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模拟卷(六)(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苏州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模拟卷(六)(含答案)

资源简介

苏州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模拟卷(六)
总分: 100分 建议用时:120分钟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校学生会组织开展“我与经典文化”的主题活动,期待你的精彩表现!
【读经典 学文化】
1. 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8分)
自古以来,人们对青年时代充满着无限追忆,希jì 将这份纯真化作生命里的唯一、真实,书籍对于阅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一场场短暂或持续的青春之恋呢!世间万物皆似一首诗、一副画、一行文,成竹于胸,历历在目……
阅读如青春之恋,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收获,有几分zhí 着就会有几分希望。在现代文明历史进程中,【甲】永远是社会阅读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其本身就是一部朝气péng
勃、担当使命的大写之书。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年轻人不妨yì 气风发,与所爱之书来一场青春之恋,让品味书香成为一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民阅读中成就【乙】之中国。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①希(jì) ②(zhí) 着 ③朝气(péng) 勃 ④(yì) 气风发
(2)文中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修改。(2分)
① 应改为 ② 应改为
(3)请在文中【甲】【乙】两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句意完整,内容贴切。(2分)
【甲】 【乙】
2. 学校创建了“有朋自远方来”的公众号,但信息尚不完善,现面向全校学生征集信息,请你完善以下信息。(5分)
(1)下面是公众号的头像,请你解释选择该图为头像的理由。(2分)
(2)下面是公众号“国学经典”栏目的内容,请你阅读,并写一写自己的认识,补充“小编有话”栏目。(3分)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才华横溢,但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且生活上有失检点,喜欢赌博。他的好友 诗人张籍并不因为韩愈才名远播,就对他姑息迁就,张籍一再给韩愈写信,直言不讳地劝告,终于使韩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幡然悔悟。韩愈从此以后把张籍当作至交。
3. 请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诗句,使句子完整。(7分)
诗歌创作离不开作者的想象。想象让壮志灵动山水, “河流大野犹嫌束,(1) ”(《潼关》);想象让豪情连接宇宙,“(2) ,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其一)》];想象让陆游在雨夜梦回沙场,“(3) ,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但想象不是空想,而是在学思结合中得到启迪,展开翅膀,如《论语》所说:(4)“ , ”(《〈论语〉十二章》);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来丰富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切忌放纵懈怠 轻薄浮躁,正如诸葛亮告诫儿子那样,(5)“ , ”(《诫子书》)
【读经典 促成长】
(一)整本书阅读。(5分)
4. 中国古典小说善于塑造人物,很多经典人物形象都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但从节选的片段中读到的形象往往不及阅读整本书之后的全面。请仿照示例,说一说读了整本书后对孙悟空“新”的认识。(3分)
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给我的印象是调皮可爱
阅读《朝花夕拾》整本书后,我对鲁迅“新”的认识是正直倔强,热爱国家 我的理由是:他从“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中意识到中国人思想中的劣根性,毅然决定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拯救国人的思想
5. 有同学研读《朝花夕拾》发现,作为一本回忆性散文集,作者在书中变换着叙述视角,有当时的懵懵懂懂,也有成年以后的回顾审视,对同一件事情或人物,两个“鲁迅”的认知和理解是不一样的 请选择下列篇目中的任意一篇,参考示例,结合内容,谈谈鲁迅当时和后来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示例:读 《<二十四孝图>》 我发现鲁迅当时很害怕自己家境不好父亲把他埋了,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很反感 成年以后的鲁迅回想起来,通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的批判,揭示了那个时代儿童可怜 悲惨的处境
《琐记》 《五猖会》 《父亲的病》
【读经典·品人生】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5分)
江 村①
[唐]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②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③,微躯④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②堂上:一作“梁上”。③禄米:古代官吏的体给,这里指钱米。④微躯:微贱的身躯,是诗人的自谦之词。
6.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首联中“抱”字极富表现力,形象地描绘了一湾清流绕村而过的优美风光,和“一水护田将绿绕”中的“护”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B. 燕子“自去自来”,鸥鸟“相亲相近”,老妻可亲,稚子可爱,共同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图景。
C. “微躯此外更何求?”一句运用设问,与“问君何能尔?”中的问号用法相同,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使诗句更加富有深意。
D. 整首诗紧扣“幽”字,由总而分,由物到人,由人到己,可谓一字统摄全篇。
7. 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所流露的情感似是欣喜实含悲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诗歌具体阐述。(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5分)
济阴①之贾人②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③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乃济阴之巨室④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⑤而下,舟薄⑥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⑦救诸 ”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注释】①济阴:那名。②贾(gǔ)人:商人。③浮苴:水中浮草。④巨室:世家大族,也指富户。⑤吕梁:地名。⑥薄:迫近。这里指冲撞,触击。⑦盍:何不。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贾人急号曰 (2)予尔百金
(3)渡河而亡其舟 (4)栖于浮苴之上
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我乃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B. 我乃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C. 我乃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D. 我乃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2)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
11. 请为文中画双横线处人物的语言做一个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可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等方面考虑,至少选择两个方面作答)(2分)
“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12. 小苏同学说《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在“友人”感到惭愧后,还不理他是无礼的行为;小州同学说本文中的渔夫因个人利益而置济阴之贾人生死不顾,也不是君子所为。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只需评价其中一种说法)(3分)
【读经典 行传承】
(四)阅读下面的几则材料,完成题目。(10分)
【材料一】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中国文化因含有红色基因而具有独特魅力。传播红色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创作出符合融媒体传播规律的作品,是实现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和多元化传播的关键。红色文艺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革命先驱、英模人物生活战斗的场景,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开展文化想象,能够唤起受众栖居于无意识母体中的民族忧患意识,进而筑牢革命历史记忆。因此,欣赏红色文艺作品,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对红色历史的重温。
【材料二】红色经典为何能让年轻观众动情走心?首先,这与当代年轻人的文化消费观密不可分。就像“国湖”流行一样,当代年轻人对于社会、国家的认同感推动了红色文化再掀热潮。多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让“90后”“00后”成为红色文化的“新粉”。此外,年轻人进行文化消费的目的不再只是单纯娱乐,更看重艺术熏陶、精神满足和审美提升。用舞蹈、交响乐等艺术形式演绎红色经典,满足了年轻人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其次,以匠心打磨经典保证了作品较高的艺术水准。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3年演出400场,足迹遍布全国40余座城市,每一个舞蹈动作都经过仔细揣摩,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通过缜密的管理运营和舞台监督制度,确保“百场如一”的高品质演出,发挥了现象级剧目的文化引领作用。
近年来,以红色文化为内核进行再创作的艺术作品好戏连台,既叫好又叫座,也成就了新的文艺经典。不只演出、影视创作热衷“红”中取材,红色景点也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打卡圣地”。这说明,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只要坚守崇高的艺术理想,本着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对观众负责的敬业精神去詮释“经典”,就能找到令观众动情走心的密码。
【材料三】
你更倾向于通过哪种方式进行红色文化的学习?
【材料四】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必须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育人先育心,今天的青少年,思维活跃、眼界开阔,获取信息的方式、思考学习的习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才能不断增强红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演课本剧,能让孩子们在情景中更好地体会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担任讲解员,可以推动学生们深入了解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荡气回肠的人物事迹;重走红色足迹,有助于让青少年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充分考虑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学习习惯,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加强情感培育,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更好地以红色教育启智润心、培根铸魂,必能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获续红色血脉。
13.材料一中说“欣赏红色文艺作品,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对红色历史的重温”,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中“审美活动”“对红色历史的重温” 的理解。(2分)
14.根据材料二,补全年轻观众被红色经典打动的三重动因。(3分)
认同唤醒:年轻群体对(1)__________的强烈共鸣。(2)_________升级:艺术化演绎(如舞蹈、交响乐)匹配其审美与精神需求。品质认证:文艺工作者以(3)________态度打磨作品,保障“现象级”艺术水准。
15.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表达,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传播红色文化是实现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和多元化传播的关键。
B.当代年轻人进行文化消费,观看红色经典剧作,只是单纯为了娱乐。
C.只要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不断创作,就能找到令观众动情走心的密码。
D.只有抓住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才能让红色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6.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和生活实际,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为“传承红色基因”做些什么。(3分)
【读经典·润心灵】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0分)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
李娟
① 摩托车实在是个好东西,因为它比我们强大。在这片荒茫茫的大地上,它轻易地就能把我们带向双脚无力抵及的地方。
② 我们走的路是戈壁滩上的土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一条细而微弱的路的痕迹,颠簸起伏。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
③ 眼前世界通达无碍。在我们的视野里,有三股旋风。正前方的那一股,高达二三十米,左右倾斜摇晃着,柱子一般抵在天地之间。左边有两股,位于一公里外一片雪白的、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方,因此,那两股风柱也是雪白的。而天空那么蓝…这是五月的晚春,但在冬季长达半年的北方大陆,这样的时节不过只是初春而已。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脚边的大地粗糙而黯淡。但在远方一直到天边的地方,已经很有青色原野的情景了。大地上雪白的盐碱滩左一个右一个,连绵不断地分布着,草色就团团簇簇围拥着它们,白白绿绿,斑斓而开阔。
④(A)中途休息的时候,对着车上的观后镜看了一眼,吓了一大跳--发现自己少了两颗门牙!再定晴一看,原来是门牙变成黑色的了……全是给风吹的,沾满了泥土,嘴唇也黑乎乎的,僵硬干裂。这样的季节正是沙尘肆掠的时候。我叔叔头盔的挡风镜上也蒙了厚厚的一层灰土,我用手心帮他擦了擦,谁知越擦越脏。只好改用衣袖擦。
⑤ 风呼啸着鼓荡在天地间,我头发蓬乱,面部肌肉僵硬。(B)那风大得呀——后来我不小心在这样的风里失手掉了五块钱,跟在钱后面一路狂追了几百米都没能追上。幸亏最后被一丛芨芨草挂住了。
⑥ 我掏钱是因为买汽油,买汽油是因为我们的油又不够了,油不够是因为油箱漏了…我叔仍旧乐呵呵的,根本不为由于自己的疏忽连累了我而有所愧疚。他只是笑眯眯地告诉我还有一次更惨,爆了胎,他在戈壁滩上推了整整九个钟头的车……
⑦ 这四野空空茫茫的,视野里连棵树都没有,到哪儿找汽油去?
⑧ 然而我们的运气也未免太好了。平时走这条路,鬼影子也见不着一个。可这次车一坏,不到一会儿,视野尽头就有另一辆摩托车挟着滚滚尘土过来了。近了,是一个小伙子,他很爽快地去拧自己的油箱盖子,我连忙找接油的容器。翻半天只翻出一只酸奶瓶子。于是这两个男人把那台摩托车翻倒,我小心翼翼地持着这个过于小巧纤细的瓶子对准油箱流出的那股清流。一连接了五六瓶后,也不好意思要了。为了表示感谢,我想给他点钱,于是……
⑨ 他们两个站在风中,看着我追着那张纸币越跑越远。像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⑩后来当我把钱给他时,他反倒向我们道谢不迭,对我们感激得没办法。
加了油,我们继续在戈壁滩上渺小地奔驰,天色渐渐暗了。土路也变得若隐若现,渐渐地发现不是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迷路了。
在大地西方,有静穆的马群在斜阳下拖着长长的影子缓缓移动,一个牧马的少年垂着长长的鞭子,长久地往我们这边看。我建议向这个孩子问一下路,而我叔叔想要再走几公里,走出这片红色的戈壁滩,走到前方的高处看看地形。
大地上空旷无碍,但黄昏真的来临了。那五六小瓶汽油烧到现在,不知还能折腾多久。
我们在戈壁滩上停下来,脚下是扎着稀疏干草的板结地面。我弯腰从脚边土壳中抠出一枚小石子,擦干净后发现那是一块淡黄色渗着微红血丝的透明玛瑙。再四下一看,脚下像这样的漂亮石子比比皆是,一枚一枚紧紧嵌在坚硬的大地上。我乱七八糟拾了一大把,揣进口袋。这时,抬起头来,看到远远的地方有烟尘腾起。
我们连忙向那追去,渐渐地才看清,居然是一辆卡车--还是车头凸出一大块的那种浅蓝色的“老解放”…好像我们迷了路后,就回到了过去年代似的。
近了才看清这辆车实在是破得可以,咣光当当地在大地上晃荡着前行,随时都可能散架的光景。肯定是一辆黑车了,一辈子只能行进在这样的“黑路”上。它从很久以前就藏匿到如今,像是为世界小心地保存了一样逝去的东西……
司机察觉到有人在后面追,就停了下来,静止在远处的大地上。他建议我们跟在他的车后面走,可是他所去的地方同我们要去的不在一块,于是我们仔细地问过路后,就道谢分别了。
那司机再三告诚我们不能走西边的岔路,一遇到岔路就千万记得往左拐,一直往左拐怎么着就会到达乌河的。
这个司机真是好人啊,就像他的古董车一样实在。他还取了根管子出来,往我们的油箱里又给灌了些油,最后还送给我们半瓶水。接下来我们告别,朝着两个方向,彼此在大地上渐渐走远了。
我两只手轮换着插在外套口袋里取暖,一只手紧紧地捆着叔叔的肩膀。他越开越快,风越来越猛。我却在想:从此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 (有删改)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2分) (  )
A.摩托车小伙和卡车司机先后赠油给二人,体现出戈壁滩上人们的善良。
B.文章描写戈壁滩的所见之景,表现出戈壁滩环境恶劣、毫无生机的特点。
C.作者用轻松的笔调表现出穿行戈壁滩的艰难,体现出她的乐观阔达之情。
D.这篇散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文字清新脱俗,感情自然流淌。
18.本文语言诙谐幽默,请从文中A、B画线语句中选择一处进行赏析。(2分)
19.作者在第 段特意描绘玛瑙,结尾又提到“从此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有意提及玛瑙的用意。(3分)
20.文章标题中“春天的荒野”这一短语,矛盾又具有诗意。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春天的荒野”的深刻含义。(3分)
[链接材料]李娟的散文是典型的非虚构文本,“形成了一种兼有真实和诗意的特性”,她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荒野,其笔下荒野中自然与人具有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形成了李娟独特的“自然+人=荒野”的书写模式。
[读经典·悟初心]
21.作文。(40分)
史铁生的母亲把爱藏在“悄悄”里,《散步》一文中的奶奶把爱藏在“小路”里,冰心的母亲把爱藏在无声的“荫蔽”里,万物皆有自己的言语,岁月的暖漫过每一缕光阴,爱的痕迹深藏其中。
请以“藏在________里的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补全题目;②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 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 卷面整洁,字迹清楚,抒发真情实感。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