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2019)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奠基
(1)多元起源:远古①中华文明多元起源②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形成。
(2)奠基:春秋战国
1)文化认同: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共同的血缘和文化认同。
2)百家争鸣
①背景: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大变革(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分封宗法制破坏,诸侯争霸;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受到诸侯国的重用;文化:礼崩乐坏,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②过程:共同目的: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思想,重建秩序。
③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2.中华文化的形成与繁盛
(1)汉朝: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主流。
【拓展延伸】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限制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
(4)“仁政”:限田、薄敛、省役——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2)魏晋:
1)原因:①佛教传入(两汉之际)和道教兴起;②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
2)影响:儒、佛、道交汇融通;魏晋玄学盛行(形成原因:政治斗争,逃避现实;主要特点:用佛道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主要观点:无为、自然、清谈)。
(3)隋唐: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挑战,同时也促进儒学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隋“三教合一”唐“三教并行”)
(4)宋元:(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把“理”作为世界的本原。
①形成: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
②集大成者:朱熹(南宋)
基本观点: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把握理
集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儒学经典
影响: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维护专制统治,成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所依据的教科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的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但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把“心”作为世界的本原。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明中期后广泛传播。
3.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明清
(1)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作品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读通鉴论》
主张 ①抨击君主专制② “天下为主,君为客”③工商皆本 ①经世致用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①批判“存天理,灭人欲”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
共同影响 ①批判地继承儒学,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批判 君为臣纲 空谈 唯心主义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4.中华文化的衰落与复兴:近代
(1)冲击: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器物、思想的冲击。
(2)探索:①迷茫的探索—走他人的路→②睿智的选择—走自己的路
①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②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③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拓展1】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特点①源远流长,绵延不断;②儒学为主,和而不同;③与时俱进,不断发展;④经世致用,注重教化。
【拓展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答题思路: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内在:中华文化自身的特点(包容性)
(1)政治: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科举制发展(2)经济: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3)思想: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主导地位确立(4)文化: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
(5)教育:私学、书院保持文化传承连续性(6)地理:相对隔绝环境为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条件
(7)文字:汉字为维护政治统一和文明连续提供重要力量
【拓展3】如何区分中华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既博大精深,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也不乏摧残人性、压制创新能力的一面。这就是我们所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下面列举传统文化中部分精华和糟粕。
精华部分①仁、中庸: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②仁政、民本、德治:利于社会稳定,保证统治长治久安③刚健自强、刻苦勤劳等进取精神④注重道德、团结、诚信、气节等民族精神⑤见义忘利,见危授命,“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⑥注重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糟粕部分①维护尊卑等级的纲常礼教②压抑人性,“存天理,灭人欲”③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缠足、一夫多妻制等④扼杀创造性的“八股取士”⑤宣传迷信,培养愚忠愚孝的奴才意识。
要用扬弃的哲学观点,“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不能因传统文化中有优有劣,就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1.以人为本(人生观)
(1)起源: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仁者爱人”。
(2)传承: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一套规范社会关系伦理秩序。
2.民本思想(政治观)
(1)起源:春秋,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孟子提出“仁政”。
(2)传承:历代思想家继承先秦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
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
(1)起源: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春秋,老子提出“道”;战国,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2)影响: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天命的绝对权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起源:孔子、墨子、孟子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2)发展: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体现了家国情怀。
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价值观)
(1)表现: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影响:在各国掀起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影响深远。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孟子、屈原的思想(名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和而不同(处世观)
(1)起源: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继承: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思想。
(3)影响:“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特点
1.特点:(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传承至今(6)统一性:从秦汉时期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7)保守性:中华文化具有稳定性,如中原地区农耕文化模式的稳定性,或称之为保守性(8)开放性: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广泛传播和影响(9)变革性。
2.成因
(1)政治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疆域广大,统一占主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思想上:儒家思想占据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
(3)经济上: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3.价值
(1)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现实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升华的;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
(1)传入过程
①开始传入: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日趋兴盛:魏晋南北朝,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完成本土化:隋唐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④融入中华文化:宋明,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
思考:传统文化吸收佛教的原因①主观方面:中国传统儒学具有包容性、融合性,能吸收、消化佛教思想并加以创新,实现佛教中国化、本土化②客观方面:佛教思想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从而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和提倡
(2)传入影响
1)积极影响①总体: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产生深刻影响②文学艺术: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和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③建筑艺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消极影响:因果轮回、消极避世。
2.西学东渐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2)原因:①文艺复兴促进西方文化发展;宗教改革促进西方传教事业扩大②一批为宗教事业献身的耶稣会士来华③中国开明士大夫支持。
(3)表现
1)明末:意人利玛窦带来天文、地理、数学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人才来国。
3)晚清:
背景 19世纪中叶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进入,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渠道 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1868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引进西方军事、工程书籍
影响 ①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②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③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民国初年①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②十月革命爆发后,陈独秀、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归纳1】近代“西学东渐”
近代西学入华的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舰船利炮下惊醒——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第二阶段:内忧外患下渐醒——中体西用(求强、求富;冲击夷夏之辩)。
③第三阶段:民族危亡下觉醒——维新变法(“百日维新” 形成思想解放)。
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
(1)积极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①学术: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新成果带入中国,传统学术受冲击,从而吸收西方学术加以改进。
②思想: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的看法都有巨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标准重新估定价值(部分诸子百家思想获得重新重视,但是儒家思想则受到强烈的批判),从而引起思想解放。
③政治: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议会制、民主制度、新的国家概念、社会主义思想等,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④社会:新的西方科技事物的涌入,逐渐改变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新思想改变旧习俗,出现废止缠足、自由婚姻新风尚。
⑤经济: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一批地主、官僚等人走上“实业救国”,逐渐影响中国生产管理、商业交易。
(2)消极影响
①西学的传入是伴随着西方殖民者野蛮侵略及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基础之上的,既践踏了中国的主权,又给当地经济和人民带来了破坏和灾难。
②西方传教士和教堂的建立,便利西方思想文化方面侵略,加重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归纳2】近代中国人学习方不断深化的过程
(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2)学制度、体制:①学西方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启蒙思想家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的君主立宪主张,学习英国、日本君主立宪制度;②学西方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学说,学习美国、法国民主共和制度;③学习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中国无产阶级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3)学思想、观念:①学民主和科学,如新文化运动;②学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4)以俄为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5)走自特色的道路:①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革命实践;②建设道路:以探索时期到新时期的建设实践与探索。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东亚文化圈
日本 韩国 越南
汉字 假名 谚文 喃字
制度 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儒学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将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官学
佛教 4世纪后,佛教经过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移民 ①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②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郑和下西洋。
其他 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2.对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影响
四大发明 影响
造纸术 8世纪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欧洲。纸推动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
火药 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创造出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拓展:四大发明的外传历程
①造纸术:最早外传。蔡伦改进造纸术,4世纪传入朝鲜,7世纪传入印度,8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13世纪传入欧洲,16世纪传入美洲,19世纪传入大洋洲。
②印刷术(未经阿拉伯人传播):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之后传入朝鲜、日本、埃及。
③指南针:前身为司南,大约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指南针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入欧洲。
④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药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2)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①表现: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
②影响: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拓展:全面理解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原因:
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②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③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东来④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
⑤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和专制统治需要⑥儒家思想适合他们作为批判封建制度的武器。
表现:
①在物质方面追求中国时髦,形成了模仿中国工艺风格的产品。
②在精神方面追求有关中国的知识,大量出版传教士有关中国的著述和中国经典的译本。
③中国成了心目中的理想国,产生许多研究和推崇中国的学者和著作,出现许多描写中国、美化中国、假中国人之名讽喻时政的文艺作品。
(3)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