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课表要求】: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原理及世界意义。【时空线索】:【基础知识梳理】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1.早期工人运动(1)背景:①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如:经济危机资)。②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改善,政治权利也极其有限。(2)目的: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维护自己的权益。(3)形式:从捣毁机器到争取政治权利的多种形式。(4)代表: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5)意义: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6)教训:相继失败,早期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2.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1)背景:早期工人运动的发展。(2)代表: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3)内容: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4)认识: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创立人:德国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2.条件: (1)思想条件: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辩证法、唯物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2)社会条件:工业革命后社会变化,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3)阶级条件: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从无产阶级身上看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力量(三大工人运动)。3.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内容:①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②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③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④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2)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诞生。4.发展(1)背景:1848年,欧洲普遍发生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指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同时,继续进行理论探索。(2)表现:①创立剩余价值学说:1867年,马克思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②创立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5.意义(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2)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理论意义、科学性。(3)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实践价值、实践性。(4)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政治影响、方向性。【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是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是否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否认识到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重要作用、是否认清无产阶级使命、是否认识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是否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1.“第一国际”(1)背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2)成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3)意义:①是第一个国际性工人组织 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2.巴黎公社(1)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的激化。(2)成立:1871年3月,法国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3)举措: ①机构建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②民主制度建设:人民有权监督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③经济制度建设: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日。(4)结果: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和普鲁士联合扼杀。(5)意义:①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③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经验:坚持暴力斗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教训:必须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领导革命;必须建立坚固的工农联盟,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6)特点:(1)爆发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必然结果)。(2)失败具有必然性(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生产力水平还未达到足以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3)革命措施具有不成熟性(运动非马克思主义直接指导,但又受其影响)。(4)政治斗争和暴力斗争。 (5)公社精神的革命性、永恒性。【知识链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背景: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1919 年,“五四运动后”中,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中心:北京与上海。 (3)阵地:《新青年》。(4)早期传播者:李大钊、陈独秀、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5)传播途径及过程:①在 1919 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②1920 年 3 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一批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③1920 年 5 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④1920 年 8 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5)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促进了思想解放;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加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