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2019)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徒和区域文化的影响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迁徙概况(1)种族起源: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2)早期迁徙及其影响 原因:①游牧的生活习性②食物匮乏且不固定③对马的驯化和和冶铁技术的发明④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⑤相对发达的农耕文明的吸引⑥自然环境的变迁(气候变化)
迁徙地区 迁徙时间 形成民族 建立国家 文化影响
巴尔干地区 前2000年 古希腊人 希腊各国 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
小亚细亚 前17世纪 赫梯人 赫梯帝国 入侵两河流域;与埃及争霸。
伊朗高原 前6世纪 波斯人 波斯帝国 西亚、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与希腊文明深入、广泛交流
南亚地区 前600年 雅利安人 印度列国 马和铁带到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印度重要符号
迁徙特点①迁徙地域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以武力征服④形成多种新的民族⑤对区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1)在不同地区产生了新的人群。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等(2)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马拉战车(3)提高生产力,冶铁技术传播开来(4)促进新文化区域的形成。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1)第一轮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①中国北方:匈奴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达印度北部②欧洲: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接触中南迁。
(2)第二轮迁徙:3—6世纪
1)中国: ①匈奴人逐步内迁定居,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鲜卑人、氐人和羌人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大交融,不同文化的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②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为国家统一和隋唐繁荣奠定基础
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原因①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②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③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④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2)欧洲: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机会,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西罗马帝国。
(3)第三轮迁徙:7—8世纪
①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②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1)政治格局: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区域文化:①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②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请结合所学史实,举例论证。
①佛教传入并逐渐本土化,吸收佛教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②拜占庭帝国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③阿拉伯帝国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如《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源于古埃及和西亚民间传说;
④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采用罗马制度来治理国家;
⑤北魏孝文帝改革。
文化 印度 中国 西欧 西亚、中亚、中东、北非
时间 公元前后 3-6世纪 3-6世纪 7-8世纪
迁徙民族 大月氏人 匈奴、鲜卑、羯、氐、羌 日耳曼人 阿拉伯人
原有 雅利安 汉文明 希腊罗马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北非文明、印度文明
新发展 犍陀罗艺术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形成隋唐新的文化气象。 进入封建社会;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相互结合,形成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文化。 保持游牧民和伊斯兰教的文化,同时吸收波斯、埃及、希腊罗马以及印度文化的因素,形成融合东西方文化于一炉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因此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美洲族群的变化
(1)表现:
①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直接原因:欧洲殖民者屠杀、奴役;欧洲传染病流行。结果:美洲劳动力不足;黑奴贸易兴起)
②非洲黑人数量激增(影响:①严重影响非洲社会发展②在美洲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③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③欧洲白人人数大大增加(原因:①逃避政治迫害和争取更多经济发展机会②工业的增长刺激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③交通工具的革新,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④混合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影响①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②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③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3)不同的人口结构
地区 人口结构
美洲和加拿大 白人占据人口大多数,美国在19世纪中叶建立保留地
海地等西印度群岛 黑人人口占多数
拉丁美洲 混合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秘鲁等少数国家 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补充: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专指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大量的非洲黑人来到了美洲。因为经过了欧、非、美三大洲,航线呈三角形,故又称为三角贸易(葡萄牙最早,英国最大)
①客观进步:加速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也为美洲地区开发提供劳动力,通过屈辱的强制迁徙,黑奴们把古老的非洲文化带到了美洲,对美洲文化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②局限性:使非洲损失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经济社会发展停滞,还滋生对黑人种族歧视。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变化(①工业革命开展,英国对原材料需求增加②英国殖民活动)
1.英国的殖民活动
国家 时间 殖民活动
澳大利亚 18C中后期 流放罪犯的场所
19C初 工业革命,建立牧场
19C中期(1851年) 发现金矿,采矿业发展
2.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变化①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②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近代华工出国的原因①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限制,殖民者需要新廉价劳动力②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③国内推力:人口耕地压力;自然灾害影响;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激化;被诱骗、绑架。
2.华工的贡献
(1)对美洲开发①在美国,华工主要集中在繁重劳动场所②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2)对大洋洲的开发①澳大利亚: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②大洋洲岛屿: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开发。
(3)影响:①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唐人街),促进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发展②推动了拉美新族群的形成。
苦力贸易 黑奴贸易
阶段 萌芽:16世纪初;兴起18世纪末19世纪初;猖獗期:19世纪三四十年代 萌芽:16世纪初;开始走向衰落:18世纪末19世纪初;废除:19世纪三四十年代
形式 签订契约,具有合法性 走私、掠夺,非法血腥
规模 损失1000万劳动力 损失2.1亿人口
影响 并未造成中国劳动力不足,没有给中国人口造成太大影响 给非洲造成灾难性影响
相同点 ①都是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掠夺②都被拐骗,被强迫出洋③都在贩运中和目的地遭受苦难④都用汗水推动了当地资本主义发展⑤都给无数家庭造成不幸⑥殖民者都获取高额利润⑦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
美国早期华工出现的主要原因和评价
(1)国内因素:人地相争;自然灾害频繁;社会动荡,民众生存压力大被迫移民。
国际因素:美国出现“淘金热”吸引移民;美国经济的开发对劳动力的需求。
(2)评价:早期华工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华工的出国对缓解国内人口压力有一定作用,也便于华工开阔视野接受新思想,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殖民化的产物;客观上推动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开发与发展,但也是华工的一部辛酸史。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原因: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2)时间: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3)表现
时间 原因 流动方向 特点
二战后 美国经济高速发展;西欧国家谋求共同体,经济实力增强;大洋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南欧、北非、东南亚、拉美→西欧、北美、大洋洲 ①范围:就近迁移和全球流动②数量:数量增多,占世界总人口比重低③方向:分布不均衡,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④人口结构:世界人口结构变化,发达国家人口上升,发展中国家人口下降⑤劳动力结构:迁移人口从劳工迁移到精英迁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中东产油工业发展迅速亚洲新兴国家发展迅速 非洲→中东;亚非→日本及亚洲新兴国家
20世纪九十年代 长期受到苏联模式影响的东欧国家经济发展困难,而西欧、北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东欧→西欧、北美
(4)影响①为发达国家提供劳动力,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②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③加强世界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2.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
(1)背景:经济全球化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和发达国家产业升级。
(2)表现: ①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体力劳动②80年代以后:出现新的“精英迁移”趋势,在跨国公司尤为明显。
(3)趋势:由劳动密集性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困境 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1)原因:①政治原因和种族迫害: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②战争和地区冲突:霸权主义侵略性战争、边界纠纷、内战和地区战争③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
(2)来源地: ①二战前: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②二战后: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2.救助
(1)目的:为了保护难民的基本人权。
(2)措施: ①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署(UNHCR)”,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②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③1966年,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④2000年,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3)现状:尽管国际社会在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4)措施:①国际社会共同努力②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③制止侵略扩张活动④消除地区纷争⑤消除贫困和不公平。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移民文化的形成
(1)背景: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
(2)含义: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3)特质: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
2.代表性文化
(1)美国
1)形成:白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阻碍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洲移民文化。
2)显著特征: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
3)问题: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2)新加坡
1)特质: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
2)原因: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成为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独立。
3)人口结构: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
4)语言: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
5)文化: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文化多样性的利与弊
(1)利:①能促进人们思想的开放,促进社会的创造和创新;②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增强人口的流动性,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④有利于提高社会包容度;⑤有利于带动社会、文化、道德水平的提升;⑥有利于实现社会真正的平等。(2)弊:不同文化之间有时会出现误解,发生冲突。
时期 人口迁徙 文化交融
古代 ①以游牧民族(印欧人和亚洲游较民族)迁徙为主②迁移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新的人种和民族。 影响早期区域文化的形成,推动区域文化的变化
近代 ①伴随着欧洲的殖民活动②主要从亚、非、欧迁入美洲、大洋洲、东南亚。 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文化
现代 ①受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②主要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迁往发达国家或地区。 形成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
早期殖民扩张(15C末—18C中期) 资本原始积累 主要国家 西、葡、荷、英、法等。
目的 掠夺财富、积累原始资本。
方式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
影响 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资本。
中期殖民扩张 (18C中—19C中期) 商品输出 主要国家 英、法、俄、美等。
目的 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
方式 发动侵略战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影响 推动欧洲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亚非拉国家的近代化。
后期殖民扩张 (19C末—20C初期) 资本输出 主要国家 英、法、美、俄、德、日等。
目的 寻求投资场所,对外资本输出。
方式 发动帝国主义战争,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