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卷
考试时间:2025年11月5日 8:00——10:0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6.本学科试卷共19个小题,考试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七年级一班同学开展“我的初中新生活”活动,小语同学在日记本里记录了初中开学第一天的感受,请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A.我终于到新学校了,看到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心里好激动啊!几幢高高的建筑物耸立在我眼前,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教室,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操场边绿树环绕,绿茵茵的足球场,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枝头上的鸟儿呼朋引伴,像是在欢迎我的莅临。清晨,嘹亮的读书声为一天的学习生活拉开了序幕,亲切和蔼的老师们谆谆的教诲是学习乐章中最美的音符。徜徉在校园中,我精神抖数,希望就从这里开始。
B.希望,是天空里最闪亮的星星,是因为她充满着诱惑,使人飞奔驰骋的原因。C.勇敢勤奋的人会想尽办法去摘取希望,使之成为自己的果实;懒惰蠢钝的人只会永远张着大口,茫然无措地看着希望飞逝在别人的领空而不思进取。D.经过小学六年的锻炼,使我们都成为一个个战士,拿上我们的武器,整装待发,向新学期的目标冲击!
1.下列对加点字读音或字形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宽敞”的“敞”应读为“chǎng”,“绿茵茵”的“茵”应写为“荫”。
B.“贮蓄”的“贮”应写为“伫”,“谆谆”的“谆”应读为“chún”。
C.“嘹亮”的“嘹”应写为“缭”,“和蔼”的“蔼”应读为“ǎi”。
D.“徜徉”的读音为“cháng yáng”,“抖数”的“数”应写为“擞”。
2.文段中四个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耸 立 B.呼朋引伴
C.莅临 D.茫然无措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我终于到新学校了,看到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心里好激动啊!
B.希望,是天空里最闪亮的星星,是因为她充满着诱惑,使人飞奔驰骋的原因。
C.勇敢勤奋的人会想尽办法去摘取希望,使之成为自己的果实。
D.经过小学六年的锻炼,使我们都成为一个个战士,拿上我们的武器,整装待发,向新学期的目标冲击!
4.小语在阅读课上读到了以下文字,下列是给这些句子进行的排序,其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①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②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③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净,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④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⑤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A.①③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⑤④②①③ D.⑤②④③①
5.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指降职,古代以右为尊,左为卑。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敬称,例如称呼自己的作品为“拙作”,请别人指教为“赐教”。
D.《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6.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古人留下的华丽诗篇让我们领略景物之美。峨眉山下,平羌江上,立于船头的李白看到了“(1) , ”的月夜美景(《峨眉山月歌》),王湾则在北固山下看到了“(2) , ”的壮丽开阔之景(《次北固山下》)。而经典古籍滋养我们成长,《〈论语〉十二章》中“(3) , ”告诉我们要将“学”与“思”结合起来。
7.专题学习活动(共8分)
古人这样告诫我们:“匹夫不可不慎于取友。”可见,如何认识和选择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展示自我风采。
(1)请参照示例设计两种活动。(4分)
示例:举办“探讨交友之道”主题班会
活动一:
活动二:
(2)小文同学热衷于网络交友,经常趁双休日与网友彻夜聊天,导致上课频繁走神,作业多次不交,甚至还偷偷把自己的家庭住址、父母工作单位告诉对方。你赞同小文这种交友行为吗?并说明你的理由。(4分)
二、阅读与鉴赏(共46分)
(一)文学作品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蚕 儿
陈忠实
①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②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③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④“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⑤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⑥“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⑦“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⑧“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⑨他高兴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⑩“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有删改)
8.请根据下表对文章进行梳理,补全表格。(4分)
时间 情节 “我”的感受
/ 老师自报姓名 ①
那天 老师为“我”清理伤口 ②
三天后 ③ 喜悦
④ 老师被调走 难过
9.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每题4分,共8分)
(1)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从修辞的角度)
10.请结合文本分析蒋老师的人物形象。文章结尾说“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这里的“情丝”有哪些丰富内涵。(8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共6分)
淮上①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②晚,君向潇湘③我向秦④。
【注】①淮上:扬州。淮:淮水。②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③潇湘:指今湖南一带。④秦:指长安。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诗人与友人分别时所作,友人渡江南往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
B.诗歌开篇点明了与友人分别的地点是扬子江头,季节是春天。
C.前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词语中同音字“杨”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
D.诗歌的末句只是交代各自行程,既缺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说明诗人跟友人情感并不深厚。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共12分)
羊绥第二子孚①,少有俊才,与谢益寿②相好。尝蚤③往谢许,未食。俄而王齐、王睹④来。既先不相识,王向席有不说色,欲使羊去。羊了不眄⑤,唯脚委几⑥上,咏瞩自若。谢与王叙寒温⑦数语毕还与羊谈赏王方悟其奇,乃合共语。须臾食下,二王都不得餐,唯属羊不暇。羊不大应对之,而盛进食,食毕便退。遂苦相留,羊义不住⑧,直云“向者⑨不得从命,中国⑩尚虚”。二王是孝伯两弟。
(节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有删改)
【注】①孚:羊孚字子道,羊绥的第二子。②谢益寿:谢混,东晋文学家。③蚤:同“早”。④王齐:王熙小名,字叔和,王恭弟弟。王睹:即王爽,也是王恭的弟弟。⑤了不眄(miǎn):完全不理睬。⑥几:矮桌。⑦寒温:寒暄。⑧住:停留。⑨向者:先前。⑩中国:当时人的说法,以腹心比中国,以四肢比夷狄,这里是指腹内。
13.下列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根据课内迁移法,文中“俄而王齐、王睹来”中的“俄而”是“不久,一会儿”的意思,与“俄而雪骤”中的“俄而”意思相同。
B.根据词典释义,“委”有“托付”“丢弃”“放置”等意思,“唯脚委几上”中的“委”是“放置”的意思,与“相委而去”中的“委”意思相同。
C.成语“应接不暇”的“暇”是“空闲”的意思,以此推测“唯属羊不暇”的“暇”也是这个的意思。
D.文中“羊不大应对之”中的“之”是代词,与“友人惭,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谢与王叙寒温/数语毕还与羊谈赏王方/悟其奇
B.谢与王叙寒温数语毕/还与羊谈赏/王方悟其奇
C.谢与王叙寒温数语毕/还与羊谈赏王方/悟其奇
D.谢与王叙寒温/数语毕还与羊谈赏/王方悟其奇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既先不相识,王向席有不说色,欲使羊去。
16.“雅量”是指宽宏的气度,见喜不喜,遇事不惊。请分析本文选入《世说新语·雅量》的原因。(4分)
(三)整本书阅读(共8分)
阅读《朝花夕拾》节选文段,完成17~18题。(共8分)
【选段一】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选段二】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她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她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17.下列是对《朝花夕拾》内容的理解,请结合选段和整本书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选段一】中说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是因为在这之前父亲要求“我”背书,“我”无奈之下死记硬背,出发时的期待和兴奋荡然无存,最后索然无味。
C.【选段二】中的“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这个妇人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
D.《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18.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追忆了不少人,如果鲁迅也有朋友圈,谁会被鲁迅“点赞”?谁又会被“屏蔽”?请各举一例,并结合整本书的内容说明理由。(6分)
三、表达与写作(共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进入初中虽然才两个多月,你一定有了许多从未有过的经历。有的让你快乐,有的让你困惑,有的让你伤心……这些都是你成长路上独特的体验,也是宝贵的财富。
请以“从来没有这样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横线上补充快乐、幸福、自信、迷茫、伤心、忧郁等表达情感的词);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及与考生相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共 24 分)
1. 答案:D
2. 答案:C
3. 答案:C
4. 答案:A
5. 答案:A
6. 答案:
(1)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7. (1)答案示例:
活动一:举办 “名人交友故事” 分享会
活动二:开展 “交友之道” 主题手抄报比赛
(2)答案:不赞同。解析:小文热衷于网络交友,且存在诸多不当行为。首先,双休日彻夜聊天导致上课走神、作业不交,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作息,不利于自身学业发展和身心健康;其次,随意将家庭住址、父母工作单位等私人信息告诉网友,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容易泄露个人隐私,可能遭受诈骗、骚扰等危害。网络交友虽能拓展社交圈,但需保持理性,把握分寸,优先保障自身学习和安全。
二、阅读与鉴赏(共 46 分)
(一)文学作品阅读(共 20 分)
8. 答案:
①新奇(新鲜);②温暖(异样的温暖);③师生共同养蚕、期待丝片;④没过多久解析: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和感受。老师自报姓名时,文中提到 “多新鲜啊!”“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故①填 “新奇(新鲜)”;老师为 “我” 清理伤口,“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故②填 “温暖(异样的温暖)”;三天后,文中描述 “老师和我们” 一起养蚕,期待网出丝片,故③填 “师生共同养蚕、期待丝片”;老师被调走的时间,文中明确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故④填 “没过多久”。
9. (1)答案:运用动作描写,“牵”“翻”“蘸”“涂抹” 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蒋老师为 “我” 处理伤口的过程,表现出蒋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体现了他温柔、负责的性格特点。
(2)答案: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蚕儿 “扬着头,摇来摆去” 的样子拟人化为 “斯斯文文地像吟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儿准备网茧时的可爱姿态,表现出 “我” 和老师对蚕儿的喜爱以及对丝片的期待之情。
10. 答案:
蒋老师人物形象:①关爱学生,从他为 “我” 清理伤口,关心学生养蚕等行为可看出;②活泼有趣、亲近学生,他愿意和学生一起满山沟摘桑叶,像孩子一样为即将得到丝片而高兴,没有老师的架子;③热爱教育,重视与学生的情感联结,他认为学生养蚕网的丝片有意义,会怀念学生。“情丝” 内涵:①指师生共同养蚕网出的丝片,是师生情谊的见证;②指蒋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热情所传递给 “我” 的情感;③指 “我” 受到蒋老师影响,传承这份教育情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师生情谊的珍视。
(二)古诗文阅读(共 18 分)
11. 答案:D
12. 答案:①离别之愁:诗中 “杨花愁杀渡江人”,杨花飘飞,点明离别时节,“愁杀” 直接抒发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愁苦之情;“数声风笛离亭晚”,傍晚时分,离亭边风笛声声,渲染了凄凉的离别氛围,进一步烘托出离别之愁。②对友人的不舍:末句 “君向潇湘我向秦”,写友人南下潇湘,自己北上长安,两人各奔东西,暗含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
13. 答案:B
14. 答案:B
15. 答案:(王齐、王睹)先前和羊孚并不相识,他们来到座位旁,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想让羊孚离开。
16. 答案:本文选入《世说新语 雅量》是因为羊孚展现出宽宏的气度。面对王齐、王睹的不友好,想让他离开,羊孚 “了不眄,唯脚委几上,咏瞩自若”,完全不理睬对方的无礼,依旧保持从容淡定的姿态;后来与众人交谈、进食,也始终从容不迫,不卑不亢,体现出 “见喜不喜,遇事不惊” 的雅量。
(三)整本书阅读(共 8 分)
17. 答案:C
18. 答案:
被 “点赞” 的人:藤野先生理由: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他没有民族偏见,关心鲁迅的学习,为鲁迅批改讲义,纠正解剖图,鼓励鲁迅从事医学研究。他的正直、热忱和对学生的关爱,让鲁迅深受感动,即使后来鲁迅弃医从文,也始终怀念藤野先生。因此,藤野先生会被鲁迅 “点赞”。
被 “屏蔽” 的人:衍太太理由:衍太太是一个自私自利、虚伪阴险的人。她怂恿孩子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书籍,在鲁迅父亲临终时,不顾父亲的痛苦,催促鲁迅大声呼喊父亲,增加了父亲的痛苦。她的行为对鲁迅产生了不良影响,鲁迅对她充满厌恶和批判,因此,衍太太会被鲁迅 “屏蔽”。
三、表达与写作(共 50 分)
19. 范文:
从来没有这样勇敢
进入初中,仿佛推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里面藏着许多未知的挑战。而那次在语文课上的发言,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我也可以这样勇敢。
刚上初中时,我是个十足的 “胆小鬼”。课堂上,无论老师提出多么简单的问题,我都只会把头埋得低低的,生怕与老师的目光相遇。即使心里有了答案,也总担心说错被同学嘲笑,迟迟不敢举手。语文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胆怯,常常鼓励我:“没关系,大胆说出你的想法,对错都不重要。” 可我每次都只是摇摇头,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那是一节语文公开课,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老师。老师讲解的是朱自清的《春》,当讲到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句话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作者为什么用‘钻’字,而不用‘长’字呢?”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同学们都在低头思考。我心里一动,这个问题我昨天预习时琢磨过!“钻” 字好像更能体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像个调皮的孩子,努力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而 “长” 字就显得平淡多了。
我悄悄地抬了抬头,看到周围的同学有的皱着眉,有的在纸上写写画画,却没有人举手。听课老师的目光在教室里扫视,我的心怦怦直跳,手在课桌下紧紧攥成了拳头。“要不要举手呢?” 我在心里反复纠结,“万一我说错了,不仅会被同学笑话,还会给班级丢脸吧?” 可老师那句 “大胆说出你的想法” 又在耳边响起。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就试一次,哪怕错了也没关系!”
我慢慢地举起了手,手指还有些微微颤抖。老师立刻注意到了我,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笑着说:“请这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看法。” 我站起身,声音有些发紧,但还是努力把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说完后,我紧张地看着老师,等待着评判。
“说得太好了!” 老师的声音里满是赞许,“‘钻’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韧劲,充满了活力,你的理解非常到位!”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听课的老师也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那一刻,我心里的紧张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自豪。原来,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从那以后,我不再害怕课堂发言。每当有问题时,我都会勇敢地举起手,即使偶尔说错,也能坦然接受。那次经历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明白:从来没有无法克服的胆怯,只要敢于尝试,就能遇见更勇敢的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