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25秋八上7.1珍视自由 教学评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25秋八上7.1珍视自由 教学评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珍视自由》
教材分析 《珍视自由》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一框,聚焦“珍视自由”通过“个人一社会一法治”三个维度,引导学生理解自由是法律框架内的自主权利且事关个人发展、社会活力与法治文明。本框设计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情感切入点,通过“自由何谓—自由何价 自由何守”的逻辑主线,串联历史与现实场景,引导学生从“认识自由内涵”到“感悟自由价值”再到“践行珍视之道”。通过抗战先烈、西南联大、北斗团队等典型案例,以及校园、网络等生活化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自由是相对的、受规则约束的”核心认知,培养“知自由、懂价值、守边界”的法治素养与道德自觉。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自由”有强烈的情感向往和生活化认知(如“不想被管束”“希望自主选择”),但存在认知误区:一是将自由等同于“随心所欲”,忽视其边界性;二是难以将个人自由与社会规则、国家发展关联,对“自由的价值”理解片面;三是在复杂情境中(如网络言论、校园冲突),缺乏“依法珍视自由”的实践能力。基于此,本课需通过“历史情境唤醒情感、现实案例澄清认知、实践活动强化能力”的路径,引导学生从“感性渴望”上升到“理性认知”,从“知道自由”进阶到“会守自由”。
教 学 目 标 政治认同:理解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认同我国“依法保障真实自由”的价值追求,增强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 法治观念:明确自由受法律、道德等规则约束,懂得依法行使权利、捍卫权利的基本要求,树立“规则保障自由”的法治思维。 健全人格:感悟自由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形成“珍视自由、尊重他人”的人格特质,避免陷入“绝对自由”的认知误区。 责任意识:联结抗战历史与现实生活,树立“守护先烈成果、践行自由之道”的责任意识,主动在生活中传递自由的正能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自由;珍视自由的要求。 教学难点:自由对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约3分钟)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播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视频《致敬英雄!不忘先烈!》 提问:抗战烈士们渴望的是什么? 教师语言过渡,导入课题。 观看视频,感受战争年代的苦难和对“自由”向往。 跟随教师引导,进入学习主题。 是否能结合历史场景,准确说出先辈对自由的具体渴望。 2.能否明确学习主题,进入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以历史情境为切入点,通过情感唤醒拉近距离,自然引出“自由之问”,为后续探究奠定情感基础。
议题一:自由何谓?——探秘抗战烽火与和平年代中的自由真谛(约15分钟)
教学内容:为什么追求自由平等?如何正确认识自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估要点
开展活动1:时空心愿谈。提问:抗战青年渴望自由平等是为了什么?吾辈今天享有的自由平等带来了什么? 追问:两个时代对“自由平等”的渴望有何共同之处?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为什么追求自由平等? 开展活动2:自由飞花令。明确规则:用 “我认为自由是______,就像______” 造句(示例:“自由是免于恐惧,像抗战百姓不用躲空袭”)。 开展议学辨析:这是真正的“自由”吗?出示 4 个情境(教室辩论、日军盘查、快递维权、微信群造谣) 呈现教材:相关链接P59。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如何正确认识自由。 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为什么追求自由平等? 参加自由飞花令,聆听他人观点,补充对自由的理解。 逐一判断4个情境是否是真正的“自由”? 在教师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如何正确认识自由。 1.是否能准确关联两个时代的自由需求,2.是否能结合生活实例,多角度描述自由的表现,避免空泛;3.是否能精准判断 “真正的自由”,纠正“绝对自由”误区。
设计意图:从“情感共鸣(时空对比)”到“具象感知(飞花令)”再到“理性辨析(情境判断)”,层层递进破解“自由内涵”,既贴合学情,又落实知识点。
议题二:自由何价?—— 感悟自由之于个人与国家的价值(约12分钟)
教学内容:自由的重要性(对个人、社会)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出示案例材料:西南联大:抗战中坚守“学术自由”,8 年培养 2 位诺奖得主、8 位“两弹一星” 元勋;北斗团队:依托“创新自由”,实现全球组网,让中国成为第三个拥有独立导航系统的国家. 开展议学活动3:自由之力量。虽然时代和环境天差地别,但‘自由’在这两个群体身上分别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格。 播放视频《新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提问:从抗战时期‘无人权’到新时代中国‘当主角’,无数个‘我’自由追梦时,给整个社会和国家带来怎样的景象?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自由的重要性。 1.阅读案例,小组交流共识。 2.分工讨论自由对个人/社会的作用,填写表格。 3.观看视频记录关联关键词,小组讨论后全班分享,梳理知识。 1.能否准确标注关键信息,交流时是否清晰传递要点。 2.表格内容是否贴合案例、区分清晰;能否用案例细节支撑观点。 3.能否捕捉视频关键关联,分享能否佐证观点。
设计意图:以“历史+现代”的典型案例为载体,通过表格梳理降低认知难度,引导学生从具体案例中提炼抽象价值,突破“自由重要性”这一难点。
议题三:自由何守?——践行现代青年珍视自由之道(约10分钟)
教学内容:如何珍视自由?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出示案例,播放视频:江苏6名中学生建群辱骂同学,被判道歉赔偿。 开展议学合作,围绕①小文的什么权利被侵犯?如何捍卫?启示?②这是“言论自由”吗?对他们有何建议?③是否尊重他人权利?违反了什么要求?组织小组讨论。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如何珍视自由? 提问: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理解并珍惜这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自由”? 开展议学活动4:致抗战青年的承诺,邀请学生分享,点评并升华情感。 梳理本课逻辑,总结知识提纲。 积极参与讨论,小组讨论后发言。 记录珍视自由的要求。 认真思考,书写承诺,主动分享,倾听他人发言。 是否能准确识别 “名誉权”,关联“依法维权”“尊重他人权利”等知识点,逻辑清晰。 承诺书写:是否能结合本课知识,内容具体,不空洞; 情感表达:是否能通过承诺传递对先烈的敬意与珍视守护自由的决心。
设计意图:从“反面案例(侵权案)”中吸取教训,从“正面承诺”中强化行动自觉,实现“知—行—情”的统一,落实“珍视自由”的实践要求。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计 1.随着自媒体的急速发展,造谣、传谣等典型的违规违法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某些自媒体认为言论自由是自己的权利,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表言论。对此,我们应该劝诫这些自媒体( C ) ①依法行使权利,不越界 ②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③畅所欲言,法律保护言论自由 ④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 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小林在影剧院观看电影《长安三万里》时,兴奋之余,不禁手舞足蹈,大声叫好,引起周围观众的不满,别人制止他时,他却说:“这是我的权利和自由,我想怎样就怎样。”下列选项能反驳其观点的是( D ) ①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②公民要在道德、法律等规则的范围内行使自由和权利 ③社会规则对自由起着约束和保障作用 ④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必须得到他人的许可 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观山湖区分局采用“大数据+非现场执法”模式,专项治理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骑乘人员未佩戴安全头盔行为。截至2025年4月28日,103名违法者已受到处罚和教育。但有人认为不戴头盔是个人自由。对此,我们的反驳理由是( B ) A.自由与规则无关,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使自由 B.法治与自由是相互依存的,法治界定了自由的边界 C.社会规则限制了个人自由,两者之间存在冲突 D.佩戴头盔是公民的法律责任,违反则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