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保定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保定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绝句,当时已经为旗亭所传唱,以后的唐诗选本里差不多都选了它,现在初中文学课本里也把它选了进去,可知它真是一首历来为广大人民喜爱的作品。
欣赏古典诗歌,也正如欣赏一切文学作品一样,我们通常总是从它直接传达给我们的因素来作初步估价的。诗是音乐性很强的文学作品,我们吟诵一首诗,首先注意的当然是它的音乐效果,也就是它的音调,正如听人家唱歌,有时还没有知道那歌词的内容,就已经觉得那个歌很好听了。王昌龄这首诗的音调非常高亢,因而能充分表现塞上健儿的悲壮激烈的感情。从诗的技巧上来说,这首诗之所以能使读者高唱入云,主要的恐怕在于作者将第二句写成了拗句,使第三句更显得低沉,因此也就使第四句的音调更加高昂起来了。
可是,光是音调高亢,还不能使它成为一首好诗。因此我们就要注意它直接传达给我们的第二个因素,那就是它的主题思想。王昌龄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并不隐晦,也并没有什么独特的意义,也还是唐代诗人常作的边塞诗的内容。我这样一说,你一定要问,那么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呢。我说,好在主题思想的表现手法。我们如果从这一角度去研究,就可以了解为什么历来关于这首诗的评论都集中在第一、二句。从文字看,第一句和第二句都很明白易懂,但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关系,却是众论纷纷,成为未有定论的争点。
明代诗人李于鳞选唐诗,认为这首诗是唐代七言绝句中压卷之作。这样一推崇,引起了明清以来许多诗评家的议论。王世贞首先作了一个解释:“李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秦时明月汉时关’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为去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这种欣赏方法,不用说我们今天大不赞同,就是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少异议。这二十八个字,到底是什么地方可解不可解呢 当然只有第一句。为什么明月是秦时的 为什么关是汉时的 这明月和关与万里长征的人有什么关系 王世贞讲不出一个道理来。讲不出道理的作品就是好作品,王世贞这种唯心主义的美学观念当然要受到现实主义批评家的攻击了。
杨慎在他的《升庵诗话》中说:“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人所难解。李中溪侍御尝问余,余曰,杨子云赋:搀枪为爽,明月为埃,此诗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杨升庵才学淹博,但他解释文艺作品,常犯穿凿之病。他以为这一句诗应该解作“在那秦代还是一片明月,而到了汉代已设置边关的地方”。这样讲,其实只是按照语法次序解释,未必是人所难解。人家就正因为不能把“明月”讲作“明月之地”,所以才感到费解耳。因此,杨升庵这一讲法,似乎向来没有被人接受。
直到明末,唐仲言著《唐诗解》,才对这首诗有较好的解释。他说:“匈奴之征,起自秦汉,至今劳师于外者,以将之非人也。假令李广而在,胡人当不敢南牧矣。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交互其文,而非可解不可解之谓也。”这是对王世贞的批判。唐仲言以为秦时明月汉时关,只是修辞上的互文现象,并不难解,总的意思不过是说秦汉时代直到唐代的边关明月而已,这一说法,因为是从修辞学的观点来解释,就非常切实,因而为一般释诗者所采用。
作者运用巧妙的修辞办法,并联系到历史,把这第一句起得非常雄健,非常突兀,因而使第二句中所描写的征人,有了历史的意义。这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征人的悲哀,也正是秦汉以来一切站在国防线上的征人的悲哀。人民希望有一个李广那样的名将出来防阻胡马南侵,但是统治阶级的昏庸腐化,却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以致远戍的人民好久不得回家。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好诗,这第一、二句的高度艺术性是很有关系的。但是,以上的解释,还只是从这首诗的语言文字直接传达给我们的意义来了解的。这是我们对这首诗的初步了解,如果我们要求进一步去思索它的“言外”之意,那就得参考着陈沆《诗比兴笺》了。陈沆为了笺释王昌龄的另外一首诗的结句:“一人计不用,万里空萧条”,他就联系到这一首。他说:“此所谓一人计不用,即彼诗之龙城飞将也。其指王忠嗣乎。忠嗣身佩四节,控制万里,为国长城,数上言禄山有异志,使明皇用其言,则渔阳之祸不作。故诗叹边臣之用舍,关天下之安危也。旗亭画壁,传诵千古,但知赏其音调,亦有能言其旨趣者乎。”
诗的言外之意,大概都是释诗者以意逆志之所得。我们当然不能说作者确有此意,但也可以说作者未必没有此意。何况中国诗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我以为经陈沆这样一讲,这首诗至少就有了更强的讽谕作用,也就有了更强的现实性了。
(摘编自施蛰存《秦时明月汉时关》)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欣赏古典诗歌和欣赏一切文学作品一样,通常从其音乐效果来初步感知,然后再关注其表现手法。
B.作者认为王昌龄这首诗主题思想没什么独特意义,所以人们才更多关注第一、二句的关系和其表现
手法。
C.唐仲言批判了王世贞的观点,创新性指出诗歌第一句的互文现象,同时指出了“将之非人”非一朝
一代之事的事实。
D.确定一首诗是否好诗可从两方面着手,从语言文字直接传达给我们的意义来理解,也可以以意逆志,
思索它的“言外”之意。
2.根据文中唐仲言的观点,下面诗句没有运用“秦时明月汉时关”中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林寒涧肃。(郦道元《三峡》)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C.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D.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句子或词语,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本篇文章表达观点严谨透辟,兼具① :前者如明确标注“互文”“兴寄”等② ,“拗句”“神品”“压卷”等诗学概念和“唯心主义美学”“现实主义”等文学流派;后者如措辞严厉,明确否定或驳斥,直接点出问题所在,语言犀利不留情面。同时,③ ,引用古籍原文时自然嵌入白话分析,古今对话流畅,既不失权威性,又浅显平易。
4.请就材料内容写一篇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点评提纲。(4分)
5.请概括材料中作者对各家诗评的态度,并说明这对读诗者有什么启示。(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寂寞的童话
张炜
在胶东半岛上一片海滩林野深处,有一座小屋,这就是我们家。周围除了林子还是林子,没有一户邻居。后来才知道,在我们家东北方很远的地方有一座园艺场;往西南方走十多里,还有一座林场。在我看来它们离小屋实在太远了,也就等于没有。我的整个世界,就是一片走不到尽头的林野。
这只有丛林、沙滩和各种飞鸟、四蹄动物。北边是大海,它离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看大海就要穿过无边的林子,还要翻过两座很高的沙岗。这大概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从很早就被告知,只有长到足够大时才能看海。那到底多大才是“足够大” 外祖母说起码要长到五六岁吧。那时的“一岁”比现在大得多,五六岁,天哪。大海成了一个谜,一个让人日猜夜想的地方。
林野外面还有许多村庄,但同样离我们的小屋太远了。村庄、街巷、人群,这对我全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们差不多就是另一片海洋。
看不到大海,只在小屋四周一个人玩,或跟在外祖母身边。她为了让我高兴,总是往我手里塞一把地瓜糖、一枚无花果或裂口大石榴。母亲在园艺场工作,周末才能回家;父亲一年至多回家两三次,他在遥远的南部山区,回家要两天一夜的路程。
我手握地瓜糖去林子里,找四蹄动物和飞鸟。我把地瓜糖放在沙子上,看着一只小鼬走过来,两爪捧起来嗅了嗅,并不吃;花斑鸟啄几下,叼着扔到一旁。它们与我熟悉,一看到我就歪头看来看去,不再急急逃窜。我从它们的眼神里明白,其实它们心里什么都懂,知道这座小屋里常住的只有两个人,还有两个人在外地。我无法与它们对话,只把好吃的东西带给它们。它们好像很高兴。
我呼唤它们,偶尔得到回应,只是听不懂。但我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欢喜、生气或不耐烦;我能听出它们在树梢上发出的笑声:哈哈笑,哧哧笑。它们不怕我,但我如果走得太近,它们总要躲开一点。我常把刺猬和小兔子带回家,把最好吃的东西递过去,可它们连嗅都不嗅。外祖母催我把它们放回林子,说它们急着回家。
外祖母到林子深处采蘑菇,半天不出来。她带我一起去林子时,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因为我平时只能在小屋四周活动,她在小屋前后忙着,抬头喊一声,要听到我的回答才行。有时我故意不吱声,她就会放下手头的事情过来找人。
她有讲不完的故事,但那要闲下来,还要高兴才行。除了故事,最馋人的还是那些好吃的东西。她能像变戏法一样,转眼就弄出一些奇怪的吃食。她在我眼里是无所不能的人,她能将采来的野果做成一瓶瓶甜酱,还把野豇豆和野枣做成切糕,醋和酒都能自己酿造。她让我用舌尖沾了一点白酒,我辣得喊起来。我知道这酒是专为父亲一个人准备的,他只要喝上几杯,就会脸色发红,然后说个不停。
每天最好的时光是夜晚。到了夜晚,外祖母就能专心和我玩了。她会讲没完没了的故事,一年四季,全都是这样的夜晚。在火炉旁,在沙地上,在热乎乎的大炕上,有说不完的好时光。
最让人入迷的是林野深处的故事:拐腿老狐狸的计谋、大狗獾的怪癖、海中精灵的阴险。可惜这些事大多不是现在发生的,已经很遥远了,这就不太让人害怕了。她大概看出了我在想什么,就专门讲一些近在眼前的事情:打鱼人和采药人在林子里的遗遇,他们多多少少都碰到过海边精怪。
听下来,动物和精灵大多是顽皮的,它们不过是愿意扮成人形,其实并无大害。个别妖怪闹得很凶,让人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被它们捉弄一番,气个半死。我一边听着一边盘算:如果自己哪一天遇到了这样的怪物,会装着什么都不懂,只逗它们玩,用地瓜糖糊弄它们。
夏天的夜晚是最好的,可以到林子里的白沙上露宿。那和在屋里完全不同,那才是真正的夏夜啊!
她知道哪个地方最凉快、哪个地方有风。通常她要找到一丛浓浓的柽柳,旁边是一些紫穗槐,它们中间会有一块洁白的沙地,上面寸草不生。这是一个“风口”。她铺开凉席,将熏蚊子的火绳挂在上风头的枝权上,然后仰躺下来,我躺在外祖母身边,看着头顶的星星。四周小虫一见我们就大声唱着,这是它们最快乐的时刻。外祖母每次都随身带一个食盒,里面装了无花果和大甜糕,还有一罐酸梅汤。身旁有了更多窸窣声,我知道那是一些慢慢凑近的四蹄动物。它们嗅到了食盒的香味,还有,它们想听故事。
外祖母在这样的夜晚会说很多故事。开始的时候声音缓缓的,就像说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可是讲着讲着声音就压低下来。这是因为事情太紧要,她不想让其他人听到。但四周的生灵一直在听,它们藏在灌木丛中。一天星星好像垂得更低了,天空更加透澈,一阵阵凉风吹得人真舒服。树丛里冒出扑鼻的艾草香,小虫叫声更大了。
她教我怎样找到北极星和北斗星,告诉我寻找北极星的方法:沿着北斗七星的勺部外缘,一直向前延长五等份,那儿有一个弱弱的小小的光点,它就是鼎鼎大名的北极星了。
“我还以为是最亮最大的一颗呢。”我有点失望。
“它看上去不显眼,可它一直待在那里,也就成了最重要的一颗星了。”
“为什么 ”
“因为人们不再迷路。”
原来是这样。我知道迷路太可怕了,人一旦在林野和荒滩上迷路,就有生命危险。我听外祖母讲过父亲迷路的故事,这是真的:有一年他从南山水利工地回家,半路上遇到了一场大雾,结果迷路了,差一点回不了家。
在这片白沙上,她讲得最多的还是天上的故事。我知道头顶的世界原来比想象的还要大无数倍。她说海洋比陆地大,而天空比海洋大,大到无边无际。“大海再加上陆地,能比得上天空大吗 ”“不能,你把天空想成多大,它就有多大。”
我长时间不再说话。我在想天空有多么大,用力想,还是想不到尽头。我认为天上有河,就一定有林子,有各种人和动物。
(节选自《狐狸,半蹲半走》,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的家在林野深处,周围虽然有园艺场和林场,但是对于童年的我来说实在太远了,自己的世界就是这一片林野。
B.“我”带着地瓜糖去林子里是为了熟悉动物们,它们的反应从侧面展现出“我”的友好态度,最终我们越来越亲密。
C.文中记述外祖母让“我”品尝自酿的酒的细节,表明外祖母对“我”充满期望,她想早点把“我”培养成一个男子汉。
D.在听外祖母讲动物和精灵的故事时,“我”想象自己遇到怪物之后要逗它们玩,可见“我”是一个胆子很大的孩子。
7.关于文中夏夜白沙上露宿部分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夏夜林中露宿时祖母选风口、铺凉席、挂火绳、带食盒等细节,写出“我”内心的快乐。
B.写‘我’听外祖母讲故事时,还关注到周围环境,借故事与环境融合强化了我听故事的独特氛围,更能调动读者感受。
C.外祖母教我寻找北极星和北斗星,让我了解北极星的重要作用,表明外祖母知识渊博,善于抓住教育契机。
D.听完外祖母讲天上的故事后,“我长时间不再说话”,表明故事激发了“我”的想象,让“我”的世界更丰富了。
8.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文章题目的内涵。(4分)
9.有人评价此文“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哲思融入到每个细腻的情节之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谊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奏之。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愿。
(节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材料二
时猛年三十六,岁中五迁,权倾内外,宗戚旧臣皆害其宠。尚书仇腾、丞相长史席宝数谮毁之,坚①大怒,黜腾为甘松护军,宝白衣领长史。尔后上下咸服,莫有敢言。顷之,迁尚书令、太子太傅。猛频表累让,坚竞不许。其后数年,复授司徒。猛复上疏辞之,坚竟不从,猛乃受命。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综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庶绩咸熙,百攒时叙。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
(节选自《晋书·王猛传》,有删改)
材料三
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
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粗語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节选自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材料四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猬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节选自苏轼《贾谊论》)
【注】①坚:苻坚,前秦的国君。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谊既以谪A去B意C不自D得E及F度湘水G为赋H以吊屈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兴,振兴,与《诗经·秦风·无衣》中“王于兴师”的“兴”意义相同。
B.拔,提拔,与《陈情表》“过蒙拔擢”的“拔”意义相同。
C.俯仰,周旋,与《兰亭集序》“俯仰一世”的“俯仰”意义不同。
D.于,介词,在,与《氓》“于嗟女兮”的“于”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凭借出众的才能得到了汉文帝认可,汉文帝让贾谊参与国家重要事务,并且要重用他,很多大臣对此不满,诋毁贾谊,导致贾谊被疏远。
B.在王猛遭到诋毁时,苻坚坚定地支持王猛,让朝廷上下都不敢再议论此事,之后王猛接连升迁,在他的治理下,兵强国富,创造了太平盛世。
C.在朝廷选拔人才的背景下,许君得到了大臣的举荐,自己也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想法,但最终没能实现,王安石认为这是一件让人哀伤的事。
D.根据材料四可看出,苏轼并不认可苻坚的才能,但他凭借重用出身于平民的王猛而得到了一半天下,说明破格使用人才对国家是有益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时猛年三十六,岁中五迁,权倾内外,宗戚旧臣皆害其宠。(4分)(2)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4分)
14.王安石和苏轼都对怀才不遇的人才命运多舛进行了反思,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晨至南亭呈裴明府
许浑①
南斋梦钓竿,晨起月犹残。
露重萤依草,风高蝶委兰。
池光秋镜澈,山色晓屏寒。
更恋陶彭泽,无心议去官。
【注】①许浑,晚唐诗人,时任当涂县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典,以姜尚垂钓待文王类比自己处境,写出了对得到明主赏识的渴望。
B.颈联以明镜喻池水,凸显其平静清澈;以屏风喻寒山,凸显清冷静谧意境。
C.“更恋”不仅直接表达出作者对陶渊明的仰慕,更是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D.诗歌章法严谨,首联破题,中间两联承上叙事写景,尾联抒情议论,收束全诗。
16.颔联有意在言外之妙,请简要赏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学校组织“榜样文化”宣传月活动,请同学们选一些名言做为标语,小明立刻想到了《<论语>十二章》中“ ,__________”两句话。
(2)完成了一天的工作,王老师在阳台上放眼远望,恰逢云收雨散,夕阳西下,面对此情此景,他一下子想到了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中国的古典文学,厉来就讲究文章的精短与兴味。把文章写短需要构思巧妙、紧凑,逻缉清晰,情真意切。这些道理体现在很多好文章之中,我从中得到三个启事:
其一是文章若要短,语言要好,文字要精准,要简洁,要讲究。比如柳宗元《小石潭记》的语言多么简练,精美,传神!他写景物,所用不过一百多字,却写得丰盈饱满,再加上任何一字一句都是多余的。语言文字好,没废话,(甲)。
其二是要有好的句子。文章中,好的句子好比汤里的肉;没有肉的汤只能“喝”,没有嚼头。古人用文言写作,语言好不好,就看用字的创意了。《岳阳楼记》中有多少名句 比如“浩浩汤汤、气象万千、虎啸猿啼、春和景明、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①文章只有三百余字,②却给后人留下这么多“千古名句”;③这些句子或抒情说理,或写景状物,④金都精湛优美,⑤深切动人,⑥难以忘记。名句是锤炼出来的,创造出来的。它凭靠作家们的发现力,还有艺术的功力与才情。如果缺乏好句子,(乙)。
其三是写文章要有节制。写作时,我们心中充满了激情,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想象力无比丰富。但是如果不加节制,把自己想象到的全写出来,(丙);还是要适可而止,给读者留下一些空白,发挥读者的想象。如果“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一定停下笔来。比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不论写景、写物、写人的思绪、写历史的更迭、写对生命的思考,落墨全都很有限。尤其篇末在他对世事、人生、历史、生命,一通发问之后,并没做任何解答,只留一句“不知东方之既白”便_____。他留出一块巨大的空白,让我们陷入永恒的思考,让我们得到美的满足和文学的满足。
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
19.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填入文中第四段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尘埃落定
B.戛然而止
C.余音袅袅
D.速战速决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仿照文章第四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另写一组句子续写在后面。要求: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句式相似。(3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9月份,还在创作中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3》,因为现实里科技成果频繁亮相,被网友频繁“喊话”改剧本:
先是九三阅兵,各种尖端装备首次亮相,网友调侃《流浪地球3》要从科幻片变成古装片了;9月5日,中国首部太空纪录电影上映,导演说“我们走出了第一步,说不定下一步‘流浪地球系列’就能在中国空间站取景了”;仅仅过了一天,中国探月科学家吴伟仁透露,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验证任务,央视新闻微博趣评“一觉醒来郭帆白改了”。不久,导演郭帆透露《流浪地球3》剧本完稿。网友留言:“还是纪录片吗 ”郭帆回复:“先争取不是古装片吧。”
这场中国科幻创作对中国科技“进度条”拼命追赶的“趣味赛跑”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C
2.D。
3.答案:①学术性(或“专业性”)与批判性;②手法术语;③(文章语言)文白交融(或“文白相间)。(每空1分,有其他说法合理亦可得分)
4.答案:①音律雄浑:拗句结构强化情感张力,高亢音调契合边塞悲壮主题;②互文见义:“秦月汉关”时空互文,拓展历史纵深,表达征人戍边之痛;③讽喻深微:有着极强的“言外”之义,暗讽将帅失策,家国安危寄于将士取舍。(每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言之成理即可)
5.答案:态度:①质疑:作者质疑李于鳞“压卷”结论的绝对性,暗示其推崇缺乏具体论证支撑。②批评否定:直接批判王世贞“讲不出道理即好诗”的逻辑属于唯心美学观;否定杨慎拆解“秦月”“汉关”为地理实指的解释,认为穿凿附会且违背语言常识。③认同:高度肯定唐仲言互文修辞分析,认为此说“切实”且能终结争议,揭示诗歌历史意义。④理性认可(辩证):陈沆政治讽喻解读,虽属“以意逆志”,但赋予诗作更强的现实批判性,符合中国诗“兴寄”传统。(4分)
启示:①广泛阅读,广蓄博收,借助他人阅读经验增加自我经验积累;②不能盲从,理性思考,勇于质疑,互参互证,客观评判。(2分,如有从“了解诗人经历和作品,结合具体诗歌言语细节,以意逆志,进行诗歌解读”角度作答亦可酌情得分)
6.A
7.C
8.答案:①“寂寞”是说自己住的地方偏远,活动范围有限,只是一片林野,交往的人有限,主要是外祖母;②作品以儿童视角叙述,相当于“儿童之言”,统摄全篇。③林中生活、各种动物和外祖母有趣的故事、温暖的陪伴给了我一段充满想象力的丰富而美好童话一样的时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①写自己到不了的“谜”一样的大海对自己的吸引力的情节,展现了自然能激发人类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②与动物友好相处的情节,展现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的理念;③写另外祖母从林子中采蘑菇、野果等情节,展现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④写夏夜在林中休憩、看星空、听虫鸣的情节,展现自然是一方净土,能给予人美好、快乐、思考,抚慰人心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10.BEG解析:“以谪去”写贾谊因为被贬谪而离开,表意完整,故断在“谪去”后;“意”是主语,谓语是“不自得”,中间不能断开,断在“不自得”后;“及”是“等到”之意,断在“度湘水”之后;“以”表目的,连接“为赋”“吊屈原”。
11.A解析:“王于兴师”的“兴”是“发动”的意思,二者并不相同。
12.B解析:“创造了太平盛世”错,“垂及”的意思是“将近,将及”。
13.答案:(1)当时王猛三十六岁,一年之中五次升迁,权势压倒朝廷内外,宗室、国戚、旧臣都嫉妒他的宠遇。
(得分点:年,年龄;迁,升迁;倾,压倒;害,嫉妒;每点1分)
(2)智谋足以夺取三军,却在崇尚武力的国家被辱没,这种情况又怎么解释呢
(得分点:辱,被辱没,受辱;右,崇尚;说,解释;每点1分,句意1分)
14.答案:①王安石侧重对许君怀才不遇的同情与感慨,表达对贤才被埋没的惋惜。(2分)②苏轼强调了两方面,一方面劝说君主要大胆使用贾谊这样的人才,不要错过,一方面劝诫贾谊这样的人才,要心胸宽广,积极调控自我情绪,保持乐观态度。(3分,答出一方面2分,两方面3分)
15.D解析:“颔联、颈联叙事写景”错,没有叙事。
16.答案:①表层:露水浓重,萤火虫不得不依附于草叶上;秋风强劲,蝴蝶只能委身于兰花之上,两句诗写出了秋天早晨清冷寒凉的氛围。②深层:运用了比喻(或象征)手法,“露重”“风高”隐喻现实中的艰难处境,“萤”“蝶”比喻微弱的个人,“草”和“兰”比喻值得托付和倚靠的能力强、地位高的人。③诗人一语双关,将自己对时代的感伤与仕途的失意寄托于具体的景物描写,含蓄深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7.答案:(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3)示例一:飞湍瀑流争喧愿 崖转石万壑雷示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示例三: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每空1分,共6分)
18.答案:“厉”改为“历”,“缉”改为“辑”,“事”改为“示”。(改对一处1分,改2处即可)
19.答案:③;应改为:这些句子或写景状物,或抒情说理。⑥;应改为:令人难忘(每处2分)
20.B解析:文中强调以“不知东方之既白”突然结尾,给读者留下空白,所以应为戛然而止。A项,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C项,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D项,速战速决比喻做事时迅速地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21.答案:甲:文章自然不会冗长。乙:文章一定平庸而臃肿。丙:反而会扰乱读者。(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2.参考示例:他掬出一湾映月的清塘,让我们追随光影的轨迹,让我们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哲思的澄明。(比喻修辞1分,句式相似1分,内容合理1分)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基于时事现象的材料作文题,审题需先明确核心事件的本质,再拆解材料要素间的逻辑关联以确定立意方向:材料的核心矛盾是“中国科技现实突破速度超过科幻创作想象”,通过网友调侃、央视趣评、郭帆回应的互动场景,勾勒出“科幻”与“科技”的关系。审题需抓住三个关键维度:
“赛跑”的本质,不是科幻落后于科技的遗憾,而是中国创新速度引领想象的自豪,体现科技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同频共振;材料中科幻变古装的调侃、郭帆白改了的趣评,是中国科技突破速度远超预期的甜蜜反差。这种反差的本质,是国家科技硬实力与科技创作软实力共同升级的体现——当科技从“跟跑”迈向“领跑”,连基于科学的想象都需“拼命追赶”,背后是全民对“中国速度”的骄傲,是科技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同频共振。写作时需跳出谁快谁慢机械比较,重点思考这种双向升级的时代意义。
“趣味”的内涵,网友、媒体、导演的轻松互动,背后是全民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关注与认同,是科技融入生活、激发大众热情的生动体现:当普通人能主动将科幻剧情与现实科技关联,当导演的创作回应能引发全民关注,意味着科技不再是遥远的实验室成果,而是成为激发大众热情、凝聚民族共识的载体。
“联想”的方向,可从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现实与理想的互动、中国速度的时代意义等角度延伸,避免仅停留在对科幻电影的表层讨论。从现实与理想看,科幻是对未来的理想预设,科技是将理想变为现实的实践路径;从科技与人文看,科技是硬核手段,科幻是人文表达,前者解决“能做什么”,后者思考“该做什么”,可结合《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讨进行思考。
参考立意:
①当科技突破想象:民族创新活力的绽放。
②科幻“追赶”背后:科技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同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