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时教学设计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教材解析 本框为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是第六课的落脚点,是建设美丽中国、共建生态文明的共识与行为追求的体现。本框包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两目内容,主要讲述“怎么办”的问题,回应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与资源、环境挑战。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并不陌生,通过课内外多种形式或多或少对生态文明建设都有所理解,生态文明意识也在内心逐渐形成。这就为学习“共筑生命家园”做好了铺垫,为如何坚持绿色发展提供了知识的准备。从个人层面来说,学生愿意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但缺乏从企业、社会和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格局和高度。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处于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和行为选择能力,需要正确引领并促使其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力量。三、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 2.道德修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 3.法治观念: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各项政策,与违反政策的各种行为作斗争。 4.责任意识:在生活中以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学难点: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网络音视频资源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七、教学内容设计导入预设过程(约3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课前一问:你听说过“两山”理念吗? 介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理念 播放视频:“两山”实践成就。 1.思考教师问题,并积极举手发言。 2.认真观看视频。子议题一:塞罕坝之鉴,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学内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预设过程(15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议学材料:塞罕坝机械林场。 提问:用两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形容你看到的景象。 议学材料:历史上的塞罕坝。 提问:谁是生态问题的“幕后黑手”?谁该为其买单?自然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如果人类拒绝改变,将会走向怎样的结局?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人类和自然是什么关系?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 塞罕坝的“前世今生” 提问:①塞罕坝一系列变化背后的原因有哪些?②这对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什么启示? 5.播放关于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付出的视频。 6.介绍“塞罕坝”精神,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分析塞罕坝变化原因。 7.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 8.知识拓展:介绍五大新发展理念。 阅读材料,认真思考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跟随教师引导,结合自身理解,初步理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问题并举手回答问题。 在老师的点拨下,了解“塞罕坝”精神以及塞罕坝变化原因。 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 跟随教师引导,了解我国相关政策,知道五大新发展理念。子议题二:余村之变,探绿色发展道路教学内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预设过程(15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展示相关材料,介绍余村的“前世今生”, 播放视频。 提问:余村走过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请你比较一下,两条路有什么不同?余村是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的?对我们走绿色发展道路有什么启示?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总结余村变化发展带来的启示,解释所体现的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 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的语录。 提问:你知道哪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呢? 展示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并引出所体现的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 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 知识拓展。 提问:建设美丽中国,青少年应该怎样做?(提示:可从意识、行动、宣传等角度思考。) 言语引导,总结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梳理本课逻辑,总结知识提纲。 仔细阅读相关材料,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自身感受,积极思考问题,主动举手发言。 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认真思考问题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在老师的点拨下,理解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要求,并在课本对应位置做好知识点勾画和笔记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和自身实际,跟随老师引导,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发言。 在老师的点拨下,了解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跟随教师引导,梳理本课逻辑,做好知识提纲总结。七、板书设计八、作业设计 1.【2024·河南南阳期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下列举措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B ) ①植树造林、种草治沙 ②禁止开发和利用资源 ③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 ④保护耕地,维护粮食安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2025·湖北】“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湖北省全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加速恢复,中华鲟繁育、江豚添丁、长江鲟产卵,这些珍稀濒危物种在湖北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这充分说明( C ) A.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能节约自然生态资源 B.恢复恢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能推动经济高速增长 C.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3.【2025·江西宜春期中】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黄河两岸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不断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正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这表明( D ) 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能够主宰大自然就能够获得经济红利 B.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已经得到彻底改善,不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C.我国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D.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