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总特征】二战后美国全力支取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种种和平努力无效的情况下,经过三年多的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政治上:①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民族矛盾到阶级矛盾),中国面临两种前途命运的斗争。②国共关系由合作到再对抗,两党斗争由政治斗争为主发展到军事斗争为主,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③中共的工作重心逐渐从乡村转移到城市。2.经济上:①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民族工业陷入绝境。②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蓬勃发展。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思想由革命思想逐渐转变为经济建设、政权建设、政党建设,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4.对外关系:①两极格局和冷战的国际背景深刻影响中国的国内局势,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②美国在中国的地位突出,国民党集团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③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中国人民由此赢得了民族独立;④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极大提高。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一)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国际形势1、国内形势:(1)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2)存在两种建国方针:中共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建立一个新民主义国家;国民党坚持内战与独裁方针2、国际形势:(1) 二战后,西欧普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政策。(2)二战后,美国对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二)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去重庆,国共双方进行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进一步确认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和平做了积极努力,但国民党执意破坏政协决议,加紧内战部署,全面内战一触即发。人民解放战争(一)战争的进程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2、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①方针: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②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重点进攻山东(孟良崮战役)和陕北解放区(青化战役、沙家店战役);战略反攻阶段(1947 年 6 月—1948 年秋):共产党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①揭开序幕:1947年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拉开了反攻的序幕。②意义: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即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意义: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5.北平和谈(1)背景:①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军事力量全线崩溃。②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2)谈判: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3)结果: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6.渡江战役(1)经过: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迅速突破长江防线。(2)结果: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原因:①国民党: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②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组织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②国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③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国民党政权的危机政治危机:1、1946年召开“国民大会”,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2、爱国民主运动迅速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3、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评价: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难逃最终崩溃的命运。经济危机: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原因: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对中国进行大量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滥发纸币通货不断膨胀。财政危机:法币崩溃,国民政府于1948年发行金圆券,后又发行银圆券,均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建设(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1.召开:1949年春,河北平山西柏坡。2.内容:①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②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③提出了“两个务必”,提醒中国共产党全党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二)政权建设——行政区的建立1、概况:先后在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地区建立。行政区设军事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2、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内容:1947年夏,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其田2.意义:意义: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人民参军支援前线,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四)理论探索: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1、内容: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2、意义: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五)发行人民币华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知识拓展】一、国共两党关系的特征及影响因素1.特征: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2.影响因素(1)两党的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2)社会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3)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二、归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巩固了红色政权。2.全面抗战时期: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团结了地主中的开明分子,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3.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在进行土地改革时,中国共产党执行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三、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清末民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近代民族主义与传统的民族主义相杂糅,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的斗争相交织,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这一时期推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第二阶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在反帝与反封建的同时,人们开始从思想认识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是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和政治变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于是,从文化上人手,谋求文化上的解决。此外,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相结合,如新文化运动,反思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第三阶段,“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聚集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四、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1)政权更迭频繁,具有不稳定性。在短短的38年间,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京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三个阶段。(2)政治体制复杂多变,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等政体。(3)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除个别短暂时期外,长期实行专制独裁。五、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历史时期 阶段特点 主要著作 主要内容国民革命时期 发端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井冈山时期 形成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延安时期 成熟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行了完整阐述,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解放战争时期 丰富 七届二中全会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1、先天不足:外力的作用下产生,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以东南沿海为主;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1)推动因素:①列强的经济侵略,客观上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⑤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2)阻碍因素: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统治对民族工业的重重压迫和束缚。②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③重农抑商等传统思想的束缚。④民族工业自身存在局限性:【概念解析】第二条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条战线。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有力配合了解放军战场上的军事斗争,对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统制经济 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财政为服从战争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是一种高度专断集权的资本主义战时经济模式。统制经济的全面实行,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确立的表现。影响:①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②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③导致官僚资本膨胀,借此控制经济命脉;④民族资本日益萎缩。3、左倾、右倾/左派/右派左倾: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左”倾冒险主义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右倾: 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如国民革命时期的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左派:通常主张积极改革,主张把旧的意识形态和制度革除,从而建立新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反对派一般自认为左派。右派:一般较为保守,主张稳妥、秩序、渐进、缓慢的改革方式,强调维护旧有传统,保皇党一般自认为右派。左派与右派都是相对而言,但通常都是用以描述两种完全相对的立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