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 复习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 复习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教学设计
大单元概念下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通过电影《第二十条》作为法治教育具象化载体,以影片中正当防卫争议、校园霸凌维权等贴近生活的剧情为切入点,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如《刑法》第二十条、诉讼类型、法律服务机构功能)与鲜活的人物故事、矛盾冲突相结合,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法律的价值与温度;引导学生从剧情中主动探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的实践路径,理解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的法治精神,既掌握依法维权的具体方式,又树立对法律的内心拥护与真诚信仰,最终实现 “以影释法、以法润心、以行践法”,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一、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响应国家法治建设号召,坚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心。
道德修养:将法治观念与道德修养相结合,明白守法是基本道德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以法律和道德双重标准规范自身行为。
法治观念: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等法治观念,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意识。通过分析自觉守法是公民基本义务、遇事可求助消费者协会等机构、解决问题可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途径,掌握依法办事的要求,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健全人格:通过树立法治意识,培养自律、理性、负责的人格品质,在面对问题和冲突时,能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培养冷静处事、尊重规则的品格,理解依法办事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责任意识:意识到自身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责任,积极传播法治观念,为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贡献力量。引导学生知道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学会依法办事,要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推动法治进步的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升法治素养的原因;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的具体要求。
难点:将法治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教学准备
观看电影《第二十条》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规则包括哪些?
道德、法律、纪律
今天学习第六课提升法治素养。
(二)导入新课:
村霸刘文经因村民王永强无力偿还高利贷,长期欺压其家庭,用锁链将王永强拴在自家院子里辱骂、殴打;多次对王永强的聋哑妻子郝秀萍实施性侵;此前还曾用刀砍死王永强家的狗,威胁“不还钱就让你家破人亡”。
思考:王永强为保护家人捅死刘文经,是否合法?
老师:《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明确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王永强为保护家人,针对正在进行的“持刀杀人” 等严重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符合《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 “特殊正当防卫” 的全部条件,其行为合法,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这也正是电影中检察机关最终对王永强作出 “不起诉决定” 的根本原因,体现了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的法治精神。
生活中难免遇到矛盾纠纷,法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什么是法治观念?
笔记:法治观念是什么?
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二)结合电影情节,拆解核心知识点
【环节1:从电影看法治的价值】
(1)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
《第二十条》中无论是普通村民(王永强、刘文经)、公职人员(韩明、吕玲玲),其行为都受到法律约束,违法者终将承担责任。
(2)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电影中校园欺凌相关的张主任(张科父亲,学校教导主任)最终因儿子张科的霸凌行为承担监护人责任—— 被公安机关训诫,并被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在知晓儿子霸凌真相后主动撤回对韩雨辰的立案;韩雨辰(检察官韩明之子) 最终未受任何处罚,恢复正常生活,其见义勇为的行为得到澄清。二者的结果清晰体现了法律维护社会秩序、捍卫人民权利的作用。
3.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才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事例:电影中最后在王永强的检察听证会上,检察官韩明突破“机械办案” 思维,结合 “刘文经持刀威胁” 的关键证据与 “长期欺凌” 的背景,最终当众宣布 “王永强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依法不起诉”。话音刚落,听证现场与电影院观众席同时爆发出如潮掌声。
法律没有机械套用“死者为大” 的旧惯例,而是回应了人民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的朴素正义观, 王永强为保护家人反抗村霸,司法最终认定其合法,让人民感受到 “法律是公平正义的”,从而从内心认可法律的权威。
事例:电影中韩雨辰见同学遭校领导之子张科霸凌,挺身而出制止时打伤张科,面临拘留风险。父母逼他道歉,他坚持无错拒绝,却遭张科指使的混混殴打,一度怀疑做好事被冤枉。最终真相查清,张科受处理,立案撤回,韩雨辰重拾对法律保护好人的信任。
笔记:法治的重要性?(法治的价值?)
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练一练
书本:P46生活观察
人民陪审员以案释法行为有什么意义?
答:(1)有利于向社会公众普及法律知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到侮辱英雄烈士等行为是违法的。
(2)有利于弘扬尊重英雄、崇尚英雄的良好社会风尚,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有利于能够增强社会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公序良俗。
【环节2从电影情节突破如何提升法治素养】
(1)树立法治观念(思想层面)
结合电影角色对比分析:
①敬畏和信仰法律。
电影中哪个情节体现?
吕玲玲拒绝“机械套用判例”(如过去 “谁死伤谁有理” 的惯性),始终坚守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的原则 —— 她知道 “没有刀的证据,王永强可能被错判”,因此即使付出 “被处分” 的代价,也不愿让法律偏离 “公正” 的本质。
②主动学习法律。
电影中哪个情节体现?
张贵生父女作为普通民众,没有因“不懂法” 而放弃,而是主动学习 “上访申诉” 这一合法救济方式,通过撰写材料、对接司法机关,逐步掌握 “如何通过法律维护权益”,属于 “主动学习法律” 的体现。
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A.在社会生活中,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
B.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 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电影中哪个情节体现?
韩雨辰的行为从“制止校园小恶” 的细节入手,用 “不妥协、不报复” 的选择践行 “遵守规则即守法”,证明 “守法” 始于对身边小事的坚守。
村民的转变从“不敢管小事” 到 “主动证真相”,是对 “守法要从拒绝纵容违法做起” 的践行 —— 举报、作证看似是 “小事”,却是维护法律规则的关键细节,印证了 “守法光荣” 的导向。
笔记:怎样提升法治素养?
(1)树立法治观念。(思想上)
①敬畏和信仰法律。
②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
③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2)学会依法办事。(行动上)
①自觉守法;在行动上以法律为准绳,自觉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
张贵生因制止公交车上的猥亵行为失手伤人,虽被错判“故意伤害罪” 入狱 3 年,但出狱后并未选择报复施暴者、司法人员等违法方式宣泄不满。他以“不报复、不越界” 的行动践行 “自觉守法”。
②遇事找法;
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主动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充分利用能够提供法律服务的组织机构,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张贵生没有因“不懂法” 而放弃维权,而是主动寻找合法的法律服务渠道。
③解决问题靠法;
A.当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特别是自己或他人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要学会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诉求,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武器加以解决。
B.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张贵生父女通过“持续撰写上访材料、理性提交申诉请求” 的合法方式表达诉求, 他们的申诉行为本质是 “寻求国家法律救济”—— 向上级司法机关申请纠正错判,属于 “依法向检察机关、法院提出控告、举报” 的合法途径。
④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的习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张贵生父女在维权过程中不断提升“依法办事” 的能力,从 “不懂救济” 到 “熟练运用申诉程序”,始终坚守尊法学法守法的习惯;同时以自身坚持传递 “相信法律、依赖法律” 的法治精神。
笔记:怎样提升法治素养?
(2)学会依法办事。(行动上)
①自觉守法;在行动上以法律为准绳,自觉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
②遇事找法;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利用能够提供法律服务的组织机构,获得法律帮助。
③解决问题靠法;学会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诉求,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④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的习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环节3从日常生活事例讲解法律服务的组织】
(1)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
事例:小区居民在楼道堆放杂物、占用消防通道,邻居多次沟通无效—— 调解员上门疏导,说明消防安全法规和公共区域使用规则,劝说堆放者及时清理,达成 “不占用公共空间” 的约定。
(2)律师事务所:律师可以回答我们的法律问题,替我们处理涉及法律的事务。他们还可以接受委托或指派,担任代理人或辩护人。
事例:楼上漏水拒不维修,协商无果后,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律师负责起草诉状、收集证据、参与庭审,帮助争取维修赔偿或要求对方停止侵权。
(3)公证处:公证员依据法律和事实,证明合同、遗嘱、亲属关系、身份、学历、出生日期、婚姻状况等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事例:
父母想把房子无偿赠与子女,或子女继承父母房产时,到公证处办理赠与公证、继承公证。公证员证明赠与 / 继承行为的真实性,后续办理房产过户时,相关部门会依据公证书快速审核,减少过户麻烦。
(4)法律援助中心:可以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
事例:
未成年人因家庭贫困、交友不慎,不小心触犯法律(如盗窃小额财物、参与打架斗殴),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其监护人可申请法律援助,援助律师会免费担任辩护人,为未成年人争取从轻、减轻处罚,保护其合法权益。
笔记:能够提供法律服务的组织和机构有哪些?
(1)人民调解委员会。(2)律师事务所。(3)公证处。
(4)法律援助中心。(经济困难)
【环节4通过一个事件讲解诉讼】
业主李某购买某开发商的新房,装修后 1 个月发现墙面大面积开裂、卫生间渗水到楼下。李某多次联系开发商要求维修并赔偿装修损失5 万元,开发商拒绝;李某向当地住建局投诉,住建局未依法调查就出具 “房屋质量合格” 的书面意见;后续调查发现,该开发商为降低成本,在施工中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建材,涉及该小区 20 余户业主房屋,涉嫌构成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李某因开发商提供的房屋存在质量问题,导致自身装修损失 5 万元,多次协商无果后,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将开发商列为被告。
知识点: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李某对住建局“未调查就出具合格意见” 的行政行为不服,认为住建局未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未查处开发商的违规施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将住建局列为被告。
知识点: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的案件的活动。(民告官)
公安机关接到业主集体举报后,立案调查开发商“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建材” 的行为,经查证该行为已涉嫌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危及房屋安全,影响 20 余户业主居住)。随后案件移送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追究开发商相关负责人的刑事责任。
知识点:刑事诉讼是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
笔记:诉讼是人们获得法律救济、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三)知识小结
1.法治观念:认可、崇尚、遵守、服从
2.为什么要提升法治素养?
①法律是行为规范 ②法治是国家保障 ③法律源自信仰
3.怎样提升法治素养?
(1)树立法治观念:敬畏、学习、守法
(2)学会依法办事:守法、找法、靠法
4.法律服务机构:调解委员会、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
5.诉讼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四)过关测试
1.2024 年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热映,这是国内首部 “正当防卫” 题材的影片。电影讲述基层青年检察官守护公平正义底线的故事。看过电影的观众,都会深刻地记得《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法律鼓励你制止正在进行的违法犯罪,不用承担刑事责任;也记得它的精神,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更记得它的逻辑,它具有道德正当性,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以正应对不正。电影《第二十条》传递出( )
①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
②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③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④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2.某乡政府在修路时,拆掉了张某所承包的农场的一个养羊大屋,拆房前答应补偿张某 8 万元,但直到马路修成后,也没有兑现承诺,张某一纸诉状将乡政府告上了市人民法院…… 最终,市人民法院判定该乡政府属于违法拆迁,必须在规定期限将补偿金支付到位。
(1) 案例一中,张某向人民法院发起了哪一类诉讼?
(2) 你能从案例一中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
(1) 行政诉讼。
(2) ①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当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侵害时,要增强权利意识,敢于并善于通过诉讼(行政诉讼)等合法途径维权。
②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和承诺,不得随意侵犯公民合法权益。
③司法机关通过公正审判,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包括行政机关)和个人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受法律约束,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