第身穿孝服进入都城,到达后被安排在鸿胪寺居住。他请求去祭告各陵及改葬先帝,但不允许,于是就在住宿的地方陈设祭品,哭着祭奠。就在这个月的二十八日,他被遣送回都城之外。弘范于是请求亲自去江南招降各将领刘泽清等人,并留下左懋第等人不要遣送。于是又从沧州把左懋第追回,改住在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听说南京失守,(左懋第)恸哭。他的堂弟左懋泰先前担任吏部员外郎,投降了敌人,后来归附本朝被授官,(这时)来拜见左懋第。左懋第说:“这不是我的弟弟。”然后斥责他并让他离开。到闰六月十二日,和随行的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都因为不肯投降而被杀。【2024·甘肃武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常山郡,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送于东都。思明既陷常山,遂攻诸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复为贼守。禄山见杲卿,面责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忠义》)12.解释下列加点词。(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往之女家(3)御备皆竭 (4)比至气绝1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B.以顺为正者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C.杲卿、履谦为贼所执 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D.面责之曰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14.翻译下列句子。(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15.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1)【甲】文中,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2)【乙】文中的颜杲卿算不算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为什么?【答案】12. 真正,确实。 同“汝”,你。 完,尽。(穷尽) 等到。 13.D 14.(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2)天子有什么事亏待了你而你却反叛呢? 15.(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的做法是“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2)算。颜杲卿和袁履谦带领常山郡士兵抵抗史思明,坚守到底;被捕后,保持忠义,并不因为安禄山推荐了自己就跟着反叛;指出安禄山骗取天子的恩宠才得到今天的地位却背叛了天子;被肢解,直到断气,仍大骂安禄山。颜杲卿坚守道义,“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答出任意3点即可)【解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译为: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②译为:到了你丈夫家。女,同“汝”,你;③译为:防御的装备都用完了。竭,完,尽;④译为:等到(他)断气。比,等到。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代指女子/动词,到、去;B.介词,把/连词,因为;C.介词,表被动/动词,做、雕刻;D.都是名词作状语,“当面”的意思;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①淫,使……迷惑;移,使……改变;屈,使……屈服。②负,对不起,辜负;何,什么;反,反叛。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1)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强调的是他们凭借权势让诸侯畏惧、能左右局势,这看似很了不起。但孟子回应“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表明孟子不认同这种观点。接着孟子说“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将女子出嫁时要顺从丈夫与公孙衍、张仪顺从君王进行类比,指出他们只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和意志,如同“妾妇之道”,没有自己独立的原则和人格。而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不会因外在的富贵、贫贱、权势而改变,公孙衍、张仪显然不符合这些标准,所以孟子认为他们不是大丈夫。(2)在乙文中,“城中兵少,众寡不敌,御备皆竭。其月八日,城陷,(颜)杲卿、(袁)履谦为贼所执”,即使面对敌众我寡、形势危急的情况,颜杲卿和袁履谦依然坚守常山郡,抵抗到底,体现了他们的坚定和勇敢,这与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威武不能屈”相契合。当被捕后,“禄山见杲卿,面贵之曰:‘汝昨自范阳户曹,我奏为判官,遂得光禄、太常二丞,便用汝摄常山太守,负汝何事而背我耶?’杲卿瞋目而报曰:‘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纵受汝奏署,复合从汝反乎!’”颜杲卿明确表示自己世代为唐臣,坚守忠义,不会因为安禄山曾推荐自己就跟随其反叛,这种对道义和忠诚的坚守,符合大丈夫的品质。而且他敢于当面指责安禄山“且汝本营州一牧羊羯奴耳,叨窃恩宠,致身及此,天子负汝何事而汝反耶”,展现出了毫不畏惧的勇气。最后“禄山怒甚,令缚于中桥南头从西第二柱,节解之,比至气绝,大骂不息”,即使面临被肢解的残酷刑罚,颜杲卿依然大骂不止,进一步彰显了他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综上所述,颜杲卿完全符合孟子心中大丈夫的标准。【点睛】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乙】十五年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城中兵力少,寡不敌众,防御的装备都用完了。这月八日,城池陷落,颜杲卿、袁履谦被贼人捉住,押送到东都。史思明攻陷常山后,就攻打各郡,邺、广平、钜鹿、赵郡、上谷、博陵、文安、魏郡、信都,又被贼人占据。安禄山见到颜杲卿,当面责备他说:“你以前在范阳户曹任上,我上奏让你任判官,接着得到光禄、太常二丞,就让你代理常山太守,我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背叛我呢?”颜杲卿瞪大眼睛回答说:“我家世代都是唐臣,一直坚守忠义,纵然接受你的奏请任用,难道就应该跟从你反叛吗!况且你原本是营州一个牧羊的羯奴罢了,承蒙皇上的恩宠,才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天子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而你要反叛呢?”安禄山非常愤怒,下令把他绑在中桥南头从西数第二根柱子上,肢解他,等到断气时,还大骂不停。【2023·甘肃兰州·中考真题】班级开展范仲淹形象探究活动。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最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材料二】岳阳楼记【注】(节选)范仲淹①嗟夫!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是进亦忧,退亦忧。④然则何时而乐耶?⑤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注】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以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身份,提出了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先后任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岳阳楼记》作于他任邓州知州时。【材料三】邠州建学记(节选)范仲淹庆历甲申岁,予参贰国政①,亲奉圣谋,诏天下建郡县之学,俾②岁贡群士,一由此出。明年春,予得为邵城守。暑事③之三日,谒夫子庙,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曰:“奉诏建学,其材出于诸生备矣。今夫子庙隘甚,群士无所安。”国议改卜④于府之东南隅。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并其庙迁焉。明年夏,厥功⑤告毕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谈经于堂,藏书于库,长廊四回,室从而周,总一百四十楹,广厦高轩,处之显明,士人洋洋,其来如归。且曰:“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⑥,以树其德业。”【注】①贰国政:指范仲淹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二职。②俾:使。③署事:到衙门上任。④改卜:另行选择。⑤厥功:指建学堂工程。⑥服膺:牢记在心中。16.“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中的“孤城”即指词人镇守的延州。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你认为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是怎样的?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17.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的字词。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1)吾谁与归 查阅词典法:①返回②归还③归附,归属④结局,归宿 (填序号)(2)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 课内迁移法:有司业、博士为之师(3)今夫子庙隘甚 联想词语法:心胸狭隘(4)广厦高轩,处之显明 结合语境法:前文有“地为高明,遂以建学”18.如果将材料二划分为两个层次,下列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广其学宫,优生员也。20.宋代沈作喆评价范仲淹“文正公真一世英杰”。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内容,概括范仲淹被赞为“一世英杰”的原因。【答案】16.例如:秋天到了,延州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17. ③ 古代学官的统称。 小 光线明亮 18.C 19.(1)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高兴,不因为自己的得失而悲伤。(2)扩大学宫,优待生员。20.因为范仲淹心系祖国,为国效力,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解析】16.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作答时可结合句意以及合理的想象来分析。例如:天气极冷,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看不到大雁的影子,崇山峻岭里升起了长烟,落日西沉,暮霭沉沉,边塞被层层的山岭围绕着,孤零零的城门紧紧地关闭着。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或题干提示的方法来分析。①空:“吾谁与归”的意思是: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归附,归属。故选③。②空:课内迁移法“有司业、博士为之师”的句意:有司业和学官当他们的老师。“通守太常王博士稷告予”的意思是:邠州通判负责祭祀的学官王稷告诉我。博士:古代学官的统称。③空:“心胸狭隘”的意思是:意思是气量非常小。隘:小。“今夫子庙隘甚”的意思是:如今孔夫子庙太狭小。因此这里的“隘”意思是:小。④空:结合语境法“地为高明,遂以建学”可知,这里说的是把地势高光线明亮的地方用来建学堂,因此可推测“广厦高轩,处之显明”中的“显明”意思是:光线明亮。18.本题考查划分层次。①②③④⑤句是讲述古仁人不同于因外物或喜或悲的人的原因,并由此引出作者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⑥句则感叹没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故选C。1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作答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1)以:因为。喜:高兴。悲:悲伤。(2)广:扩大。优:优待。2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一年又一年驻守边塞,却不能尽早回家与家人团聚,他渴望战争结束,希望可以在英雄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报效祖国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范仲淹虽身居江湖,但心忧国事,虽遭贬责,仍然不在意自身的安危,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动容;根据《邠州建学记》中“增其庙度,重师礼也;广其学宫,优生员也”“吾党居后稷、公刘之区,被二帝三王之风,其吾君之大赐,吾道之盛节欤!敢不拳拳服膺,以树其德业”可知,范仲淹重视人才的培养,彰显君主的仁德,一心一意为国效力。【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二】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材料三】庆历甲申年,我参与决定枢密院、中书二府大政,亲自遵照圣上旨意,下诏书命令天下州县兴建学校,使每年推举的士人全部出自州县学堂。第二年春天,我请求担任邠州知州。处理公事第三天,拜谒了孔夫子庙,邠州通判负责祭祀的学官王稷告诉我说:“奉圣旨兴建学堂,才俊从诸位士子中产生,已经齐备了,如今孔夫子庙太狭小,读书人无安身之处。”于是商议改动(庙址),选择在州府的东南角,地势高光线明的地方用来建学堂,连同夫子庙一块迁移到这儿。第二年夏天,该工程宣告完毕。增大庙的尺度,这是推重师礼;扩大学宫,这是优待生员。在大堂谈论经书,在书库珍藏书籍。长廊迂回曲折,环绕学舍四周,总计一百四十个柱子。宽广的厦房高高的窗户,置身其中感觉光线明亮。众位学子高高兴兴来到如同回到家中,都说:“我们这些人居住在后稷、公刘创业的地方,沐浴唐尧、虞舜、夏商周三王的醇厚风俗,岂不是我圣君的赐福,我文道的盛大节日吗?怎么敢不铭记于心不忘,来树立其厚德大业啊!【2023·甘肃武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乙】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①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②,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③治④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敏坐⑤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⑥,得免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注释】①构:陷害。②愦愦:糊涂。③推:推究。④治:惩处。⑤坐:因……获罪。⑥适莫:厚薄,即偏见。21.解释下列加点词。(1)诚宜开张圣听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3)或以白琬 (4)苟其不如22.翻译下列句子。(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戏之慢上,不亦甚乎!23.请回答问题。(1)【甲】文中诸葛亮为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2)从哪几件事可以看出蒋琬是一个“良实”之人?【答案】21. 扩大 给予,赠送 有人(有的人) 如果 22.(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能够兴盛的原因。(2)杨戏怠慢上级,不是太过分了吗! 23.(1)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2)有人构陷杨戏,然而蒋琬认为杨戏是一个诚实的人;杨敏曾经毁谤蒋琬,蒋琬不予追究;杨敏犯罪坐监,蒋琬不存成见,使杨敏得以免除重罪。【解析】21.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2)句意: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遗:给予,赠送。(3)句意:有人以此话告诉蒋琬。或:有人(有的人)。(4)句意:如果不如前人。苟:如果。22.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亲:亲近;远:疏远;所以:……的原因。(2)慢:怠慢;甚:很,过分。23.考查内容理解概括。(1)由甲文第一段“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概括可得: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由甲文第二段“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概括可得:赏罚分明;由甲文第五段“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概括可得:亲贤远佞。(2)由乙文“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等内容可知,有人构陷杨戏,然而蒋琬认为杨戏是一个诚实的人;结合“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可知,杨敏曾经毁谤蒋琬,蒋琬不予追究;结合“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免重罪”可知,杨敏犯罪坐监,蒋琬不存成见,使杨敏得以免除重罪。可据此概括作答。【点睛】参考译文:【甲】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陛下。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地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能,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乙】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诸葛亮去世,朝廷任命蒋琬为尚书令。东曹掾杨戏性格向来简略,蒋琬同他谈话,他有时不应不答。有人想在蒋琬面前诬陷他,便对蒋琬说:“您与杨戏讲话而他不答理,其傲慢上级,不是太过分了吗!”蒋琬回答说:“各人心性不一样,就像人的容貌有差异,当面应承背后非议,这是古人告诫人们注意之事。杨戏想要赞成我,但不是他的本心,想要不赞成我,又怕暴露我的不是,所以默然不应,这正是他的诚实之处啊!”又督农杨敏曾经毁谤过蒋琬说:“做事昏昏然,确实不如前人。”有人以此话告诉蒋琬,主管官员请求让他们去推究其事治罪杨敏,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人,有什么可推究杨敏的呢?”主管官员再次陈说而蒋琬不允推究。主管官员则请蒋琬去责问杨敏说他昏昏糊糊的情状。蒋琬说:“如果不如前人,则处事不合理,处事不合理,则昏昏糊糊。还有什么好问的呢?”后来杨敏犯罪坐监,大家都担心他必死无疑,而蒋琬心中不存成见,故杨敏得以免除重罪。蒋琬的好恶爱憎合乎道义,都像这样。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甘肃专用)(原卷版).docx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甘肃专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