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下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2019)

资源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标要求】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基础知识】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
客观条件:
1、经济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已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2、政治条件: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社会条件:“一战”充分暴露了沙皇俄国的落后与腐朽,加深了人民群众的痛苦和不满,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为革命创造了有利时机。
4、国际环境: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
主观条件:
1、俄国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无产阶级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有很强的革命性。
2、有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即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3、有巩固的同盟军——农民。
4、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的指导。
(1)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
①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激化社会矛盾;
③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④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的前身)宣告成立,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⑤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形成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①帝国主义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②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③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④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
①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②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进程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推翻沙皇专制,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权)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意义:指明了革命发展的方向。
3、七月流血: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只剩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十月革命爆发:
时间:1917年11月(俄历10月)
过程:①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
②建立政权: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的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三)十月革命的意义
1、十月革命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对俄国: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为把俄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国和实现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3、对人类历史: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4、对社会主义运动: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5、对世界格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国内战争时期)
①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扼杀苏维埃政权,使苏俄陷入内战。
②目的:直接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根本目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③内容:A.农业:余粮搜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B.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国有化
C.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D.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平均主义配给制
④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⑤评价: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开始时间:1921年3月——1928年)
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战后的新情况,导致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②目的:解决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引发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③内容:
A.农业: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工业: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a.允许私营企业发展;b.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C.贸易:实行自由贸易
D.分配:按劳分配
④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⑤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的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背景:①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②苏联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
③“赶超”西方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高度集中的模式运作,且苏联缺乏民主传统。
④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品性的影响。
⑤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市场的弊端,这也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措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过程:①实施工业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苏联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②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28年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到1985年,除第三个五年计划因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被迫中断外,苏联完整执行了10个五年计划。(1928-1932-1937)
③农业集体化(1927-1933-1937):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但其中出现的强迫命令现象,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和后果。
④1936年颁布苏联新宪法,标志形成。
(4)成就:①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②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5)特点:①经济: A.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公有制
B.经济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C.经济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发展。
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
(6)评价:
①积极:A.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B.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消极:A.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
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后来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知识拓展】
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时间 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 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
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形势十分险恶。 经济、政治危机严峻(直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水平—根本)。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品 禁止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谢的工资制
评价 是军事性的非常措施。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辩证认识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
历史功绩: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模式弊端: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官僚主义盛行,造成各级官僚唯上是从,党脱离群众,失去了活力。经济上排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企业没有主动性,失去了活力,导致高投入、低效率。
3、十月革命的特点
(1)革命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2)革命道路: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3)革命阶段: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4、列宁和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比较
(1)列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斯大林单纯利用行政手段,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提高,影响了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5、俄国与苏联
⑴俄国:即俄罗斯(Russian)的简称。1917年二月革命之前,称俄罗斯帝国或沙皇俄国(简称“沙俄”);二月革命后,成立俄罗斯共和国;十月革命后,成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缩写:俄文PCфCP,英文RSFSR),简称“苏俄”。
⑵苏联:1922年12月,由俄罗斯、南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4个加盟共和国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缩写:俄文CCCP,英文USSR),简称“苏联”。 后来,加盟共和国增加到15个。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国称俄罗斯联邦(英文缩写TRF)。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