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2019)

资源简介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课标要求】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和推动国家统一大业的努力。
2、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方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及意义。
【阶段特征】
政治:民主法制建设恢复和发展,提倡“依法治国”,祖国统一取得突破。
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显著。
【知识梳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两个凡是”的“左”错误仍然存在。②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内容
①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②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③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④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传统;⑤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4)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3.党的建设:1981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民主法制的重建和完善
1982年修订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2010年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1982年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建立村民委员会,完善基层民主建设。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首先突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
(2)城市推进
时间:1984年全面展开;
原则: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
(3)确立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基本建立)。
2、对外开放
(1)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20世纪90年代,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4)2000年,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5)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3.成就:到2010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4、理论建设
①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
③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
5、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1)2012年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化改革总目标。
(3)2017年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实践:1997香港、1999澳门回归。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2.台湾问题
①《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
②“九二共识”:1992年,“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③汪辜会谈:1993年4月。
④《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通过,表现了反对“台独”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⑤习马会面: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3、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本质不同
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内政问题,反对外国势力干涉
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主权问题,涉及国际关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2)写入党章:1997年中共十五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2)写入党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为指导思想。
(3)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科学发展观
(1)形成: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
(2)写入党章:2007年中共十七大。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形成: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
(2)写入党章:2017年,十九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五、伟大成就
(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快速发展。
3.精神文明: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全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5、国防和军事实力增强
(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政策调整:为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服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2.新时期外交理念: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不结盟。((十八大以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布局。)
3.新时期外交成就
①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外交: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③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共商、共建、共享)。
4.影响
(1)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2)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六、选择性必修知识
1、关税:新中国成立,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2、个人所得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民国时期,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1980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3、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党管干部原则是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开始推行,2005年正式形成)
4、民族关系:1990年提出“三个离不开”;十九大提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知识拓展】
1、“两个凡是”
是指“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实质是“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
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一次,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二次,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的4次会议
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 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 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北京,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概念:是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有制形式不变;生产经营和分配方式变化。
(2)试点:首先实行的是安徽省和四川省,后逐渐推广。邓小平及时予以充分肯定。
(3)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4)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5、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第一次:土地改革(1950~1952年)
①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②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③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第二次: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1953~1956年)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③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第三次: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①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核心内容:一大二公,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至今)
①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②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五次:土地规模化经营、流转(2013年)。2006年初,中国政府宣布取消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时间 具体表现 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1949~1956年 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照搬苏联模式,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实行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党中央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借鉴了国外经验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政企分开 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党中央对国情的充分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注重宏观调控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7、近代中国的“开放”与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的区别
(1)背景不同:近代史上的中国是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败后的被迫开放,现代中国的开放是在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前提下主动实行的。
(2)内容不同:近代史上的“开放”是以列强的武装侵略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现代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不同:近代史上的“开放”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但是中国却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现代中国的开放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不同:近代史上的“开放”是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现代中国的开放是为使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经济发展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