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素养目标】
1.了解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内容,概述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基本史实,认识选官制度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全面把握赋税制度从汉到唐演变的基本史实,理解两税法实行的意义。(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九品中正制
创立时间 时期
主要内容 中央委任 评定人才等级,共分九等,按等级授予官职
选官标准 由初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到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影响结果 成为维护 的工具,后随着士族没落而无法继续
2.科举制
(1)形成: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发展: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3)影响: 。(填写正确序号)
①社会中下层读书人可通过考试参加政权;②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提高了官员的道德水平;⑤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P40“历史纵横”,思考:相比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历史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易错点拨】
认识科举制
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式,并成为隋唐以后的主要选官方式。但科举制形成后,并非成为此后封建政府唯一的选官方式,其他选官方式还有赏赐、赀选(凭借财产资格)、恩荫、军功等。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情境一】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选官情况
【思维交互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的特点,并指出九品中正制的新变化。(时空观念)
【情境二】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 ……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思维交互2】依据材料归纳科举制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深化点拨】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吸纳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提高行政效率,强化专制统治。共同作用是维护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 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三省共同 ,行使权力。
2.三省六部制
(1)确立: 时正式确立。
(2)职权分工:
部门 职 权
中书省 负责草拟
门下省 负责 ,有不妥者可驳回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特点:
①分工明确, 。
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 之职。
(4)发展: (填写序号)
①唐太宗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②宰相经常在政事堂召开会议,后改称中书门下;③设立政事堂,提高了工作效率,体现了三省的一体化趋势;④九卿执掌次要的事务性工作,与六部并列。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P42“唐朝三省位置图”并对图片进行合理的解释。
【以图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转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三省六部制
【情境】 三省六部制实际将以前如汉代丞相之权分隶三省,而总于皇帝……以期达到既能加强集权又能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的效果。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思维交互】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的行政作用 与皇权的关系如何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1.推动因素:
(1)为了不断地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中枢机构的不断变化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2)君主集权观念的加强。秦汉时期,三公九卿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2.演变特征:
(1)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可以看出中枢机构演变的特征主要为“集中君权,削弱相权”。
(2)中枢机构各部门分工既合作又相互制约。各朝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不希望在自己权力之下再出现一个能够超越自己权威的机构。故各部门既合作又相互牵制的关系相当明显。
(3)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特征包含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国历代中枢机构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由君主意志决定的必然性,也是君主政治权力集中的制度表现。
【深化点拨】中枢机构是伴随着君主处理国家事务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君主专制的需要而演变。随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加强,中枢机构的权力在不断地弱化,以满足君主专制的需要。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魏晋南北朝赋税制度
(1)魏晋:开始实行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
①孝文帝颁布 ,一夫一妇每年纳 为租,纳帛或布为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②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朝赋税制度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3)实施: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4)内容:
征收标准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征收时间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5)影响:
对国家 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 ,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对税收制度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 为主的赋税制度
对农民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
【以图解史】
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比较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唐代租庸调制
【情境】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第42页“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及文字说明:
【思维交互】材料中“怀集庸调银饼”对研究唐代历史有何史料价值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探究2 两税法
【情境一】 安史之乱后,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赋税,于是杂税林立,赋税制度非常混乱。同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
【思维交互1】材料反映了两税法实行的原因是什么 政府实行两税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情境二】 《新唐书》记载:“(杨)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
【思维交互2】两税法中“以贫富为差”是什么意思 两税法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史论生成】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1.背景:
(1)根本原因: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具体原因:适应土地制度的变革,如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统治阶级顺应形势,调整统治政策,如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3)主要目的: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地主阶级与封建国家争利的矛盾,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2.特点:
(1)征税对象: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2)征税时间: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3)人身依附: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3.认识:
(1)赋役制度的演变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赋税制度的调整和改革。
(3)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政权兴衰、社会是否安定的政治问题(比如租庸调制)。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北京合格考)唐宣宗尚文学,尤重科名,爱羡进士,每对朝臣,问:“登第否 ”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司姓名。或有人物优而不中第者,必叹息久之。这反映了当时 (  )
A.科举制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B.选官只注重门第和家世
C.儒家思想成为考试指导思想
D.科举是唯一的选官方式
2.(2023·浙江学业考)唐诗“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为唐代宫殿名)。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描写的是 (  )
A.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场景
B.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
C.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
D.国际都会长安的繁华
3.(2025·烟台高一检测)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  )
A.巩固完善中央集权制度
B.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C.建立了科学的行政体系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4.唐高宗时期,武后建立了一个由非官员的文人谋士组成的“北门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制定政策。因该机构的设置,实际被架空权力的部门是 (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六部
5.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法弊坏……遂作两税法。该评论 (  )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6.(2024·山东合格考)下图是对唐代某赋税制度的描述。该制度的实施 (  )
量出以制入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A.遏止了土地兼并 B.稳固了均田制
C.取消了传统的人头税 D.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素养目标】
1.了解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内容,概述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基本史实,认识选官制度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全面把握赋税制度从汉到唐演变的基本史实,理解两税法实行的意义。(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九品中正制
创立时间 曹魏时期
主要内容 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人才等级,共分九等,按等级授予官职
选官标准 由初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到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影响结果 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后随着士族没落而无法继续
2.科举制
(1)形成: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发展: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3)影响:①②③⑤。(填写正确序号)
①社会中下层读书人可通过考试参加政权;②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提高了官员的道德水平;⑤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P40“历史纵横”,思考:相比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历史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易错点拨】
认识科举制
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式,并成为隋唐以后的主要选官方式。但科举制形成后,并非成为此后封建政府唯一的选官方式,其他选官方式还有赏赐、赀选(凭借财产资格)、恩荫、军功等。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情境一】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选官情况
【思维交互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的特点,并指出九品中正制的新变化。(时空观念)
提示:察举制: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强调德行(重视乡里的舆论评价);重视儒学;分科取士,有一定弹性;选官体系相对完备。九品中正制:选拔标准新增家世;选官权收归中央;选官程序日益严密。
【情境二】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 ……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思维交互2】依据材料归纳科举制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使中下层读书人可以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激励了个人奋斗。
【史论生成】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深化点拨】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吸纳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提高行政效率,强化专制统治。共同作用是维护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三省六部制
(1)确立:隋文帝时正式确立。
(2)职权分工:
部门 职 权
中书省 负责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 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可驳回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特点:
①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4)发展:①②③④(填写序号)
①唐太宗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②宰相经常在政事堂召开会议,后改称中书门下;③设立政事堂,提高了工作效率,体现了三省的一体化趋势;④九卿执掌次要的事务性工作,与六部并列。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P42“唐朝三省位置图”并对图片进行合理的解释。
提示:中书、门下两省位于宫城内,尚书省则位于宫城之外;尚书省对门下省的诏敕有一定的否决权。隋唐时期为加强皇权实行三省制度,图片中三省的这种空间布局体现了决策权、审议权和执行权的分解。
【以图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转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三省六部制
【情境】 三省六部制实际将以前如汉代丞相之权分隶三省,而总于皇帝……以期达到既能加强集权又能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的效果。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思维交互】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的行政作用 与皇权的关系如何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评价: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完备的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关系: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节制君权,防止皇权的滥用误用。
【史论生成】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1.推动因素:
(1)为了不断地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中枢机构的不断变化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2)君主集权观念的加强。秦汉时期,三公九卿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2.演变特征:
(1)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可以看出中枢机构演变的特征主要为“集中君权,削弱相权”。
(2)中枢机构各部门分工既合作又相互制约。各朝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不希望在自己权力之下再出现一个能够超越自己权威的机构。故各部门既合作又相互牵制的关系相当明显。
(3)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特征包含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国历代中枢机构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由君主意志决定的必然性,也是君主政治权力集中的制度表现。
【深化点拨】中枢机构是伴随着君主处理国家事务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君主专制的需要而演变。随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加强,中枢机构的权力在不断地弱化,以满足君主专制的需要。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魏晋南北朝赋税制度
(1)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
①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②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朝赋税制度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3)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4)内容:
征收标准 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征收时间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5)影响:
对国家 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对税收制度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对农民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以图解史】
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比较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唐代租庸调制
【情境】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第42页“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及文字说明:
【思维交互】材料中“怀集庸调银饼”对研究唐代历史有何史料价值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银饼为考古出土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是研究唐朝金融、赋税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第一手史料。“怀集县”,唐时属于岭南道广州,可用来研究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等问题;“庸调银”反映了当时实行租庸调制,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赋税制度等问题;“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反映了唐朝粮仓管理官员的设置情况,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等问题。考古出土文物可与文献所载相印证,形成二重互证。
探究2 两税法
【情境一】 安史之乱后,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赋税,于是杂税林立,赋税制度非常混乱。同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
【思维交互1】材料反映了两税法实行的原因是什么 政府实行两税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原因:赋税制度混乱,中央财政收入减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施。目的: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增加政府收入。
【情境二】 《新唐书》记载:“(杨)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
【思维交互2】两税法中“以贫富为差”是什么意思 两税法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意思:是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影响: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百姓负担。
【史论生成】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1.背景:
(1)根本原因: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具体原因:适应土地制度的变革,如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统治阶级顺应形势,调整统治政策,如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3)主要目的: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地主阶级与封建国家争利的矛盾,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2.特点:
(1)征税对象: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2)征税时间: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3)人身依附: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3.认识:
(1)赋役制度的演变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赋税制度的调整和改革。
(3)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政权兴衰、社会是否安定的政治问题(比如租庸调制)。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北京合格考)唐宣宗尚文学,尤重科名,爱羡进士,每对朝臣,问:“登第否 ”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司姓名。或有人物优而不中第者,必叹息久之。这反映了当时 (  )
A.科举制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B.选官只注重门第和家世
C.儒家思想成为考试指导思想
D.科举是唯一的选官方式
【解析】选A。根据材料“唐宣宗尚文学,尤重科名,爱羡进士……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司姓名”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科举制是主要的选官制度,统治者重视对诗赋内容的考查,A正确;B所述与题干唐宣宗询问“所赋诗赋题”等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考试的指导思想,排除C;科举并不是唐代唯一的选官方式,表述有误,排除D。
2.(2023·浙江学业考)唐诗“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为唐代宫殿名)。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描写的是 (  )
A.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场景
B.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
C.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
D.国际都会长安的繁华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上翠微”“新换六铢衣”“龙乍变”“春光簇马归”等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写的是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B正确;玄奘前往天竺取经促进佛教的传播,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材料描述的是科举考试的情况,而非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排除C;材料主旨重点描述的是科举的盛况,而非长安的繁荣,排除D。
3.(2025·烟台高一检测)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  )
A.巩固完善中央集权制度
B.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C.建立了科学的行政体系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解析】选B。根据题意可知,三省六部制下草拟和发布诏令最终都要经由皇帝同意,加盖皇帝的印玺,这说明三省六部制最终是为了强化皇权,B正确;三省六部制和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三省六部制最终是为皇权服务的,专制色彩浓厚,C说法过于夸张,排除;材料说明三省六部制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D内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4.唐高宗时期,武后建立了一个由非官员的文人谋士组成的“北门学士”,负责起草诏令,制定政策。因该机构的设置,实际被架空权力的部门是 (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六部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用“北门学士”起草诏令,实际上架空了当时的中书省,A正确;唐代门下省负责审核,不是负责起草诏令的部门,B错误;尚书省及其统辖下的六部,在唐代负责执行,不是起草诏令的机构,C、D错误。
5.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法弊坏……遂作两税法。该评论 (  )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解析】选D。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法弊坏……遂作两税法”可以得出其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此可知,其反映的是两税法出现的原因,D符合题意。
6.(2024·山东合格考)下图是对唐代某赋税制度的描述。该制度的实施 (  )
量出以制入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A.遏止了土地兼并 B.稳固了均田制
C.取消了传统的人头税 D.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解析】选D。材料讲述的是唐朝实行的两税法,两税法以财产作为征税的依据,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D正确;A、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两税法是在均田制瓦解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排除B。
 课时巩固 请使用 课时素养检测 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