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辛亥革命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
【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发展的历程,梳理重大历史事件,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对清末新政、立宪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篡夺胜利成果等重大事件进行描述概括。(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理解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清末新政:
(1)内容: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倡导创办工商企业,推行教育改革。
(2)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资产阶级革命:
(1)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①兴中会成立: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成立中国同盟会:1905 年8 月20 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
(2)指导思想:
①中国同盟会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②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 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3)军事基础: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 年4 月27 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
(1)原因:革命运动的推动。
(2)时间:1906 年9 月至1911年。
(3)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毫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P110“历史纵横”,分析清末新政的影响。
提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维护君主统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渐进式改革,但改革结果适得其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政治控制力,经济新政使得民怨沸腾,文化新政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以图解史】
三民主义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情境】20世纪初,晚清社会兴起的“改良”与“革命”两大潮流
1901年宣布实施“新政”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1906年下诏预备立宪 1907年下令成立资政院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第一届内阁成立 1911年清政府颁布国歌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895年广州起义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7年镇南关起义 1908年钦州、河口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
【思维交互】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关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政治:由于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触动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实行;清末新政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无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经济:清末新政的开展,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探究2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情境】三民主义就是针对当时中国所面临亟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地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历史解释)
提示: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人民的生活。
【史论生成】
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错杂。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深化点拨】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1)“民族主义”忽视了中国近代史上真正的民族敌人——帝国主义。(2)“民权主义”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3)“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它并不是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更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从而不可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知识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武昌起义:
(1)有利时机: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激起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并发展成武装起义。
(2)过程:
①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②各部士兵纷纷响应, 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
(3)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4)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2.民国建立:
(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时间:1912年3月11日颁布。
②内容
③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P112“历史纵横”,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提示: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调兵进行镇压,导致武昌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以图解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武昌起义的爆发
【情境】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思维交互】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 为什么 (唯物史观)
提示: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探究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情境】材料一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
材料二 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思维交互】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历史解释)
提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体现了西方的分权制衡、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的思想;仿效了美国共和政体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史论生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内容及评价
1.特点: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2.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3.评价:
(1)进步性: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2)局限性:
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知识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积极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
(1)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主要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易错点拨】
封建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情境】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评论》连载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文中对辛亥革命作了生动的描述并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摘编自鲁振祥《孙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毛泽东半个世纪论说述要》
【思维交互】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一观点。(历史解释)
提示:论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史论生成】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政治上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经济上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上 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社会生活上 促使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变化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广东合格考)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主观目的是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之人,但大量新式学生的出现,“牵动了整个社会”。这可以用于说明 (  )
A.戊戌变法的意义 B.三民主义理论的形成
C.辛亥革命的局限 D.清末“新政”的影响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培养了具有新思想的学生,这些新式学生的出现为后来民主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牵动了整个社会,这说明了清末“新政”的影响,D正确;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和戊戌变法没有关系,排除A;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资产阶级革命指导思想,和清政府教育改革无关,排除B;此时尚未进行辛亥革命,排除C。
2.(2024·黑龙江合格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此思想为 (  )
A.平均主义 B.理性主义
C.师夷长技 D.三民主义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孙中山”“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及所学可知,这一思想为三民主义,D正确;三民主义中没有平均主义,且其中的民生主义为“平均地权”,排除A;理性主义是西方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B;师夷长技是魏源提出的思想主张,排除C。
3.(2024·山东合格考)1905年,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是指 (  )
A.推翻清朝贵族的统治 B.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C.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驱除鞑虏”是指反对清朝贵族的统治,故A正确;孙中山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也没有明确说明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B、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民权主义的内容,排除D。
4.(2024·北京合格考)学者金冲及评价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的行动时指出:“他们在当时无论从社会地位和声望看,都是一些小人物,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这里的“大事情”应是 (  )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黄花岗起义
C.武昌起义 D.护国战争
【解析】选C。据题干“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大事情”应是1911年10月的武昌起义,C正确;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地点在日本东京,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A;黄花岗起义发生在1911年4月,地点在广州,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B;护国战争发生在1915年,主要目的是反对袁世凯称帝,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D。
5.(2023·北京合格考)有学者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  )
A.结束君主专制的统治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D.实现中华民族独立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材料所述与辛亥革命有关,“‘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A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排除B;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排除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排除D。
6.近代中国,以法令形式要求“剪辫易服”,革除了结辫陋习的政府是 (  )
A.晚清政府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解析】选B。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辛亥革命之后成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的法令,B正确;晚清政府不可能发布剪辫的法令,排除A;颁布“剪辫易服”法令的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C、D与题意不符,排除。
7.1911年11月,浙江军政府开始实行强制剪辫法令,一个月内不剪除发辫者,剥夺其公民权。民众不满之声日烈,尤其是杭州城内居民害怕被剪去发辫均躲于家中,“城市蛰居不出者十室而九”,以致商业萧条。这反映出 (  )
A.社会生活习俗新旧并存
B.专制军阀迫害百姓
C.民主革命任务依然艰巨
D.广大民众盲目排外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期间,剪辫运动遭到一些民众的反对,说明广大民众思想仍未解放,民主革命任务依然艰巨,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新旧并存,排除A;此时武昌起义刚爆发不久,尚未出现专制军阀,排除B;剪辫不属于外来事物,不能体现广大民众盲目排外,排除D。第18课 辛亥革命
【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发展的历程,梳理重大历史事件,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对清末新政、立宪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篡夺胜利成果等重大事件进行描述概括。(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理解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清末新政:
(1)内容: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倡导创办工商企业,推行教育改革。
(2)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推翻 ,中国才有希望。
2.资产阶级革命:
(1)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①兴中会成立:1894年11月,孙中山在 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成立中国同盟会:1905 年8 月20 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 创建。
(2)指导思想:
①中国同盟会纲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②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 孙中山首次提出 ,合称“三民主义”。
(3)军事基础: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 年4 月27 日的 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
(1)原因:革命运动的推动。
(2)时间:1906 年9 月至1911年。
(3)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毫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P110“历史纵横”,分析清末新政的影响。
【以图解史】
三民主义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情境】20世纪初,晚清社会兴起的“改良”与“革命”两大潮流
1901年宣布实施“新政”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1906年下诏预备立宪 1907年下令成立资政院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第一届内阁成立 1911年清政府颁布国歌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895年广州起义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7年镇南关起义 1908年钦州、河口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
【思维交互】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关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探究2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情境】三民主义就是针对当时中国所面临亟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地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多角度认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错杂。
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
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
【深化点拨】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1)“民族主义”忽视了中国近代史上真正的民族敌人——帝国主义。(2)“民权主义”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3)“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它并不是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更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从而不可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知识点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武昌起义:
(1)有利时机: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激起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 并发展成武装起义。
(2)过程:
①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 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②各部士兵纷纷响应, 起义军控制了 。
(3)结果:成立 ,推黎元洪为都督。
(4)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2.民国建立:
(1)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 月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时间:1912年3月11日颁布。
②内容
③性质:是中国历史上 性质的重要文件。
(3)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P112“历史纵横”,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以图解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武昌起义的爆发
【情境】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思维交互】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 为什么 (唯物史观)
探究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情境】材料一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
材料二 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
【思维交互】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内容及评价
1.特点: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2.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3.评价:
(1)进步性: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2)局限性:
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知识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积极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
(2)建立起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
(1)辛亥革命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 的历史任务。
(2)主要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易错点拨】
封建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情境】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评论》连载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文中对辛亥革命作了生动的描述并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摘编自鲁振祥《孙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毛泽东半个世纪论说述要》
【思维交互】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这一观点。(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政治上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经济上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上 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社会生活上 促使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变化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广东合格考)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主观目的是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之人,但大量新式学生的出现,“牵动了整个社会”。这可以用于说明 (  )
A.戊戌变法的意义 B.三民主义理论的形成
C.辛亥革命的局限 D.清末“新政”的影响
2.(2024·黑龙江合格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此思想为 (  )
A.平均主义 B.理性主义
C.师夷长技 D.三民主义
3.(2024·山东合格考)1905年,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是指 (  )
A.推翻清朝贵族的统治 B.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C.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2024·北京合格考)学者金冲及评价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的行动时指出:“他们在当时无论从社会地位和声望看,都是一些小人物,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这里的“大事情”应是 (  )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黄花岗起义
C.武昌起义 D.护国战争
5.(2023·北京合格考)有学者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  )
A.结束君主专制的统治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D.实现中华民族独立
6.近代中国,以法令形式要求“剪辫易服”,革除了结辫陋习的政府是 (  )
A.晚清政府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7.1911年11月,浙江军政府开始实行强制剪辫法令,一个月内不剪除发辫者,剥夺其公民权。民众不满之声日烈,尤其是杭州城内居民害怕被剪去发辫均躲于家中,“城市蛰居不出者十室而九”,以致商业萧条。这反映出 (  )
A.社会生活习俗新旧并存
B.专制军阀迫害百姓
C.民主革命任务依然艰巨
D.广大民众盲目排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