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素养目标】1.能够从儒、道、佛三教并存竞争和相互影响的历史角度认识思想是为统治服务的,明确儒学主流地位虽受冲击,但其主导地位最为稳固。(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能够运用相关史料,概述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及其特点,理解文艺及科技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能够以佛教文化的传播为线索,概述魏晋至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之盛,认识国家的开放开明政策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推动力。(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时空定位】知识体系统领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儒学兼收并蓄(1)魏晋南北朝: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②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③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朝——“三教合归儒”:①提出: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②内容: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3)唐朝——“三教并行”:①道教: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②佛教: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对后世影响最大。2.儒学应对冲击(1)反佛斗争:①原因:a.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b.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②表现:a.无神论者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b.灭佛运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2)儒学复兴运动:①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②内容: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P45“魏晋玄学”,根据材料分析魏晋玄学盛行的原因,并归纳玄学的思想主张。提示:原因:政治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士人逃避现实政治斗争;思想上,道家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础;社会上,竹林七贤等士人的提倡推动。主张:哲学上,强调“道”和“无”;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上,顺应“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易错点拨】认识儒学的统治地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全面尊儒措施,汉代儒学成为正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虽然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但并未丧失。【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 三教融合的趋势【情境一】 梁武帝,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再后梁武帝又舍道事佛,要以皇帝之身出家。唐朝著名诗人杜牧亦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思维交互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对儒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提示: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盛行。影响:佛道盛行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三教相互影响,宗教呈现多元特征。【情境二】悬空寺三教殿,位于山西大同,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殿阁内雕塑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思想文化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佛教传播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提示:特点:思想活跃,文化多元,儒、道、佛三教交融。影响:丰富了中国的思想体系;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对中国的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论生成】佛教盛行的原因及消极影响 1.原因: (1)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2)动荡和战乱时代,社会矛盾尖锐,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3)佛教宣扬来生幸福。 (4)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 (5)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2.消极影响: (1)消磨人民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 (2)耗费财物。 (3)占田夺人,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与政府争夺劳动力。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必备知识·基础盘点】类别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文 学 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流派 (1)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2)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书 法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1)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2)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绘 画 以顾恺之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1)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2)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3)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4)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石 窟 (1)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2)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3)甘肃敦煌莫高窟【核心概念】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他们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臆,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情境一】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思维交互1】指出材料反映的现象,并对此做出合理解释。(历史解释)提示:现象:胡骑、胡妆、胡音等在唐都长安一带盛行。解释:唐朝打通了西域交通,恢复了商路秩序,促进了丝绸之路繁荣;唐朝的强盛吸引异域客商到长安经商或定居,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情境二】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达1 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千米,今存有窟龛2 345个,造像11万余尊,碑刻题记2 800余品。【思维交互2】南北朝时大量石窟的开凿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其根源是什么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提示:现象:佛教思想兴盛,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根源: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史论生成】唐代文化的三个基本特点 1.文化体系庞大完整,发展程度高。唐文化体系基本覆盖了当时世界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数组成部分,其发达程度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2.唐代文化极具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唐文化的内在特质,有保持自己特性的信心和吸收消化他类文化内容的能力。(2)唐政府对待文化的开明态度。唐朝政府还设专门机构掌管对外文化交流事务。 3.唐文化有着明显的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征。知识点三 科技【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4.古代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5.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6.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7.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8.医学:(1)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2)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易错点拨】天文与历法天文与历法是紧密联系的,但二者不能混淆。天文侧重于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及变化;而历法侧重于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历法是在天文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而来的。【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重大科技成就【情境一】 《齐民要术》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达尔文称《齐民要术》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思维交互1】材料反映了贾思勰怎样的农学思想 达尔文为什么给予《齐民要术》这么高的评价 怎样理解“齐民要术”这个书名的含义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提示:思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原因:《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理解:“齐民要术”含义为一般群众(老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情境二】 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割圆术来计算圆周率,从正六边形算起,要得到3.14则需要算到正192边形,要得到3.141 592 6则需要算到正12 288边形和正24 576边形。当时的运算工具仅仅是算筹,这项工作异常艰巨。祖冲之的圆周率精确值领先世界近千年。【思维交互2】材料反映了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能取得巨大成就说明了什么问题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提示:问题:计算量大,工具简单。说明了祖冲之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实践、 谨于治学研究、勇于探索创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史论生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交融的时期,民族交融带来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繁荣。 2.这是多民族国家分裂对峙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对科学技术给予相当的重视。 3.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科学家们的刻苦钻研和实践。知识点四 中外文化交流【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阅读课本知识,请为下列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使者正确连线2.其他中外文化交流(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3)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以图解史】三国至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 唐代的对外交往【情境一】 《日本书纪》记载:“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思维交互1】材料中日本是怎样看待唐朝的 日本人又是怎样做的 (史料实证)提示:日本认为唐朝法度完善,文明发达,是值得珍视的国家。做法:派大批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情境二】东亚国家大量吸收中国文化,是在唐室中衰以后,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价值并非完全依附国力对外传播。一些东亚国家把唐代的经书作为士大夫的必读书,其典章制度几乎完全由中国移植而去,城市的格局也仿照长安的市坊制建立。【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国家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的原因。(历史解释)提示:中国文化具有先进性,对周边国家具有吸引力;中外交通便利,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中国形成了相对稳定、大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史论生成】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1)唐朝政局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2)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高、影响大。 (3)唐朝实行较为开放、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给各国的友好交流提供了便利。 (4)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2.启示: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深化点拨】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课堂学业达标1.(2024·广东合格考)南朝时期,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思想家是 ( )A.范缜 B.董仲舒 C.韩愈 D.柳宗元【解析】选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范缜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思想,A正确;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学”为基础,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不符合材料,排除B;韩愈主张儒学复兴,不符合材料,排除C;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不符合材料,排除D。2.唐朝中期,韩愈等知识分子积极复兴儒学,主要是回应 ( )A.魏晋玄学的挑战 B.佛、道思想的挑战C.世俗观念的挑战 D.无神论思想的挑战【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唐代中期以后,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韩愈等知识分子,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积极倡导复兴儒学,B正确;韩愈等知识分子主要回应的是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不是魏晋玄学的挑战,排除A;世俗观念的挑战、无神论思想的挑战均与史实不符,排除C、D。3.(2024·黑龙江合格考)唐代杜甫的诗歌描述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许多历史细节,被誉为“诗史”。这体现了杜甫作品的 ( )A.思想价值 B.文学价值 C.艺术价值 D.史学价值【解析】选D。杜甫的诗描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细节,因此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D正确;思想价值更强调思想的深度,材料没体现,排除A;诗词本身就具有文学价值,但材料强调的是史学价值,排除B;艺术价值从杜甫的诗中体现不出来,排除C。4.(2024·北京合格考)从下表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科技 ( )名称 地位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雕版印刷《金刚经》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A.吸收了外来文化 B.走在了世界前列C.影响了周边国家 D.促进了农业发展【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赵州桥、雕版印刷《金刚经》和《唐本草》在世界上的地位来看,隋唐时期的科技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B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并非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排除C;材料无关农业科技成就,排除D。5.(2023·北京合格考)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经济的迅速发展C.文学艺术的繁荣 D.中外文化的交流【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以及新罗、日本使节和留学生来唐,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D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政治制度的创新、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文学艺术的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C。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科技著作被称为“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广泛,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如对于食用盐的处理。这部著作是 ( )A.《千金方》 B.《禹贡地域图》 C.《唐本草》 D.《齐民要术》【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被称为“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广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D正确;《千金方》是唐朝孙思邈的一部药学专著,排除A;《禹贡地域图》是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的历史地图集,排除B;《唐本草》是在唐朝时期编纂的,汇集了自汉代以来的中药学成果,排除C。7.(2023·江苏合格考)唐代把飞天造型(如图)描绘成最具时尚的女性写照,飞天脸型与北朝的飞天脸型不同,而转为中原的面孔,西域形象已荡然无存。这反映出唐代 ( )A.宗教画呈现本土化现象 B.绘画出现了多元化倾向C.宗教画遭到了民众排斥 D.绘画对世俗社会的迎合【解析】选A。根据材料“飞天脸型与北朝的飞天脸型不同,而转为中原的面孔,西域形象已荡然无存”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民族交融对绘画的影响,也说明宗教画呈现出本土化的现象,A正确;材料未涉及绘画多元化,排除B;材料未涉及民众对宗教画的态度,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俗社会更多体现了与百姓生活相结合,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世俗社会的现象,排除D。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素养目标】1.能够从儒、道、佛三教并存竞争和相互影响的历史角度认识思想是为统治服务的,明确儒学主流地位虽受冲击,但其主导地位最为稳固。(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能够运用相关史料,概述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及其特点,理解文艺及科技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能够以佛教文化的传播为线索,概述魏晋至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之盛,认识国家的开放开明政策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推动力。(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时空定位】知识体系统领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儒学兼收并蓄(1)魏晋南北朝: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 。②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③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隋朝——“三教合归儒”:①提出: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②内容: ,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3)唐朝——“三教并行”:①道教: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②佛教: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对后世影响最大。2.儒学应对冲击(1)反佛斗争:①原因:a.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b.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②表现:a.无神论者 :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b.灭佛运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2)儒学复兴运动:①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②内容:韩愈 ,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P45“魏晋玄学”,根据材料分析魏晋玄学盛行的原因,并归纳玄学的思想主张。【易错点拨】认识儒学的统治地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全面尊儒措施,汉代儒学成为正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虽然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但并未丧失。【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 三教融合的趋势【情境一】 梁武帝,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再后梁武帝又舍道事佛,要以皇帝之身出家。唐朝著名诗人杜牧亦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思维交互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对儒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情境二】悬空寺三教殿,位于山西大同,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殿阁内雕塑中间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右边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思想文化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佛教传播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论生成】佛教盛行的原因及消极影响 1.原因: (1)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2)动荡和战乱时代,社会矛盾尖锐,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3)佛教宣扬来生幸福。 (4)实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 (5)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2.消极影响: (1)消磨人民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 (2)耗费财物。 (3)占田夺人,寺院经济恶性膨胀,与政府争夺劳动力。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必备知识·基础盘点】类别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文 学 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流派 (1)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2) 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书 法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1)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2) 气势雄浑的颜体和 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绘 画 以 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1)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2)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3)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4)唐朝的 被尊为“画圣”石 窟 (1)山西大同的 。(2)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3)甘肃【核心概念】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他们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臆,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情境一】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思维交互1】指出材料反映的现象,并对此做出合理解释。(历史解释)【情境二】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达1 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千米,今存有窟龛2 345个,造像11万余尊,碑刻题记2 800余品。【思维交互2】南北朝时大量石窟的开凿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其根源是什么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论生成】唐代文化的三个基本特点 1.文化体系庞大完整,发展程度高。唐文化体系基本覆盖了当时世界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数组成部分,其发达程度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2.唐代文化极具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唐文化的内在特质,有保持自己特性的信心和吸收消化他类文化内容的能力。(2)唐政府对待文化的开明态度。唐朝政府还设专门机构掌管对外文化交流事务。 3.唐文化有着明显的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征。知识点三 科技【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数学:南朝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4.古代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5.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 。6.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7.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 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8.医学:(1)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 》,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2)唐高宗时编修的《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易错点拨】天文与历法天文与历法是紧密联系的,但二者不能混淆。天文侧重于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及变化;而历法侧重于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历法是在天文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而来的。【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重大科技成就【情境一】 《齐民要术》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达尔文称《齐民要术》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思维交互1】材料反映了贾思勰怎样的农学思想 达尔文为什么给予《齐民要术》这么高的评价 怎样理解“齐民要术”这个书名的含义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情境二】 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割圆术来计算圆周率,从正六边形算起,要得到3.14则需要算到正192边形,要得到3.141 592 6则需要算到正12 288边形和正24 576边形。当时的运算工具仅仅是算筹,这项工作异常艰巨。祖冲之的圆周率精确值领先世界近千年。【思维交互2】材料反映了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能取得巨大成就说明了什么问题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史论生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交融的时期,民族交融带来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繁荣。 2.这是多民族国家分裂对峙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对科学技术给予相当的重视。 3.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科学家们的刻苦钻研和实践。知识点四 中外文化交流【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阅读课本知识,请为下列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使者正确连线2.其他中外文化交流(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 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3)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以图解史】三国至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 唐代的对外交往【情境一】 《日本书纪》记载:“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思维交互1】材料中日本是怎样看待唐朝的 日本人又是怎样做的 (史料实证)【情境二】东亚国家大量吸收中国文化,是在唐室中衰以后,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价值并非完全依附国力对外传播。一些东亚国家把唐代的经书作为士大夫的必读书,其典章制度几乎完全由中国移植而去,城市的格局也仿照长安的市坊制建立。【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国家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的原因。(历史解释)【史论生成】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1)唐朝政局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2)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高、影响大。 (3)唐朝实行较为开放、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给各国的友好交流提供了便利。 (4)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2.启示: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深化点拨】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课堂学业达标1.(2024·广东合格考)南朝时期,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思想家是 ( )A.范缜 B.董仲舒 C.韩愈 D.柳宗元2.唐朝中期,韩愈等知识分子积极复兴儒学,主要是回应 ( )A.魏晋玄学的挑战 B.佛、道思想的挑战C.世俗观念的挑战 D.无神论思想的挑战3.(2024·黑龙江合格考)唐代杜甫的诗歌描述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许多历史细节,被誉为“诗史”。这体现了杜甫作品的 ( )A.思想价值 B.文学价值 C.艺术价值 D.史学价值4.(2024·北京合格考)从下表可以看出隋唐时期科技 ( )名称 地位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雕版印刷《金刚经》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A.吸收了外来文化 B.走在了世界前列C.影响了周边国家 D.促进了农业发展5.(2023·北京合格考)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经济的迅速发展C.文学艺术的繁荣 D.中外文化的交流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科技著作被称为“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广泛,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如对于食用盐的处理。这部著作是 ( )A.《千金方》 B.《禹贡地域图》 C.《唐本草》 D.《齐民要术》7.(2023·江苏合格考)唐代把飞天造型(如图)描绘成最具时尚的女性写照,飞天脸型与北朝的飞天脸型不同,而转为中原的面孔,西域形象已荡然无存。这反映出唐代 ( )A.宗教画呈现本土化现象 B.绘画出现了多元化倾向C.宗教画遭到了民众排斥 D.绘画对世俗社会的迎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 学生版.docx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