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东教学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湘东教学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
湖南省湘东教学联盟2025年11月高三联考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考试时间:2025年11月6日
株洲市二中浏阳市一中醴陵市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茶陵县一中株洲市四中

醴陵市四中九方中学株洲市二中枫溪学校渌口区五中株洲市南方中学
联合命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3道小题。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难考证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旨趣和现实需求。
生活美学的出场,是对中国传统“生生”意蕴的生动诠释,于四时、山水、礼乐的生活中彰显着中国
人的审美境界。
问题=:
探析生活美学理论资源,可聚焦儒家的伦理美学、道家的自然美学、禅宗的觉悟美学、《周易》
的“生生”美学这四大核心脉络,它们共同铸就了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哲学基因一“道器不二,
即用显体”,塑造了“日用即道”的中国审美生活范式。第一,点是儒家的伦理与审美交融的“礼乐
文明”。儒家从伦理维度为生活美学注入了鲜明的社会关怀和人间情韵。儒家生活美学的核心
在于将伦理价值内化于心,赋予日常生活以深厚的社会责任、道德底蕴、审美意趣。第二点是道

家讲求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境界。道家为人的居处生活提供了超越功利、回归本真的自然主
义向度。道家美学塑造了崇尚无为、朴素、野趣、自然韵律的生活审美观。第三,点是禅宗平常日
用中的“当下觉悟”。禅宗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生活美学的日常化与心灵化。其核心智慧“平常心
是道”。主张在担水劈柴、吃茶洗钵的寻常日用中体悟真如佛性。禅宗美学精髓在于以“即事而
真”的态度,将生活本身转化为觉悟与空静的修行道场,提升心灵的超越性。第四点是《周易》强
调宇宙生命的动态和谐观。易学思想为生活美学提供了深刻的宇宙论基础与辩证思维。“观物
取象”揭示古人从自然万物中提炼审美意象,融入器物纹饰、建筑布局,使生活空间成为宇宙秩序
的微观映射。其“阴阳和合”“刚柔相济”的辩证思维,更深刻影响了中式审美对平衡、节奏、虚实
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对宇宙生命律动的深切体认与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问题二:
中国传统生活美学所蕴含的智慧,在哲学层面为个体生命意义的确证与社会和谐秩序的构
建,提供了极具现实价值的启示。其核心价值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对个体的启示。数字时代
加刷了“悬浮的头脑”与“疏离的身体”间的割裂,生活美学有利于安顿心灵,通达自由之境。二是
对社会的启示。构建情感共同体,涵养伦理秩序,传承文化基因。我们可以塑造“共享的意义空
间”:举办以审美为纽带的文化活动,强化文化认同感与社群归属感,有效抵御原子化社会的疏
离,为构建“情感共同体”提供鲜活载体。三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中国传统哲学和
美学的核心是追求“天人合一”,一般而言不将自然作为征服对象,而是视为生命共感、伦理投射
的伙伴,展现了“天人共生”的生态智慧。四是对文明发展的启示。生活美学通过日常审美实践,
弥合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社会的割裂,倡导一种感官丰富、心灵充盈、伦理自觉的“整
全生活方式”,为构建更具人文温度的现代文明提供智慧支撑。这四者共同指向一个心灵有安
顿、社会有温情、文化有传承、生态有敬畏的文明图景。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引述“慢慢走,欣赏啊”来倡导人生的艺术化。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丰
富的“审美瞬间”,都有助于个人回归经验性的本真生活,重新发现“附近”和“远方”,进而在庄子
所谓“闲”而不“间”的从容自如中,疗愈精神的“内卷”乃至“倦息”。不仅如此,当具体的、多元的
物色与清赏之美充分呈现,于事功之外辟出“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移情空间,还可有效纾解单
一标准和优绩主义的拘束。社会的“和而不同”也将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形式,实现其对个
性化美好生活的肯定。
问题三:
当代生活美学转型,应指向“深度沉浸、自主创造、身心和谐、共同体联结”的整全生活方式,
以中国传统智慧回应现代性困境。以“慢观”与“沉浸”替代感官轰炸,恢复感知力,获得深层满
足。通过“日常微创造”,确立主体性,打破审美同质化,通过培育健康的个性化生活感知和认知
而推动“具身化审美”,建构内在和谐。当代生活美学转型重在主动践行,将日常生活体验扎根于
现实土壤和传统沃野之中,统合生活中存在的“碎片化”现象,从“整体”生活图景中获取真实审美
体验,汲取文化厚重感,激发生活意趣和活力,将“劳作”转化为审美实践。
问题四:
当代生活美学面临三重困境:一是感官刺激对深度体验的消解,二是传统文化的表层化危
机,三是A们创作和机械复制对原真性的替代。故而,应更加重视发挥美对生活、对历史、对个体
本真的“照亮”作用。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境界,审美教育的
目的便是使人不断由较低的境界向较高的境界超越。建立与生活的“审美联接”,也意味着在肯
定日常生活正当性的同时,从自然和功利状态中走出,追求更高远的精神境界。因此,生活美学
的营造不仅是在城市、乡村共同打造可供精神栖居的休闲空间,也不仅是发扬传统建筑、园林、家
具、装饰、文玩及其他工艺美术的造物美学,更要求美育工作在生活教育、历史教育、生命救育和
心灵教育等方面齐头并进,在对日常生活和感性经验的复归中追求知、情、意、行的统一,进而追
求真、善、美的统一,由此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摘编自《生活美学:追求美好生活的哲学审思》)
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