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九: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课标要求】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2、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低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14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文中的历史意义。3、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及意义。(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国共十年对峙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阶段特征】总体特征:国共两党冲突对峙,日本加紧侵略中国。1.政治上:①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东北易帜);②中共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召开);③日本法西斯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七七事变);④中共调整对国民党的政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2.经济上:①国民政府,逐步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了显著发展(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②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开展经济建设。3.对外关系上:国民政府实行反苏亲英美的外交政策,发起改订新约运动,部分丧失的主权得到恢复,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4.思想文化上: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5、社会生活上: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一)政治统治:1、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2、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关键是东北易帜)①继续北伐: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②济南惨案: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部队绕行)③皇姑屯事件:日本在皇姑屯将张作霖炸死;④形式上统一: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3、“训政”时期①开始:1928年颁布《训政纲领》②内容:A、政权机构: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B、五权分立的五院制: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C、监督: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③实质:国民党所谓的“训政”,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二)经济:1、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较快发展。(白银十年1927-1936)A.发展的原因: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提高;②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③基本实现国家统一和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的开展。发展的影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官僚资本的发展: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巧取豪夺的工具。3、“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发起的一场全国性的物质建设运动。4、法币改革:①背景:国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西方各国的货币政策引发中国金融动荡,经济发展困难。国内:经过军阀混战,国家币制混乱;国民政府初步实现国家统一;借此进一步加强对国家金融的控制和垄断。②发行: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③内容: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④意义:a统一了全国的货币,终止了中国货币的紊乱状态,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b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从而刺激了经济的发展。c防止了白银外流,降低了世界银价涨落对中国的影响,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向良性方向发展。d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侵略计划,成功集中了国内资金,为对日作战做了金融方面的准备。e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⑤废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税收制度:(1)关税制度: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②1928年,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2)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三)选官制度——公务员制度的确立(1)建立: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2)评价:①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②把孙中山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文官制度更加法制化;③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更加具有开放性、平等性。④消极:在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等现象始终无法禁绝。(四)文化教育:①教育:1928年组建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②文物保护:1926年成立国立历史博物馆。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护法》。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1927-1937)(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1、背景: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认识到独立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激起中共和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抗。2、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①概况: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②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1949年,中央确定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2)八七会议: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①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八七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②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3)秋收起义: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回到湖南,1927年9月,领导了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时,起义受挫。(二)工农武装割据: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①概况: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改向井冈山区进军(这就是著名的文家市决策。后来的三湾整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古田会议再次重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1927年10月,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力量和湘南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会师后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任党代表。3、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1)理论方面: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工农武装割据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道理,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2)实践方面:①开展武装斗争:进行了五次反“围剿”斗争②开展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作用)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巩固了革命根据地。③进行根据地建设:(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性质——工农民主专政),定都瑞金。A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B作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三)红军长征:1、原因:根本原因: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实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经过:(1)开始: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2)转道贵州: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3)遵义会议:①内容:全力纠正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②意义:a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b这是我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问题,标志着我党开始走向成熟。c它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继续长征:(注意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相关事件)(注意先后顺序)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越过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5)会师陕甘:(注意关注长征的胜利的两次会师和结束的标志)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②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3、长征的意义:长征的胜利,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了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4、长征精神: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概念解析】1、官僚资本主义(1)含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统治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是政治不民主、经济不发达的产物。官僚资本作为官僚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和买办资本的结合体,与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它的恶性发展,严重地排斥和压迫民族资本,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打击对象。(2)发展历史:19世纪后期清政府洋务派大官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开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是中国官僚资本的雏形。以后北洋政府由外债支持建立的一些官办企业也构成官僚资本的一部分。1936年以后,近现代历史文献中使用的官僚资本一词,主要是指中国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量,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建立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工商企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发展:①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利用政权力量,通过垄断金融等途径,建立了“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成为蒋介石政权的基础。②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加强经济垄断,官僚资本急剧膨胀。③解放战争时期,先是以“接收”为名,实行吞并和掠夺。在内战中,又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掠夺。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的官僚资本被没收,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特点:①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 ②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③与本国封建主义相结合,具有封建性。2、改订新约运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目的: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结果: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由于列强借故拖延,双方迟迟不能签约。3、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毛泽东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创立的伟大理论。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就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这三方面的有机结合。第三,中国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原理创造性地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了起来,找到了中国革发展的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方向,成为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拓展】1、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背景:①中国政局相对稳定。张学良“东北易帜”;军阀混战结束;最大的政敌共产党收缩到穷乡僻壤。②1929 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下,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严重破坏中国经济发展。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使中国丧失了东北的丰富资源和广大市场。日本还在华北等地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使南京政府在经济上、财政上蒙受很大损失。④国民党政府连年对红军“围剿”及长征中的“追剿”,以及自然灾害等,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陷于危机之中。(2)内容:①提倡征工即动员老百姓做义务劳动。②振兴农业。③鼓励垦牧。④调节消费。⑤振兴工业。⑥开发矿产。⑦流畅货运。⑧调节金融。(3)成效:这场“自救救国”,这在当时国内经济残破、外则日寇侵逼的历史背景下,有其积极意义。①首先,它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②其次,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项目,都是直接为战争做准备的,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③大量投资于西北、西南的重工业及国防工业,对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工业极不平衡的区域布局都起了积极作用。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 ~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