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2019)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 ①利于保存与创新中国古代文化②利于传承儒家经典③利于科举制不断发展。
古代官方教育发展特点: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教育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教育方向;受国家严格控制,服务与专制体制,政治性强。
地区 概况 作用
古代中国 官学 先秦 “学在官府”根本原因:西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结构 ①有利于保存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②有利于传承古代典籍(儒家经典);③有利于科举制的推行
汉代 中央:设立太学(汉武帝)
地方:设立地方官学
西晋 设立国子监(1905年,清朝设学部,国子监退出历史舞台)
私学 春秋 私学产生
唐朝 私学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重要形式
宋朝 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古希腊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书院特点:①地位重要②与理学发展相结合③与科举制度发展相结合④官私并立,官方化趋势明显⑤体系化、制度化,管理严格⑥发展平民教育。
书院作用:推动了私学发展;有利于学术争鸣;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繁荣,培养了人才;传承了传统文化;为后世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借鉴。(中国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
2.近代大学
西方 法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 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 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更多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中国 北京大学 1898 京师大学堂: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2 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 蔡元培任校长,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清华大学 1911 清华学堂
1912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1928 国立清华大学
中国古代与近代教育比较
古代:目的是培养封建官吏;内容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与科举考试相结合;
近代:目的是培养救国的新型人才;内容是注重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融汇中西。
近代留学教育的作用①利于中华文化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②为近代化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促进近代思想解放③推动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发展④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
3.现代
(1)进程
1)建国初期
①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向广大工农开门,提高人们文化水平(扫盲教育)。
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2)“文革”: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3)“文革”后
①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③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2)成就:①改革开放40多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②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利保障。
(3)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印刷书的诞生
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谷登堡印刷术产生革命性影响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要印刷工具书②雕版技术历史悠久工艺成熟,更换印刷方法的要求并不迫切③科举制和儒家思想的制约,印刷品传播范围有限④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文化传统制约,女性读书少⑤汉字数量大,排版繁琐,制作成本高⑥对工人知识水平要求高。
1.过程
公元前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
春秋战国到秦汉 简策、帛书,中国最早的书籍
前2世纪 植物纤维纸
公元105年 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
唐朝 雕版印刷品
北宋 11世纪中期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印刷术一次质的飞跃)
15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技术进步)印刷
2.意义:①利于文化普及、传承,利于提高人们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发展②翻译其他文化典籍,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③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影响力④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三、图书馆(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的成长
1.职能:图书馆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近代以后:服务国家政权建设)。
2.表现
西方 前7世纪 亚述图书馆(巴尼拔王建立):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中世纪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
近代 公共图书馆: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
中国 官藏 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古籍的史官,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①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②1916年,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系③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④1998年改称为“国家图书馆”,建立各级各类图书馆
私藏 明清时最突出,出现了一批藏书家、藏书楼,如明朝的天一阁(范钦)
我国图书馆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1)特点:出现较早;官方主导;曲折发展;受统治政策和技术条件影响大;重收藏,少开放;藏书种类丰富。
(2)影响:保存传统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拓展:近代中国图书馆出现的原因及作用
(1)原因:①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②旧式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③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④社会变革的推动。
(2)作用:①收藏古籍,保存文献②版片保护的文化贡献③古籍出版的文化贡献。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展现文化血脉的绵延,提供公共服务
1.历程
①埃及亚历山大博学园缪斯宫——最早的“博物馆”(托勒密·索托创立)
②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③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法籍神父韩伯禄建立)—我国最早近代意义上博物馆
④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陈列动物标本)
⑤南通 “博物苑” ——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⑥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⑦故宫博物院(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⑧国立中央博物院(蔡元培倡议)→国立南京博物院
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⑩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程中国国家博物馆
近代以来中国博物馆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特点:起步晚;由私人筹建到国家筹办;近代发展缓慢;藏品数量多,种类多样,文物品级高,出现世界级博物馆。
原因:西学东渐的影响;爱国意识的进一步觉醒;社会环境动荡;知识分子的推动;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保障。
近代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意义①有利于促进文物的收藏和保护②有利于推动知识的传播、科学普及③有利于推动开展社会科学研究④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1.背景(1)文化遗产一直受到严重威胁(2)针对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各国采取了不少措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3)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有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
2.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①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着重要意义②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重要资源③文化遗产现状: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灾害,战争,工业化与城市化,对资源的过渡消耗,文化遗产年久腐变)④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⑤人类共同财富⑥不可再生性。
3.各国经验与措施
(1)概况
古代(文物收藏) 世界 收藏文物,往往是从艺术珍品开始的,财富与权力的体现
欧洲 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中国 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近代(约19世纪开始立法保护) 欧洲 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世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
1964《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第一个国际宪章,历史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中国 清政府 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护古物推广办法》
南京国民政府 1930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并公布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1961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到2013年已公布7批,总数为4296处
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2)趋势:私人→国家→国际。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的必要性、重大意义
(1)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①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②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③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必要性①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仅属于其所在的主权国家,也属于其他国家,既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考虑如何把它完好地传承给下一代②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依附于遗产本身而存在。重建、仿造或者复制都不具备原有的突出普遍价值。保护应该永远摆在第一位,在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利用。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①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世界文化遗产昭示着一个民族、国家对全人类的特殊贡献与突出成就,鼓舞着各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自尊心和自信心③对于一些造成巨大悲剧的负面遗产,可以对人类起到警示惩戒作用④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
二、《世界遗产公约》
1.原因: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国家一级组织未必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
2.制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3.宗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4.核心:完整性、真实性、世界性(即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5.地位: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6.内容(1)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2)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3)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7.发展完善(1)199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2)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认识,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重要意义。
8.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措施:①1985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②2004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④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意义:①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担当。
思考点: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历史的真实见证(2)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3)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较大的冲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长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地位 代表
古代文明遗址 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 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近代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 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归纳:传承与保护世界众多且珍贵的各类文化遗产方面,国际社会和中国都有哪些做法?
①国际社会主要采取缔结公约的形式②中国制定法律法规③都重视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思考:如何正确看待申遗热
(1)自然和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是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的觉醒。
(2)“世界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不是商品,不是某一地方换取经济利益专属品,而是属于全人类共同财产。
(3)“申遗”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文物保护工作的告一段落,而意味着遗产保护更大责任的开始。
(4)世遗设立有“初心”。目的是保护濒危遗产,文化精神功能是主要属性,旅游只是附带功能。若违反规定搞过度旅游开发,将黄牌警告,直至取消世遗称号。
材料二 自汉朝到唐朝,在今北京一带设置幽州,一直是中原政权东北边陲重镇。五代末至北宋时期,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横跨草原与东北,设置五京,改幽州为南京。辽朝将南京作为南向发展的基地,这里也成为辽朝最为繁盛之地,城高三丈,周围达三十六里。辽朝之后,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仍采用五京制度,南京一般又被称为燕京。金朝后期迁都燕京,使这里成为金朝后期的统治中心。元朝建立后,改燕京为大都,北京从此长期成为统一国家的都城。 ——摘编自傅崇兰等《中国城市发展史》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京成长为统一国家都城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