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鹿柴》课件+ 教案 +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鹿柴》课件+ 教案 +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


本课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精读课文

课堂总结

课堂评价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了解诗人王维及《鹿柴》的创作背景,感受唐诗的凝练与意境之美,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
正确认读 “柴、返、苔” 等生字,掌握多音字 “柴(zhài)” 的读音与用法;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积累 “空山、深林、青苔” 等词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生动。
结合注释与文本,梳理古诗描绘的画面与内容,理解 “以动衬静” 的表达逻辑;通过联想与想象,分析诗句之间的联系,提升逻辑推理与形象思维能力。
品读诗句,想象空山深林的幽静景色,感受夕阳余晖映照青苔的视觉之美;体会 “以动衬静” 手法的表达效果,激发对自然之美与诗歌艺术的审美感知力。
激趣导入
天门山
鹿 柴
西 湖
大自然的风景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
zhài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我会读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鹿 柴
[唐]王 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
/
/
zhài
解诗题
鹿柴,在今陕西蓝田,王维曾在这里隐居。柴,同“寨”,栅栏,这里读zhài。
如何理解题目“鹿柴”
创作背景: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解诗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意: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见喧哗的人语声响。
只,只是。
为什么看不见人,却能听见人说话?
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空山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这两句诗,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我会感受到幽静和安逸。我想象到了一片寂静的山林中,一个人也没有,偶尔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解诗意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傍晚的阳光。
诗意:傍晚的阳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读了后两句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我想象到了夕阳照进深林里,又映照在青苔上。
带着你的感受,再次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鹿柴》描绘了鹿柴附近山深林密的幽静景色,渲染出一种清冷空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以及人与景的和谐。
主旨概括
结构梳理
鹿柴
不见人
人语响
返景
照青苔
以动衬静
宁静美好
空寂幽暗
听觉
视觉
随堂练习
,复照青苔上。
返景入深林
一、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运用了( )手法,用“人语响”表现山中的幽静。
A.夸张 B.反衬 C.拟人
B
二、选择。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第一课时《鹿柴》教案
一、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诗人王维及《鹿柴》的创作背景,感受唐诗的凝练与意境之美,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
语言运用:正确认读 “柴、返、苔” 等生字,掌握多音字 “柴(zhài)” 的读音与用法;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积累 “空山、深林、青苔” 等词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生动。
思维能力:结合注释与文本,梳理古诗描绘的画面与内容,理解 “以动衬静” 的表达逻辑;通过联想与想象,分析诗句之间的联系,提升逻辑推理与形象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品读诗句,想象空山深林的幽静景色,感受夕阳余晖映照青苔的视觉之美;体会 “以动衬静” 手法的表达效果,激发对自然之美与诗歌艺术的审美感知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含义,掌握生字词。
难点:体会 “以动衬静” 的表达手法,感受诗歌营造的幽静意境。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古诗配图、诗人简介、生字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5 分钟)
谈话导入:大自然的风景美如画,天门山的雄奇、西湖的秀丽都让人沉醉。今天我们要走进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另一处美景 —— 鹿柴,感受山林的独特韵味。
板书课题,指导朗读 “鹿柴(lù zhài)”,强调 “柴” 的读音与含义(同 “寨”,栅栏)。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5 分钟)
介绍诗人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世称王右丞,山水诗成就突出,与孟浩然并称 “王孟”。
讲解创作背景:鹿柴是王维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鹿柴》是《辋川集》中的第五首诗,记录了诗人隐居期间所见的山林景色。
(三)初读古诗,扫清障碍(10 分钟)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生字词。
生字教学:重点指导 “返(fǎn)”“苔(tái)” 的读音与书写,强调 “柴(zhài)” 的多音字用法(另读 chái,如 “柴火”)。
范读正音:教师范读古诗,标注停顿(空山 / 不见人,但闻 / 人语响。返景 / 入深林,复照 / 青苔上),学生跟读、齐读。
(四)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5 分钟)
逐句解析:
提问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中空空荡荡,为何看不见人却能听到人语?引导学生体会山林的幽静。
解析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返景” 指傍晚的阳光,引导学生想象夕阳射入深林、映照青苔的画面。
整体感悟:学生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山林的幽静氛围。
(五)赏析手法,体会意境(7 分钟)
提问:诗歌明明写 “幽静”,却提到 “人语响”,这是什么写法?
明确 “以动衬静” 的手法:用 “人语响” 反衬山林的寂静,用夕阳余晖的 “动” 衬托深林的 “静”。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内心的宁静,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六)课堂总结与背诵(3 分钟)
总结: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鹿柴的幽静景色,用 “以动衬静” 的手法营造出清冷空寂的意境。
背诵:学生闭眼想象画面,齐背、指名背古诗。
五、板书设计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静)
但闻→人语响(动)—— 以动衬静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静)意境:幽静、宁静、和谐《鹿寨》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ù zhài fǎn jǐng qīng tái kōng shān
( ) ( ) ( ) ( )
答案:鹿柴 返景 青苔 空山
二、选择下列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填序号
柴:①chái ②zhài
1.鹿柴( ) 2. 柴火( )
答案:1.② 2.①
三、下列诗句中,运用 “以动衬静” 手法的是( )
A.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B.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答案:A
四、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但闻人语响(但: )
复照青苔上(复: )
答案:1. 只,只是 2. 又,再次
五、简答题
《鹿柴》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诗歌描绘了鹿柴附近山深林密,傍晚时分空寂幽静的画面,夕阳余晖射入深林,映照在青苔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人与景和谐共生的美好感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