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上7.2《践行平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践行平等》是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内容。本框聚焦平等的内涵、表现、价值以及如何践行平等,引导学生从“认知平等的本质内涵”“理解平等的多维表现与重要价值”“掌握践行平等的实践路径”的视角,理解践行平等对个人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通过剖析真实案例等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明确践行平等的具体要求:认识到平等是人类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同等情况应同等对待,不同情况需差别对待以实现实质平等;在生活中要平等对待所有社会成员,尊重他人人格;面对就业歧视等不平等现象,要运用法律武器挥卫自身权利;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特权,任何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校园及社会中接触过与平等相关的场景,如班级中同学间的相处、校园里对特殊群体的关照、社会新闻中的就业歧视事件等,但对平等的深层内涵和实践要求认识尚不全面。从学情看,学生对“平等”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往往认为“平等就是对所有人一样”,对“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与“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的辩证关系缺乏清晰认知,比如可能难以理解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贴、对残疾人的特殊保障也是平等的体现。核心素养目标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平等,知道平等的内涵、表现及价值,培养尊重他人、不欺生凌弱的品格。 法治观念:掌握践行平等的做法,增强依法维护平等的自觉性。 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增强平等意识,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落实平等原则。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践行平等的具体要求,增强平等意识和依法维护平等的自觉性。 教学难点:将践行平等的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不平等情况时,能克服畏难或漠视心理,主动运用合法方式维护平等。教学 过程 主要师生活动 设计 意图(一)新课导入:(3分钟) 1展示三组图片:地域歧视(某用人单位拒绝“X地人”应聘)、性别歧视(招聘标注“拒绝录用女性”)、身高歧视(某岗位限制身高165cm以上)。 2提问引导:“同学们,这些招聘或对待他人的做法,反映了生活中存在什么问题?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有什么感受?” 3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这些做法违背了平等原则,会让人感到不被尊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如何‘践行平等’,探寻平等的真正内涵与实践方法。”(二)新课讲授:探究学习,理解知识讲授 新课 模块一:平等的含义和表现 1.活动一:案例分析——平等的两层含义 展示案例: 案例1:城乡同票同权(城里人、乡里人拥有同等选举权)、同工同酬(临时工与正式工付出同等劳动获同等报酬),明星、官员违法犯罪同样受到法律制裁。体现平等的第一层含义:“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 案例2:全国助残日对残疾人的帮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贴、老人乘坐公共交通享优先权。体现平等的第二个含义: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如关爱弱势群体),这是为了让弱势群体获得实质平等,反而符合平等精神。 2.活动二:法律链接——平等的表现 呈现三组法律案例与条文: 案例:浙江喜来登公司因“河南人”为由拒聘,法院判决企业道歉并赔偿(链接人格平等,强调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从法院的判决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平等表现为什么? 师总结:①平等表现为人格平等。所有人的人格尊严都受到法律平等保护,不容亵渎和侵犯。 案例1:《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普通学校须招收符合要求的残疾考生”(链接权利义务平等,体现了公民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 案例2:《兵役法》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等均有服兵役义务”(链接权利义务平等,体现了公民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案例3:吴亦凡(外籍明星)因强奸罪被判13年、李鹏新(原新疆党委副书记)因受贿被判死缓(链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特权可言,对任何违法犯罪行为均依法追究)。 提问:“从这些法律案例和条文中,我们能看出平等具体表现为哪两个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梳理:平等表现为人格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人格尊严受保护)和权利义务平等(平等享有权利、履行义务,违法犯罪一律受制裁)。 模块二:平等的价值 1.展示历史与现实资料: 历史:古代君主专制无平等,“等贵贱”是理想;1954年宪法首次明确“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012年自由平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说平等对人类社会有什么价值? 教师总结: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现实:十四届全国人大少数民族代表占比14.8%(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民营经济贡献50%以上税收等、“村超”“村BA”带动非遗文化共享。说说平等对人类社会有什么价值? 2.全班讨论:“结合这些资料,说说平等对社会有什么价值?” 3.教师总结:平等是社会发展永恒主题,能促进政治平等参与、经济共同富裕、文化共建共享。 模块三:如何践行平等 情境辨析——明确践行方向 情境1:有人说“农民工身上脏,该坐地铁地板,别弄脏别人衣服”(引导学生判断错误,得出“要平等对待他人,尊重所有社会成员人格”)。 情境2:内蒙古某单位“萝卜坑”招聘(因人设岗、放宽年龄让特定人入围),网友举报后招聘结果无效、负责人被处分(引导学生得出“要敢于抵制不平等行为,用合法方式捍卫平等”)。 情境3:特权车辆违规通行、特供食品等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危害,得出“要坚决反对特权,任何人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回归学生生活: 提问:“作为中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我们应该怎样践行平等呢?” 引导学生从“学校(尊重同学、遵守校规、抵制校园歧视)、家庭(尊重长辈、平等分担家务)、社会(尊老爱幼、关爱弱势群体)”三个维度发言,最终教师梳理:要增强平等意识,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共同建设平等有序的社会。课堂 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框架: 平等的含义: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平等的表现:人格平等、权利义务平等; 平等的价值:人类崇高理想、社会发展永恒主题; 践行平等:平等对待他人、抵制不平等行为、反对特权、落实平等意识。板书 设计实践作业 观察生活中的1个‘不恰当追求自由’的行为(如闯红灯、课堂随意讲话),分析其危害,并提出‘正确行使自由’的建议,下节课分享。教学反思 1.需关注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参与度,对于沉默的学生可通过提问引导其发言,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思考中。 2.可增加更多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如校园中的座位歧视、小组合作中的机会不平等现象,让学生更易共情,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