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素养目标】1.能够掌握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体会手工业的灿烂成就及其领先世界的地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能够了解宋元商业和城市繁荣的表现,把握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理解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关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概括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理解宋元时期,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史料实证、唯物史观)4.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科举制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认识当时社会的变化并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历史解释)5.能够把握理学及文艺发展历程,分析理学发展的条件和影响,理解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6.知道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认识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对世界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历史解释)【时空定位】知识体系统领知识点一 经济的发展【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宋元时期的农业(1) 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2)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3)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 ,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2.宋元时期的手工业部门 概况 地位制瓷业 (1)宋朝以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等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2)元朝烧出新型彩绘瓷器 和 宋元时期, 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矿冶业 煤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 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印刷业 宋朝新兴的手工业 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易错点拨】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虽技术发达,领先世界,但没有像近代西方那样出现技术革命。其根本原因是古代手工业的自给自足性,缺乏革新的动力与社会基础。3.宋元时期的商业与城市(1)商业发展的原因:①商业主要为大众服务,市场广阔;②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密切;③纸币出现并使用;④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政局相对稳定;⑤交通系统的发展;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2)表现: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②各政权之间设置榷场进行 ;③宋朝出现 ,元朝作为主币发行;④海外贸易繁荣,与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⑤ 成为国库重要财源。4.宋元经济重心的南移(1)过程:①唐中期以来,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②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2)影响:①经济上:长江下游和 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②交通上:元朝对隋唐 时期的 进行取直 原因 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大,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目的 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创造性开辟 目的 运输江南的粮食【教材开发】观察《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P65“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思考:该图反映了元朝时期社会经济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南方成为经济重心,为保证政治中心大都的供给,所以运河、海运发达。经济重心的南移。【易错点拨】宋代经济政策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但不意味着封建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始终,从来都没有彻底改变过。只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为了统治和税收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保护和扶植商业的措施。【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1 商业的发展【情境】南宋中央财政货币收入变动曲线——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思维交互】指出材料中南宋中央财政货币收入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历史解释)探究2 经济重心的南移【情境一】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摘编自陆游《渭南文集》【情境二】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重表朝代 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数比例西汉 19.8% 80.2%唐代 43.2% 56.8%北宋 62.9% 37.1%——摘编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思维交互】【情境一】和【情境二】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何价值 (史料实证)【史论生成】 一、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1)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城市兴盛,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3)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4)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也有所松动。 (5)海外贸易发达,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就是对外贸易税收。 2.原因: (1)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3)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 (4)宋王朝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 (5)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北方人民的南迁,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点二 社会的变化【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门第观念的淡化。以下属于门第观念淡化原因的是 。(填写正确序号)①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已经衰落②科举制度更加完善③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④择偶标准以关心祖先名望为主2.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宋元时期,社会上长期存在的人身不完全自由现象逐渐减少,具体表现在 。(填写正确序号)①贱民阶层数量明显减少②家内服役更多来自雇佣③农民与地主以签订契约为主,较少受到人身束缚3.国家对社会控制放松。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对百姓的生活限制松弛。【以图解史】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 宋代社会的变化【情境】唐宋之际,中国传统社会发生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阶级结构的调整。门阀士族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官僚地主阶级。奴婢、部曲、佃客,这些社会最广泛的下层劳动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法律地位有了明显提高。——摘编自戴建国《“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唐宋变革时期阶级结构研究之一》【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社会生活出现的新变化。(历史解释)【史论生成】正确认识宋代社会的流动性 1.宋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对各政权官僚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1)宋代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参政群体的扩大),统治阶层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2)社会风气相对自由,广泛吸纳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阶层。(3)科举考试制度在宋代有了新的发展,使得社会各阶层间上下流动的机会明显增多。 2.两宋特别是南宋,由于大片土地的丧失,其经济结构开始向手工业和商业转型和调整,加之不抑兼并的政策,贫富分化加剧,早在北宋就出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的情况,南宋以后这种等级间的流动更剧烈。知识点三 儒学的复兴【必备知识·基础盘点】宋代理学(1)背景:①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严重冲击。②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 。(2)目的: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 ,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以图解史】理解程朱理学的内涵【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 程朱理学【情境】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思维交互】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鹿洞书院揭示》所体现的理学思想,并分析宋代书院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史料实证)【史论生成】理学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政治上: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重建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 (2)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3)思想文化上:北宋初期,新儒学思想兴起;科技文化有了很大进步。 2.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放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方面: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知识点四 文学艺术和科技【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宋元文学(1)宋词:①形成的背景: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②特点:a.句子长短不等;b.用来配乐歌唱;c.词牌不同,格式不同。③代表:宋词主要流派有豪放派和婉约派,属于豪放派的是 ,(填写字母)属于婉约派的是 。(填写字母)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柳永(2)元曲:①构成:曲包括散曲和杂剧。②元杂剧的地位: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人物: 、王实甫。(3)话本: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白话小说。2.宋元艺术书法 更加追求 ,不拘法度绘画 成就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核心概念】市民文学封建社会后期,为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3.宋元科技(1)北宋毕昇发明了 。(2) 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3)宋朝造出了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P68“史料阅读”,思考:史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 提示:史料热情赞颂了一位杂剧女演员的表演功力,说明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1 宋元时期的艺术【情境】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思维交互】宋代书法艺术有何特点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探究2 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情境】 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地位时,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思维交互】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中的观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论生成】 一、词曲在宋元流行的原因 1.城市手工业、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2.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了市民生活的需要。 3.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宋元时期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1.物质基础: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期,经济发达。 2.社会环境:宋元时期相对开放,鼓励科技的发展。 3.教育体系: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了系统的教育体系。 4.对外政策: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5.国家的统一和民族交融: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6.科技基础:隋唐先进的科技文化成就为宋元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7.人民作用: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世界的根本原因。【深化点拨】在欧洲,火药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课堂学业达标1.(2025·深圳高一检测)南宋前期,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如1180年,孝宗“复诏两浙、江、淮、湖南、京西路帅、漕臣督守令劝民种麦,务要增广。”朝廷推行这一政策意在 ( )A.满足南迁北民的粮食需求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改变南方落后的耕作技术 D.促进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2.(2024·黑龙江合格考)宋朝,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海外贸易非常繁荣,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亦十分密切。这反映了宋朝 ( )A.商品经济发展 B.民族政权对峙C.君主专制加强 D.经济重心南移3.(2024·北京合格考)魏晋和隋唐时期择偶重视“阀阅”,宋朝则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出现了“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的现象。这反映出 ( )A.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B.崇文抑武的方针效果显著C.传统门第观念渐趋淡化 D.国家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4.“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此观点属于 ( )A.孔孟学说 B.汉代儒学C.程朱理学 D.魏晋玄学5.(2023·四川合格考)古代中国的某一发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使依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该发明是 ( )A.造纸术 B.火药C.指南针 D.印刷术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素养目标】1.能够掌握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体会手工业的灿烂成就及其领先世界的地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能够了解宋元商业和城市繁荣的表现,把握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理解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关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概括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理解宋元时期,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史料实证、唯物史观)4.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科举制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认识当时社会的变化并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历史解释)5.能够把握理学及文艺发展历程,分析理学发展的条件和影响,理解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以经济和政治为基础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6.知道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认识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对世界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历史解释)【时空定位】知识体系统领知识点一 经济的发展【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宋元时期的农业(1)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2)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3)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2.宋元时期的手工业部门 概况 地位制瓷业 (1)宋朝以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等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2)元朝烧出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矿冶业 煤开采量很大,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 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印刷业 宋朝新兴的手工业 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易错点拨】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虽技术发达,领先世界,但没有像近代西方那样出现技术革命。其根本原因是古代手工业的自给自足性,缺乏革新的动力与社会基础。3.宋元时期的商业与城市(1)商业发展的原因:①商业主要为大众服务,市场广阔;②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密切;③纸币出现并使用;④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政局相对稳定;⑤交通系统的发展;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2)表现: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②各政权之间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③宋朝出现纸币,元朝作为主币发行;④海外贸易繁荣,与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⑤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4.宋元经济重心的南移(1)过程:①唐中期以来,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②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2)影响:①经济上: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②交通上:元朝对隋唐 时期的大运河 进行取直 原因 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大,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目的 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创造性开辟 长途海运航线 目的 运输江南的粮食【教材开发】观察《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P65“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思考:该图反映了元朝时期社会经济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南方成为经济重心,为保证政治中心大都的供给,所以运河、海运发达。经济重心的南移。【易错点拨】宋代经济政策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但不意味着封建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始终,从来都没有彻底改变过。只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为了统治和税收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保护和扶植商业的措施。【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1 商业的发展【情境】南宋中央财政货币收入变动曲线——摘编自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思维交互】指出材料中南宋中央财政货币收入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历史解释)提示:变化趋势:南宋中央财政货币收入初期迅速增长,中期平稳,后期较快增长。原因:政局逐渐稳定;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展。探究2 经济重心的南移【情境一】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摘编自陆游《渭南文集》【情境二】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重表朝代 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数比例西汉 19.8% 80.2%唐代 43.2% 56.8%北宋 62.9% 37.1%——摘编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思维交互】【情境一】和【情境二】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何价值 (史料实证)提示:两则史料都属于文献史料。这两则史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由史料一可以看出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史料二说明北宋时南方人口数大大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基本定型。【史论生成】 一、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1)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城市兴盛,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3)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4)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也有所松动。 (5)海外贸易发达,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就是对外贸易税收。 2.原因: (1)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3)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 (4)宋王朝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 (5)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北方人民的南迁,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点二 社会的变化【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门第观念的淡化。以下属于门第观念淡化原因的是①②③。(填写正确序号)①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已经衰落②科举制度更加完善③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④择偶标准以关心祖先名望为主2.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宋元时期,社会上长期存在的人身不完全自由现象逐渐减少,具体表现在①②③。(填写正确序号)①贱民阶层数量明显减少②家内服役更多来自雇佣③农民与地主以签订契约为主,较少受到人身束缚3.国家对社会控制放松。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对百姓的生活限制松弛。【以图解史】宋朝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 宋代社会的变化【情境】唐宋之际,中国传统社会发生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阶级结构的调整。门阀士族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官僚地主阶级。奴婢、部曲、佃客,这些社会最广泛的下层劳动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法律地位有了明显提高。——摘编自戴建国《“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唐宋变革时期阶级结构研究之一》【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社会生活出现的新变化。(历史解释)提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阶级结构的调整);门第观念淡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市民阶层壮大。【史论生成】正确认识宋代社会的流动性 1.宋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对各政权官僚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1)宋代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参政群体的扩大),统治阶层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2)社会风气相对自由,广泛吸纳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阶层。(3)科举考试制度在宋代有了新的发展,使得社会各阶层间上下流动的机会明显增多。 2.两宋特别是南宋,由于大片土地的丧失,其经济结构开始向手工业和商业转型和调整,加之不抑兼并的政策,贫富分化加剧,早在北宋就出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的情况,南宋以后这种等级间的流动更剧烈。知识点三 儒学的复兴【必备知识·基础盘点】宋代理学(1)背景:①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严重冲击。②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2)目的: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以图解史】理解程朱理学的内涵【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 程朱理学【情境】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思维交互】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鹿洞书院揭示》所体现的理学思想,并分析宋代书院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史料实证)提示:理学思想:强调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影响:传播了理学(或答对社会教化有积极作用);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或答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是科举考试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撑。【史论生成】理学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政治上: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重建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 (2)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3)思想文化上:北宋初期,新儒学思想兴起;科技文化有了很大进步。 2.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放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方面: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知识点四 文学艺术和科技【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宋元文学(1)宋词:①形成的背景: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②特点:a.句子长短不等;b.用来配乐歌唱;c.词牌不同,格式不同。③代表:宋词主要流派有豪放派和婉约派,属于豪放派的是ac,(填写字母)属于婉约派的是bd。(填写字母)a.苏轼 b.李清照 c.辛弃疾 d.柳永(2)元曲:①构成:曲包括散曲和杂剧。②元杂剧的地位: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人物:关汉卿、王实甫。(3)话本: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白话小说。2.宋元艺术书法 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绘画 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核心概念】市民文学封建社会后期,为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3.宋元科技(1)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2)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3)宋朝造出了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P68“史料阅读”,思考:史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 提示:史料热情赞颂了一位杂剧女演员的表演功力,说明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1 宋元时期的艺术【情境】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思维交互】宋代书法艺术有何特点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提示:特点: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原因: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②宋代重文,文人阶层不断壮大;③宋代理学兴起。探究2 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情境】 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地位时,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思维交互】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中的观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提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宋朝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三大发明的外传,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三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史论生成】 一、词曲在宋元流行的原因 1.城市手工业、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2.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了市民生活的需要。 3.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宋元时期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1.物质基础: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期,经济发达。 2.社会环境:宋元时期相对开放,鼓励科技的发展。 3.教育体系: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了系统的教育体系。 4.对外政策: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5.国家的统一和民族交融: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6.科技基础:隋唐先进的科技文化成就为宋元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7.人民作用: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世界的根本原因。【深化点拨】在欧洲,火药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课堂学业达标1.(2025·深圳高一检测)南宋前期,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如1180年,孝宗“复诏两浙、江、淮、湖南、京西路帅、漕臣督守令劝民种麦,务要增广。”朝廷推行这一政策意在 ( )A.满足南迁北民的粮食需求 B.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改变南方落后的耕作技术 D.促进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北方人大量南下,而南方盛产水稻,小麦较少,为了满足南迁的人民对小麦的需要,政府鼓励种植小麦,反映了北民南迁影响作物种植,A正确;朝廷此举主要是为了满足北民南迁的粮食需求,并非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排除B;劝民种植小麦无法提高耕作技术,排除C;劝民种麦的主观目的是满足粮食需求,客观上有利于南北文化交流,排除D。2.(2024·黑龙江合格考)宋朝,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海外贸易非常繁荣,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亦十分密切。这反映了宋朝 ( )A.商品经济发展 B.民族政权对峙C.君主专制加强 D.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选A。据材料“市场蓬勃涌现,海外贸易非常繁荣……经济往来亦十分密切”可知,材料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发展问题,与民族政权对峙无关,排除B;中央官制的变化可以影响君主专制,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唐安史之乱后,排除D。3.(2024·北京合格考)魏晋和隋唐时期择偶重视“阀阅”,宋朝则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出现了“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的现象。这反映出 ( )A.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B.崇文抑武的方针效果显著C.传统门第观念渐趋淡化 D.国家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重视门第(阀阅)到关心资装和聘财,不再关注祖先名望,这反映出传统门第观念渐趋淡化,C正确;题干中的择偶观念变化与程朱理学受官方尊崇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崇文抑武的方针主要是宋朝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政策,与择偶观念从重视门第到重视财产的转变无关,排除B;宋朝国家并没有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都有很强的控制措施,排除D。4.“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此观点属于 ( )A.孔孟学说 B.汉代儒学C.程朱理学 D.魏晋玄学【解析】选C。材料中强调的是“理”是万物的根本,朱熹提出的“理”是三纲五常形成的哲学基础,C正确。5.(2023·四川合格考)古代中国的某一发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使依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该发明是 ( )A.造纸术 B.火药C.指南针 D.印刷术【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传入欧洲后,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B正确;造纸术、印刷术助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排除A、D;指南针使欧洲迎来了大航海时代,排除C。课时巩固,阶段诊断 请使用课时素养检测 十一 单元素养检测(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学生版.docx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