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11月6日
2025一2026学年度高三阶段性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芳
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
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
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庸》相传为孔子之孙所作,其中第二十章有关于治学方法的系统论述,首先为孙中山
所发现,并于1924年亲笔题写,作为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的校训:“博学、审问、慎
思、明辨、笃行”。从认识过程来看,研究科学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
检验结果三个阶段。《中庸》中的“学”是获取信息,“问”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思”
是处理信息,用各种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结论是否正确,那就要进行第四步:辨。
辨明白了,如果正确,那就坚持真理,一往无前地去执行,即第五步:笃行之。
的确,做一项研究,“学”是第一步。但光读书不行,朱熹说:“今也须如僧家行脚,接
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治乱得失之迹,这道理方见得周遍。”
观察是认识的基础,儒家一贯有这样的看法。《易传》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这里不但强调要对天地、生命,即整个自然界进行观察,还要对生
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观察。明末方以智在他的《物理小识·自序》里说:“物有其故,实考究
之。”例如,孔子要人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方以智就说:“草木鸟兽之名最难考究,…
须足迹遍天下,通晓方言,方能核之。”这就证明他是做过一些实地考察的。又如,他研究声
音的共振现象,不仅重复了沈括《梦溪笔谈》中的实验,即两张琴的弦与弦相应,来证明共振,
而且作了改进,改弦与弦相应为笛和琴的管与弦相应,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共振现象的普遍性。
获取信息之后,还需追问。朱熹描述人们的认识过程是:“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只有会提问
题的,才会做学问。正如爱因斯坦说:“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
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
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900年,希尔伯特在巴黎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尚待解
决的难题,带动了整个20世纪数学的发展,其中有些难题,至今也还没有完全解决,仍然是
数学界关注的焦点。
朱熹进一步提出,仅停留在“审问”阶段是不够的:“学也,问也,得于外者也。若专恃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