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1月期中试卷一、判断题(本大题有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T涂黑,错误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F涂黑)1.(2024八上·柯桥期中)黑河—腾冲一线是中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答案】正确【知识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解析】【分析】黑河 — 腾冲一线(也叫胡焕庸线)是中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该线以东地区人口多,以西地区人口少。故题中说法正确。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此题考查我国地理疆域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把握此题应熟记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的知识,进而进行判断即可。2.(2024八上·柯桥期中)北回归线穿越过的省级行政区自东向西依次是台、琼、桂、滇。( )【答案】错误【知识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解析】【分析】北回归线自东向西穿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区依次是台湾省(台)、广东省(粤)、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云南省(滇),并非 “台、琼、桂、滇”,所以该表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此题考查我国疆域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明确北回归线自东向西穿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区,进而加以判断即可。3.(2024八上·柯桥期中)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台湾建立行省,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答案】错误【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设立了新疆行省,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台湾行省是1885年建立。由此得出,本题叙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准确识记。4.(2024八上·柯桥期中)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时务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答案】错误【知识点】戊戌变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时务报》是1896年,创刊于上海。由此得出,本题叙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准确识记。5.(2024八上·柯桥期中)孙中山领导创建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 )【答案】错误【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创建于日本东京的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由此得出,本题叙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同盟会”的准确识记。6.(2024八上·柯桥期中)《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朝廷沦为“洋人的朝廷”,使近代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答案】错误【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朝廷沦为“洋人的朝廷”,使近代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由此得出,本题叙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丑条约》”的准确识记。二、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填在右边括号里,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7.(2024八上·柯桥期中)如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我国疆域四至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甲地旭日东升时,丙地还是繁星满天的黑夜B.当乙还是冰天雪地时,丁地所在省已经春意盎然C.我国黄河、长江发源于丙所在省区D.丁所在省区是我国跨纬度最广的省区【答案】C【知识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黄河和长江均发源于青海省,丙是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他说法正确。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是: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附近;最南端-曾母暗沙,4°N附近;最西端-帕米尔高原,73°E附近;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附近。8.(2024八上·柯桥期中)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分布不均匀,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稀疏B.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C.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部地区D.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答案】D【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解析】【分析】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D正确。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黑河 — 腾冲一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疏,A错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不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B错误。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C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我国民族状况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明确我国民族状况和分布情况,进而逐次分析判断即可。9.(2024八上·柯桥期中)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它们的共同点有( )①河流治理的首要任务都在于治沙②都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③青海和四川是它们共同流经的省份④下游都有“黄金水道”之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知识点】长江、黄河【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它们的共同点有:②都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③青海和四川是它们共同流经的省份。②③,正确。①河流治理的首要任务都在于治沙,主要是说黄河。④下游都有“黄金水道”之称,主要是指长江。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10.(2024八上·柯桥期中)我国的宝岛——台湾,地理位置独特,具有重要的战略和交通作用。这种战略和交通作用主要体现在它( )①是亚欧大陆西入太平洋的桥头堡②处于太平洋南北航线的要冲之地③是我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联系的交通枢纽④与其他岛屿构成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识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解析】【分析】①:台湾是亚欧大陆东入太平洋的桥头堡,不是 “西入”,故①错误。②:台湾处于太平洋南北航线的要冲之地,交通位置重要,故②正确。③:台湾是我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联系的交通枢纽,故③正确。④:台湾与其他岛屿构成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战略位置关键,故④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我国行政区域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了解台湾的自然地理的知识,进而分析判断即可。11.(2024八上·柯桥期中)有学者按自然地理特狂,将中国分成如图所示的四块区域,并分别命名为“金色中国”、“银色中国”、“绿色中国”和“黄色中国”。读图,有关各区域地理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绿色中国”——草原广袤,牛羊成群B.“银色中国”——沃野千里,绿树成荫C.“金色中国”——茫茫戈璧,黄沙漫漫D.“黄色中国”——地势高耸,冰川广布【答案】C【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绿色中国”为我国的南方地区,森林茂密,植被繁盛,种植业发达,所以A错误;“银色中国”为我国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所以B错误;“金色中国”为我国的西北地区,茫茫戈璧,黄沙漫漫,所以C正确;“黄色中国”为我国的北方地区,地形平坦,位于我国的二、三阶梯,所以D错误。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了解。12.(2024八上·柯桥期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这一联诗句被习近平总书记视为饱含着“报国情怀”。能充分体现林则徐“报国情怀”的是( )A.三元里抗英 B.虎门销烟 C.洋务运动 D.平壤战役【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据题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结合所学可知,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充分体现了林则徐“报国情怀”,故选B项。三元里抗英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的自发抗英斗争,排除A项;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C项;1894年,中日平壤战役,清军爱国将领左宝贵为国捐躯,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虎门销烟”的准确识记。13.(2024八上·柯桥期中)鸦片战争后,外患接踵而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晚清时期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俄国 B.英国 C.日本 D.德国【答案】A【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A项正确;英国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日本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德国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俄国侵占大片领土的相关史实。14.(2024八上·柯桥期中)一位历史学家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道:“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和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该事件的必然崩溃。”材料中的“该事件”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和私有性”,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但最终由于农民阶级的狭隘性、保守性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所在,故选B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先进之士开启的近代化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近代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戊戌变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与题意不符合,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5.(2024八上·柯桥期中)“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增益、补益)。”下列活动最符合此设想的是( )A.创办《万国公报》 B.创办京师大学堂C.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D.开办大生纱厂【答案】C【知识点】洋务运动【解析】【分析】据题干“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故选C项。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万国公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排除A项;1898年,“百日维新”创办京师大学堂,推动了近代大学教育发展,排除B项;“状元实业家”张謇开办大生纱厂,推动了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浪潮,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6.(2024八上·柯桥期中)梁启超认为“天下之理,不外因果”。下列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②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③《马关条约》签订——公车上书 ④戊戌变法——废除封建君主专制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A【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解析】【分析】据题干“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鸦片战争,清朝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由此得出①因果关系对应正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由此得出②因果关系对应错误;1895年,《马头条约》签订,群情激愤,应试举人联名上书,形成公车上书,由此得出③因果关系对应正确;1898年,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但最弱失败,并未废除封建君主专制,由此得出④因果关系对应错误。综上可知,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项;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准确识记。17.(2024八上·柯桥期中)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同之处包括( )①都由列强共同策划②侵略者都攻占了北京③都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④都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A【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据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英法联合共同策划的侵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由英法美等八国共同策划,由此得出①为相同之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者都攻占了北京,由此得出②是相同之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不同,由此得出③不属于相同之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由此得出④为相同之处。综上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A项;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近代列强侵略战争的相关史实。18.(2024八上·柯桥期中)下边漫画《“CHINA”被撕碎》所反映的情景应是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带来的直接影响(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据题干“《“CHINA”被撕碎》”,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清廷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以此为契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HINA”被撕碎》提示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肆意瓜分,故选C项。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而漫画主题是中国被列强瓜分,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英法联合发动,与漫画主题中国被瓜分不符,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发生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后,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相关史实。19.(2024八上·柯桥期中)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他认为变法从根本上要变革(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答案】D【知识点】戊戌变法【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材料表明,梁启超主张学西方先进的教育和政治制度,而最根本的是改变官制也就是政治制度,所以,梁启超认为变法要从根本上变革政治制度,故选D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认为变法的根本是政治变革,不是“教育制度”,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认为变法的根本是政治变革,不是“科举制度”,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认为变法的根本是政治变革,不是“文化制度”,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梁启超的变法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维新变法的相关史实。20.(2024八上·柯桥期中)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对西方政界议论的改编中,符合史实的是( )A.英国:我们可以亲自核定关税了!B.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C.美国:我们可以在山海关驻兵啦!D.俄国:我们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啦!【答案】B【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据题干“《马关条约》”,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允许日本中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使得列强在中国获得了投资办厂的特权,由此得出“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符合史实,故选B项。“英国:我们可以亲自核定关税了”属于《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内容,排除A项;“美国:我们可以在山海关驻兵啦”属于《辛丑条约》列强山海关驻兵,排除C项;“俄国:我们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啦”是属于《天津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以《马关条约》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21.(2024八上·柯桥期中)下列关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表明农民群众的爱国热情②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③表明农民对封建统治抱有一定幻想④清政府“招抚”政策的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扶清灭洋”,结合所学可知,“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表明农民群众的爱国热情,由此得出①叙述正确;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及轮船、铁路等西方文明统统排斥,说明义和团运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由此得出②叙述正确;“扶清”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封建统治抱有一定幻想,由此得出③叙述正确;清政府的“招抚”政策受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影响,由此得出④叙述不正确。综上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项;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准确识记。22.(2024八上·柯桥期中)《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这些条约都涉及的内容是( )A.割地 B.驻军 C.通商 D.赔款【答案】D【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款额大幅度增加;《天津条约》赔款600万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本息总共9.8亿两白银。由此得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这些条约都涉及赔款的内容,故选D项。《天津条约》《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内容,排除A项;《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没有涉及驻军内容,排除B项;《辛丑条约》没有涉及通商内容,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的准确识记。23.(2024八上·柯桥期中)下图是1901年发表的漫画。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民、提勺——官、漏斗——政府、壶——外国。其寓意是(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阻C.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破坏【答案】A【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据题干“1901年”“坛——民、提勺——官、漏斗——政府、壶——外国”,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漫画寓意是提壶(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由此可见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故选A项。漫画主题是清朝沦为洋人的朝廷,无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阻,排除B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漫画主题是清朝沦为洋人的朝廷,并没有涉及领土主权受到破坏,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丑条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24.(2024八上·柯桥期中)综合下表信息,得出的结论符合这一时期史实的是(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A.清朝主动开放力度加强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C.清朝通商口岸日益减少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答案】B【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据题干“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可知,列强侵略势力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则反映列强侵略势力已深入长江内河流域,由此得出近代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故选B项。在列强炮舰威胁下,清朝被开放通商口岸,排除A项;材料表明清朝开放的通商口岸日益增多,排除C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危害,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25.(2024八上·柯桥期中)1899年,美国提出了如下对华政策:各国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该政策( )①协调列强之间关系②消除列强在华矛盾③维护中国主权完整④列强共同奴役中国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据题干“1899年,美国提出了如下对华政策”,结合所学可知,1899年,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提出“机会均等”原则,有利协调列强之间关系,要求中国“全境开放”,使中国遭受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共同宰割、共同奴役。由此得出,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反映了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不可能消除列强在华矛盾,并且反映了美国意图中国攫取更多的特权,并非是维护中国主权完整,故②③表述错误,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26.(2024八上·柯桥期中)时空观念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的一项是( )A.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护法运动B.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护法运动C.宋教仁遇刺→护国战争→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护法运动D.护国战争→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宋教仁遇刺【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据题干“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可知,1913年,袁世凯制造“宋案”,派人刺杀宋教仁;孙中山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专制独裁,复辟帝制,于1915年底称帝;袁世凯称帝,举中哗然,蔡鍔等人组织护国军讨袁,发起护国战争,颠覆了帝制活动;1917年,由于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发起了护法运动。综上可知,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护法运动”,故选B项。ACD三项排序错误,排除ACD三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反对袁世凯专制复辟的斗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反对袁世凯专制复辟的相关史实。三、非选择题(本题有4小题,共54分)27.(2024八上·柯桥期中)“因地制宜, 谋求特色发展”。阅读资料,回答问题。我国第一蔬菜大省年产1.2亿吨,蔬菜种类多,产量大,品质好,远销海内外,被称为”中国最大的菜园子”。该省务农人口超3667.3万,居全国第二。以下是该省示意图和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1)写出图中该省的简称及图中A海域的名称。(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该省成为”中国最大菜园子”的优势条件。(3)据图分析可能影响该省蔬菜种植的不利因素。【答案】(1)鲁 黄海(2)①地形:该省大部分处于平原(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大面积种植;②气候:该省濒临海洋,降水较为充沛,气候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 (或该省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农作物生长;)③河流:河流流经提供灌溉水源;④劳动力:该省务农人口数量多,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⑤交通:交通便利,蔬菜运送方便,实现不同区域的交流与互补。(3)黄河此河段是地上河,有引发洪涝灾害的可能性;黄河此河段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易发生凌汛;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易引发旱涝灾害、寒潮;温带季风气候冬春季降水少,易引发旱灾。【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分析】 (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该省是山东省,它的简称是鲁。A海域的名称是黄海(2)、结合图文资料,①地形:该省大部分处于平原(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大面积种植;②气候:该省濒临海洋,降水较为充沛,气候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 (或该省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农作物生长;)③河流:河流流经提供灌溉水源;④劳动力:该省务农人口数量多,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⑤交通:交通便利,蔬菜运送方便,实现不同区域的交流与互补。(3)、据图分析可能影响该省蔬菜种植的不利因素:黄河此河段是地上河,有引发洪涝灾害的可能性;黄河此河段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易发生凌汛;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易引发旱涝灾害、寒潮;温带季风气候冬春季降水少,易引发旱灾。【点评】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各自优势和不足。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可以使人们充分生产各自的优势产品,从而提高当地的经济。28.(2024八上·柯桥期中)哈尼梯田,和谐家园典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地哈尼族人用智慧与勤劳创造了独特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系统,使村寨和梯田获得全年稳定的水源,见证人与山河的和谐共生。(1)请写出哈尼梯田所处的纬度带和省级行政区简称。(2)结合蘑菇房的建筑特点,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联系(3)哈尼梯田形成了“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坡梯田”垂直景观。结合材料,任选其中一处景观分析其位置布局的合理性。【答案】(1)低纬度带,云或滇。(2)蘑菇房以石为基、以林为主,是因为山区石料、木料充足,便于就地取材;蘑菇房屋顶由平顶组成,是因为山区空间有限,便于增加晾晒空间;蘑菇房屋顶由斜顶组成,是因为该地降水充足,便于排水(3)山顶森林的合理性:能接收源自河流的水汽,涵养水源,形成溪流;为下方的村寨和梯田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山腰村寨的合理性:位于梯田上方,可获得清洁水源,产生的生活废水又可灌溉梯田;方便兼顾村寨以上的山地林业及村寨以下的梯田生产劳动。该地纬度较低,山脚气温高,在半山腰较凉爽、宜居;该地为季风气候,半山腰海拔较高可以减轻洪涝灾害对村寨的影响;山坡梯田的合理性:位于森林和村寨的下方,可获得营养丰富的灌溉水源;海拔低,热量更充足。【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分析】(1)由图表信息可知,哈尼梯田地处我国云南,北回归线以下,属于低纬度带,云南简称滇。(2)由题意可知,蘑菇房以石为基、以林为主,是因为山区石料、木料充足,便于就地取材;蘑菇房屋顶为平顶,是为了便于增加晾晒物件、作物;当地降雨多,屋顶为斜顶,是为了便于排水。(3)由所学知识可知,1、山顶种植森林,起到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预防滑坡的作用,又形成溪流;为下方的村寨和梯田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2、山腰为村寨,位于梯田上方,利于直接获得山顶清洁水源,产生的生活用水又可用于灌溉梯田,为农田提供肥力;同时又方便兼顾村寨以上的山地林业及村寨以下的梯田生产劳动。此外地处纬度较低,山脚气温高,在半山腰较凉爽、宜居。3、山坡为梯田,位于森林和村寨的下方,可获得营养丰富的灌溉水源;海拔低,热量更充足,利于农作物生产。【点评】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南岸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境内。29.(2024八上·柯桥期中)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英贸易,1781 年到 1790 年,中国销往英国商品一项就达 9600 万元。而 1781 到 1793 年,英国销往中国的全部工业品只有 1600 万元。外国人要用白银来抵付贸 易差额。 ——摘录自李侃《中国近代史》材料二: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时间 输华鸦片量1800—1801 年 4,570 箱1821—1822 年 5,959 箱1830—1831 年 21,849 箱1838—1839 年 35,500 箱——摘录自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材料三:鸦片战争后,魏源辑录《海国图志》、徐继畲编著了《瀛寰志略》,他们试 图通过了解外部世界以达到“制夷”即抵抗西方侵略的目的,但这些著作并没有在国内流 行。1845 年,俄国政府因清政府赠送藏文《大藏经》,回赠各类图书 355 种共计 800 余册 (幅),另有天文、地理仪器和工具。这些图书可分为 21 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军事、科技等。理藩院在收到这些书后,仅译出书名,便束之高阁了。——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材料四:1842-1846 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 1 倍,丝出品增长近 5 倍。1846 年到 1856 年,茶的出口再增长 55%,丝的出口又增长了 3 倍多。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扩大了部 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作物的比重,减少了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这些产品 成为工业国的重要原料。——摘录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2)材料三、四能从侧面说明鸦片战争对中国具有怎样的影响。【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现象:中国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处于出超(顺差)地位或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出超(顺差)地位或在正当贸易中,英国处于明显入超(逆差)地位材料二反映的现象: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出鸦片/英国联系:英国为扭转中英贸易中的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或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2)材料三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谈影响)积极:鸦片战争的失败促进了部分中国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的觉醒或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部分中国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或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部分中国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去了解西方消极: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觉醒或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改变自大的心态或但清政府依然盲目自大或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去学习西方材料四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解体),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1)材料一:据材料一“1781 年到 1790 年,中国销往英国商品一项就达 9600 万元”可知,中国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处于出超(顺差)地位或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出超(顺差)地位;据材料一“而 1781 到 1793 年,英国销往中国的全部工业品只有 1600 万元”可知,在正当贸易中,英国处于明显入超(逆差)地位。材料二:据材料二“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可知,英国中国输出鸦片大量增加;联系: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为扭转中英贸易中的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或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2)材料三影响:据材料三“鸦片战争后,魏源辑录《海国图志》、徐继畲编著了《瀛寰志略》,他们试 图通过了解外部世界以达到“制夷”即抵抗西方侵略的目的……”可知,鸦片战争的失败促进了部分先进的中国人的觉醒,开始开眼看世界,开始去了解西方。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觉醒或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改变自大的心态或但清政府依然盲目自大或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去学习西方。材料四影响:据材料四“……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扩大了部 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作物的比重,减少了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遭到破坏,逐步走向解体,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答案为:(1)材料一反映的现象:中国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处于出超(顺差)地位或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出超(顺差)地位或在正当贸易中,英国处于明显入超(逆差)地位 。材料二反映的现象: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出鸦片/英国 。联系:英国为扭转中英贸易中的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或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2)材料三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谈影响) 。积极:鸦片战争的失败促进了部分中国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的觉醒或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部分中国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或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部分中国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去了解西方 。消极: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觉醒或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改变自大的心态或但清政府依然盲目自大或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去学习西方 。材料四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解体),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鸦片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30.(2024八上·柯桥期中)为加强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某班开展了项目化学习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完成项目化学习,项目组同学进行了文本阅读,收集了以下史实。序号 史 实① 1842年8月,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② 1851年1月,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反对清朝统治。③ 1860 年10月,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并控制北京城,奕诉被迫签订《北京条约》。④ 1861 年1月,奕诉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运动。⑤ 1895 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谈判签订《马关条约》。⑥ 1898 年6月,在维新派推动下,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⑦ 1898 年秋,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采取针对帝国主义的抗击行动。⑧ 1901年9月,在绞杀义和团并占领北京后,八国联军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材料二:围绕中国近代史,项目组同学绘制了以下项目化学习列表。项目主题 项目:屈辱与危机 项目:抗争与探索收集资料 A(填序号) B(填序号)形成认识 C 逐渐向近代化社会转型材料三:某同学找到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关于中国近代转型的观点,并在项目组内展开了讨论。“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的思想主题……”——费正清《中国对西方的反应》(1)写出史实④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在材料一中选择适当的史实填入对应的A、B空格中,并完成C处的填写。(3)你是否赞同费正清关于中国近代转型的观点 请结合项目化学习内容,阐明你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清晰、史论结合;语句通畅。逻辑清晰,表述完整。)【答案】(1)洋务运动(2)项目A:①③⑤⑧,项目B:②④⑥⑦(3)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近代化转型观点,要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示例1:正是西方的一次次冲击,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的近代化转型。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和封建自然经济遭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不断的外来冲击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亡之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发展新式教育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及至甲午战争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改良派又主张政治变革,他们宣传维新思想,推动变法运动,对当时中国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也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步伐。示例2:在西方冲击下我国社会性质发展改变。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和封建自然经济遭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我国我国丧失了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列强一次次的侵略之下,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1)事件:根据材料一“④1861 年1月,奕诉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相继提出了“自强”“求富”的目标。(2)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使中国近代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是近代中国的耻辱,所以体现屈辱与危机的内容有①③⑤⑧。B:面临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先进的中国人奋起抗争,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主要表现在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派发起洋务自救运动,光绪帝宣布维新变法,义和团扶清灭洋,所以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主要有②④⑥⑦C: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本题是观点论述试题,属于历史小论类试题,解题应根据材料二,提取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知。实例:示例1:正是西方的一次次冲击,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的近代化转型。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和封建自然经济遭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不断的外来冲击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亡之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发展新式教育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及至甲午战争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改良派又主张政治变革,他们宣传维新思想,推动变法运动,对当时中国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也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步伐。示例2:在西方冲击下我国社会性质发展改变。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和封建自然经济遭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我国我国丧失了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列强一次次的侵略之下,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2)项目A:①③⑤⑧,项目B:②④⑥⑦。(3)示例1:正是西方的一次次冲击,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的近代化转型。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和封建自然经济遭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不断的外来冲击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亡之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发展新式教育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及至甲午战争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改良派又主张政治变革,他们宣传维新思想,推动变法运动,对当时中国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也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步伐。示例2:在西方冲击下我国社会性质发展改变。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和封建自然经济遭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我国我国丧失了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列强一次次的侵略之下,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近代中国屈辱与探索。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近代中国屈辱与探索的相关史实。(3)本题是观点论述试题,属于历史小论类试题,解题应根据材料二,提取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知。31.(2024八上·柯桥期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一次重要实践。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甲同学: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乙同学: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1)有人认为武昌起义是革命形势比较成熟的结果。结合材料一进行说明。(2)论从史出,请你用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四十年的具体史实佐证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3)甲同学与乙同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高 涨;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创建革命团体及政党;组织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积累了经验。(2)创立兴中会;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推动国民革命进程等。(3)不矛盾。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另一方面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知识点】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辛丑条约》签订场景”并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高涨;据材料一“邹容、陈天华及其代表作”并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据材料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布和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结合所学可知,革命党人创建革命团体及政党;组织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积累了经验。(2)据材料二“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四十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具体革命活动主要有1894年创立兴中会;1905年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24年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推动国民革命进程等。(3)据材料三“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材料说明辛亥革命有其局限性,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据材料三“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可知,材料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综上说明,甲同学与乙同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并不矛盾。故答案为:(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高 涨;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创建革命团体及政党;组织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积累了经验。(2)创立兴中会;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推动国民革命进程等。(3)不矛盾。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另一方面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亥革命,主要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提炼出关键句子,与课本所学结合回答,言之成理即可。1 / 1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1月期中试卷一、判断题(本大题有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T涂黑,错误的请将答题纸相应题号后的F涂黑)1.(2024八上·柯桥期中)黑河—腾冲一线是中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2.(2024八上·柯桥期中)北回归线穿越过的省级行政区自东向西依次是台、琼、桂、滇。( )3.(2024八上·柯桥期中)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台湾建立行省,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4.(2024八上·柯桥期中)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时务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5.(2024八上·柯桥期中)孙中山领导创建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 )6.(2024八上·柯桥期中)《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朝廷沦为“洋人的朝廷”,使近代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二、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填在右边括号里,不选、错选、多选均不给分)7.(2024八上·柯桥期中)如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我国疆域四至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甲地旭日东升时,丙地还是繁星满天的黑夜B.当乙还是冰天雪地时,丁地所在省已经春意盎然C.我国黄河、长江发源于丙所在省区D.丁所在省区是我国跨纬度最广的省区8.(2024八上·柯桥期中)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分布不均匀,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稀疏B.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C.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部地区D.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9.(2024八上·柯桥期中)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它们的共同点有( )①河流治理的首要任务都在于治沙②都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③青海和四川是它们共同流经的省份④下游都有“黄金水道”之称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2024八上·柯桥期中)我国的宝岛——台湾,地理位置独特,具有重要的战略和交通作用。这种战略和交通作用主要体现在它( )①是亚欧大陆西入太平洋的桥头堡②处于太平洋南北航线的要冲之地③是我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联系的交通枢纽④与其他岛屿构成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2024八上·柯桥期中)有学者按自然地理特狂,将中国分成如图所示的四块区域,并分别命名为“金色中国”、“银色中国”、“绿色中国”和“黄色中国”。读图,有关各区域地理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绿色中国”——草原广袤,牛羊成群B.“银色中国”——沃野千里,绿树成荫C.“金色中国”——茫茫戈璧,黄沙漫漫D.“黄色中国”——地势高耸,冰川广布12.(2024八上·柯桥期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这一联诗句被习近平总书记视为饱含着“报国情怀”。能充分体现林则徐“报国情怀”的是( )A.三元里抗英 B.虎门销烟 C.洋务运动 D.平壤战役13.(2024八上·柯桥期中)鸦片战争后,外患接踵而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晚清时期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俄国 B.英国 C.日本 D.德国14.(2024八上·柯桥期中)一位历史学家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道:“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和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该事件的必然崩溃。”材料中的“该事件”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15.(2024八上·柯桥期中)“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增益、补益)。”下列活动最符合此设想的是( )A.创办《万国公报》 B.创办京师大学堂C.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D.开办大生纱厂16.(2024八上·柯桥期中)梁启超认为“天下之理,不外因果”。下列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①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②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③《马关条约》签订——公车上书 ④戊戌变法——废除封建君主专制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7.(2024八上·柯桥期中)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同之处包括( )①都由列强共同策划②侵略者都攻占了北京③都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④都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18.(2024八上·柯桥期中)下边漫画《“CHINA”被撕碎》所反映的情景应是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带来的直接影响(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2024八上·柯桥期中)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他认为变法从根本上要变革(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20.(2024八上·柯桥期中)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对西方政界议论的改编中,符合史实的是( )A.英国:我们可以亲自核定关税了!B.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C.美国:我们可以在山海关驻兵啦!D.俄国:我们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啦!21.(2024八上·柯桥期中)下列关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表明农民群众的爱国热情②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③表明农民对封建统治抱有一定幻想④清政府“招抚”政策的影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2.(2024八上·柯桥期中)《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这些条约都涉及的内容是( )A.割地 B.驻军 C.通商 D.赔款23.(2024八上·柯桥期中)下图是1901年发表的漫画。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民、提勺——官、漏斗——政府、壶——外国。其寓意是(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阻C.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破坏24.(2024八上·柯桥期中)综合下表信息,得出的结论符合这一时期史实的是(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A.清朝主动开放力度加强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C.清朝通商口岸日益减少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5.(2024八上·柯桥期中)1899年,美国提出了如下对华政策:各国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该政策( )①协调列强之间关系②消除列强在华矛盾③维护中国主权完整④列强共同奴役中国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6.(2024八上·柯桥期中)时空观念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的一项是( )A.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护法运动B.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护法运动C.宋教仁遇刺→护国战争→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护法运动D.护国战争→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宋教仁遇刺三、非选择题(本题有4小题,共54分)27.(2024八上·柯桥期中)“因地制宜, 谋求特色发展”。阅读资料,回答问题。我国第一蔬菜大省年产1.2亿吨,蔬菜种类多,产量大,品质好,远销海内外,被称为”中国最大的菜园子”。该省务农人口超3667.3万,居全国第二。以下是该省示意图和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1)写出图中该省的简称及图中A海域的名称。(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该省成为”中国最大菜园子”的优势条件。(3)据图分析可能影响该省蔬菜种植的不利因素。28.(2024八上·柯桥期中)哈尼梯田,和谐家园典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地哈尼族人用智慧与勤劳创造了独特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系统,使村寨和梯田获得全年稳定的水源,见证人与山河的和谐共生。(1)请写出哈尼梯田所处的纬度带和省级行政区简称。(2)结合蘑菇房的建筑特点,分析其与自然环境的联系(3)哈尼梯田形成了“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坡梯田”垂直景观。结合材料,任选其中一处景观分析其位置布局的合理性。29.(2024八上·柯桥期中)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英贸易,1781 年到 1790 年,中国销往英国商品一项就达 9600 万元。而 1781 到 1793 年,英国销往中国的全部工业品只有 1600 万元。外国人要用白银来抵付贸 易差额。 ——摘录自李侃《中国近代史》材料二: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时间 输华鸦片量1800—1801 年 4,570 箱1821—1822 年 5,959 箱1830—1831 年 21,849 箱1838—1839 年 35,500 箱——摘录自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材料三:鸦片战争后,魏源辑录《海国图志》、徐继畲编著了《瀛寰志略》,他们试 图通过了解外部世界以达到“制夷”即抵抗西方侵略的目的,但这些著作并没有在国内流 行。1845 年,俄国政府因清政府赠送藏文《大藏经》,回赠各类图书 355 种共计 800 余册 (幅),另有天文、地理仪器和工具。这些图书可分为 21 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 军事、科技等。理藩院在收到这些书后,仅译出书名,便束之高阁了。——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材料四:1842-1846 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 1 倍,丝出品增长近 5 倍。1846 年到 1856 年,茶的出口再增长 55%,丝的出口又增长了 3 倍多。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扩大了部 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作物的比重,减少了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这些产品 成为工业国的重要原料。——摘录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2)材料三、四能从侧面说明鸦片战争对中国具有怎样的影响。30.(2024八上·柯桥期中)为加强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某班开展了项目化学习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完成项目化学习,项目组同学进行了文本阅读,收集了以下史实。序号 史 实① 1842年8月,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② 1851年1月,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反对清朝统治。③ 1860 年10月,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并控制北京城,奕诉被迫签订《北京条约》。④ 1861 年1月,奕诉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运动。⑤ 1895 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谈判签订《马关条约》。⑥ 1898 年6月,在维新派推动下,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⑦ 1898 年秋,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采取针对帝国主义的抗击行动。⑧ 1901年9月,在绞杀义和团并占领北京后,八国联军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材料二:围绕中国近代史,项目组同学绘制了以下项目化学习列表。项目主题 项目:屈辱与危机 项目:抗争与探索收集资料 A(填序号) B(填序号)形成认识 C 逐渐向近代化社会转型材料三:某同学找到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关于中国近代转型的观点,并在项目组内展开了讨论。“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的思想主题……”——费正清《中国对西方的反应》(1)写出史实④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在材料一中选择适当的史实填入对应的A、B空格中,并完成C处的填写。(3)你是否赞同费正清关于中国近代转型的观点 请结合项目化学习内容,阐明你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清晰、史论结合;语句通畅。逻辑清晰,表述完整。)31.(2024八上·柯桥期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一次重要实践。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甲同学: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乙同学: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1)有人认为武昌起义是革命形势比较成熟的结果。结合材料一进行说明。(2)论从史出,请你用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四十年的具体史实佐证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3)甲同学与乙同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正确【知识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解析】【分析】黑河 — 腾冲一线(也叫胡焕庸线)是中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该线以东地区人口多,以西地区人口少。故题中说法正确。故答案为:正确。【点评】此题考查我国地理疆域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把握此题应熟记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的知识,进而进行判断即可。2.【答案】错误【知识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解析】【分析】北回归线自东向西穿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区依次是台湾省(台)、广东省(粤)、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云南省(滇),并非 “台、琼、桂、滇”,所以该表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此题考查我国疆域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明确北回归线自东向西穿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区,进而加以判断即可。3.【答案】错误【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设立了新疆行省,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台湾行省是1885年建立。由此得出,本题叙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准确识记。4.【答案】错误【知识点】戊戌变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时务报》是1896年,创刊于上海。由此得出,本题叙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准确识记。5.【答案】错误【知识点】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创建于日本东京的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由此得出,本题叙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同盟会”的准确识记。6.【答案】错误【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朝廷沦为“洋人的朝廷”,使近代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由此得出,本题叙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丑条约》”的准确识记。7.【答案】C【知识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黄河和长江均发源于青海省,丙是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他说法正确。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我国领土的四至点是: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附近;最南端-曾母暗沙,4°N附近;最西端-帕米尔高原,73°E附近;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附近。8.【答案】D【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解析】【分析】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D正确。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黑河 — 腾冲一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疏,A错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不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B错误。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C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我国民族状况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明确我国民族状况和分布情况,进而逐次分析判断即可。9.【答案】C【知识点】长江、黄河【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它们的共同点有:②都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③青海和四川是它们共同流经的省份。②③,正确。①河流治理的首要任务都在于治沙,主要是说黄河。④下游都有“黄金水道”之称,主要是指长江。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10.【答案】D【知识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解析】【分析】①:台湾是亚欧大陆东入太平洋的桥头堡,不是 “西入”,故①错误。②:台湾处于太平洋南北航线的要冲之地,交通位置重要,故②正确。③:台湾是我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联系的交通枢纽,故③正确。④:台湾与其他岛屿构成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战略位置关键,故④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此题考查我国行政区域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了解台湾的自然地理的知识,进而分析判断即可。11.【答案】C【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绿色中国”为我国的南方地区,森林茂密,植被繁盛,种植业发达,所以A错误;“银色中国”为我国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所以B错误;“金色中国”为我国的西北地区,茫茫戈璧,黄沙漫漫,所以C正确;“黄色中国”为我国的北方地区,地形平坦,位于我国的二、三阶梯,所以D错误。故选择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了解。12.【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据题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结合所学可知,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充分体现了林则徐“报国情怀”,故选B项。三元里抗英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的自发抗英斗争,排除A项;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C项;1894年,中日平壤战役,清军爱国将领左宝贵为国捐躯,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虎门销烟”的准确识记。13.【答案】A【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A项正确;英国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日本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德国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俄国侵占大片领土的相关史实。14.【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和私有性”,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但最终由于农民阶级的狭隘性、保守性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所在,故选B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先进之士开启的近代化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近代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戊戌变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与题意不符合,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5.【答案】C【知识点】洋务运动【解析】【分析】据题干“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故选C项。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万国公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排除A项;1898年,“百日维新”创办京师大学堂,推动了近代大学教育发展,排除B项;“状元实业家”张謇开办大生纱厂,推动了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浪潮,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6.【答案】A【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解析】【分析】据题干“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鸦片战争,清朝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由此得出①因果关系对应正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由此得出②因果关系对应错误;1895年,《马头条约》签订,群情激愤,应试举人联名上书,形成公车上书,由此得出③因果关系对应正确;1898年,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但最弱失败,并未废除封建君主专制,由此得出④因果关系对应错误。综上可知,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项;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准确识记。17.【答案】A【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据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英法联合共同策划的侵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由英法美等八国共同策划,由此得出①为相同之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者都攻占了北京,由此得出②是相同之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不同,由此得出③不属于相同之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由此得出④为相同之处。综上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A项;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近代列强侵略战争的相关史实。18.【答案】C【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据题干“《“CHINA”被撕碎》”,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清廷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以此为契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HINA”被撕碎》提示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肆意瓜分,故选C项。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而漫画主题是中国被列强瓜分,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英法联合发动,与漫画主题中国被瓜分不符,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发生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后,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相关史实。19.【答案】D【知识点】戊戌变法【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材料表明,梁启超主张学西方先进的教育和政治制度,而最根本的是改变官制也就是政治制度,所以,梁启超认为变法要从根本上变革政治制度,故选D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认为变法的根本是政治变革,不是“教育制度”,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认为变法的根本是政治变革,不是“科举制度”,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认为变法的根本是政治变革,不是“文化制度”,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梁启超的变法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维新变法的相关史实。20.【答案】B【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据题干“《马关条约》”,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允许日本中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使得列强在中国获得了投资办厂的特权,由此得出“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符合史实,故选B项。“英国:我们可以亲自核定关税了”属于《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内容,排除A项;“美国:我们可以在山海关驻兵啦”属于《辛丑条约》列强山海关驻兵,排除C项;“俄国:我们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啦”是属于《天津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以《马关条约》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21.【答案】A【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解析】【分析】据题干“扶清灭洋”,结合所学可知,“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表明农民群众的爱国热情,由此得出①叙述正确;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及轮船、铁路等西方文明统统排斥,说明义和团运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由此得出②叙述正确;“扶清”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封建统治抱有一定幻想,由此得出③叙述正确;清政府的“招抚”政策受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影响,由此得出④叙述不正确。综上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项;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准确识记。22.【答案】D【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款额大幅度增加;《天津条约》赔款600万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本息总共9.8亿两白银。由此得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这些条约都涉及赔款的内容,故选D项。《天津条约》《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内容,排除A项;《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没有涉及驻军内容,排除B项;《辛丑条约》没有涉及通商内容,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的准确识记。23.【答案】A【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据题干“1901年”“坛——民、提勺——官、漏斗——政府、壶——外国”,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漫画寓意是提壶(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由此可见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故选A项。漫画主题是清朝沦为洋人的朝廷,无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阻,排除B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漫画主题是清朝沦为洋人的朝廷,并没有涉及领土主权受到破坏,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丑条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24.【答案】B【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据题干“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可知,列强侵略势力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则反映列强侵略势力已深入长江内河流域,由此得出近代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故选B项。在列强炮舰威胁下,清朝被开放通商口岸,排除A项;材料表明清朝开放的通商口岸日益增多,排除C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危害,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25.【答案】D【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据题干“1899年,美国提出了如下对华政策”,结合所学可知,1899年,面临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提出“机会均等”原则,有利协调列强之间关系,要求中国“全境开放”,使中国遭受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共同宰割、共同奴役。由此得出,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反映了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不可能消除列强在华矛盾,并且反映了美国意图中国攫取更多的特权,并非是维护中国主权完整,故②③表述错误,排除ABC三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26.【答案】B【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据题干“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可知,1913年,袁世凯制造“宋案”,派人刺杀宋教仁;孙中山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专制独裁,复辟帝制,于1915年底称帝;袁世凯称帝,举中哗然,蔡鍔等人组织护国军讨袁,发起护国战争,颠覆了帝制活动;1917年,由于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发起了护法运动。综上可知,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护法运动”,故选B项。ACD三项排序错误,排除ACD三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反对袁世凯专制复辟的斗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反对袁世凯专制复辟的相关史实。27.【答案】(1)鲁 黄海(2)①地形:该省大部分处于平原(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大面积种植;②气候:该省濒临海洋,降水较为充沛,气候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 (或该省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农作物生长;)③河流:河流流经提供灌溉水源;④劳动力:该省务农人口数量多,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⑤交通:交通便利,蔬菜运送方便,实现不同区域的交流与互补。(3)黄河此河段是地上河,有引发洪涝灾害的可能性;黄河此河段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易发生凌汛;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易引发旱涝灾害、寒潮;温带季风气候冬春季降水少,易引发旱灾。【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分析】 (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该省是山东省,它的简称是鲁。A海域的名称是黄海(2)、结合图文资料,①地形:该省大部分处于平原(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大面积种植;②气候:该省濒临海洋,降水较为充沛,气候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 (或该省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农作物生长;)③河流:河流流经提供灌溉水源;④劳动力:该省务农人口数量多,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⑤交通:交通便利,蔬菜运送方便,实现不同区域的交流与互补。(3)、据图分析可能影响该省蔬菜种植的不利因素:黄河此河段是地上河,有引发洪涝灾害的可能性;黄河此河段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易发生凌汛;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易引发旱涝灾害、寒潮;温带季风气候冬春季降水少,易引发旱灾。【点评】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各自优势和不足。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千差万别,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可以使人们充分生产各自的优势产品,从而提高当地的经济。28.【答案】(1)低纬度带,云或滇。(2)蘑菇房以石为基、以林为主,是因为山区石料、木料充足,便于就地取材;蘑菇房屋顶由平顶组成,是因为山区空间有限,便于增加晾晒空间;蘑菇房屋顶由斜顶组成,是因为该地降水充足,便于排水(3)山顶森林的合理性:能接收源自河流的水汽,涵养水源,形成溪流;为下方的村寨和梯田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山腰村寨的合理性:位于梯田上方,可获得清洁水源,产生的生活废水又可灌溉梯田;方便兼顾村寨以上的山地林业及村寨以下的梯田生产劳动。该地纬度较低,山脚气温高,在半山腰较凉爽、宜居;该地为季风气候,半山腰海拔较高可以减轻洪涝灾害对村寨的影响;山坡梯田的合理性:位于森林和村寨的下方,可获得营养丰富的灌溉水源;海拔低,热量更充足。【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解析】【分析】(1)由图表信息可知,哈尼梯田地处我国云南,北回归线以下,属于低纬度带,云南简称滇。(2)由题意可知,蘑菇房以石为基、以林为主,是因为山区石料、木料充足,便于就地取材;蘑菇房屋顶为平顶,是为了便于增加晾晒物件、作物;当地降雨多,屋顶为斜顶,是为了便于排水。(3)由所学知识可知,1、山顶种植森林,起到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预防滑坡的作用,又形成溪流;为下方的村寨和梯田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2、山腰为村寨,位于梯田上方,利于直接获得山顶清洁水源,产生的生活用水又可用于灌溉梯田,为农田提供肥力;同时又方便兼顾村寨以上的山地林业及村寨以下的梯田生产劳动。此外地处纬度较低,山脚气温高,在半山腰较凉爽、宜居。3、山坡为梯田,位于森林和村寨的下方,可获得营养丰富的灌溉水源;海拔低,热量更充足,利于农作物生产。【点评】红河哈尼梯田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南岸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境内。29.【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现象:中国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处于出超(顺差)地位或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出超(顺差)地位或在正当贸易中,英国处于明显入超(逆差)地位材料二反映的现象: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出鸦片/英国联系:英国为扭转中英贸易中的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或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2)材料三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谈影响)积极:鸦片战争的失败促进了部分中国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的觉醒或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部分中国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或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部分中国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去了解西方消极: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觉醒或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改变自大的心态或但清政府依然盲目自大或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去学习西方材料四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解体),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1)材料一:据材料一“1781 年到 1790 年,中国销往英国商品一项就达 9600 万元”可知,中国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处于出超(顺差)地位或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出超(顺差)地位;据材料一“而 1781 到 1793 年,英国销往中国的全部工业品只有 1600 万元”可知,在正当贸易中,英国处于明显入超(逆差)地位。材料二:据材料二“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可知,英国中国输出鸦片大量增加;联系: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为扭转中英贸易中的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或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2)材料三影响:据材料三“鸦片战争后,魏源辑录《海国图志》、徐继畲编著了《瀛寰志略》,他们试 图通过了解外部世界以达到“制夷”即抵抗西方侵略的目的……”可知,鸦片战争的失败促进了部分先进的中国人的觉醒,开始开眼看世界,开始去了解西方。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觉醒或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改变自大的心态或但清政府依然盲目自大或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去学习西方。材料四影响:据材料四“……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扩大了部 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作物的比重,减少了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遭到破坏,逐步走向解体,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答案为:(1)材料一反映的现象:中国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处于出超(顺差)地位或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出超(顺差)地位或在正当贸易中,英国处于明显入超(逆差)地位 。材料二反映的现象: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出鸦片/英国 。联系:英国为扭转中英贸易中的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或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2)材料三影响:(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谈影响) 。积极:鸦片战争的失败促进了部分中国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的觉醒或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部分中国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或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部分中国人(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去了解西方 。消极: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觉醒或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改变自大的心态或但清政府依然盲目自大或但并没有真正让清政府去学习西方 。材料四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解体),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鸦片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30.【答案】(1)洋务运动(2)项目A:①③⑤⑧,项目B:②④⑥⑦(3)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近代化转型观点,要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示例1:正是西方的一次次冲击,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的近代化转型。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和封建自然经济遭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不断的外来冲击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亡之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发展新式教育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及至甲午战争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改良派又主张政治变革,他们宣传维新思想,推动变法运动,对当时中国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也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步伐。示例2:在西方冲击下我国社会性质发展改变。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和封建自然经济遭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我国我国丧失了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列强一次次的侵略之下,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解析】【分析】(1)事件:根据材料一“④1861 年1月,奕诉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相继提出了“自强”“求富”的目标。(2)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使中国近代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是近代中国的耻辱,所以体现屈辱与危机的内容有①③⑤⑧。B:面临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先进的中国人奋起抗争,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主要表现在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派发起洋务自救运动,光绪帝宣布维新变法,义和团扶清灭洋,所以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主要有②④⑥⑦C: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本题是观点论述试题,属于历史小论类试题,解题应根据材料二,提取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知。实例:示例1:正是西方的一次次冲击,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的近代化转型。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和封建自然经济遭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不断的外来冲击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亡之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发展新式教育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及至甲午战争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改良派又主张政治变革,他们宣传维新思想,推动变法运动,对当时中国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也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步伐。示例2:在西方冲击下我国社会性质发展改变。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和封建自然经济遭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我国我国丧失了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列强一次次的侵略之下,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2)项目A:①③⑤⑧,项目B:②④⑥⑦。(3)示例1:正是西方的一次次冲击,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的近代化转型。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和封建自然经济遭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不断的外来冲击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亡之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发展新式教育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及至甲午战争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改良派又主张政治变革,他们宣传维新思想,推动变法运动,对当时中国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也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步伐。示例2:在西方冲击下我国社会性质发展改变。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和封建自然经济遭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我国我国丧失了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列强一次次的侵略之下,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近代中国屈辱与探索。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近代中国屈辱与探索的相关史实。(3)本题是观点论述试题,属于历史小论类试题,解题应根据材料二,提取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知。31.【答案】(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高 涨;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创建革命团体及政党;组织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积累了经验。(2)创立兴中会;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推动国民革命进程等。(3)不矛盾。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另一方面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知识点】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辛丑条约》签订场景”并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高涨;据材料一“邹容、陈天华及其代表作”并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据材料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布和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结合所学可知,革命党人创建革命团体及政党;组织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积累了经验。(2)据材料二“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四十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具体革命活动主要有1894年创立兴中会;1905年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24年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推动国民革命进程等。(3)据材料三“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材料说明辛亥革命有其局限性,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据材料三“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可知,材料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综上说明,甲同学与乙同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并不矛盾。故答案为:(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高 涨;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创建革命团体及政党;组织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积累了经验。(2)创立兴中会;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推动国民革命进程等。(3)不矛盾。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另一方面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亥革命,主要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提炼出关键句子,与课本所学结合回答,言之成理即可。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1月期中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1月期中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