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素养目标】
1.能够运用有关史料,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及特点,认识两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2.能够有条理地叙述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基本史实,全面、客观地论述列强侵略的加剧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戊戌维新运动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戊戌变法兴起:
(1)兴起:公车上书。
①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引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②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
③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高潮:百日维新。
①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②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③内容: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2.戊戌变法失败:
(1)失败:戊戌政变。
①时间:1898年9月21日。
②失败的原因:
a.守旧势力很强大。
b.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c.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2)历史意义。
①经济上: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思想上:有利于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③政治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7课P103“历史纵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思想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提示:特点: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原因: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孔子可以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核心概念】
公车上书
(1)汉朝以公家车马送应举的人,后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2)公车上书是指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3)此举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维新变法的措施及影响
【情境一】下表所示是戊戌变法时期推行的措施。
项目 措施
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 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裁撤驿站
军事 改习洋操,扩建海军,实行征兵制;裁撤绿营
文教 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开设经济特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思维交互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措施的特点。(历史解释)
提示:自上而下;内容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等;向西方学习,受西学影响。
【情境二】(戊戌政变之后)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的起点。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思维交互2】立足现代化视角,如何理解史料中的“历史的起点” (历史解释)
提示: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唤醒了民族意识;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史论生成】
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政治上: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文化教育上:改科举,废八股,设新式学堂,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5.社会生活上: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移风易俗,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6.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
【深化点拨】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2)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
知识点二 义和团运动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背景: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反洋教的斗争。
(3)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口号:“扶清灭洋”。
3.清政府政策: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4.评价:
(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
【以图解史】
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义和团运动
【情境一】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思维交互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义和团把斗争矛头指向了谁,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提示:矛头:指向了外国侵略者。性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情境二】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称“东南互保”。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
——摘编自李鹏军、张俊《“东南互保”新探》
【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南互保”事件的影响。(历史解释)
提示:一定程度上使东南地区免受战争的冲击;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不利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答出其中3点即可)
【史论生成】
正确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知识点三 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八国联军侵华原因: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是帝国主义“时常讨论”的事情。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为帝国主义提供“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说明义和团运动不过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借口。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2)1900年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3)1900年7月14日,天津陷落。
(4)1900年8月中旬,北京失陷,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3.签订《辛丑条约》:
内容 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严重干涉中国内政
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派兵驻守 “使馆区”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等 为西方列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打开了方便之门,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更加半殖民地化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7课P106“历史纵横”,思考:从“克林德碑”到“保卫和平碑”的演变,我们能得出什么认识
提示: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中国人民由任人宰割到民族自强的历程;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爱好和平的坚强意志。
【易错点拨】
认识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的目的
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镇压一切反帝活动,由此帝国主义成了“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正确评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情境一】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商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思维交互1】指出材料中作者评价历史的方法,并总结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历史解释)
提示:方法:辩证的方法。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情境二】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思维交互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请结合材料说明。(历史解释)
提示:拆毁大沽到京师的武装,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统治中心;严控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使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史论生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1.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洋人的朝廷”的本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深化点拨】相对于其他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开辟通商口岸的规定,但它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特别是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规定,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沦落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山东合格考)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借助孔子权威宣传维新思想。其目的是 (  )
A.减少变法阻力 B.融汇中西文化
C.弘扬传统文化 D.促进思想解放
【解析】选A。根据所学可知,康有为宣传变法借用孔子权威的目的是减少变法的阻力,故A正确,排除B、C、D。
2.(2023·甘肃合格考)《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变法运动。这场运动旨在 (  )
A.救亡图存 B.开眼看世界
C.建立民国 D.推翻清政府
【解析】选A。根据材料“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剧”并结合所学可知,维新运动反映了当时时代的要求,即其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救亡图存,A正确;开眼看世界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排除B;维新派主张建立的是君主立宪,排除C;维新运动依靠的是光绪帝,并未主张推翻清政府,排除D。
3.(2023·四川合格考)谭嗣同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他参与了 (  )
A.金田起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五四运动
【解析】选C。据本题材料“谭嗣同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898年光绪帝宣布变法,谭嗣同被荐进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C正确;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广西桂平县(今广西贵港市桂平市)武装起义,谭嗣同没有参与,排除A;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运动,谭嗣同没有参与,排除B;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该时期谭嗣同已英勇就义,排除D。
4.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中国南方五省“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不久浙江、福建、两广、山东、四川、山西、河南相继参加,互保区域扩大到1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由此可知 (  )
A.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 B.清政府地方已实行自治
C.南方与清政府分庭抗礼 D.清政府中央权威已下降
【解析】选D。根据“……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可得出在列强入侵的过程中,清政府的权威不断被削弱,统治根基动摇,D正确;A、B、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善后谈判涉及使馆区的扩大、使馆卫队、武器禁运以及在中国驻军等问题,随后通过条约加以明确。材料中的“战争”是 (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D。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将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故D正确。
6.(2023·北京合格考)如果把“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这一单元主题应是 (  )
A.侵略与危机 B.抗争与探索
C.立宪与共和 D.民主与科学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果把19世纪中后期,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追求富强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倡导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和农民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等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其单元主题应是抗争与探索,B正确;侵略与危机只是四个史实的背景,并非其主题,排除A;四件事均与追求共和无关,排除C;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与主张“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等不符,排除D。
7.下图为近代中国某团体用于联络、传递消息的信物拓片。该团体的抗争 (  )
A.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为核心目标
B.是迫于八国联军侵华的自发抵抗
C.极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客观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物拓片上的“庚子”“保清灭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虽然失败,但义和团运动对外来侵略的抵抗,客观上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正确;义和团运动的核心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排除A;义和团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直接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B;义和团运动主要体现了近代中国的保守势力,盲目排外,不能推动近代化,排除C。
8.(2024·北京合格考)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该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解析】选D。根据材料“20世纪初”“赔款数目最庞大”等信息可得知这指的是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D正确;A、B、C都是在19世纪时签订,排除。
9.(2024·山东合格考)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这一条款体现了列强 (  )
A.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
B.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深入
C.对义和团涉及地域的报复
D.对清政府腐朽落后的失望
【解析】选C。华北地区是义和团运动的中心,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就是为了对华北地区进行报复,故C正确;材料做法和侵华方式转变无直接关系,排除A;材料做法不属于文化侵略,也不是针对清政府的腐朽,排除B、D。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素养目标】
1.能够运用有关史料,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及特点,认识两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2.能够有条理地叙述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基本史实,全面、客观地论述列强侵略的加剧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戊戌维新运动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戊戌变法兴起:
(1)兴起:公车上书。
①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引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②经过: 、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
③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高潮:百日维新。
①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②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 ”诏书。
③内容: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2.戊戌变法失败:
(1)失败:戊戌政变。
①时间:1898年9月21日。
②失败的原因:
a.守旧势力很强大。
b.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c.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2)历史意义。
①经济上:有利于推动 。
②思想上:有利于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③政治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7课P103“历史纵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思想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核心概念】
公车上书
(1)汉朝以公家车马送应举的人,后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2)公车上书是指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3)此举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维新变法的措施及影响
【情境一】下表所示是戊戌变法时期推行的措施。
项目 措施
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 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裁撤驿站
军事 改习洋操,扩建海军,实行征兵制;裁撤绿营
文教 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开设经济特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思维交互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措施的特点。(历史解释)
【情境二】(戊戌政变之后)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了历史的起点。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思维交互2】立足现代化视角,如何理解史料中的“历史的起点” (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政治上: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文化教育上:改科举,废八股,设新式学堂,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5.社会生活上: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移风易俗,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6.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
【深化点拨】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悬殊。
(2)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革。
知识点二 义和团运动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背景: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 ,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反洋教的斗争。
(3)直接原因:德国强占 ,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口号:“ ”。
3.清政府政策:对义和团采取 的举措。
4.评价:
(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 ,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梦想。
【以图解史】
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义和团运动
【情境一】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思维交互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义和团把斗争矛头指向了谁,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情境二】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称“东南互保”。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
——摘编自李鹏军、张俊《“东南互保”新探》
【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南互保”事件的影响。(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正确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知识点三 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八国联军侵华原因: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是帝国主义“时常讨论”的事情。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为帝国主义提供“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说明义和团运动不过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借口。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 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2)1900年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 。
(3)1900年7月14日,天津陷落。
(4)1900年8月中旬,北京失陷, 进入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3.签订《辛丑条约》:
内容 危害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严重干涉中国内政
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 ,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派兵驻守 “使馆区”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禁止 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改总理衙门为 ,班列六部之前等 为西方列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打开了方便之门,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更加半殖民地化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7课P106“历史纵横”,思考:从“克林德碑”到“保卫和平碑”的演变,我们能得出什么认识
【易错点拨】
认识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的目的
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镇压一切反帝活动,由此帝国主义成了“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正确评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情境一】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商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思维交互1】指出材料中作者评价历史的方法,并总结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历史解释)
【情境二】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思维交互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请结合材料说明。(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1.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洋人的朝廷”的本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深化点拨】相对于其他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开辟通商口岸的规定,但它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特别是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规定,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沦落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山东合格考)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借助孔子权威宣传维新思想。其目的是 (  )
A.减少变法阻力 B.融汇中西文化
C.弘扬传统文化 D.促进思想解放
2.(2023·甘肃合格考)《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变法运动。这场运动旨在 (  )
A.救亡图存 B.开眼看世界
C.建立民国 D.推翻清政府
3.(2023·四川合格考)谭嗣同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他参与了 (  )
A.金田起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五四运动
4.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中国南方五省“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不久浙江、福建、两广、山东、四川、山西、河南相继参加,互保区域扩大到1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由此可知 (  )
A.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 B.清政府地方已实行自治
C.南方与清政府分庭抗礼 D.清政府中央权威已下降
5.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善后谈判涉及使馆区的扩大、使馆卫队、武器禁运以及在中国驻军等问题,随后通过条约加以明确。材料中的“战争”是 (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2023·北京合格考)如果把“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这一单元主题应是 (  )
A.侵略与危机 B.抗争与探索
C.立宪与共和 D.民主与科学
7.下图为近代中国某团体用于联络、传递消息的信物拓片。该团体的抗争 (  )
A.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为核心目标
B.是迫于八国联军侵华的自发抵抗
C.极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客观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8.(2024·北京合格考)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该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2024·山东合格考)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这一条款体现了列强 (  )
A.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
B.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深入
C.对义和团涉及地域的报复
D.对清政府腐朽落后的失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