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探索时期1956-1976)【阶段特征】政治:“八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左”倾错误的发展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践踏,个人崇拜严重。经济:“八大”确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和主要任务;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60年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外交: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出现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的高潮,中苏关系恶化;20世纪70年代打开外交新局面,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迎来与西方大国建交高潮;1971年代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思想文化: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百花齐放(文艺),百家争鸣(学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基础知识】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1、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956 年)①背景:A.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B.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从思想上、理论上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准备。②内容:A.主要矛盾: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B.主要任务: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④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①提出: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②影响: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扩大化了。2、探索中的失误——“左”倾错误(1)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2)1958年,提出“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内容总路线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 强调“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评价: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②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③加上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和自然灾害等因素,1959至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3、国民经济的调整(1)内容: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②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③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激发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2)作用: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3)教训:遵循经济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尊重国情,实事求是。4、文化:“双百方针”①提出:1956 年 5 月,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②影响:“双百方针”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二、“文化大革命”(1966 年—1976 年)1、背景: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2.过程(了解即可)发动 1966年春夏,中央文革小组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夺权 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政变 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转机 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整顿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结束 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3.教训:(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3)健全民主和法制。(4)方针政策要符合国情。三、改革开放前取得的建设成就1、工业: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 (重点在西南、西北)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2、科技国防:“两弹一星”——成功爆炸了原子弹(1964年)、氢弹(1967年),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1970年)和人造卫星(1970年东方红一号)。3、教育事业:(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①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②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③培养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文革期间①文革期间,教育事业遭到破坏;②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4、精神面貌:涌现出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形成了时代精神。5、外交:(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两只拳头出击,争取中间地带背景:①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②中苏关系恶化③多极化趋势出现,欧洲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第三世界进行不结盟运动;成就:①出现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的高潮 ②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2)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背景:国际:①美苏两极格局受冲击,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②美国霸权衰落,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国内:①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②50年代末以来中苏关系恶化;③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需改善中美关系;成就: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地位;②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③打开外交新局面(打破之前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中国迎来又一次建交高潮(与西方大国建交),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④自1970年起,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知识拓展】1、归纳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与失误,并分析其原因。(1)成功的探索: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的完成、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国八大的召开、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等。(2)失误与错误:反右派扩大化;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等2、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经济建设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2)遵循客观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5)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毛泽东思想(1)形成过程阶段 时期 著作 标志发端 国民革民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形成 井冈山时期 《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成熟 延安时期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发展 新中国成立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毛泽东思想的确立:中共七大(1945年4月至6月)。【易错易混】1、社会性质和社会革命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2、外交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3、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4、文革注意区分文革与文革时期。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文革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