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导 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导 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2019)

资源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阶段特征】
1945---1991是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91---至今 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
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历史的潮流,全球化、多极化、多样化、信息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以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和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为主要线索。
政治: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战后至1991年两极格局,美苏冷战,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发展冲击两极格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和解体。
经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资本主义经济格局上由美国霸主到三足鼎立;经济思想上由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
思想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成为主流。
【知识梳理】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产生(20世纪四五十年代)
1、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背景: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
(2)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3)战后,西欧日本普遍衰落,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4)美国战后欲称霸世界,将苏联视为最大障碍。 苏联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矛盾尖锐。
(5)根本原因: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3、序幕与开始: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拉开序幕。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4、表现
美国 苏联
政治上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9 月,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 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事上 1949年成立“北约”,1955 年,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 1955年成立“华约”
地缘政治 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1949年德国分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5、影响: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1)、形成标志:1955年华约成立。
(2)、特点: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体现了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③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④总体冷战,局部热战。朝鲜战争(1950—1953);越南战争(1961—1973)
二、冷战的发展(50年代中期以后)
1.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
(1)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战略优势在美国。
(2)史实: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年)和柏林墙的修建(1961年);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2、第二阶段(60年代中---70年代末)
(1)特点:苏攻美守
(2)史实:① 美国结束越南战争(1961—1973)②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3、第三阶段(80年代)
对抗:美国实施军备竞赛,实行“星球大战计划”,拖跨苏联
缓和:1985后,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对话机制。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③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中苏关系正常化。
三、多极化力量的发展
1、时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
2、表现: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①西欧: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成立,西欧崛起。 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已主义。 ②表现:东欧反对苏联控制;中苏关系的破裂。
中国的崛起 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
第三世界的兴起 (注意两个标志) ①万隆会议:1955年,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②不结盟运动: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标志其兴起(中国不是其成员国)
(1)二战后欧洲联合的原因与过程
原因:①欧洲联合思想由来已久。
②战后,欧洲各国实力削弱,国际地位下降,需要重振欧洲。
③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④法德和解铺平道路。
⑤两极格局下应对美、苏的威胁。
⑥马歇尔计划的推动。
⑦凯恩斯主义盛行提供基础。
过程:①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2)、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
①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国家指导;
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
③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
④冷战加剧,美国的扶植;
⑤战后日本一系列民主改革;⑥经济非军事化。
3、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4、原因: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根源于经济格局多极化。(美苏的相对衰落和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的经济“起飞”和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中国的和平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四、两极格局的瓦解
1、时间:1989--1991年
2、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③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影响
多极化趋势加强,当前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
4、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影响
(1)消极
①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②政治上,使战后的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国际关系严重恶化。
③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
④军事上,美苏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局势长期动荡。
(2)积极
①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促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④美苏双方争夺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拓展】
1: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
(1)杜鲁门主义内容: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2)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3)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它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及区别
(1)实质:它们都是二战后美国意图建立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手段。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马歇尔计划的意义?
(1)对西欧:促进西欧经济快速恢复发展,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2)对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稳定资本主义政治局势;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3)对世界格局:加剧美苏对峙的冷战格局。
4、中苏关系破裂原因:
①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之间的政治分歧逐渐加大。
②1957年莫斯科会议以后,苏共领导人大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路线。
③1958年4-7月间,苏联向中国政府先后提出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
④1959年9月,中印边境冲突爆发,苏共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
5、美苏冷战的特点:
(1)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2)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多发生在两大阵营的地理边缘地带。
(3)美苏两国都竭力避免直接冲突(代理人战争)
(4)两极格局实力并不对称,美国集团要比苏联阵营强大
6、近现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大国的兴衰
(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垄断商业贸易,西、葡的崛起主导了世界市场并成为世界大国。
(2).17—18世纪,荷、英、法殖民扩张与商业竞争。17世纪荷兰的崛起,终止于英帝国的崛起;18世纪中期英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18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确立了全球经济霸权。
(3).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美、德崛起,英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但英国仍为世界经济霸主。
(4).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衰落,美国崛起并掌握世界经济霸权;苏联的影响力增强,美苏成为战后的世界超级大国。
(5).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西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但美苏仍为世界大国。
(6).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全球化趋势加强,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