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素养目标】
1.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新生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和政治建设的基本发展线索。(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结合史料概括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史实,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人民政权的巩固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一届政协会议
(1)时间:1949 年9月21日。
(2)内容:①②。(填写正确序号)
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开国大典
(1)标志:1949年10 月1 日下午3 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2)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3.巩固人民政权措施
维度 措施 概况 意义
经 济 土地改革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到1952年底,约3 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政务院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 1950 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外 交 抗美援朝 1950-1953 年中国人民取得战争的胜利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P161“历史纵横”: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提示:人民政府进行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是同资产阶级的一场较量,性质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表面上“银元之战”采用行政手段,“米棉之战”采用经济手段,都是为了稳定物价,其实质是党和政府与资本家在争夺市场的领导权。
【以图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目的和实质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情境一】 见下图
【思维交互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筹建新中国已提上日程。
【情境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写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思维交互2】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新中国国家政治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 (历史解释)
提示: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性质,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直接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究2 人民政权的巩固
【情境】
1950年李可染绘制的年画上题有“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黄牛;犁铧绳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东头;只要咱们加油干,往后吃穿再不愁”。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赏析年画《新得的黄牛》。(历史解释)
提示:该幅作品展示了农民获得土地和耕牛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勾画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为恢复经济,巩固政权,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或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史论生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
  1.经济方面:
  (1)进行土地改革。1950-1953年,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2)稳定物价。为巩固政权,人民政府进行了“米棉之战”和“银元之战”,稳定了物价,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为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
  2.对外方面:抗美援朝,打败美国侵略者,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
知识点二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外交方针
(1)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2.外交成就
成就 概 况
日内瓦会议 1954 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会议,主要讨论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1954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
万隆会议 1955 年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P164“史料阅读”:“求同存异”的“同”和“异”的含义是什么 这一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
提示:含义:“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意义:“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亚非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途的危险。亚非会议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易错点拨】
认识“一边倒”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关系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一边倒”方针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情境】下图分别是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
【思维交互】提取1951—1961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合理解释。(历史解释)
提示:信息:1951—1961年我国对外贸易伙伴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图1:1951年中国与苏联、东欧的对外贸易额占比一半以上,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着重发展苏联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合作与贸易。这与新中国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方针有关,同时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经济封锁。
图2:1961年中国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额占比显著增加,这体现了中国同亚非拉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以及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也在恢复发展,这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欧洲外交取得突破有关,中国先后与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建交。
由此可见,中国贸易伙伴的重心不断变化与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国内外局势密切相关。
【史论生成】
全面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过渡性 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平等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为基础,这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革命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外交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结盟性 “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
知识点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一化三改
(1)经济措施:
①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
①1956 年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②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一届全国人大
(1)召开:1954 年9月在北京举行。
(2)内容: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3)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4)影响: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5)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P165图片“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在1954年召开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国内:政治方面,军事斗争基本结束.政权已经稳定,民主改革积累了经验;经济方面,土改完成,恢复发展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思想上,毛泽东解决了宪法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等问题;国际: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赢得了较稳定的国际环境。
【易错点拨】
理解“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过渡时期”,指的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情境一】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写道: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思维交互1】据上述材料归纳“一五”计划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史料实证)
提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情境二】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思维交互2】对图片中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化进行合理解释。(历史解释)
提示:图片信息显示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这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史论生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课堂学业达标
1.下表是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这表明 (  )
类别 副总理 政务院 领导成员 政务院下属 机构正副职
总人数 4 21 109
民主人士 2 11 49(15 个正职)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发展阶段
B.民主党派已成为执政党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建立
D.新政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解析】选D。A是指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务,故排除;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故B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建立是在1954年,故C错误;表格显示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中民主人士在总人数中占接近一半席位,说明新政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D正确。
2.(2023·广东合格考)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主要目的是 (  )
A.实行合作化 B.完成土地改革
C.稳定市场物价 D.发展农业生产
【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主要目的是打击不法商人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市场物价,C正确;A、B、D与材料中的措施无关,排除。
3.(2024·吉林合格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这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解析】选A。根据所学可知,当时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与这些国家建交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方针,A正确;“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的屈辱外交,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开展新的外交,不符合题意,排除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针对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开展外交,不符合题意,排除C;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排除D。
4.(2024·广东合格考)下表为1953—1956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表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增长率 14.4 9.5 6.6 16.5
上表说明 (  )
A.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解放了生产力
C.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根本上得到改变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于1958年提出,与题目中的时间段不符,排除B;“根本上”说法绝对化,排除C;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以后开始的,排除D。
5.(2024·黑龙江合格考)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我国提前完成并取得巨大成就。下列成就中属于东北地区的是 (  )
A.长春一汽 B.新藏公路
C.青藏公路 D.宝成铁路
【解析】选A。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位于东北地区,A正确;新藏公路是中国境内一条连接新疆和西藏的重要公路,排除B;青藏公路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止西藏拉萨市,于1950年动工、1954年通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排除C;1958年1月1日,宝成铁路正式通车,成为四川与全国路网相连的第一条干线,实现了“破天堑、畅通途”的夙愿,排除D。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素养目标】
1.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新生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和政治建设的基本发展线索。(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结合史料概括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史实,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人民政权的巩固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一届政协会议
(1)时间:1949 年9月21日。
(2)内容: 。(填写正确序号)
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开国大典
(1)标志:1949年10 月1 日下午3 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 举行。
(2)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为实现由 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3.巩固人民政权措施
维度 措施 概况 意义
经 济 土地改革 1950年,颁布《 》 到1952年底,约3 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 扫除了障碍
“ ”和“米棉之战” 政务院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 1950 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外 交 1950-1953 年中国人民取得战争的胜利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P161“历史纵横”: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以图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目的和实质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情境一】 见下图
【思维交互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情境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写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思维交互2】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新中国国家政治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 (历史解释)
探究2 人民政权的巩固
【情境】
1950年李可染绘制的年画上题有“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黄牛;犁铧绳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东头;只要咱们加油干,往后吃穿再不愁”。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赏析年画《新得的黄牛》。(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
  1.经济方面:
  (1)进行土地改革。1950-1953年,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2)稳定物价。为巩固政权,人民政府进行了“米棉之战”和“银元之战”,稳定了物价,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为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
  2.对外方面:抗美援朝,打败美国侵略者,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
知识点二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外交方针
(1)方针:“ ”“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2.外交成就
成就 概 况
日内瓦会议 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会议,主要讨论 和印度支那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年周恩来首次提出,1954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
万隆会议 1955 年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 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提出“ ”的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P164“史料阅读”:“求同存异”的“同”和“异”的含义是什么 这一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
【易错点拨】
认识“一边倒”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关系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一边倒”方针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情境】下图分别是1951年、1961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
【思维交互】提取1951—1961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合理解释。(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全面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过渡性 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平等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为基础,这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革命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外交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结盟性 “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
知识点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一化三改
(1)经济措施:
①1953年,提出 ,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
①1956 年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 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②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一届全国人大
(1)召开:1954 年9月在北京举行。
(2)内容: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确立的 是根本政治制度。
(3)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 。
(4)影响: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5)思想: 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5课P165图片“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在1954年召开的条件是什么
【易错点拨】
理解“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过渡时期”,指的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情境一】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写道: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思维交互1】据上述材料归纳“一五”计划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史料实证)
提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
【情境二】下面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思维交互2】对图片中我国经济成分的变化进行合理解释。(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课堂学业达标
1.下表是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这表明 (  )
类别 副总理 政务院 领导成员 政务院下属 机构正副职
总人数 4 21 109
民主人士 2 11 49(15 个正职)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发展阶段
B.民主党派已成为执政党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建立
D.新政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2023·广东合格考)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主要目的是 (  )
A.实行合作化 B.完成土地改革
C.稳定市场物价 D.发展农业生产
3.(2024·吉林合格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这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4.(2024·广东合格考)下表为1953—1956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表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增长率 14.4 9.5 6.6 16.5
上表说明 (  )
A.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解放了生产力
C.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根本上得到改变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5.(2024·黑龙江合格考)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我国提前完成并取得巨大成就。下列成就中属于东北地区的是 (  )
A.长春一汽 B.新藏公路
C.青藏公路 D.宝成铁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