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25秋八上8.2守护正义 教学评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25秋八上8.2守护正义 教学评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守护正义》
教材分析 本课题位于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是在学生学习 “公平” 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正义”这一核心议题。本课设计以渝检护“未”团队的真实事迹为线索,从“正义之核(价值)—正义之盾(方法)—正义之光(共同体)”三个维度,引导学生理解正义的重要性、要求,以及守护正义的路径(个人勇气智慧、司法公正、国际正义)。本课通过“强制报告制度”“李非白守护三姐妹”“中国呼吁加沙儿童权益”等案例,实现“生活案例—理论认知—实践指导”的闭环,既帮助学生建立“正义是社会文明标尺、人类良知声音”的认知,同时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捍卫正义”的道德品质,契合“立德树人”中“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育人目标。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正义”有生活化、感性认知(如“欺负弱小不对”“坏人该受惩罚”),但缺乏系统性、理性思考,能识别简单的正义/非正义行为,但难以关联“正义与社会文明”“司法公正与正义守护”的深层逻辑。具备基础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能力,但在“复杂情境中践行正义”“国际视野下理解正义”方面存在不足;认同“正义值得追求”,但对“个人如何参与正义守护”缺乏具体认知,易出现“想为不敢为”“为而不得法”的问题。本课需以渝检护“未”团队的“身边楷模”事迹为桥梁,通过案例拆解、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从“感性认同”上升到 “理性认知”,再落地到“实践方法”。
教 学 目 标 健全人格:通过分析渝检护“未”团队挽救迷途少年的事迹,理解正义是人类良知的体现,形成“明辨是非、不向非正义妥协”的人格特质; 责任意识:结合“强制报告制度”“李非白守护三姐妹”案例,树立“个人需主动守护正义”的责任观;通过中国呼吁加沙儿童权益,增强“维护国际正义”的国家认同; 道德修养:掌握“见义智为”“尊重司法公正”的方法,提升在生活中践行正义的道德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义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守护正义? 教学难点:正义的要求;如何守护正义
教学过程
导入(约3分钟)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播放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渝检护“未”团队的报道视频,展示团队获“时代楷模”称号的新华社图片。 提问:同学们,渝检护‘未’团队用 20 年坚守帮助未成年人,他们的行动背后,藏着怎样的共同追求? 教师语言过渡,导入课题。 观看视频、阅读文字。 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 跟随教师引导,进入学习主题。 能否从团队事迹中初步关联“正义”的感性认知。 能否主动分享想法,表达对“正义行为”的认同。 能否明确本课学习主题,进入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以“时代楷模”的真实事迹为切入点,通过“身边榜样”引发学生情感共鸣,避免抽象理论的枯燥;同时通过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生活认知,为后续“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提升铺垫基础,激发探究兴趣,自然导入课题。
议题一:正义之核——解码“护未”正义价值(约12分钟)
教学内容:正义的重要性;正义的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估要点
展示团队成果数据:从 7 人发展到 500 余人,帮助数千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深入 400 余所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覆盖 400 余万人。 提问:渝检护‘未’团队为什么能获得‘时代楷模’这一国家级荣誉?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正义的重要性。 呈现渝检护“未”团队推动建立“强制报告制度”案例。①2020 年团队发现教师猥亵学生因未报告持续2年,推动建立制度;②实施后发现 187 起案件,救助 326 名儿童,37 名瞒报者受处罚;③展示“报告主体(学校、医院等)、报告情形(强奸、虐待等)、法律责任” 的表格; 组织开展议学任务1:结合教材 P71,将‘强制报告制度’的内容与‘正义的要求’对应。 小组展示后点评小结:“制度通过法律保障未成年人权益(扶助弱者)、惩罚瞒报者(惩恶扬善)、多部门协作护安全(营造和谐环境)。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正义的要求。 观察数据与图片,感知团队的规模与影响力。 积极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了解渝检护“未”团队推动建立“强制报告制度”案例。 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填任务单。 展示小组答案,补充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完善对正义要求的理解。 能否结合 “法治教育覆盖400万人”说明 “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 能否结合 “帮助迷途少年”说明“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能否主动参与小组讨论,清晰表达观点。 能否准确将 “制度内容”与“正义要求”对应,不遗漏“扶助弱者”“惩恶扬善”“营造和谐” 三类要。 能否在小组展示中补充他人观点,体现合作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用“数据+案例”拆解“正义的重要性”,避免抽象理论,让学生从“团队做了什么”直观感知“正义有什么用”;通过“强制报告制度”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关联“制度内容”与“理论要求”,培养“案例→理论”归纳能力,突破教学重难点。
议题二:正义之盾——探寻“护未”守护之道(约15分钟)
教学内容:为什么要守护正义?如何守护正义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呈现渝检护“未”团队李非白事迹:2018 年车祸让三姐妹成孤儿(最大 17 岁、最小 5 岁),李非白说‘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境下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开启 7 年司法守护。 提问: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句话和李非白的承诺中,你读出了什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放弃‘需要帮助的人’?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为什么要守护正义? 呈现“检察官爱心妈妈”李非白积极争取三姐妹正当权益。补充事迹细节:李非白发现亲属对 20 万赔偿金用途闪烁其词,建议法院暂停发放剩余 80 万,遭亲属不满仍坚持,最终为孩子争取到份额,并建立‘检察官 + 监护人’监管账户。 提问:①亲属不满时,李非白为什么还要坚持追究?②建立监管账户的做法,对我们‘守护正义’有什么启示?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如何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既要相信正义胜邪恶,也要讲究策略,见义智为。 展示法律条款与案例:①《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条 “禁止传播危害未成年人的不良信息,侵权需承担民事责任”;②团队针对 “不雅视频侵害未成年”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组织开展组讨论:①《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法院判决有什么作用?②团队提起公益诉讼,如何体现‘司法公正’?这对社会正义有什么用?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如何守护正义?①司法公正是捍卫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②司法不公则破坏社会正义,只有公正司法,才能让人民感受到正义。 了解倾听事迹,感受李非白的坚持。 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自由发言。 记录“为什么守护正义”的两点原因,结合“三姐妹”案例标注理解。 分析“亲属不满”的冲突点,积极分享观点,加深对“见义气智为”的理解。 阅读法律条款,理解法律的约束力。 认真观看视频,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提出疑问,教师引导解答。 结合“渝检护“未”团队针对“不雅视频侵害未成年”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案例理解司法如何守护正义? 能否结合“三姐妹案例”感知有正义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并关联自身生活。 能否理解 “坚持追究”是“敢于斗争”,“建立监管账户”是“善于斗争”。 能否区分“蛮干” 与“智为”的不同。 能否说出 “法律是司法公正的依据”,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条款说明。 能否解释 “司法公正对社会正义的引领作用”;能否主动提出关于“司法公正” 的疑问,体现批判性思维。
设计意图:用李非白的“个人叙事”替代“理论说教”,让“为什么守护正义”更有温度,学生易产生情感认同;紧接着通过“追究赔偿金”的冲突点,帮助学生直观区分“勇气”与“智慧”,突破“见义智为”的理解难点;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公益诉讼,让“司法公正”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知的案例”,理解“最后一道防线”的意义,突破教学难点。
议题三:正义之光——共筑“护未”正义共同体(约8分钟)
教学内容:如何守护正义?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播放视频,呈现联合国安理会会议新闻:1 月 23 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呼吁为加沙儿童苦难画句号,提及 1.7 万名儿童死亡、60 多万儿童陷人道危机,提出‘持久停火、扩大援助、保障教育、追查侵害’四点措施”。 提问:中国在联合国的呼吁,践行了国际正义的哪些要求? 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讲话。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如何守护正义?①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反对双重标准;②各国协力构建正义国际秩序。而中国始终是国际正义的守护者,这也是我们守护正义的重要维度。 4.梳理本课逻辑,总结知识提纲。 1.认真观看视频。阅读新闻,关注“1.7 万名儿童死亡”“60 多万儿童陷危机” 等数据,感受加沙儿童的困境。 2.认真思考回答问题,感受我国致力于维护国际正义。 3.记录国际正义的2点要求,结合“中国呼吁”案例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正义的关联。 4.跟随教师过渡,准备梳理本课知识。 能否区分“双重标准”与“公正立场”。 能否理解 “中国呼吁各国行动”是“协力构建正义国际秩序”,体现中国的国际担当。
设计意图:从“国内正义”拓展到“国际正义”,帮助学生建立“全球视野”,理解正义的全人类价值;以中国的国际行动为案例,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同时呼应“共筑正义共同体”的主题。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计 1.重庆渝检护“未”团队深入 400 余所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覆盖 400 余万人,帮助未成年人提升自我保护意识。该团队的行动主要体现了正义的哪一重要性( B ) A. 仅保障未成年人的个人合法权益 B. 说明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承载美好社会追求 C. 体现正义是国家的根本任务,优先保障未成年人权益 D. 证明正义只需依靠检察机关即可全面维护 2.初中生小宇在放学路上看到几名高年级学生欺凌同学,他没有直接冲上去对抗,而是悄悄用手机拍摄证据,并立即向学校保安和老师报告,最终欺凌者被依法教育。小宇的做法体现了守护正义需要( C ) A. 放弃斗争,避免自身受到伤害 B. 仅依靠他人,不主动承担责任 C. 勇气与智慧,做到见义智为 D. 打破规则,灵活应对不良现象 3.某法院审理一起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时,严格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调取监控录像、询问证人,最终依法对施暴者作出处罚,并为受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该法院的做法直接体现了守护正义需要( B ) A. 维护国际正义,坚持国家平等 B. 司法机关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C. 公民主动报告,避免侵害持续 D. 忽视民意,仅依靠法律作出判决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某社区居民发现邻居家 10 岁儿童小浩经常被父亲打骂,身上有明显伤痕,但多数居民担心“多管闲事得罪人”,不愿主动报告。后来,社区网格员得知情况后,立即向当地检察机关反映。检察机关介入后,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小浩父亲进行批评教育和法律处罚,同时联系社工机构为小浩提供心理疏导,并建立“检察官+社区+学校”长效监护机制,保障小浩的正常生活与学习。 社区居民最初“不愿主动报告”的行为,违背了正义的哪两项要求? 结合材料,分析检察机关的做法如何体现“守护正义需要维护司法公正”? 从“个人守护正义”的角度,说说青少年遇到类似 “儿童被虐待”的情况时,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1)违背了正义的两项要求:①保障合法权益,对弱者给予必要扶助(小浩是未成年人,属于弱者,居民未保护其合法权益);②明辨是非、惩恶扬善,救济受害者、惩罚违法者(居民未制止虐待行为,未帮助受害者,也未让违法者承担责任)。(2)检察机关的做法从三方面体现司法公正:①以法律为准绳: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处理施暴者,体现法律是维护正义的基本途径;②以事实为根据:介入调查并核实虐待事实,确保处理结果合法公正;③保障正义落地:不仅处罚违法者,还为小浩提供心理援助和长效监护,让受害者得到救济,体现 “公正司法是捍卫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3)青少年应做到:①有勇气:不逃避、不漠视,意识到保护弱者是正义行为;②讲智慧:避免直接与施暴者对抗,可通过向家长、老师、社区工作人员或公安机关报告,或拍摄证据(注意保护自身安全);③守法律:依据法律规定采取行动,不盲目蛮干,做到见义智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