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素养目标】1.能够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学习,认识三者的内在关系。(历史解释)2.能够利用相关史料,探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缓慢发展的原因,理解封建社会内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能够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明清在思想、文学、科技方面的成就,注意探究分析明清文化所反映的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这一时代特点。(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定位】知识体系统领知识点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经济发展:类别 表 现农业 (1)新航路的开辟,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2)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3)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 业 明朝后期在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生产,即资本主义萌芽商业 (1)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2)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3)形成了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4)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核心2.影响: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教材开发】观察《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P82“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据图指出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及影响。提示:状况:新型农作物广泛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刺激人口增长,客观上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核心概念】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 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情境一】【思维交互1】从图表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据图表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历史解释)提示:信息:国家税收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特征:当时小农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活跃。【情境二】《康熙嘉兴府志》中记载:崇为吾郡上游,当孔道,号剧难治,而石门镇为甚……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思维交互2】有学者认为,康熙年间我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什么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提示: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史论生成】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边疆地区获得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2.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 5.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使中国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中,日益落伍。知识点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及小说与戏曲【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明末清初思想变化:(1)陆王心学的形成:①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王守仁继承南宋陆九渊的思想。②内容: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③影响: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2)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产生:①背景: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理学的僵化。②代表人物、主张及其影响。代表人物 主张 影响李贽 a.提倡个性自由; b.蔑视权威和教条; c.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黄宗羲 a.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b.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 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 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王夫之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明清小说与戏曲:(1)小说和戏曲发展的原因①②③。(填写正确序号)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②社会娱乐活动丰富;③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明清小说的代表:朝代 作者 作品 特点元末 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罗贯中 《三国志通 俗演义》明朝 吴承恩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清朝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清朝 曹雪芹 《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3)明清时期戏曲发展的表现:①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代表人物有汤显祖和孔尚任等。②舞台演出:昆曲流行。③新的剧种:道光年间形成的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流行的剧种。【以图解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1 明清进步思想【情境】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剧烈震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等思想家便超越了仅仅对于一姓王朝兴亡的悲叹,而将问题上升到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层面,对君主专制展开审视。——摘编自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对君主专制展开审视”的。(历史解释)提示:审视: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探究2 文学领域的发展【情境】下面为小说《儒林外史》中部分章回情节章回 情节 备注第18回 (杭州)文瀚楼店主人道:“目今我和一个朋友合本,要刻一部考卷卖,要费先生的心替我批一批”“合共三百多篇文章,不知要多少日子就可以批得出来 我如今扣着日子,好发与山东、河南客人带去卖”。 书中记载了一种职业叫“时文(科举时代应试的文章)选家”。书坊为编选时文集,会聘请熟悉科举考试规则、却屡试不第的文人住在书坊楼上,供应食宿,并付给酬劳。【思维交互】根据表格,提取章回情节里的两则信息,并分别指出其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如何客观认识小说的史料价值 (史料实证)提示:信息1:“刻一部考卷卖”。现象:明清时期印刷业的发展或科举制的僵化(或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活跃)。信息2:“(杭州)……发与山东、河南客人”。现象:明清时期长途贩运的发展(或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活跃)。认识:小说作为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虚构性,需与其他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印证。【史论生成】 一、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异同 1.相同点: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 (2)学术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主张“经世致用”。 2.不同点: (1)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3)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 1.批判、继承: (1)黄宗羲批判传统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2)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的积极思想。 (3)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 2.发展: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知识点三 科 技【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将下列人物与他们的作品用直线连接起来:2.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1)代表:意大利利玛窦。(2)目的: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传教。(3)成就:利玛窦等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帮助清廷绘制较为精确的地图。(4)意义: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P85—P86“历史纵横”,思考明清大型典籍编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提示:特点:总结性著作;内容丰富、规模庞大、数量多;既有私人编纂,又有朝廷编纂,以政府主导为主;多为实用性科技;吸收西方科技。原因:中央集权力量强大;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前朝科技文化的基础作用;明清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人才辈出。【易错点拨】认识明清时期的科学著作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直观经验性的特点,缺乏理论分析,明清时期的科学著作仅仅是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突破。【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 明清时期的科技【情境】史学界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在汉朝和宋朝属于黄金时期,明清时期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产生,其原因有四:曰压制工商,曰儒家思想,曰奴才教育,曰自满保守。【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提示: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统治者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官方理学和王守仁的“心学”盛行,不利于近代科技产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清廷长期以天朝大国自居,骄傲自大,不重视对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史论生成】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2.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加强、教育不断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4.明朝之前,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不断,中华民族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精华。 5.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有创新精神。 6.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给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支持。课堂学业达标1.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当时浙江、江苏、广东的一些地区大量种植桑树,特别是浙江“蚕桑之利甲天下”。这反映出这些地区 ( )A.自然经济的解体 B.农业经济的衰落C.种植结构的变化 D.抑商政策的废除【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南方一些地区大量种植桑树,通过蚕桑获取利润,这反映出这些地区种植结构的变化,C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清高宗时期不符,排除A;种植桑树不能说明农业经济的衰落,排除B;清高宗时期依然实行抑商政策,排除D。2.(2024·山东合格考)据载,明朝后期苏州地区,“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这反映出当时的苏州地区 ( )A.手工业生产衰落 B.小农经济解体C.雇佣关系发展 D.社会矛盾尖锐【解析】选C。从材料“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可以看出明朝苏州地区出现了雇佣关系,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雇佣关系,不是手工业发展情况,排除A;小农经济解体强调耕与织的分离,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D的结论与题干没有必然关系,也体现不出社会矛盾尖锐情况,排除D。3.(2024·广东合格考)明清时期,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北方省份所需棉布,则依靠江南供应。这反映当时 (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高产农作物的传入C.区域分工的发展 D.农民租税负担沉重【解析】选C。根据材料“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北方省份所需棉布,则依靠江南供应”可知,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区域特征,这反映了区域分工的发展,C正确;丝绸之路主要是通往国外,而材料体现的是国内南北经济贸易,排除A;材料所述主要是棉花,和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传播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农民租税负担情况,排除D。4.(2023·四川合格考)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思想活跃。其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韩愈 C.朱熹 D.顾炎武【解析】选D。根据“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得出材料主旨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顾炎武的主张,D正确;董仲舒、韩愈、朱熹并未提出相关主张,排除A、B、C。5.(2024·北京合格考)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由此可知黄宗羲 ( )A.提倡格物致知 B.倡导个性自由C.批判君主专制 D.主张工商皆本【解析】选C。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体现出对君主专制的抨击,C正确;格物致知指的是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与材料不符,排除A;“提倡个性自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并未提出对工商的看法,排除D。6.科举制始于隋唐,但到了明清时期,却成为文化发展的障碍,清朝中期的一部小说就对此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它是 ( )A.《红楼梦》 B.《水浒传》C.《儒林外史》 D.《聊斋志异》【解析】选C。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讽刺科举制的小说。7.明清时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清代有部小说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展示了封建末期的社会生活,被誉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这部小说是 ( )A.《西游记》 B.《水浒传》C.《三国志通俗演义》 D.《红楼梦》【解析】选D。根据材料“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展示了封建末期的社会生活”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小说是《红楼梦》,D正确;《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的经典之作,成书于明代,A排除;《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B排除;《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C排除。8.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解析】选D。京剧是徽调、汉调等南方剧种在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艺术成分的基础上在北京地区融合而形成的,并非仅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9.(2023·广东合格考)徐光启重视科学试验,建立试验园地,引种甘薯,种植棉花。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解析】选D。根据题意可知,徐光启重视科学试验,建立试验园地,引种甘薯,种植棉花。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农政全书》,《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总结了清代之前的农业科学技术,D正确;《本草纲目》作者是李时珍,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排除A;《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排除B;《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书,排除C。课时巩固,阶段诊断 请使用课时素养检测 十四 单元素养检测(四)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素养目标】1.能够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学习,认识三者的内在关系。(历史解释)2.能够利用相关史料,探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缓慢发展的原因,理解封建社会内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能够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明清在思想、文学、科技方面的成就,注意探究分析明清文化所反映的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这一时代特点。(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定位】知识体系统领知识点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经济发展:类别 表 现农业 (1)新航路的开辟,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2)高产粮食作物 、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3)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 业 明朝后期在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生产,即资本主义萌芽商业 (1) 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2)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3)形成了商人群体,如 ;(4)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核心2.影响: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教材开发】观察《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P82“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据图指出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及影响。【核心概念】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 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情境一】【思维交互1】从图表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据图表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历史解释)【情境二】《康熙嘉兴府志》中记载:崇为吾郡上游,当孔道,号剧难治,而石门镇为甚……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其就募者,类赤身无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避罪者。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思维交互2】有学者认为,康熙年间我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什么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论生成】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边疆地区获得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2.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 5.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使中国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中,日益落伍。知识点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及小说与戏曲【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明末清初思想变化:(1)陆王心学的形成:①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王守仁继承南宋陆九渊的思想。②内容:提出一套以“ ”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③影响: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2)明清之际民主思想的产生:①背景: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理学的僵化。②代表人物、主张及其影响。代表人物 主张 影响李贽 a.提倡 ; b.蔑视权威和教条; c.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黄宗羲 a.严厉抨击 ,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b.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 ” 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 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批判 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王夫之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明清小说与戏曲:(1)小说和戏曲发展的原因 。(填写正确序号)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②社会娱乐活动丰富;③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明清小说的代表:朝代 作者 作品 特点元末 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三国志通 俗演义》明朝 吴承恩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清朝中期 吴敬梓 《 》 讽刺小说的杰作清朝 曹雪芹 《 》 我国古典 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3)明清时期戏曲发展的表现:①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代表人物有 和孔尚任等。②舞台演出:昆曲流行。③新的剧种:道光年间形成的 ,逐渐成为全国流行的剧种。【以图解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1 明清进步思想【情境】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剧烈震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等思想家便超越了仅仅对于一姓王朝兴亡的悲叹,而将问题上升到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层面,对君主专制展开审视。——摘编自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对君主专制展开审视”的。(历史解释)探究2 文学领域的发展【情境】下面为小说《儒林外史》中部分章回情节章回 情节 备注第18回 (杭州)文瀚楼店主人道:“目今我和一个朋友合本,要刻一部考卷卖,要费先生的心替我批一批”“合共三百多篇文章,不知要多少日子就可以批得出来 我如今扣着日子,好发与山东、河南客人带去卖”。 书中记载了一种职业叫“时文(科举时代应试的文章)选家”。书坊为编选时文集,会聘请熟悉科举考试规则、却屡试不第的文人住在书坊楼上,供应食宿,并付给酬劳。【思维交互】根据表格,提取章回情节里的两则信息,并分别指出其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如何客观认识小说的史料价值 (史料实证)【史论生成】 一、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异同 1.相同点: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 (2)学术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主张“经世致用”。 2.不同点: (1)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实学,积极求真并实践。 (3)王夫之: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思想的关系 1.批判、继承: (1)黄宗羲批判传统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2)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的积极思想。 (3)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 2.发展: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知识点三 科 技【必备知识·基础盘点】1.将下列人物与他们的作品用直线连接起来:2.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1)代表:意大利 。(2)目的: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传教。(3)成就:利玛窦等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帮助清廷绘制较为精确的地图。(4)意义: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P85—P86“历史纵横”,思考明清大型典籍编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易错点拨】认识明清时期的科学著作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直观经验性的特点,缺乏理论分析,明清时期的科学著作仅仅是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突破。【关键能力·史料探究】探究 明清时期的科技【情境】史学界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科技发展在汉朝和宋朝属于黄金时期,明清时期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产生,其原因有四:曰压制工商,曰儒家思想,曰奴才教育,曰自满保守。【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论生成】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2.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加强、教育不断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4.明朝之前,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不断,中华民族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精华。 5.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有创新精神。 6.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给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支持。课堂学业达标1.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当时浙江、江苏、广东的一些地区大量种植桑树,特别是浙江“蚕桑之利甲天下”。这反映出这些地区 ( )A.自然经济的解体 B.农业经济的衰落C.种植结构的变化 D.抑商政策的废除2.(2024·山东合格考)据载,明朝后期苏州地区,“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这反映出当时的苏州地区 ( )A.手工业生产衰落 B.小农经济解体C.雇佣关系发展 D.社会矛盾尖锐3.(2024·广东合格考)明清时期,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北方省份所需棉布,则依靠江南供应。这反映当时 ( )A.丝绸之路的兴盛 B.高产农作物的传入C.区域分工的发展 D.农民租税负担沉重4.(2023·四川合格考)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思想活跃。其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韩愈 C.朱熹 D.顾炎武5.(2024·北京合格考)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由此可知黄宗羲 ( )A.提倡格物致知 B.倡导个性自由C.批判君主专制 D.主张工商皆本6.科举制始于隋唐,但到了明清时期,却成为文化发展的障碍,清朝中期的一部小说就对此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它是 ( )A.《红楼梦》 B.《水浒传》C.《儒林外史》 D.《聊斋志异》7.明清时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古典小说创作进入了繁盛时期。清代有部小说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展示了封建末期的社会生活,被誉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这部小说是 ( )A.《西游记》 B.《水浒传》C.《三国志通俗演义》 D.《红楼梦》8.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 (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9.(2023·广东合格考)徐光启重视科学试验,建立试验园地,引种甘薯,种植棉花。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 学生版.docx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