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模拟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苏州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模拟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苏州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模拟卷(4)
总分:130分 建议用时:150分钟
第一部分(22分)
1. 小宇在学校开展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中,为学校公众号撰写了下面的通讯初稿。请你阅读后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8分)
访革命烈士纪念馆,传先烈红色基因
【甲】在苍松掩映、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广场,同学们一丝不苟地聆听先烈们的事迹,感受真(zhì)的爱国情,敬献表达感恩的鲜花,沉痛(dào)念为国捐躯的烈士和所有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革命先辈们,并无动于衷,集体宣誓:“不忘国耻,勇担使命;勤奋好学,知行合一;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
【乙】先烈们有着为信仰、为正义而牺牲的炽热情怀,传承红色基因的我们是否也应见义勇为?参观蔡永祥烈士事迹陈列馆的活动,引发了我们对“青少年是否应见义勇为”的思考。经过激烈争论,同学们基本达成共识:青少年传承见义勇为这一传统美德的同时,更应学会因地制宜,用最适合学生的方式发挥自己的作用。
【丙】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校八年级共381位师生在远离喧嚣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参加了主题为“访革命烈士纪念馆,传先烈红色基因”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①真(zhì) ②(dào) 念 ③炽 热 ④喧嚣
(2)初稿中,画线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庄严肃穆 B. 一丝不苟 C. 无动于衷 D. 因地制宜
(3)按照新闻消息写作的一般要求,初稿中【甲】【乙】【丙】三段应调整顺序。下列排序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 甲—乙—丙 B. 丙—乙—甲 C. 丙—甲—乙 D. 乙—甲—丙
2. 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在古代,“智”通常与“知”同用,即知识、智慧、谋略、见识等,真正对“智”做出明确阐释的是孟子,他在《孟子 公孙丑上》中提出,“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智”是王维“独绝千古”的“① , ”(《使至塞上》)中对“直、圆”二字极其精妙的锤炼;是曹操“② , ”(《龟虽寿》)中以衰老的骏马自喻,用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意志谱写人生华美乐章的壮思;是崔颢“③ ? ”中情景交融,借眼前江景抒思乡之情的精妙;是吴均“④ ,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淡泊处世原则。
3. 鲁迅说,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八年级开展“人无信不立”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6分)
(1)【“诚信”解说】右图是活动宣传图片,请你为其配一段解说词。(3分)
(2)【“诚信”有我】小鹏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请你结合本次活动的收获对其进行劝说。(3分)
第二部分(48分)
(一)名著阅读(7分)
4.《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名著内容任选一点谈谈你的看法。(3分)
5. 费正清说:“《红星照耀中国》的非凡之处在于,它首次记录了毛泽东和其他共产党人的生平故事,以及这场鲜为人知的革命。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极具预见性的。”结合内容说说此书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怎样“极具预见性”的。(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题目。
【甲】
杭人游湖,已出西归①,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②,列俟
③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④近岸,断桥石磴始凉, 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⑤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 同坐。韵友来,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有删改)
【乙】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唐]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⑥,晚动归桡出道场⑦。卢橘子⑧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⑨宫在海中央。
【注】①巳出酉归:已、酉,均为旧时计时法,分别相当于现在的9—11点和17—19点。②擎燎:举火把。③俟:等待。④舣舟:把船停靠在岸边。⑤靧(huì)面:洗脸。⑥松岛:孤山。莲花寺:孤山寺。⑦桡(ráo):船桨。道场:佛殿。⑧卢橘子:枇杷的果实。⑨蓬莱:传说海上有仙山,名蓬莱;孤山寺中亦有蓬莱阁。
6. 根据提示,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止见篙击篙 【课内迁移法】止增笑耳(《狼》) (1)
岸上人亦逐队赶门 【成语关联法】逐字逐句 (2)
吾辈始舣舟近岸 【语境分析法】下一句为“断桥石磴始凉” (3)
船上人怖以关门 【查阅词典法】①惊惶,害怕;②恐吓;③恐怖。 (4) (填序号)
新考法 7. 甲文中有两处“ ”,根据上下文,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其上,呼客纵饮。……吾辈往通声气,拉 同坐。
A. 席 余 B. 徒 余 C. 席 与 D. 徒 与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一人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2)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
9. 下面关于乙诗内容和相关诗歌知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首联中以“柳湖” “松岛”代西湖、孤山,凸显出景物的特征,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
B. 颔联中的“重”“凉”二字,写出了枇杷硕果累累、雨后天气宜人,诗情画意间透露着诗人的满心喜悦。
C. 尾联回到“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的题旨,而“蓬莱宫在海中央”则表达了诗人对蓬莱仙境的无限憧憬。
D.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第二、四、六、八句, 通押一个ang韵。
10. 甲文中出现的游湖者大约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避月如仇者” “浅斟低唱、匿影树下者” 和“纵舟酣睡、尽享月色者”。倘若苏轼和白居易也在“七月半”那天游湖,你认为他们可能是哪一类游湖者?请任选一人,根据《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或乙诗内容,简述你的理由。(3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题目。(9分)
【材料一】
东方浮雕工艺融入彩妆产品,敦煌壁画元素作为印花出现在运动鞋上,某奶糖开发出了潮流香水……这些过去与现代时尚难以搭上边的元素,成为新潮流。
国潮不仅是消费潮流,也是一种价值观、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国潮的兴起,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中国美学广为传播的契机。“国潮成为一种席卷年轻人的流行浪潮,它必然引领了生活风尚。”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说,“有些所谓的国潮产品可能更迭很快,但这没关系,因为国潮产品也是商品,商品是可以被替代的。”在她看来,国潮文化作为年轻人文化认同的一部分,一旦产生就不会因某些品牌被淘汰而轻易消逝。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国潮是将大家能够识别出来的中国元素融入商品或服务之中,以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这里,没有“中国元素”不为“国”,没有一定规模消费者的认同和消费不成“潮”。
国潮文化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民的民族自信心空前提高。第二,我国企业经过几十年摸爬滚打,迈过了产品或服务参差不齐、优劣难分的阶段。第三,国潮是在新一代消费者中流行的,而新一代消费者成长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产品质量快速提升的年代,他们对市场上产品的信任度较高。第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及中国企业的无理打压, 一方面迫使中国企业加强内部销售,另一方面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两个方面力量的交织,催生出“国潮”。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不同年代的消费需求关注点
【材料四】
有一些老字号认为做国潮做创新,换一个包装就能成为爆品,殊不知其产品的核心已不能满足当下消费者的喜好。而且这些企业的所谓“国潮”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其产品包装图案大多为舞狮、祥云、白鹤、扇子等。有些企业做国潮,只是急匆匆地打出国潮的标签进行售卖。更有甚者,他们直接在其产品包装上添几个繁体字就声称国潮新品。
老字号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它的独特技艺和产品,单纯给产品换件“潮服”,或许能在一时间赢得关注与流量,但难以让老字号持续赢得市场。老字号要“守正创新”,“守”的是本质,老字号的本质还是其产品,需要适应当下消费者的需求和追求。“正”就是文化的传承。“创新”则是要在内容元素、呈现形式、销售渠道上有所突破。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1.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国潮不仅是消费潮流,也是一种价值观、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因此国潮产品不可替代。
B. 新一代消费者成长在经济迅速发展、产品质量快速提升的年代,对产品信任度较高。
C. “90后” “00后”最看重品质,较关注外观颜色、科技创新和情感价值,与“70后” “80后”差异大。
D. 仅仅给产品换件“潮服”,简单堆砌“中国风”元素,难以让老字号持续赢得市场。
12. 有人说,作为一种“潮”,“国潮”文化可能来得快去得也快。你赞同吗?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3分)
13. 某老字号月饼厂家计划推进国潮品牌建设。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其中不合适的一项是(3分) ( )
A. 邀请中学生设计月饼礼盒外包装,融入校园生活手绘元素与《山海经》神兽纹样。
B. 与热门国漫《长安三万里》联名推出“诗月礼盒”,每块月饼对应一位唐代诗人形象,附赠诗词立体书签。
C. 在传统月饼包装上增加祥云、盘龙烫金图案,产品说明全部改用繁体字印刷。
D. 开设“中秋记忆”线上互动平台,征集消费者与老字号月饼的故事,优秀作品刻在定制月饼模具上。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6分)
魔 笛
翌 平
①朗风站在考场中间,周围坐满了老师。他操着笛子向大家鞠了个躬,不等口令就开始吹起来。朗风是个不太守规矩的孩子,在梁老师家里,他也总是操起笛子就吹。
②朗风吹的是《乌苏里船歌》,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这曲子很甜,第一次听梁老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开心的心情。
③吹着吹着,朗风忽然就停下来,怯生生地问:“老师,还没让我吹吧?”
④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刚才看这小孩冲进考场,大家就想笑,他太有个性了,棉袄上系了条红围巾,头发跟鸟窝一样。可大家都不敢笑,这孩子一定是自己大老远来的,别一笑把孩子笑毛了。
⑤“你接着吹吧,孩子,”大个子老师说,“还有什么曲子?”
⑥“我想吹一下我老师的一部作品,《森林舞曲》。”朗风说。他操起笛子演奏起来。这是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朗风用花舌和颤音不断模仿着各种鸟的声音,从一只小雏燕欢蹦乱跳,到一群乌鸦用翅膀扑打着落叶,再后来是一群大雁从蓝天上飞过。梁老师写的这段曲子,明快而顺畅。朗风想起梁老师带他去听林中漂亮的雉鸡叽叽咕咕地叫,告诉他这嗓音非常自然,是凭着本能随心发出来的,然后用笛音来解释它的发音技巧。
⑦第二乐章叫作《年儿》,这一段旋律太欢快了,连朗风家的黄狗听到都会摇晃尾巴。朗风想起,他这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听到梁老师的笛声,不由入神地痴呆着,然后用口哨把刚才的曲子吹了出来,梁老师吃惊地看着他,嘴里更快更拐弯地又吹出一段,朗风又用口哨把这段吹了出来。后来,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爸爸不明白梁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他坚信梁老师是真正的艺术家。长笛是有魔力的乐器,气息的着落点会构成不同的音色,但开始时他总是拿不准,有点想放弃了,可梁老师不厌其烦地示范、鼓励的眼神,让他终究没有放下长笛。
⑧第三乐章《农忙》,那是梁老师在雪夜里点着油灯写的,在夏天看着河畔开满的野花写的。朗风想起春耕的时候,刚下放到农场的梁老师学开拖拉机,但他开的那辆车总是歪歪扭扭,不能犁出笔直的麦道。大家都在笑。休息时,梁老师吹响这根银笛,笛声悠扬,像从很古远的时候传过来的,也像一阵阵夏日里的微风。梁老师教给他,学音乐要听,当音符被演奏者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
⑨第四乐章是《无言曲》,朗风记得梁老师说,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一首《无言曲》,那是奏给自己听的。梁老师独自一人时,会对着山峰和森林吹奏,笛声平静、清澈,梁老师告诉朗风,就像落叶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样,有时候最简单的声音能吹出最丰富的心灵。
⑩朗风的笛声飞扬着,自由地变化,就像梁老师那样,他用笛子感觉自己内在的心思,感觉那些扑面而来的隐在情感。在他的演奏中,《无言曲》越来越远离当初他记录下来的样子,更像是随风而逝的记忆。一会儿,山林呼啸,那尘封的年代,从卡车上下来的那么多戴眼镜的人,梁老师瘦小单薄的身板,脖子上红色的围巾。一会儿,山谷里飘来春天的气息,梁老师给他重新起的名字,晴朗的朗,像风一样自由自在。一会儿,山风浩荡,他想起梁老师和他一起重奏这段音乐,彼此的呼应像一问一答,也像相互的问候。一会儿,山间大雪弥漫,梁老师没能挺过漫长的严冬,草场边的河滩上,大家为他建了个“家”,这是他的遗愿,他希望留在这里,每年听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的声音。从此,朗风经常来这里,他为梁老师吹笛子,再也没有人指点他,但站在这里,他觉得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老师们沉默着,大个子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拿过朗风的笛子,仔细地端详着,然后递给其他老师,他们传看着。最后笛子被小心地送回到朗风手里:“是把好笛子,孩子。它原来的主人这里很多人都认识,他是个很好的笛师。”
朗风的眼睛有点红,低下头,他想起梁老师生前不止一次对他说的话: “有一天,你会站在音乐学院的乐台上的。” (有删改)
14. 朗风在演奏《森林舞曲》时回忆了一些往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3分)
《森林舞曲》里的回忆
第一乐章《夏末林中》 梁老师① ,朗风学习吹笛技巧。
第二乐章《年儿》 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因为朗风② 。
第三乐章《农忙》 梁老师在农忙休息时吹笛子,朗风用心学习听声音。
第四乐章《无言曲》 梁老师初到大山,身板单薄,脖子上围着红围巾。
梁老师去世后,朗风③ 。
15. 考场中的老师们为什么刚开始“想笑”又“不敢笑”,后来“一下子都笑了”?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16. 小说描述朗风在考场吹奏乐曲的同时,用大量篇幅写了他对梁老师的回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分)
17. 阅读第⑧段“当音符被演奏者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8.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也有一位恩师曾给予你力量和鼓舞,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阐述。(3分)
第三部分(60分)
19. 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60分)
妈妈:“我朋友的女儿通过钢琴八级了,我们家孩子还弹不成调。”
爸爸:“我同事的儿子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我们家孩子的作文总写不好。”
孩子:“我参加航模比赛,不也在市里获奖了吗?”
爸爸:“你就知道顶嘴,这次英语成绩你又不如同桌!”
孩子:“我的数学成绩比他好呀!”
说完,孩子低下头,默默地在心里说:我只想好好做自己。
(1)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2)请以“好好做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任选一题写作,字迹工整,书写规范;②结合生活经历,抒发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少于500字。
17.这句话是说单个的音符是没有生命的,但演奏者如果用心去演奏,音符组合成声音后便有了灵动的生命,聆听者也需要用心聆听才能听懂。(1分)更深层的含义是梁老师用真心与乡亲们相处,用真情热爱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才演奏出这么美妙动人的乐章,用心谁释了艺术的本真。(2分)
18.示例:我感激我的小学班主任陈老师。记得刚人学时,因为我缺乏信心,在课堂上就算是知道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也总是犹犹豫豫,不敢举手。陈老师也许察觉到了,向我投来了鼓励的目光,仿佛在对我说:“别害怕,试一试,就算是答错了也没关系。“他那鼓励的眼神给予了我信心和勇气。从那以后,每次上课我都踊跃举手发言。(3分)
19.略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