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6 诗歌鉴赏【2025·甘肃武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甲】送李中丞①归汉阳别业刘长卿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②静,轻生一剑知③。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注释】①李中丞:名字不详。中丞是唐代官职,为御史台长官之一。②三边:在古代泛指边疆地区。③一剑知:指自己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精神只有随身的宝剑知晓。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曾驱十万师”“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是对李中丞过去征战经历的回忆,展现其昔日的辉煌与英勇。B.【甲】诗“流落征南将”“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是对李中丞罢官后生活的想象,有讽刺之意。C.【乙】词中“灯”“剑”“连营”“战马”“弓”等物都是词人当年从军时的常见之物,词人用它们描绘了军营生活及战斗场面,属于实写。D.【乙】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的激烈和顺利。2.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2024·甘肃武威·中考真题】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过友人隐居戴叔伦潇洒绝尘喧,清溪流绕门。水声鸣石濑①,萝影到林轩。地静留眠鹿,庭虚②下饮猿。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注】①石濑:水被石激形成的急流,这里指石潭。②虚:空。阅读全诗,梳理内容,完成填空。眼前景 友人隐居处的环境 景象 特点 思考:诗歌中“ ”最能体现意境。庭院外 清溪绕门而过、 、藤萝掩映着林间小屋 宁静清幽庭院内 林鹿栖息庭院、猿猴下树饮水心中情 结尾以用典、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 之情。【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甲】月夜忆舍弟 【乙】秦州杂诗①(其一)杜甫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水落鱼龙②夜,山空鸟鼠③秋。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注释】①秦州:甘肃天水古称。安史之乱后,杜甫弃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三个月,写下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甲】诗也写于秦州。②鱼龙:指鱼龙川,今名北河。③鸟鼠:指鸟鼠山,位于今甘肃渭源县。与“鱼龙”指代秦州境内山水。4.安史之乱使杜甫弟兄分散,【甲】诗从 两个感官角度描写了笼罩着悲凉气氛的边地秋夜之景,【乙】诗则借 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5.两首诗创作背景相同,请简要说说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2024·甘肃武威·中考真题】6.赏析古诗,完成对话。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老人七十仍沽①酒,千壶百瓮花门②口。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注释】①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②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小文: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抒情小诗。诗人来到凉州城中,看到了(1)“ ”的春色和老人(2)“ ”的场面。小逸:此情此景堪称盛唐时期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的风俗画。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边塞百姓(3) 的生活。小文:最有情趣的是,诗人与卖酒老翁开玩笑:(4)小逸:诗人是“戏问”,你觉得老翁会如何“戏答”呢?小文:我想,老翁会说:(5)【2023·甘肃武威·中考真题】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乙】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①。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注释】①舅姑:公婆。赏析上面两首诗,完成对话。小文:在唐代,常有士子将自己写的诗文呈给达官贵人,希望得到推荐或者赞誉。【甲】诗就是孟浩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投赠诗,作者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 的心愿。小逸:是的,孟浩然志在求仕,却不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小文:【乙】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朱庆馀把自己比作 ,把张籍比作 ,把主考官比作公婆,表面问“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实则在问张水部:小逸:其实,“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就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小文:有趣的是,张籍收到这首诗后,用一首《酬朱庆馀》作了巧妙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6 诗歌鉴赏【2025·甘肃武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词,完成题目。【甲】送李中丞①归汉阳别业刘长卿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②静,轻生一剑知③。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注释】①李中丞:名字不详。中丞是唐代官职,为御史台长官之一。②三边:在古代泛指边疆地区。③一剑知:指自己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精神只有随身的宝剑知晓。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曾驱十万师”“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是对李中丞过去征战经历的回忆,展现其昔日的辉煌与英勇。B.【甲】诗“流落征南将”“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是对李中丞罢官后生活的想象,有讽刺之意。C.【乙】词中“灯”“剑”“连营”“战马”“弓”等物都是词人当年从军时的常见之物,词人用它们描绘了军营生活及战斗场面,属于实写。D.【乙】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的激烈和顺利。2.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答案】1.A 2.都表达了昔日的壮志豪情,而今的悲慨(落寞)与无奈。【解析】甲诗借老将“曾驱十万师”的往昔与“罢归无旧业”的现状对比,叹英雄迟暮;乙词以“梦回沙场”的壮怀与“白发生”的现实反差,抒壮志未酬。二者均以今昔之变,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与无奈,沉郁苍凉中见赤子之心。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结合“流落征南将”(漂泊失意的征南将军)、“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罢官后无田产,年老仍心系朝廷)、“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在茫茫江汉上,日暮时分该归向何处)可知,这些诗句描绘的是李中丞罢官后的凄凉处境与矛盾心境:“无旧业”见其落魄,“恋明时”显其忠诚,“日暮欲何之”则以景物烘托迷茫无奈。全诗充满对其遭遇的同情,并无“讽刺之意”;C.有误,结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知,“灯”“剑”是眼前实景,但“连营”“战马”“弓”等是词人“梦回”(梦中)的场景,属于对往昔军营生活的虚写(回忆),而非“当年从军时的实写”;D.有误,结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知,诗句以“飞快”“霹雳弦惊”夸张地写出战马疾驰、弓弦震响的场景,且“马作”对“弓如”、“的卢飞快”对“霹雳弦惊”,运用了对偶与夸张手法。但诗句仅描绘战斗的激烈场面,未体现“战斗的顺利”,“顺利”属于过度解读;故选A。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理解。结合甲诗“曾驱十万师”“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可知,诗句直接回忆李中丞当年统帅大军、镇守边疆、舍生忘死的英勇战绩,展现其昔日驰骋沙场的壮志;结合乙词“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秋点兵”可知,词人通过梦境还原军营生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更以夸张笔法描绘战斗场景,凸显其对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由此可知,两首作品均通过对往昔军事生涯的刻画,流露主人公的壮志豪情。结合甲诗“流落征南将,罢归无旧业”可知,李中丞罢官后漂泊无依、无田可归,“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以暮色苍茫的江景,烘托其晚年落魄迷茫的悲慨;结合乙词“可怜白发生”可知,词人从建功立业的梦境中惊醒,以“白发”这一细节,陡然转折,直抒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无奈。由此可知,甲诗借人物遭遇与景物渲染悲情,乙词以梦境与现实的反差强化无奈,均表达了英雄迟暮的落寞心绪。两首作品均通过“昔日辉煌”与“今日困顿”的对比:甲诗以“曾驱十万师”的往昔英勇对照“罢归无旧业”的凄凉,乙词以“梦回沙场”的壮志凌云对照“白发生”的现实残酷,共同抒发了对昔日豪情的追忆,以及如今理想落空的悲慨与无奈。【2024·甘肃武威·中考真题】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过友人隐居戴叔伦潇洒绝尘喧,清溪流绕门。水声鸣石濑①,萝影到林轩。地静留眠鹿,庭虚②下饮猿。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注】①石濑:水被石激形成的急流,这里指石潭。②虚:空。阅读全诗,梳理内容,完成填空。眼前景 友人隐居处的环境 景象 特点 思考:诗歌中“ ”最能体现意境。庭院外 清溪绕门而过、 、藤萝掩映着林间小屋 宁静清幽庭院内 林鹿栖息庭院、猿猴下树饮水心中情 结尾以用典、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 之情。【答案】 桃源 急流发出悦耳声音 对友人清静、闲逸、超脱的隐居生活的艳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诗人跨过溪水,来到了朋友隐居的庭院。庭院空旷而幽静,甚至能引来林鹿栖息,猿猴下树,这些平日机灵警惕的动物,在这里可以放下警惕,用纯粹自然的状态生活。诗人站在庭院中,回望门前的溪水,看到溪水两岸的春花正在盛放,姹紫嫣红,清香扑鼻,沿着溪流,绵延到目光所不及的地方。置身其间,诗人恍然如醉,觉得这里正如“桃花源”一般,远离红尘喧嚣,持守纯真恬淡,体悟天人合一。因此“桃源”二字,最能表现意境。(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庭院外”的提示,找到“潇洒绝尘喧,清溪流绕门。水声鸣石濑,萝影到林轩”,结合诗意“超逸绝俗的你远离喧嚣的红尘,清澈的溪水在门前蜿蜒流去。叮咚水声由溪水冲击着石头发出;藤萝枝蔓掩映着林中的小屋”和题干“清溪绕门而过、 、藤萝掩映着林间小屋”提示,可知,此处填:急流发出悦耳声音。(3)本题考查思想感情。首句“潇洒绝尘喧”可见友人隐居之所远离尘喧,非常清幽,体现友人居所与尘世喧嚣隔绝的特点,而“清溪流绕门”的绿水环绕居所的场景让人在美丽中又感受到清幽宁静。“水声鸣石濑”则以动写静,也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庭虚下饮猿”表现出空旷的庭院下猿猴饮水的场景,表现出自然的安闲。最后一句“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以用典和反问表示出:此景甚美,不必再去寻找桃花源的心情,强调此地胜过了桃源的意思。据此分析可知,表达了对友人清静、闲逸、超脱的隐居生活的艳羡之情。【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甲】月夜忆舍弟 【乙】秦州杂诗①(其一)杜甫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水落鱼龙②夜,山空鸟鼠③秋。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注释】①秦州:甘肃天水古称。安史之乱后,杜甫弃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三个月,写下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甲】诗也写于秦州。②鱼龙:指鱼龙川,今名北河。③鸟鼠:指鸟鼠山,位于今甘肃渭源县。与“鱼龙”指代秦州境内山水。4.安史之乱使杜甫弟兄分散,【甲】诗从 两个感官角度描写了笼罩着悲凉气氛的边地秋夜之景,【乙】诗则借 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5.两首诗创作背景相同,请简要说说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答案】4. 视觉、听觉 鱼龙、鸟鼠 5.两首诗都抒发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艰难困苦的忧虑关怀之情,对身处战乱、兄弟离散的忧虑、牵挂和思亲之情,对自身辗转漂泊、老病无成的伤感之情,以及渴望安宁、向往和平的愿望。【解析】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第①空:根据“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可知,“戍鼓”即边塞驻军的鼓声,其声悲壮而沉重。“边秋一雁声”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悲凉的气氛。诗人选取了一只孤雁在秋空中悲鸣的意象,与“戍鼓”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荒凉而悲戚的画面。由此可知感官角度是:视觉和听觉。第②空:根据“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可知,借“鱼龙”和“鸟鼠”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这里的“鱼龙”和“鸟鼠”都是秦州地区的地名,诗人通过这两个地名,以及“水落”和“山空”的描绘,展现了秦州秋季的荒凉和萧条。这样的景象与“秋”的季节特点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悲凉氛围,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5.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甲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戍鼓声声,孤雁哀鸣。接下来从视听角度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冷落。最后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尾联点题,“寄书长不达”,音讯隔绝,久未通音信。乙诗开篇两句即言所见,蕴含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家事的伤心。接着两句写初到秦州时所见景色,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秦州地近边塞,其景萧瑟荒凉。最后两句写诗人西眺秦州,心为之“折”,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只有对景伤叹。由此可知,抒发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忧虑,以及身处乱世,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感慨。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乱的厌恶和期望和平的愿望。【2024·甘肃武威·中考真题】6.赏析古诗,完成对话。戏问花门酒家翁岑参老人七十仍沽①酒,千壶百瓮花门②口。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注释】①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②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小文: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抒情小诗。诗人来到凉州城中,看到了(1)“ ”的春色和老人(2)“ ”的场面。小逸:此情此景堪称盛唐时期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的风俗画。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边塞百姓(3) 的生活。小文:最有情趣的是,诗人与卖酒老翁开玩笑:(4)小逸:诗人是“戏问”,你觉得老翁会如何“戏答”呢?小文:我想,老翁会说:(5)【答案】 (道旁)榆荚巧似钱 (七十仍)沽酒 安乐(幸福、美好) (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榆钱也是钱,用榆钱换你的酒可以吗?) 示例:请你一壶又何妨!(你的钱是假钱,我的酒可是真酒。)(符合语境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第二空、第三空:“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花门楼口。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的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境。这可以算得上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故第二空诗人看到的场面填:(七十仍)沽酒;第三空诗人感受到边塞百姓生活填:安乐(幸福、美好)。第一空、第四空:“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小诗的后两句是说,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这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的实写付钱买酒的全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问那位当垆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你肯不肯呀?由“道旁榆荚巧似钱”可知诗歌描写的是春季景色,故第一空填:道旁榆荚巧似钱。第四空诗人与卖酒老翁开玩笑的诗句填:(道旁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榆钱也是钱,用榆钱换你的酒可以吗?)第五空:考查拓展运用。题干要求填写老翁“戏答”。此诗写诗人在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对卖酒老人的诙谐戏问,展现出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根据主题和诗歌诙谐、幽默的格调,合理想象,填写符合语境的内容即可。示例:一壶美酒迎贵客,榆钱一串也无妨。【2023·甘肃武威·中考真题】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乙】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①。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注释】①舅姑:公婆。赏析上面两首诗,完成对话。小文:在唐代,常有士子将自己写的诗文呈给达官贵人,希望得到推荐或者赞誉。【甲】诗就是孟浩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投赠诗,作者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 的心愿。小逸:是的,孟浩然志在求仕,却不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小文:【乙】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朱庆馀把自己比作 ,把张籍比作 ,把主考官比作公婆,表面问“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实则在问张水部:小逸:其实,“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就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小文:有趣的是,张籍收到这首诗后,用一首《酬朱庆馀》作了巧妙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答案】 从政(当官/求仕/希望得到举荐) 新妇(新娘) 夫婿(新郎) 我的作品是否符合主考官的要求?(我能考上吗?)【解析】考查诗歌鉴赏。第一空,甲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意为:想要渡水却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作者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举荐,从政当官的心愿;第二至四空,乙诗大意: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据此可知,诗人朱庆馀把自己比作新娘,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官比作公婆,表面问“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实则在问张水部自己是否能一举夺魁取得优异成绩。可据此作答。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06 诗歌鉴赏(甘肃专用)(原卷版).docx 专题06 诗歌鉴赏(甘肃专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