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25秋八上8.1坚守公平 教学评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教学】25秋八上8.1坚守公平 教学评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坚守公平》
教材分析 本框以“公平”为核心,通过“认知—价值—实践”的逻辑展开,选取庞众望 “寒门逆袭”、义务教育资助政策、学术不端处理等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热点的案例,将抽象的公平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现实情境,突出“生活化”与“思辨性”,既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的内涵与价值,更强调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坚守公平的意识与能力,契合初中阶段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体到社会”的认知发展规律。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与初步的价值判断能力,对“公平” 有着朴素的感知——能意识到校园中“评选不公”“分工不均”等现象的不合理性,也对社会层面的教育公平、机会公平等话题有一定兴趣。 但学生的认知存在明显局限:其一,易将“公平”与“平等”“平均”混淆,对公平的“相对性”“复杂性”理解不足;其二,对公平的认识多停留在“被动感受”层面,缺乏对“公平为何重要”的深层思考;其三,面对不公现象时,常表现出“抱怨多于行动”的倾向,缺乏主动维护公平的方法与勇气。基于此,教学需以真实案例为载体,通过辨析、合作探究等活动突破认知误区,实现从“认知”到“践行”的转化。
教 学 目 标 政治认同:结合庞众望“自强计划”圆梦、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及重庆大学学术不端处理案例,认同国家以制度与法治保障公平的实践,增强对社会主义公平价值的信心。 法治观念:据《教育法》平等受教育条款、学术不端处理规则,明确法治与规则是公平的核心保障,树立“守规则即护公平”的意识。 健全人格:形成“公平具有相对性”的辩证思维,避免片面认知。面对不公时,培养“理性分析、主动行动”的态度,摒弃抱怨或退缩心态。 责任意识:树立“个人是公平守护者”的认知,理解个人公平行为与社会稳定的关联,增强维护公平的社会担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公平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坚守公平?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公平?如何坚守公平
教学过程
导入(约3分钟)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播放庞众望清华大学宣传片事迹短片。 呈现庞众望逆境奋进,清华圆梦人生经历。 提问:庞众望的人生故事中,“教育”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教师语言过渡,导入课题。 观看视频,了解庞众望教育经历,思考教师问题。 自由发言。跟随教师引导,进入学习主题。 能否结合案例初步感知“教育公平”。 能否明确本课学习主题,进入学习情境。
设计意图:以“寒门逆袭”的励志案例为切入点,贴近学生认知,引发情感共鸣,自然衔接本课核心议题。
议题一:解码“寒门机遇”——何为公平?(约12分钟)
教学内容:如何正确认识公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估要点
呈现清华大学自强计划的“对象标准”“选拔原则”。 议一议:(1)庞众望获得的“自强计划”加分,如何体现教育公平?(2)教育公平是否意味着每个人都上同一所大学?为什么?(3)请你列举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公平或者不公平现象,思考何为公平? 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观点,补充表格内容。 概念辨析:出示“公平、平等、平均”的核心定义。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如何正确认识公平? 情境判断:展示“就近入学”“少数民族加分”“仅以成绩评三好学生”三个情境,让学生标注 “是否体现公平”并说明理由。 认真阅读自强计划内容。 认真聆听,思考3个问题。 积极主动举手分享观点。 对比研读三个概念的定义,辨析三者差异。 独立判断三个情境,给出判断和理由。 能否结合自强计划案例,准确说明“差异化支持”对教育公平的体现,不混淆 “公平”与“平均”。 能否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合理列举公平/不公平现象,具有生活观察能力。 情境判断是否准确,理由能否紧扣公平的“机会均等、规则合理、结果适配”等核心特征。
设计意图:从“案例—生活—概念—情境”层层递进,通过探究与辨析,突破“公平概念理解”的难点,达成认知目标。
议题二:点亮“成长之光”——为何需要公平?(约15分钟)
教学内容:公平的重要性。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呈现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两免一补”、营养膳食补助、困难生专项补助。 播放视频《教育公平惠及民生》。 组织开展议学合作:(1)这些政策如何为像庞众望这样的“寒门学子”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对社会稳定和进步有哪些意义?(3)如果教育失去公平,个人和社会可能会面临什么问题? 呈现材料:让教育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公平的重要性。 阅读资助政策内容,初步感知政策对教育公平的“兜底作用”。 认真观看视频时,感受政策给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积极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认真思考问题并交流观点。 结合材料与讨论结果,在教材整理“公平的重要性”要点,标注关键词。 能否结合资助政策案例,具体说明公平对个人“改变命运” 的支撑作用,不空谈价值。 能否从“稳定”“进步”“活力”等角度分析公平对社会的意义,具备辩证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个体案例—政策分析—正反论证”的逻辑,将抽象的“公平价值”具象化,帮助学生从个人与社会双维度理解公平的重要性。
议题三:守护“前行之路”—— 如何坚守公平?(约15分钟)
教学内容:为什么要坚守公平?如何维护公平?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估要点
出示重庆大学“刘某乔学术不端事件”案例。 议一议:网友的质疑本质上在关注什么?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为什么要坚守公平? 议一议:若你是同期科研学生,发现学术不端破坏教育公平,会怎么做?理由是什么? 展示网上流传《关于重大化学化工学院长江学者刘作华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的举报信》。 展示重庆大学处理结果,呈现该事件破坏教育公平路径,组织学生开展议学合作:(1)如果教育领域没有上述规则约束,教育公平会怎样?(2)若刘某乔、刘某华严格遵守规则,还会出现“破坏教育公平”的结果吗?(3)如何才能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用“规则”真正维护教育公平?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如何坚守公平。 梳理本课逻辑,总结知识提纲。 阅读案例材料,初步判断其对公平的破坏。 结合自身经验思考 发现不公的做法。 小组合作探究,认真思考问题并交流观点。 跟随教师梳理,在笔记本上完成笔记和知识框架整理。 能否从“规则破坏” 角度准确分析学术不端事件的本质,理解“坚守公平的核心是守规则”。 能否提出具体、可行的“维护公平的做法”,而非空泛表态,体现责任意识。 能否从 “个人、规则”两个维度总结“坚守公平的路径”,逻辑全面且有条理。
设计意图:以真实争议事件为载体,通过辩论激发思辨,结合处理结果强化规则意识,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落地,突破教学重点。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计 1.学校科技社团纳新时,负责人提议:“直接让上次科技创新大赛获奖的同学加入,无需开展招新选拔,以此节约时间。”这一提议的问题在于( A  ) A. 忽视了其他同学的参与机会 B. 提高了社团纳新效率 C. 是对获奖同学的恰当激励 D. 契合多数同学的想法 2.我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一条款( D  ) A. 突出了受教育权的个体差异性 B. 要求学校配备最顶级的教学设备 C. 允许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为孩子择校 D. 体现了对不同群体平等受教育权的保障 3.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以“民生为大”为核心,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全文提及“民生”20次,推出多项实招硬招回应群众关切。从教育、医疗到住房、养老,从就业保障到乡村振兴,每一项政策都直指百姓最关心的“急难愁盼”。这表明( A ) A.公平的实现是不断推进的过程 B.公平是绝对的,绝对维护人民的利益 C.民生问题已解决,人民生活幸福 D.民生问题是我国的中心问题 4. 男生小明因骨折申请体育中考免考,部分同学质疑 “他是故意逃避考试,对认真训练的同学不公平”。请结合这一情况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并结合校园实际,谈谈你在校园中如何践行公平。(至少两点) 参考答案:改进建议:学校可要求小明提交医院出具的骨折诊断书、治疗记录及康复评估报告,同时公开体育中考免考的申请条件、审核流程,让全体同学了解政策依据,消除误解。 解析:通过提供医疗证明和公开流程,让免考申请的依据和过程透明化,确保规则公平,化解同学质疑。 校园践行公平的做法:①班级选举班干部时,主动建议老师公开选举标准、组织全员投票并公示结果,保障选举过程公平公正; ②课堂分组讨论时,公平分配任务,根据同学的特长和能力合理分工,让每个人都能在小组中发挥作用,体现机会公平。 解析:做法①通过完善选举制度和程序,保障全体同学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做法②通过合理分配任务,让每个同学都有公平的参与机会,践行过程公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