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东南教育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鄂东南教育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鄂东南教育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从地质学到气象学,再到各种人文学,“人类世”术语辗转徘徊了整整一个世纪,终于在众说纷纭中取得了一个基本共识:这个术语可以用来“标记人类活动对地质——生物——大气等地球系统造成的不可逆的影响”。
地球在宇宙大爆炸中横空出世,板块冲撞出高山,汪洋变成原野湖泊,生命诞生,生态平衡,却在“人类世”中遭到人类重创。既然“人类世”是一个人类地球纪年术语,我们先把地球时间与人类历史的关系做一个快速比照:
如果把地球46亿年的历史比喻成24小时,那么人类700万年的历史大约是24小时的最后9秒钟。到了11万年前(大约0.1秒)的时候,人类演化成现代智人,他们采集渔猎,发明了打石取火,并开始了向远方的迁徙。他们进入石器时代,打制出第一批工具,先是粗糙,继而精致,刀耕火种,开始刻画祭祀,安葬逝者……虽然狩猎采集活动干预了自然,但仍然“绿色”地生存着。
9000年前在印度河谷最先出现了“文明”,也就是说人类开始筑造城池、创建书写系统、组成管理组织、出现剩余储蓄、积淀习俗信仰、形成劳动分工……这一文明史只是地球24小时最后的0.01秒,近似于佛教表述的“一刹那”(0.018秒)。尽管人类体质相比其他大型动物渺小脆弱,但自然好像赋予了他比其他生命更强的逻辑能力和创造力,使他通过沟通组成强大的共同体,形成共生伦理,得以繁衍至今。
最近300年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一种新的地质现象,即所谓的“人类世”。这一进程只占地球24小时的最后0.003秒,短到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就在这个不可言喻的微分时间里人类的傲慢登峰造极,“理性”直接取代“上帝”成为“人类世”的宗教;“国家”“民族”“文化”三个现代火枪手登堂入室,成为直到今天认知世界的简化尺度;科学主义、进步主义凯歌高亢,野蛮的文明人向地球无节制地掠取以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将46亿年积累的地球资源几乎耗尽。
(节选自于硕《“人类世”的生态危机与“自然”的命运》,有删改)
文本二:
自人类诞生之初,我们就开始创造自己的“故事”。从那时起,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互动过程就开始对地球产生影响。农业的出现加剧了这种影响,人类种植的植物以及与之相互作用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使得人类对地球的干预更为显著。工业革命之后,这种对自然的塑造性由持续万年的量变急剧加深为指数式的质变。正如术语“人类世”所暗示的那样,我们可能正处在一个由人类对地球生态功能可感知和可量化影响所定义的新地质时代。
在“人类世”的进程中,技术使人类成为行星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强调的,科学恢复了人类对造物的统治权。但当前的生态危机预知了自然的终结或生态毁灭,然而,这种悲观预设可能只是对自然生命力的一种不信任。事实上,自然在数十亿年的演化史中,早已展现出极强的弹性与再生力。而当人类的技术力量与自然的能动性彼此交叠,地球就会主动变异为一个混合形态的生命体,不断发育出新的自我更新机制。正因如此,“人类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并非只能被简单等同于末日;它也为自然的后续演化提供了刺激与空间。恰如德国学者、作家、哲学家本雅明所暗示的,每一次灾难的遗迹都可能转化为“再生”的引擎,而我们或许正站在后自然时代的门槛,等待见证自然历史在毁灭中涅槃的壮阔景观。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的行星生态学视角强调,地球是一个独立于人类的“异质”主体,人类不过是其短暂的居住者。试图将地球纳入人类目标体系的行为是一种灾难性举动,因为地球并非只为人类利益服务;它也不能被简化为人类自身起源的象征。我们对地球资源的过度使用、对行星表面的破坏与改造,使我们丧失了对地球的初始敬畏与崇拜。然而,“行星意识”重新唤起了对人类无法完全把握或接近的时空秩序的敬畏感,由此,一个超越人类的世界形象浮现:由动物、植物、微生物、机械生物、非生物与人类共同构成的生存社区,非仅由人类需求和利益所塑造。
这个自然——人类的共生系统拥有自我定义的时空界限,但并非封闭:它以生成性的生死递归,无处不在地经历摧毁与再生。世界是巨大的森林,我们都是地衣苔藓,深植于泥土与岩石之间,在腐烂与新生中编织跨物种的纠缠编年史。
(节选自白芮《“人类世”之后:自然的毁灭、重生与共生》,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在宇宙大爆炸中横空出世,经历沧海桑田,孕育生命达到生态平衡,却在“人类世”中遭到重创。
B.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的傲慢登峰造极,是因为自然赋予了人类比其他生命更强的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C.地球不是由人类需求和利益所塑造的,试图将地球纳入人类目标体系的行为很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D.世界是巨大的森林,人死后会腐烂长成地衣苔藓,深植于泥土与岩石之间,编织成跨物种的生死递归。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世”这个术语可以用来“标记人类活动对地质——生物——大气等地球系统造成的不可逆的影响”。
B.空气污染、水土流失、洪灾山火、冰川融化、塑料垃圾,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
C.人类应该从自然的征服者变成其中普通的成员,包括一切自然物在内的整个大地,都应获得人类的尊重。
D.地球在“人类世”遭到重创,但有数十亿年演化史的大自然具有极强的弹性与再生力,完全能修复如初。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人类世”这一概念最早由生物学家施特默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荷兰科学家克雷岑于2000年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会议”上指出:人类的活动对① 的影响已经超越了自然过程,成为影响地球生态环境的主要力量,这一影响将会持续较长的时间。2024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讨论,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组织的科学家委员会投票否决了“人类世”工作组开启新地质纪元的建议,主要原因在于“人类世”应具有一个锚点来确定其起始,当前地质学家们无法就“人类世”的② 达成一致。但这一决定并非否定了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可以确定的是,人类活动已经严重影响地球生态环境,并使人类自身面临③ 。
4.两则文本对于“人类世”起始时间有不同的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有人认为,人类不能没有地球,但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会唱歌的火炉
迟子建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偷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
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也酸痛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劈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中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选自迟子建散文集《会唱歌的火炉》)
文本二:
我的童年,是在大兴安岭的山野中度过的。由于地广人稀,我认识的动植物比人要多。老人们说故事的时候,动植物常常是人的化身,所以我从小就把它们当人看。我会跟猫和狗说话,跟樟子松和百合花说话,跟春天的飞鸟和秋日的蘑菇说话。我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写本童话,把我跟它们说过的话写出来。
……
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夏天,我从山村步行到县城,看了场电影《沙家浜》。里面的人物对话时,咿咿呀呀地唱,所以我认定沙家浜那地方的人,说话要唱着说。
我一回到家就问父亲:“电影里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在哪儿?”
父亲笑了,全家人都笑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抱有童年的幻想,希望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群人,唱着说话。不论他们唱出的是悲歌还是喜歌,无疑都是满怀诗意的。可是,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在哪儿呢?
(节选自迟子建散文集《会唱歌的火炉·后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开头描绘了一幅雪花飘落、冬幕缓降的北国初冬图,将读者带入大兴安岭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
B.文本一加点句运用比喻、反问等手法,写出了车子漏气后的窘态和我们的无奈,生动形象又富有童趣。
C.文本一中父亲因为“我”又懒又馋,弟弟太小,所以拉柴火时特地带上我们,让我们养成劳动的习惯。
D.文本二“我认识的动植物比人要多”“从小就把它们当人看”,塑造了充满童真、热爱自然的儿童形象。
7.下列对文本一中“火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炉”是劳动与成长的见证:“火炉的歌声”需要一家人上山拉柴火来维持,孩子们从中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懂得了温暖的代价。
B.“火炉”是作者情感的凝聚点:对故乡的眷恋,对亲情的感念,对与火炉相伴的时光的追念,都投射在“火炉”这个形象上。
C.“火炉”是诗意生活与生命力的象征:它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一样,是一首现实生活的赞歌,象征着艰苦环境中蓬勃热烈的生命力。
D.“火炉”串联回忆:文章以冬天火炉要“被点燃”开始,引出需要柴火,自然过渡到上山拉柴火,最后回到“火炉的歌声”。
8.迟子建的作品“写天地不仁时也写下人间有情”,试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特点的。
9.文本二划横线处“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意蕴丰富,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 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材料二: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躬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节选自《颜氏家训·治家》)
材料三:
人有财物,虑为人所窃,则必缄滕扃鐍,封识之甚严。虑费用之无度而致耗散,则必算计较量,支用之甚节。然有甚严而有失者,盖百日之严,无一日之疏,则无失;百日严而一日不严,则一日之失与百日不严同也。有甚节而终至于匮乏者,盖百事节而无一事之费,则不至于匮乏,百事节而一事不节,则一事之费与百事不节同也。所谓百事者,自饮食、衣服、屋宅、园馆、舆马、仆御、器用、玩好,盖非一端。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不量财力而为之,或虽财力可办,而过于侈靡,近于不急,皆妄费也。年少主家事者宜深知之。
(节选自袁采《袁氏世范》)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余以俭A立名B以侈C自败者D多矣E不可遍数F聊举G数人H以训汝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役于物,不被外物役使,被动句,与《屈原列传》“不凝滞于物”句式相同。
B.率,音lǜ,标准、限度,与《六国论》“率赂秦耶”的“率”读音、意义不相同。
C.俯仰,喻时间短暂,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俯仰”意义相同。
D.盖,连词,表原因,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的“盖”意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通过列举管仲、公叔文子、何曾、石崇、寇莱公等人的奢侈行为及其不良后果,与正考父、季文子等人的节俭行为及其良好影响形成鲜明对比,以此告诫子孙要节俭。
B.孔子认为奢侈的人不恭顺,而节俭的人则显得鄙陋。与其选择不恭顺的奢侈生活,不如选择鄙陋的节俭生活。裴子野收养饥寒亲属且与他们同甘共苦,正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C.邺下领军与南阳人都家境富裕,却都极度吝啬。邺下领军遇到有客人来,并没有额外添加食物招待;南阳人面对女婿的到来,并没有热情款待,只准备了简单的酒菜。
D.人们担心财物被窃就会严密封存,担心费用无度就会节制支出,但即便长时间严格封存和节制,只要偶尔有一次不严格或不节制,就会和一直不严格、不节制的效果一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2)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
14.三则材料都围绕“俭”展开了论述,但论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打鱼歌
杜甫
绵州江水之东津,鲂鱼鲅鲅色胜银。
渔人漾舟沈①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众鱼常才尽却弃,赤鲤腾出如有神。
潜龙无声老蛟怒,回风飒飒吹沙尘。
饔子②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
徐州秃尾不足忆,汉阴槎头远遁逃。
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
君不见朝来割素鬐③,咫尺波涛永相失。
【注释】①沈:同“沉”。②饔(yōng)子:厨子。③素鬐(qí):白色的鱼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点明地点和所写对象,“鲅鲅”一词生动描绘出鲂鱼在水中欢跃的动态之美,银色鱼鳞与江水相映成趣。
B.“截江一拥数百鳞”极写捕鱼场面之壮观,而“众鱼常才”与“赤鲤腾出”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人才选拔的哲理。
C.诗人通过对切鱼场景的渲染和不同鱼类的描述,写出了厨师切鱼技艺的高超和鱼肉的美味,展现出生动的生活场景。
D.诗歌后六句由纪实转入感慨,既赞美鲂鱼美味冠绝天下,又通过“萧瑟”“永相失”等词透露出深沉的悲悯之情。
16.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在叙事上颇具特色。请结合诗歌,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和叙事结构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总是后悔以前没有努力,他的哥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 ”两句劝说他要面向未来,珍惜当下。
(2)毕业典礼上,张老师引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上片中“ ”与下片中“ ”两个意思相近的句子,勉励大家成为光明磊落、心地纯洁的人。
(3)在古诗词中,“铁衣”指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代指战士,透过“铁衣”,我们可以看到将士们艰苦戍边、奋勇杀敌的身影,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的想象性不仅表现在形与形、形与质之间的关系上,更奇妙的是,它表现在情与理的矛盾之间,有一种变异的逻辑。这一点西方没有直接的概括,而中国古典诗论总结出了“无理而妙”的现象。吴乔在《围炉诗话》卷一中说:“余友贺黄公曰:严沧浪谓诗有别趣,不关于理;理岂可废乎?其无理而妙者,如‘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但是于理多一曲折耳。”
一个商人的妻子,这样轻率地说宁愿嫁给船工,自然是不大符合当时的世俗之“理”的。但这里有情。船工弄潮而归期有信,商人好利而返时不卜。这是一种特殊的“理”,是一种以情为刚的审美的“理”。这是一种看来无理,但对诗来说是很妙的“理”。这个“理”是一种情感的逻辑,比实际的客观的理性的逻辑多了一个曲折,这就叫情理交溶。情和理有矛盾,因情不讲理,这才可爱,但从理性来说,这是荒谬的。这就是情感逻辑变异。_____________,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识。
这种无理而妙的诗句,在我国古诗中( ),譬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①在大雪纷飞,鸟绝迹、人无踪的寒江上,果然有一老者独自来此“钓雪”,②此情此景,显然违情夺理,但如把最后一句改为“独钓寒江鱼”,合理是合理了,而读来却不像诗了。③所以苏东坡认为诗的趣味在“反常合道”,④反常者,是表面对现实的扭曲,却能组成诗中的奇趣,⑤但反常还需合道,即符合我们的情感逻辑,⑥也就是说,虽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这样的诗句在外国诗中也不少见,雪莱《西风颂》的最后一句“假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很精彩。严酷的冬天本应该是越远越好,但这里回避冬天已经到了的现实,说严酷的冬天到了,意味着温暖的春天很快就要到来,逆境就要结束了。从逻辑学上说,这是诡辩,逆境就在身边呀。但对情感来说,乐观开朗的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诗意盎然的想象。
18.文中第二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再给加点字注音。
19.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语意。
20.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理性逻辑和情感逻辑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单讲感情就有点不讲理了
B.理性逻辑和情感逻辑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只讲理就有点不近人情了
C.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一带上感情就有点不讲理了
D.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只是谈理就有点不讲感情了
21.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屡见不鲜 B.司空见惯 C.数不胜数 D.汗牛充栋
22.如何理解诗歌中“无理而妙”的现象?请根据文中的观点对下面这首诗进行赏析。
葬我于雪(节选)
洛夫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庄子·杂篇·盗跖》
我在水中等你
水深及膝
淹腹
一寸寸漫至喉咙
浮在河面上的两只眼睛
仍炯炯然
望向一条青石小径
两耳倾听裙带抚过蓟草的窸窣
紧抱桥墩
我在千寻之下等你
水来
我在水中等你
火来
我在灰烬中等你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世界是巨大的森林,我们都是地衣苔藓,深植于泥土与岩石之间,在腐烂与新生中编织跨物种的纠缠编年史。
——白芮《“人类世”之后:自然的毁灭、重生与共生》
材料二:2025年9月19日,户外品牌始祖鸟联手烟花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脉举办了一场名为“升龙”的烟花秀:4场爆炸,足足1050盆烟花,3000米的烟花长龙,在海拔4500米的喜马拉雅山上被点燃。专家称,燃放地所在区域属于典型的高山草甸地貌,“这一片草毡层非常脆弱”,土壤形成一厘米就需要三千年时间,而被破坏的植被恢复也要数十年。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 地球生态环境 确切开始时间(或“具体开始时间”“确定的开始时间”) 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或“生存危机”“生存困境”) 4.①文本一认为,起始时间是最近300年。在最近300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向地球无节制地掠取以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将46亿年积累的地球资源几乎耗尽。
②文本二认为,起始时间是人类诞生之初。自人类诞生之初,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互动过程就开始对地球产生影响。 5.赞同。①人类不能没有地球:人类并非地球的主宰,而是完全依赖于地球的脆弱生命。人类依赖地球的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才能生存,人类对地球过度的掠夺,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会给自己带来灾难。②地球可以没有人类:地球是一个独立于人类的“异质”主体,人类不过是其短暂的居住者,地球并非只为人类利益服务。自然在数十亿年的演化史中,早已展现出极强的弹性与再生力。“人类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极有可能会使人类走向末日,但地球会主动变异为一个混合形态的生命体,不断发育出新的自我更新机制。
6.C 7.C 8.①天地不仁:作者写了自然环境的严酷——大兴安岭严冬漫长而寒冷;写了生活条件的艰苦与劳动的艰辛——风倒木有限难寻,拉柴火的工具老旧,姐姐被“压得抬不起头来”,火炉“老也填不饱”等,体现“天地不仁”。
②人间有情:但在这严酷的环境里,有动人的亲情——父亲总是那样乐观而慈爱,劳动时家人团结互助;有苦中作乐的热情——有会唱歌的火炉相伴,冷了“烤土豆”,“我”游山逛景看小动物等,体现了“人间有情”。 9.表层含义:“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是电影《沙家浜》所呈现的那个人人说话要唱着说的世界。
深层含义:①“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是作者的故乡。父亲在雪路上的歌声、火炉噼啪的“歌声”、山林间的风声鸟鸣,共同构成了故乡生活的背景乐。
②“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是人人都满怀诗意,“不论他们唱出的是悲歌还是喜歌”,都能热爱生活的地方。
③“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是作者用充满诗意和情感的笔触来创造的,将生活艺术化、与万物对话的文学世界。
10.BEF 11.C 12.B 13.(1)普通人如果减少贪欲,就能约束自身,节约用度,从而避免犯罪并使家庭富足。
(2)(他)后来因犯事处死,登记没收家产,有一屋子麻鞋,几个仓库的破旧的衣服。 14.①材料一:强调节俭是有德者共有的品德,“俭”能立德。并通过列举正考父、季文子等节俭者的事例和管仲、石崇等奢侈者的事例来强调要节俭立德,避免奢侈败德。
②材料二:强调“俭”的尺度,要“俭而不吝”。引用孔子的话以及通过裴子野和邺下领军等人对比,说明俭而不吝才是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
③材料三:强调节俭要持之以恒。指出一百天在花销上严格却有一天的疏忽放任,其结果和不节俭是一样的。
15.B 16.①叙事视角:诗歌采用旁观者的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兼具真实性与抒情性。诗人以亲历者身份记述绵州江边观渔场景,如“截江一拥数百鳞”“夔子左右挥双刀”,生动展现捕鱼、烹鱼全过程,真实可感;同时穿插主观感受,如“既饱欢娱亦萧瑟”“咫尺波涛永相失”,在叙事中注入对生命消逝的深沉感慨,增强感染力。
②叙事语言:凝练生动,简洁传神,“鲅鲅”“飒飒”等拟声词渲染场景氛围;以“徐州秃尾”“汉阴槎头”衬托鲂鱼肥美,深化叙事内涵。
③叙事结构:以时间为序,层层递进,结尾升华。从撒网捕鱼、众鱼纷争到烹鱼成膳,按事件发展娓娓道来,脉络清晰;结尾“君不见”一转,由眼前欢宴联想到鱼离波涛的永恒逝去,在叙事基础上引发对生命无常的哲思,结构严谨而意蕴深远。
17.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表里俱澄澈 肝肺皆冰雪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8.“以情为刚”改为“以情为纲”,“情理交溶”改为“情理交融”,谬:miù 19.①“果然”改为“居然”或“竟然”
④“组成”改为“形成”或“构成” 20.C 21.D 22.“无理而妙”是诗歌中一种变异的逻辑,是指诗句虽然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理性逻辑,但是符合因情而不讲理的情感逻辑。
赏析:
①洛夫的这首诗,从理性逻辑来说,是不通的。抱柱而死,不会有“炯炯然”的眼睛,不会“两耳倾听”,不会有“水中等你”“灰烬中等你”的坚定;
②但从情感逻辑上来看,却是成立的。身虽死,但约不可废,表现了对信守承诺的肯定,对至死不渝爱情的赞美。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