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十一月)语文学情调查问卷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6分)1.(2分)D2.(2分)D3.(2分)C4.(1)(2分)C(2)(3分)鉴略(1分)性格特点:父亲是一个刻板、严厉,不懂得理解和尊重儿童天性的封建家长。(1分)对“我"的影响:这件事让“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瞬间被浇灭,留下了心理阴影。它深刻揭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活泼天性的压制和摧残。/凸显了旧式家庭中家长对儿童心理的隔膜和对儿童的伤害。(1分)5.(5分)(每空1分)(1)秋风萧瑟(2)落花时节又逢君(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学而不思则罔(每空1分,多字、少字、错别字不得分)二、古诗文阅读(14分)(一)古诗词鉴赏(2分)6.(2分)B(二)文言文阅读(12分)7.(2分)D8.(4分)(1)(2分)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未若”“因”各0.5分,句意不通顺扣0.5分)(2)(2分)我本来是趁着兴致而来,兴致已尽,(自然)就返回了,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吾”“必”各0.5分,句意不通顺扣0.5分)9.(2分)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断对一处得1分,断三处及以上不得分,断句符号不正确不得分)10.(1)(2分)”柳絮”的比喻好在:一是形似,柳絮与雪花均轻盈洁白,在空中飘飞的姿态相近(1分):二是神似,柳絮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灵动,赋予雪景诗意美感,比“撒盐”的比喻更富韵味与想象空间。(1分)或可作答:写出了纷纷白雪的形态和情态,(1分)更通过“柳絮”使人产生春风拂柳的联想,暗含向往春天的情愫,意蕴更丰富,飘扬的柳絮让人想起女子美好的仪态,这是“撒盐”所无法相比的。(1分)》(2)·(2分)甲文以雪为引,记录了谢家人即景咏雪的对话,核心是展现谢道韫的聪慧才情与家庭文化氛围(1分);乙文以雪为背景,叙述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核心是表现魏晋名士“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率性放达的人生态度。(1分)【参考译文】王子猷住在山阴县,夜里下了大雪。他一觉醒来,推开房门,吩附仆人斟上酒,向四周望去,天地间一片洁白明亮。于是他起身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念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当即连夜坐上小船去拜访他。船行了一整夜才到达剡县,可他到了戴安道家门口,却没有进去,转而返回了。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就是乘着兴致而来,兴致已尽就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三、现代文阅读(30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5分)11.(2分)B12.(1分)独学而无友13.(2分)我们应秉持“信义为基、互助成就、切磋共进”的交友方式。(1分)首先,交友需以信义为根本,如材料二所示,辽宁郭明义与志愿者们以无私奉献践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传统理念,让情谊因诚信而深厚(1分):其次,朋友间应互助成就,材料一中乘客与司机的双向守护,印证了“渡人渡己”的智慧,在帮扶中传递温暖(1分):最后,应与友切磋共进,谨记《礼记学记》的教海,在交流中拓宽视野、提升自我。(1分)(结合材料答出1点即可)(二)记叙性文章阅读(25分)《秋天的怀念》(节选)阅读(8分)14.请根据选段内容,完成下表。(2分)主要事件"我"的心理变化双腿瘫痪后,母亲多次劝说"我"去北海看花,①暴怒无常、绝望(1分)但"我"拒绝了。②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理解、坚强、振作花。(1分)15.(3分)两个“悄悄的”,细节描写,表现母亲面对双腿瘫痪的我时的小心翼翼,无微不至,(1分)可以看出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他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体贴顾全儿子的自由和尊严,默默的守护,又担忧着儿子,(1分)表现出母亲的耐心、细心、慈爱,及母爱的沉重、艰难与伟大。(1分)16.(3分)“秋天”,不仅指母亲去世了的秋天,也不仅指树叶飘落的秋天和去北海看花的秋天,还指见证了作者精神嬗变的秋天,(1分)在这样的秋天里,作者完成了从生到死的绝望、从死到生的新生的历程。因为作者完成了新生,所以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他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1分)这发生在秋天里的怀念,表面看来是对母亲的怀念,实际上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语文试卷.pdf 七年语文(十一月)学情问卷 答案 - 副本.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