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守护正义 课 件(共24张PPT)+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守护正义 课 件(共24张PPT)+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统编版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如果我是TA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色,思考并回答你希望得到怎样的正义?你可以做些什么来守护正义?
接到匿名举报,称班级内有霸凌现象。
被起侮辱性外号,文具经常被“不小心”弄坏,感到孤立无援。
目睹了霸凌过程,心里觉得不对,但害怕成为下一个目标。
扶正倾斜的天平——对校园霸凌说“不”
八年级上册 道德与法治 第8课 维护公平正义
——正义的含义和意义
——如何守护正义?
天平为何而倾?
——正义的含义和意义
2025年教育部最新数据
据2025年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霸凌事件发生率同比激增37%,其中肢体霸凌占比42%、网络霸凌占比28%、隐蔽型社交孤立占比30%。更触目惊心的是,超60%的受害者选择沉默,而施暴者中14岁以下未成年人占比达51%。
(1)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2)霸凌行为对受害者、甚至对霸凌者本人和整个校园环境会造成哪些伤害?
霸凌很普遍,而且很多受害者选择沉默。
霸凌不仅伤害受害者身心,也使霸凌者错失改正机会,更破坏整个校园的和谐氛围。
①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
②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体现了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价值导向。
1.★正义的含义(P70)
撕碎的笔记本
小林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精心整理的笔记,这是她为生病母亲熬过无数夜后唯一能引以为傲的东西。但几个同学却因小事报复,将她的笔记本撕碎,并嘲笑她“穷酸”。小林看着一地的碎片,眼泪止不住地流,她感觉被撕碎的不是笔记,而是自己最后的尊严。
想一想
提示:因为这本笔记里藏着她的坚持、她的孝心,是她作为一个人的 “精神寄托”。
提示:“弱者”不仅指经济条件,更指处境上的弱势。
提示:站出来制止霸凌、帮她重新整理笔记、让她感受到 “有人在乎她”。
①正义保障人们有尊严地生活。正义要求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即使是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存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2.正义的意义?(P71)
社会热点:育英中学事件
2025年8月31日至9月12日,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教师田某某,因学生林某某屡次违纪,对其进行批评、罚站等惩戒,期间存在拍打学生手臂等不当行为。 此后,家长付女士发布视频控诉,称孩子遭“扇耳光”“趴地捡桌牌”等体罚,引发舆论关注,甚至出现家长“吃安眠药自杀”风波。
社会热点:育英中学事件
9月26日,济南多部门联合调查组通报调查结果,指出家长所述核心内容不实,田某某无体罚行为,此前对其处分适当。
经查,家长疑似为博流量开直播带货,其行为引发争议。
在此事件中,你认为哪些行为是“非正义”的?联合调查组的调查和通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老师的不当惩戒、家长的不实指控、网友的不理性攻击都是非正义的。(作用)查清事实,惩恶扬善,让被诬陷的老师得到救济。
②正义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正义要求人们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惩恶扬善,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弘扬社会正气;要求人们顾全大局、办事公道、无私无畏,积极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2.正义的意义?(P71)
想一想
勇气
法律
举报
规则
帮助
老师的公正处理
尊严
平等
理解
包容
勇气
发声
反抗
捍卫
担当
友善
关怀
支持
公正
信任
责任
如何让天平归正?
——如何守护正义?
(1)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
做法:★面对非正义行为时,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善于做到见义智为。
3.如何守护正义?(P72-P74)
社会热点
2025年9月7日,石桥中学八年级多名女学生分别于9月3日和9月4日中午,因琐事积怨在学校宿舍对1名女学生进行打骂,扇耳光、抓头发、泼水、脚踹头;哪怕面部红肿连连喊痛,都没能换来欺凌者住手;警方已依法立案调查。其中,9名实施欺凌的学生被依照程序送专门学校接受矫治教育,并对涉事学生家长进行法治教育。
(1)为什么这件事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内部的批评教育?
(2)“送专门学校矫治”与普通的“学校处分”有什么本质区别?
(2)守护正义需要维护司法公正。
原因:①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②★法律是维护和实现正义的基本途径,公正司法是捍卫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做法:我国司法机关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3.如何守护正义?(P72-P74)
社会热点
2025年的联合国安理会现场,上演了极其讽刺的一幕:10个非常任理事国联合提出的巴以停火决议草案,内容明确要求加沙立即实行永久停火,无条件释放所有人质,以色列必须取消对人道主义援助的所有限制。14个国家集体赞成巴以立即停火的决议草案,却被美国一票强行否决!
社会热点
美国代表在投下反对票后,居然还当场狡辩,说“决议没有谴责哈马斯”、“没有承认以色列自卫权”。中国代表当场表态,对美国的行为感到“彻底失望”。这四个字在外交场合极其罕见,相当于直接打脸。
俄罗斯代表更不客气,直言美国是“和平的刽子手”。就连英国代表都委婉表示以色列的行动已经“失去军事意义”,法国代表更是强硬,直接呼吁落实“两国方案”。
哪个国家的行为最像“国际霸凌者”?这暴露了当前“一票否决权”的机制存在怎样的“漏洞”?中国做了什么?
1.正义的含义
3.如何守护正义
2.正义的意义
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
守护正义需要维护司法公正
守护正义需要维护国际正义
正义保障人们有尊严地生活
正义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
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1.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我们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应该( )
A.经常利用司法这最后一道防线
B.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
C.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D.讲究策略,见义“智”为
答案:D。题目强调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前半句是“敢于斗争”,后半句自然对应“讲究策略”。A、B、C三个选项描述的都是司法系统应遵循的原则或做法,与个人面对非正义行为时应采取的策略不符。D选项“见义‘智’为”准确地体现了“智慧”和“策略”的要求。
2.近年来,我们身边悄然出现了一批不平凡的“哥”:挺身而出,将肇事车辆逼停的“逼停哥”;自费创办反毒网站,誓将公益禁毒进行到底的“反毒哥”;进行网络直播,宣传反诈知识的“反诈哥”……向他们学习,守护正义,需要我们( )
①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②讲究策略,做到见义“智”为
③以实际行动构建正义的大厦
④杜绝社会上的非正义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①②③)。向“逼停哥”“反毒哥”等榜样学习,需要我们①敢于斗争、②讲究策略、③用实际行动践行正义。④“杜绝社会上的非正义行为”说法过于绝对,个人无法完全杜绝社会上的非正义行为,但可以通过行动减少和抑制它。因此④不正确。
3.某校八年级学生张宁放学时跟两名同学一起走,这时发现校门外一名男子正在欺负一名身材瘦小的同学,于是他一边让一名同学回学校向老师报告,一边与另一名同学上前制止。该男子被迫停手。张宁的做法启迪我们( )
A.要不顾一切同犯罪分子作斗争
B.未成年人还没有能力维护正义
C.维护正义需要讲究方法与策略
D.面对非正义行为时要避而远之
答案:C。张宁的做法是“见义智为”的典范:他一方面上前制止,体现了勇气;另一方面让同学回去报告老师,寻求帮助,体现了策略和方法。A选项“不顾一切”是鲁莽的行为,不可取;B选项说法错误,未成年人同样可以维护正义;D选项是消极逃避,不可取。
4.某市发生一起致多人伤亡的醉驾肇事逃逸事件,全市人民强烈谴责这一事件,一致要求严惩醉驾者,并积极提供线索给警方。交警部门高度重视,在群众协助下迅速破案,并组织开展了严厉打击醉驾专项行动。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
①正义需要社会和公民共同去维护
②期盼正义、维护正义只是警方的心声
③面对非正义行为要敢于斗争
④守护正义需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答案:A(①③)。案例中,人民群众谴责罪行、提供线索(体现了①③),交警部门迅速破案、开展专项行动,共同维护了正义。②“只是警方的心声”说法错误,期盼和维护正义是全社会的共同心声。④“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在材料中虽有体现(交警破案),但题干更侧重于强调公民(群众)的作用,且④的表述不如①③直接贴合材料主旨。因此最佳答案是①③。部编版《道德与法治》2025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8课 维护公平正义
8.2《守护正义》教学设计
课题 守护正义 单元 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教材 分析 本课《守护正义》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2025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课 维护公平正义第二框的内容。首先明确了正义是什么,它既是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尺,也是我们内心良知的声音。接着阐述了正义为什么重要,它让每个人都能活得有尊严,并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最实用的是第三部分,它具体告诉我们作为个人,面对不公时要勇敢也要有智慧;在社会层面,要依靠公正的司法作为坚强后盾;同时,还要有国际视野,支持国家在国际上维护公平正义。
学情 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公平”“正义”已有初步感受,能识别校园生活中的不公现象。他们内心渴望正义,情绪上爱憎分明,但容易将正义简单等同于“惩罚坏人”,难以理解正义可以保障尊严、维护社会风尚。而且学生有维护正义的意愿,但往往欠缺方法:要么因害怕而沉默,要么可能冲动行事。另外,他们对“司法机关”“国际正义”这些内容比较陌生,可能觉得离自己很远。不过他们好奇心强,愿意关注身边事、社会热点,只要用他们熟悉的校园案例、新闻故事来讲,就能帮他们理解,也能引导他们从自己做起,学着守护身边的正义。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了解中国在维护司法公正和国际正义中的立场与行动,增强对国家法治建设及外交理念的认同感。 健全人格:培养在面对非正义行为时,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的理性、勇敢、智慧的品质,形成稳定的道德定力。 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正义观,做到明辨是非、富有同情心、乐于扶助弱者,提升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法治意识:理解公正司法是守护正义的最后防线,树立起尊重法律、信赖司法、依法办事的法治观念。 责任意识:认识到守护正义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从校园生活到国际社会,都能积极担当,勇于维护公平正义。
重点 正义的含义;正义的意义;如何守护正义?
难点 理解司法公正的作用,区分正义与非正义的边界。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导入 新课 如果我是TA…… 受害者:被起侮辱性外号,文具经常被“不小心”弄坏,感到孤立无援。 旁观者:目睹了霸凌过程,心里觉得不对,但害怕成为下一个目标。 班主任:接到匿名举报,称班级内有霸凌现象。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色,思考并回答你希望得到怎样的正义?你可以做些什么来守护正义?
讲授 新课 总议题:扶正倾斜的天平——对校园霸凌说“不” 分议题1:天平为何而倾?——正义的含义和意义 分议题2:如何让天平归正?——如何守护正义? 分议题1:天平为何而倾?——正义的含义和意义 播放视频:反校园霸凌公益短片《名字》 据2025年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霸凌事件发生率同比激增37%,其中肢体霸凌占比42%、网络霸凌占比28%、隐蔽型社交孤立占比30%。更触目惊心的是,超60%的受害者选择沉默,而施暴者中14岁以下未成年人占比达51%。 思考:(1)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提示:霸凌很普遍,而且很多受害者选择沉默。 (2)霸凌行为对受害者、甚至对霸凌者本人和整个校园环境会造成哪些伤害? 提示:霸凌不仅伤害受害者身心,也使霸凌者错失改正机会,更破坏整个校园的和谐氛围。 笔记:1.★正义的含义(P70) ①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 ②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体现了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价值导向。 撕碎的笔记本:小林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精心整理的笔记,这是她为生病母亲熬过无数夜后唯一能引以为傲的东西。但几个同学却因小事报复,将她的笔记本撕碎,并嘲笑她“穷酸”。小林看着一地的碎片,眼泪止不住地流,她感觉被撕碎的不是笔记,而是自己最后的尊严。 思考:①为什么一个笔记本的毁灭,会让小林感到尊严尽失? 提示:因为这本笔记里藏着她的坚持、她的孝心,是她作为一个人的“精神寄托”。 ②在这个故事里,“弱者”指的是什么? 提示:“弱者”不仅指经济条件,更指处境上的弱势。 ③我们该如何“扶助”她,才能帮她找回有尊严的感觉? 提示:站出来制止霸凌、帮她重新整理笔记、让她感受到“有人在乎她”。 笔记:2.正义的意义?(P71) ①正义保障人们有尊严地生活。正义要求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即使是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存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播放视频:讽刺短片 社会热点:育英中学事件 2025年8月31日至9月12日,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教师田某某,因学生林某某屡次违纪,对其进行批评、罚站等惩戒,期间存在拍打学生手臂等不当行为。 此后,家长付女士发布视频控诉,称孩子遭“扇耳光”“趴地捡桌牌”等体罚,引发舆论关注,甚至出现家长“吃安眠药自杀”风波。9月26日,济南多部门联合调查组通报调查结果,指出家长所述核心内容不实,田某某无体罚行为,此前对其处分适当。 经查,家长疑似为博流量开直播带货,其行为引发争议。 思考:在此事件中,你认为哪些行为是“非正义”的?联合调查组的调查和通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老师的不当惩戒、家长的不实指控、网友的不理性攻击都是非正义的。(作用)查清事实,惩恶扬善,让被诬陷的老师得到救济。 笔记:2.正义的意义?(P71) ②正义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正义要求人们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惩恶扬善,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弘扬社会正气;要求人们顾全大局、办事公道、无私无畏,积极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正义天平: 画一个巨大的天平。一边的托盘上贴上“霸凌”“冷漠”“恐惧”等词语,天平严重倾斜。 教师过渡:同学们,这个代表我们校园环境的天平严重失衡了!我们需要往另一边托盘添加什么“砝码”,才能让天平恢复平衡,代表正义得到伸张? 引导:“勇气”“举报”“帮助”“规则”“法律”“老师的公正处理”等。 教师过渡:太棒了!大家提供的这些“砝码”,正好对应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守护正义的三大法宝:个人的勇气与智慧、学校的公正处理、以及作为最后防线的法律。接下来让一起来认识这些强大的“正义砝码”吧! 分议题2:如何让天平归正?——如何守护正义? 播放视频:遇到校园欺凌该怎么办? 笔记:3.如何守护正义?(P72-P74) (1)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 做法:★面对非正义行为时,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善于做到见义智为。 社会热点: 2025年9月7日,石桥中学八年级多名女学生分别于9月3日和9月4日中午,因琐事积怨在学校宿舍对1名女学生进行打骂,扇耳光、抓头发、泼水、脚踹头;哪怕面部红肿连连喊痛,都没能换来欺凌者住手;警方已依法立案调查。其中,9名实施欺凌的学生被依照程序送专门学校接受矫治教育,并对涉事学生家长进行法治教育。 思考:(1)为什么这件事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内部的批评教育? (2)“送专门学校矫治”与普通的“学校处分”有什么本质区别? 笔记:(2)守护正义需要维护司法公正。 原因:①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②★法律是维护和实现正义的基本途径,公正司法是捍卫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做法:我国司法机关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班级和校园里,需要规则和公正的执行来对抗霸凌,守护正义。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在由近两百个国家组成的“国际大社会”里,会不会也存在类似“霸凌”的不公平现象呢?如果存在,又需要怎样的“规则”和“力量”来维护正义呢? 新闻热点:2025年的联合国安理会现场,上演了极其讽刺的一幕:10个非常任理事国联合提出的巴以停火决议草案,内容明确要求加沙立即实行永久停火,无条件释放所有人质,以色列必须取消对人道主义援助的所有限制。14个国家集体赞成巴以立即停火的决议草案,却被美国一票强行否决! 美国代表在投下反对票后,居然还当场狡辩,说“决议没有谴责哈马斯”、“没有承认以色列自卫权”。中国代表当场表态,对美国的行为感到“彻底失望”。这四个字在外交场合极其罕见,相当于直接打脸。 俄罗斯代表更不客气,直言美国是“和平的刽子手”。 就连英国代表都委婉表示以色列的行动已经“失去军事意义”,法国代表更是强硬,直接呼吁落实“两国方案”。 思考:哪个国家的行为最像“国际霸凌者”?这暴露了当前“一票否决权”的机制存在怎样的“漏洞”?中国做了什么? 笔记:(3)守护正义需要维护国际正义。 原因:正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内容,中国始终是国际正义的守护者。 做法:①维护国际正义,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②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构建更加符合正义的国际秩序和美好世界。
课堂 小结
课堂 练习 1.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我们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应该( ) A.经常利用司法这最后一道防线 B.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
C.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D.讲究策略,见义“智”为 答案:D。题目强调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前半句是“敢于斗争”,后半句自然对应“讲究策略”。A、B、C三个选项描述的都是司法系统应遵循的原则或做法,与个人面对非正义行为时应采取的策略不符。D选项“见义‘智’为”准确地体现了“智慧”和“策略”的要求。 2.近年来,我们身边悄然出现了一批不平凡的“哥”:挺身而出,将肇事车辆逼停的“逼停哥”;自费创办反毒网站,誓将公益禁毒进行到底的“反毒哥”;进行网络直播,宣传反诈知识的“反诈哥”……向他们学习,守护正义,需要我们(  ) ①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②讲究策略,做到见义“智”为 ③以实际行动构建正义的大厦 ④杜绝社会上的非正义行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①②③)。向“逼停哥”“反毒哥”等榜样学习,需要我们①敢于斗争、②讲究策略、③用实际行动践行正义。④“杜绝社会上的非正义行为”说法过于绝对,个人无法完全杜绝社会上的非正义行为,但可以通过行动减少和抑制它。因此④不正确。 3.某校八年级学生张宁放学时跟两名同学一起走,这时发现校门外一名男子正在欺负一名身材瘦小的同学,于是他一边让一名同学回学校向老师报告,一边与另一名同学上前制止。该男子被迫停手。张宁的做法启迪我们(  ) A.要不顾一切同犯罪分子作斗争 B.未成年人还没有能力维护正义 C.维护正义需要讲究方法与策略 D.面对非正义行为时要避而远之 答案:C。张宁的做法是“见义智为”的典范:他一方面上前制止,体现了勇气;另一方面让同学回去报告老师,寻求帮助,体现了策略和方法。A选项“不顾一切”是鲁莽的行为,不可取;B选项说法错误,未成年人同样可以维护正义;D选项是消极逃避,不可取。 4.某市发生一起致多人伤亡的醉驾肇事逃逸事件,全市人民强烈谴责这一事件,一致要求严惩醉驾者,并积极提供线索给警方。交警部门高度重视,在群众协助下迅速破案,并组织开展了严厉打击醉驾专项行动。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 ①正义需要社会和公民共同去维护 ②期盼正义、维护正义只是警方的心声 ③面对非正义行为要敢于斗争 ④守护正义需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答案:A(①③)。案例中,人民群众谴责罪行、提供线索(体现了①③),交警部门迅速破案、开展专项行动,共同维护了正义。②“只是警方的心声”说法错误,期盼和维护正义是全社会的共同心声。④“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在材料中虽有体现(交警破案),但题干更侧重于强调公民(群众)的作用,且④的表述不如①③直接贴合材料主旨。因此最佳答案是①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