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市直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昭通市市直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昭通市直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段大而言之分为三种:“赋”“比”“兴”。“赋”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有什么说什么,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但是诗歌又不能像日常语言那样仅仅限于说清楚,还要讲究说得有味道,要给读者预留下涵咏玩味的余地,所以往往不直说而用“比兴”。明朝文学家李东阳说:“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比”“兴”较之“正言直述”的“赋”更加具有表达的能力。
更具体地说,“比”和“兴”是两种手段。所谓“比”,包括单个的比喻和成套的比喻(博喻),也包括涉及全篇的所谓“比体”,例如《诗经·魏风·硕鼠》全篇都在骂老鼠,其实是在痛斥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这样的诗就是“比体”。
“兴”则是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诗集传》),这个“他物”与“所咏之词”即本意之间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关系,有些仅仅是起一个韵而已,有些能起到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的作用;兴词与本意之间也有近于比喻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比”和“兴”往往难以区分。
宋朝人李仲蒙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这样从思维过程的角度来讲“比”和“兴”的不同很得要领。“索物以托情”指本意先行,然后找一个或一组物象来作比,来寄寓,这里是由心及物,所指比较单一,也可以说是主题先行的。“触物以起情”则是由物及心,诗人从物象中有所感悟,抒发的感情往往比较复杂含蓄,能够引起更丰富的联想。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有一首五绝《乐游原》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出游而见夕阳,由此引发自己叹老伤时、爱惜光景的情愫,苍茫辽阔,无限感伤,遂成千古名篇。
“比”是由心而物,从一般到具体;而“兴”则相反,由物而心,从具体到一般。它们的基础都是联想,但是路径不同,也可以说正好相反。歌德曾经明确地将艺术思维中的联想分为两类:“诗人或者从普遍概念出发,然后寻觅适当的细节;或者从细节里看出他的普遍概念来。二者有极大的区别。前一个方法产生了寓言,寓言里的细节只能充当例子,只能充当普遍概念的榜样。二者相形之下,是后一个方法表达了诗的本质。这个方法在写出细节的时候并不单独地想到或说到典型,可是它抓住了细节的生动之处,隐隐把典型也一起抓住了。”歌德说的这两种方法,大体正相当于“比”和“兴”。
由于“比”是“索物以托情”,是找些可以作比喻的例子来表达主观的东西,所以它往往是封闭的,主题明朗而单一;而“兴”乃是开放的,内涵丰富,具有多义性,往往更加耐读。所以歌德说,艺术的难关就在于“对个别事物的掌握。你必须费大力挣扎,使自己从观念中解脱出来”(《歌德谈话录》)。中国古典文论也是历来认为“兴”高于“比”,“比显而兴隐”(《文心雕龙》),“有兴而诗之神理全具”(《贞一斋诗说》);“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原诗》)。表述不同,而其深意与歌德的看法可谓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写物以附意”为“比”,而“起情,故兴体以立”。此说为后来李仲蒙著名的界定遥开其先河。刘勰又说,汉代辞赋兴盛,可惜“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汉赋的艺术感染力不如诗,根本原因在此。
(摘编自顾农《“比”“兴”异同论》)
材料二
“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
(摘编自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词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正言直述”,“比”“索物以托情”,“兴”“触物以起情”,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B.朱熹《诗集传》中指出“兴”是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他物”即兴词与本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C.中国古典文论历来认为“比显而兴隐”,“比”往往是封闭的,主题明朗而单一,“兴”则是开放的,内涵丰富。
D.由物象所引起的内心的感发是纯粹而直接的,同一物象在不同的情境中,所引发的感发可能完全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硕鼠》由心而物,主题先行,全篇用硕鼠作比来寄寓,它的思维过程与李商隐的《乐游原》不同。
B.“比”“兴”基础一致,路径不同,“兴”由物而心,大体相当于歌德所说的从细节中看出普遍概念的联想方法。
C.材料一中引用了《歌德谈话录》《贞一斋诗说》等著作中的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中西方文论具有相通性。
D.一般而言,比兴是表达情意的基本方式。诗歌借助外在物象来传达情意,可能更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
3.下列不属于“比”的表现手段的一项是( )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B.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C.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D.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4.根据材料,请简要概括分析“比”和“兴”的不同之处。
5.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李白《将进酒》一诗中“兴”的手法的运用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宋(节选)
阿越
熙宁十一年,正月。
汴京城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派节日的气氛。自熙宁十年十一月以来,帝国的北方地区,连续下了几场大雪,至正月二日,汴京又是普降大雪,至今尚未消融,残雪挂在树枝上,竟显得十分的娇憨可爱。
在汴京城最热闹最繁华的大相国寺前,此时聚集了密密麻麻的人群。其左墙边临河第三棵柳树下面,有人在那里搭了个小小的茶棚,摆了几张桌椅,煮上一壶茶,俨然成了一个简陋的茶馆。许多市民游玩累了,便会到这里来,掏上几文钱,买一杯茶坐下歇脚,一面听一个五十多岁的李秀才,口沫横飞地说着《上古神仙评话》的新话本。
不过这一天,李秀才拿起惊堂木重重一拍,却没有如往常一样开讲他的神仙故事。
“众位看官,今日要说的是,却是本朝前不久发生的一桩大事……”
这一句话,顿时将茶客们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
“话说去年十月,西夏国秉常兴无名之兵,来犯我大宋边境。想那秉常不过是天狗星干犯天条转世,又如何能敌得过我大宋有左辅星君石学士坐镇……”
其时西夏三路入侵的危机早已化解,捷报传至京师非止一日,但民间却无人知晓详情。之前两军激战正酣之时,因为情报传送滞后,连皇帝与枢密院都是一夕三惊,京师曾经谣传十余日,道是石越已被西夏人俘虏,绝食殉国,西夏兵锋直抵长安。皇帝赵顼坐立不安,一夜之间,三次召文彦博入宫。文彦博毕竟是三朝老臣,知道皇帝的心思,竟是安卧家中酣睡,对皇帝的诏书,只是让人轻轻回一声“断无此事”便不再理会。最后还是皇帝亲自去文府,见文彦博果然正在呼呼大睡,这才放心回宫。皇帝尚且如此,京师之中,更是人心惶惶,有人甚至打点行装,准备去杭州避难。直到文彦博拒赴皇帝诏的消息传出,人心这才渐渐安定下来。果然,几天之后,便传来庆州兵退的消息。再后来,宋军大捷的消息,也被送至京师。在京师中等待祝贺正旦的各国使节,纷纷上表拜贺;皇帝下诏京师放花灯十五日,普天同庆。到这时,老百姓才铁了心相信宋军的的确确是打了大胜仗。于是对石越这个文臣的怀疑,立时转变成一种神秘主义的信任。
这个时候,坊间自然也流传出关于宋军大胜的无数版本。而老百姓们无论信与不信,都同样津津有味地听着每一种流言。
“……那姚、张二将军破了嵬名大王,便兵合一处,计有大军二十万,直驱绥德城。见着西夏人,也不喊话,挥兵便杀将过去,小隐君见援军到来,也从城中杀出。那西夏人攻了几十日的城,人马疲惫,士气低落;我大宋精兵一个个以一当百,如虎入羊群,竟将西夏兵杀得落花流水,哭爹喊娘。幸得还有数十万大军护着夏主,狼狈而逃,列位想想,那姚、张二将军都是步兵,如何赶得上,眼见着夏主就要逃脱,便在这时……”
说到此处,李秀才便戛然止住,注视众人,微笑不语。
众人正听到紧要处,见李秀才猛然停住,不住地催促道:“便在这时,又如何了?可曾捉住了夏主?”“是啊,你快说啊,可曾捉住了夏主?”
那老板见众人如此,忙走将过来,笑道:“众位可知为何这李秀才知道得这般清楚?”
众人见老板如此相问,都是一愣,不由大笑。现在谣言纷纷,其实众人心中,也都是将信将疑。却听那老板说道:“这次回京报捷的,有一个兵汉恰好是李秀才的亲戚,李秀才下了本钱,买到一瓶甘露酒,方才探得这点真情。我说众位,亦不能白听这一回,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这才是正理。”
众人这才明白,有几人便掏出几文钱来,放到李秀才桌前一个盆子里。李秀才眯着眼睛,偷偷拿眼瞅那盆中,见钱已差不多,这才拱拱手,作了一个团圆揖,继续说道:“便在此时,便听一声炮响,种谔将军率十万马军杀到,原来石学士早就伏下这一路人马。便听夏主大叫一声‘我命休矣’,眼见着便要在劫难逃。”
“难道竟将那秉常给活捉了?”座中有人诧异道。
“哎!可恨便可恨在此处,那夏军中杀出三名降将,竟生生将大宋兵挡住了,护得那夏主逃出。”李秀才长长的叹一声,咬牙切齿地说道。
“哎哟?!”在场众人尽皆折腕,有人恨声问道:“不知却是哪些降将?”
“一个番将禹藏花麻,一个汉将李清,还有一个,便是文焕!”李秀才又抓起惊堂木,仿佛将那案子当成了文焕本人,狠狠地拍下,骂道:“这三个降将救出夏主,大宋兵轻骑直进,兀自穷追不舍,整整追了两日,那夏主本是天狗星转世,还会点妖术,便在晚上祭起妖法,次日便下起大雪。种将军无奈,只得退兵。”
“啊?”众人尽皆听呆了,有人问道:“那夏主会妖术,这又当如何是好?”
“这不用怕。”李秀才摇手安慰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他夏主会妖术,我大宋皇帝却是紫微星君下凡,石学士更是左辅星转世,若是当时石学士在绥德,那秉常便逃脱不了。众位想想——那西夏人倾国而来,何以石学士便知道要伏兵绥德呢?可见他确是能掐会算无疑……”
李秀才滔滔不绝地说着种种传说,众茶客也被他哄得一愣一愣的。众人丝毫没有注意,在这个简陋茶棚的角落里,有两个俊雅的男子正在低头喝茶,只是时不时拿眼睛扫上这边一眼,全不似一般人那么兴致盎然。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汴京城正月的节日氛围浓厚,残雪挂枝的景象增添了几分可爱,为下文茶棚说书的场景做了氛围铺垫。
B.文彦博面对皇帝的紧急召见安卧家中,仅以“断无此事”回应,体现出他身为三朝老臣的沉稳与对局势的准确判断。
C.老板提及“李秀才的亲戚是回京报捷的汉兵”,既为李秀才的说辞增加“可信度”,也为后续索要赏钱做了铺垫。
D.茶棚角落两位俊雅男子“全不似一般人那么兴致盎然”,说明他们知道李秀才的说辞全是虚构,对民间传言嗤之以鼻。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秀才善于把控听众情绪,说书时“戛然止住”“咬牙切齿”,既体现其说书技巧,也暗含对西夏降将的痛恨。
B.文本多次提及“夏主天狗星转世”等迷信说法,既展现宋代民间的迷信思想,又体现说书人着力塑造石越形象,爱憎分明。
C.民间流传的宋军大捷,情节跌宕起伏,设置“夏主即将被捉却逃脱”等转折,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戏剧性。
D.文中多次使用“便在这时”“哎!”“啊?”等语气词与感叹词,模拟说书场景的口语化氛围,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8.文中民间对石越的认知从“怀疑”转变为“神秘主义的信任”,请结合文本分析民众为什么产生怀疑,又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9.文本通过李秀才的视角展开对宋军大捷的叙述,这种叙事方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赵威后问齐使曰:“岁无恙耶?民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材料二
燕破齐,乐毅闻画邑①人王蠋贤,令军环画邑三十里不入。使人谓蠋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蠋固谢。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画邑!”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耕于野。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又劫之以兵,是助桀为暴也!”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节选自《史记·田单列传》)
材料三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②,擅利数世。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筑女怀清台。清虽处闺阁然常输粟济边闻士卒寒则遗之裘客或讥其干政,清曰:“妾闻父兄暴骨塞外,妾之帛粟,犹父兄之血髓也,敢惜乎?”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补遗)
材料四
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③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陨涕。十日而城为之崩。赴淄水而死。君子谓杞梁之妻能以义动矣。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贞顺传》)
材料五
世传赵威后问岁民、王蠋死节、巴清济边、杞妻哭城四事。然考《齐策》,威后问使仅存梗概;王蠋事《战国策》失载,独见史迁;巴清济边乃裴骃注引《蜀记》之说;至杞妻哭城,《左传》唯言“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未尝有崩城事。盖战国诸子欲彰民本、励忠贞、显妇义,故踵事增华:威后树民本之纲,王蠋全士节之烈,巴清展巾帼之志,杞妻尽伉俪之诚——其家国同源之思一也!然宋人疑崩城之妄,清儒讥济边之诬。呜呼!当观其精神如日月之恒,岂可执泥于事迹耶?
(节选自崔述《考信后录·家国篇》)
【注】①画邑:齐国地名。②丹穴:朱砂矿。③五属:五服内的亲属。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清A虽处闺阁B然常输C粟济边D闻士卒寒E则遗之F裘G客或讥H其干政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如果,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苟能充之”的“苟”意思相同。
B.于,在,与《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于”意思不相同。
C.暴,暴露,与《六国论》中“暴霜露,斩荆棘”的“暴”意思不相同。
D.枕,伏着,与《论语》中“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枕”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威后接见齐使时,先询问年成与百姓安康,再问齐王状况;使者质疑顺序不当,威后以“无岁则无民,无民则无君”阐明民本思想,强调民生是国家根基。
B.王蠋在燕军破齐时拒绝乐毅招降,坚守“忠臣不事二君”之节,面对屠城威胁,自缢殉国;此事《战国策》未载,独见于《史记》,彰显忠贞气节。
C.巴寡妇清继承丹砂祖业,以财自卫;秦始皇誉其贞节,筑怀清台;她输粟济边、遗裘士卒,视援助如救助父兄,展现巾帼报国之志。
D.材料五认为,杞梁之妻哭城崩城虽《左传》未载,但《列女传》所述真实可信,宋人清儒质疑其妄乃拘泥细节,当以精神价值为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又劫之以兵,是助桀为暴也!
(2)当观其精神如日月之恒,岂可执泥于事迹耶?
14.根据材料,说说崔述所阐释的“家国同源”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住一师①
李商隐
无事经年别远公②,帝城钟晓③忆西峰。
烟炉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到秋
李商隐
扇风淅沥簟流离,万里南云滞所思。
守到清秋还寂寞,叶丹苔碧闭门时。
[注]①住一师:僧人,一作匡一师。②远公:本指东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惠远(一作慧远),是净土宗的初祖,此处指住一师。③钟晓:晓钟。
15.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忆住一师》首句点明诗题“忆”字,以净土宗的初祖惠远大师借指住一师,既暗写其不凡,又表达了仰慕之情。
B.《忆住一师》中,“钟晓”是“晓钟”的倒装,与《沁园春·长沙》中“携来百侣曾游”一样,都只是基于格律的考虑。
C.《到秋》中,用“淅沥”形容扇风声,用“流离”形容簟之光滑与自己的辗转难眠,表现了自己孤独寡居的愁苦情状。
D.“守到清秋还寂寞”,一“守”一“还”,写出了诗人的一腔热望和期望,至此已无可奈何地变成了空望与失望。
16.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两首诗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山居秋暝》中,“ , ”勾画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
(2)在班级活动上,大部分同学热情高涨,积极分享,但是仍然有部分因不自信而怯于发言的同学,班主任老师则用李白《将进酒》中的“ , ”来鼓励他们。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写词人与妻子相见却不相识的悲痛,“ ”写出了相识之后无限凄凉而相顾无言的表现。
(4)古城举办宋韵文化节,街道上到处都是穿戴宋制服饰,笑容满面的游客,正像《青玉案·元夕》“ , ”所描绘的景象。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大多数不识字的民众而言,音乐与歌谣是最易接受和传唱的艺术形式。全面抗战爆发后,诗人群体激情投入抗战诗歌创作,作品数量呈井喷之式。文化界一度搭成共识:抗战为新诗带来了新生。然而,诗人们很快发现,这些诗歌要么是口号体,要么文人气过重,难以在民众中传播。例如《抗敌歌》:“吁嗟乎!抗敌杀贼赖后援,应挟群力固篱藩,伫看铙歌齐奏凯,风物如故旭日暄。”此类雕啄过甚之作,不利于作品传播。
①相比之下,②通俗读物编刊社编印的《抗战歌谣》等小册子,③却因契合民众口味的原因而广受欢迎,④屡次重印。⑤该社改良传统文艺形式,⑥取得了坚固的社会效果。如《老乡见老乡》写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你扛老套铳,我拿盒子枪。”这启示了更多诗人:抗战歌谣旨在发动全民抗战,非为自赏,唯有语言朴素直白、韵律朗朗上口,方能实现最广泛的传播。
动员少年儿童亦是抗战宣传的关键。通俗文艺界著名的“三老”便格外重视童谣创作(老舍、老向、老谈)。童谣通常韵脚工整,短小易记;稍长者多运用顶真手法——后句句首重复前句句尾,环环相扣,既防遗漏,又保完整。儿童天性排斥悲剧叙事,故无论童话童谣,皆洋溢乐观精神。即便至暗时刻,童谣亦能以光明想象鼓舞人心。有时辅以简单的动作或有节奏的音乐,会让传播( )。
抗战童谣借书报、广播等媒介广泛传播。民族危亡激发无数爱国文人“有枪拿枪,有笔拿笔”,投身洪流,创作海量抗日歌谣。艰苦条件下印制的粗糙书刊,清晰铭刻着他们的赤子之心。这些童谣,于危急关头唤醒了民族意识,增强了民族自信,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与蓬勃的生命力。
18.结合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对《小石头》童谣中空缺语句的补写,最符合顶真手法要求的一项是( )
小石头
河边捡颗小石头,
小石头,硬邦邦!
A
窗上破洞漏风凉。
凉风钻进故营房,
B
慌慌逃窜脚打绊,
绊倒摔个嘴啃泥!
泥里埋着小石头……
A.a邦邦砸向鬼子窗 b房里鬼子心慌慌
B.a石头硬邦打敌人 b敌营房里乱成团
C.a邦邦敲碎玻璃窗 b敌人吓得四处藏
D.a硬邦邦啊打东洋 b营房里面闹嚷嚷
19.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虎添翼 B.相得益彰 C.事半功倍 D.锦上添花
22.请结合全文,从四个角度概括抗战歌谣(含童谣)得以在民众中广泛传播的核心要素。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到2025年,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不断成长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堪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请结合材料,以“青年成长分享会”为特定场景,围绕“志气、骨气、底气”的主题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C 3.D 4.①思维路径:“比”由心及物(主题先行找物象),“兴”由物及心(物象触发情感)。②表达特点:“比”封闭单一、主题明朗,“兴”开放多义、内涵丰富。③理性程度:“比”具理性衡量,“兴”为纯粹直接感发。④艺术价值:“兴”更符合诗的本质,艺术感染力高于“比”。 5.(1)“兴”的运用:《将进酒》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起兴,由黄河奔流一去不返这一物象触发对人生易逝、生命的渺小脆弱的复杂感慨,属于“触物以起情”。(2)艺术效果:意象壮阔,开放多义,内涵丰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体现“兴”的开放性与耐读性。①通过极度夸张,塑造黄河这一壮阔意象,构建出雄浑壮阔的画面,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自然力量的震撼;②借黄河“一去不返”的特性,暗喻人生时光的不可逆,将对自然的咏叹转化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6.D 7.B 8.①战事背景的影响:西夏入侵时,因情报滞后,京师流传“石越被俘殉国”的谣言,民众对身为文臣却参与战事的石越缺乏了解,故持怀疑态度。②战事结果的印证:宋军最终大捷,石越“提前伏兵绥德”等部署(虽通过民间传言呈现)被证明有效,化解了边境危机,打破了此前“文臣不懂军事”的潜在疑虑。③民间传说的塑造:坊间流传的故事将石越神化为“左辅星转世”“能掐会算”,用神秘主义的方式强化石越的形象,使民众对他产生超越理性的信任。④关键人物的侧面印证:文彦博在谣言中镇定自若,间接稳定人心,而石越作为战事的重要参与者,其形象也因整体战事的胜利和社会的稳定得到正面强化。皇帝下诏“放花灯十五日,普天同庆”,各国使节上表拜贺,官方对大捷的认可间接强化了石越的正面形象。民间对大捷细节的好奇与对英雄的渴望,促使民众将石越的战功神化(如“左辅星转世”),最终转化为神秘主义的信任。 9.①特殊视角,张弛有度:以李秀才说书为视角,讲至夏主将逃脱时“戛然止住”,待众人催促、收钱后再续说“便听一声炮响,种谔将军率十万马军杀到”,叙事节奏灵活,避免平铺直叙。②表现民间爱国情:说书时众人闻夏主逃脱“尽皆折腕”,恨降将“恨声问道”,听闻石越是左辅星转世则安心,如原文“在场众人尽皆折腕”,借百姓反应自然流露同仇敌忾的爱国情绪。③增添传奇色彩,更能吸引读者阅读。书中将石越塑造为“左辅星转世”“能掐会算”,夏主是“天狗星转世”“会妖术”,赋予军国大事神话色彩,如“石学士更是左辅星转世”,让故事更生动,吸引读者。
10.BDG 11.C 12.D 13.(1)国家灭亡君主身死,我无力挽救,反而用武力胁迫我,这是帮助夏桀行暴政啊!
(2)应当着眼于精神如日月永恒,怎么能拘泥于事迹真伪呢? 14.①民本为基,赵威后问民体现“无民,何有君”,揭示民众是国家的根基。
②忠烈固国,王蠋殉国彰显“忠臣不事二君”,士人节操关乎国家存亡。
③妇义连家国,巴清济边、杞妻哭城显示女性“巾帼之志”“伉俪之诚”亦系国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威后接见齐国的使者,问道:“今年的年成还好吗?百姓还好吗?齐王也还好吗?”使者不高兴地说:“我奉命出使来拜见威后,现在您不先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是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赵威后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好的年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所以哪有问话不问根本,反而问细枝末节的呢?”
材料二:
燕国攻破齐国后,乐毅听说画邑人王蠋很贤能,下令军队环绕画邑三十里,不许进入。派人对王蠋说:“齐国人大多敬重你的道义,我任命你为将领,封给你一万户的封地。”王蠋坚决推辞。燕国人说:“你如果不听从,我就率领三军屠杀画邑!”王蠋说:“忠臣不侍奉两个君主,贞烈的女子不嫁给第二个丈夫。齐王不听我的劝谏,所以我才退隐到乡野耕种。如今国家灭亡,君主死去,我不能保全国家,又被武力胁迫(投降),这是帮助暴君做残暴的事啊!”于是把脖子套在树枝上,用力挣扎,扭断脖颈而死。
材料三:
巴郡有位寡妇名叫清,她的祖先发现了朱砂矿,独占矿脉之利好几代。清能够守住祖先的产业,用财富自卫,不被他人侵犯。秦始皇认为她是贞烈的女子,以宾客之礼对待她,还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清虽然身处闺阁之中,却常常运送粮食救济边疆;听说士兵们寒冷,就送给他们皮衣。有人讥讽她干预朝政,清说:“我听说我的父兄们尸骨暴露荒野,我所拥有的布帛粮食,就如同父兄们的血髓,我怎么敢吝惜呢?”
材料四:
杞梁的妻子没有儿子,对内对外都没有五服之内的亲属。丈夫死后无处可归,就把丈夫的尸体枕在城墙下痛哭。她内心的真诚感动了旁人,路过的人没有不为此流泪的。哭了十天,城墙竟然因此崩塌。(她)随后投淄水而死。有德行的人称赞杞梁的妻子能用道义感动他人。
材料五:
世人流传赵威后先问年成百姓、王蠋守节而死、巴清救济边疆、杞梁之妻哭塌城墙这四件事。但考证《战国策·齐策》,赵威后问使者的事只留存大概梗概;王蠋的事迹《战国策》没有记载,唯独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巴清救济边疆的事是裴骃作注时引用《蜀记》的说法;至于杞梁之妻哭塌城墙,《左传》只说“齐侯回国时,在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并没有城墙崩塌的记载。大概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想要彰显民本思想、激励忠贞气节、凸显女性道义,所以在原有事迹基础上增添文采与细节:赵威后树立民本思想的纲领,王蠋保全士人忠烈的气节,巴清展现女子的家国之志,杞梁之妻尽到夫妻之间的赤诚——他们所蕴含的“家国同源”的思想是一致的!然而宋代有人怀疑“哭塌城墙”的事虚妄不实,清代儒生讥讽“巴清济边”的记载是伪造的。唉!应当关注这些事迹所体现的精神,如同日月般永恒不变,怎么能拘泥于具体事迹的真伪呢?
15.B 16.①《忆住一师》中的结句,描写漫天皆白,雪压松枝,好一个银色世界,好一个傲雪青松。这景色不仅表现环境清绝高洁,而且还寓示着住一师不染一尘的高洁出世形象。②《到秋》中的结句,“叶丹苔碧”本是“清秋”季节的美好景物,可此时诗人恰因故人未得相会而闭门孤愁。就在这情与景不甚协调的氛围中,反衬出诗人极为寂寞的心情。
17.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纵使相逢应不识 惟有泪千行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18.A 19.“井喷之式”改为“井喷之势”,“搭成”改为“达成”,“雕啄”改为“雕琢”。 20.句③,删除“的原因”。句⑥,将“坚固”改为“良好”。 21.B 22.①语言朴素直白,易于大多数不识字的民众接受。②韵脚工整,朗朗上口,利于传唱。③充满乐观精神,能在黑暗中鼓舞人心。④媒介多样,传播渠道灵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