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议题式】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
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必修四
——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春节现在可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属节日。申遗成功后,纽约街头挂起红灯笼,悉尼港湾亮起生肖灯,连巴黎人都开始学包饺子了!春节为什么能“火遍全球” 因为它超会“交朋友”:在东南亚和当地歌舞“混搭”,在欧洲和印象派艺术“联名”。
今天咱们就来看看,春节如何靠文化交流与交融,成为世界的“文化明星”的
导入新课
议题一:从春节在海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实践中探究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应该怎样进行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的发展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01
议学情境一
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华传统佳节,各地习俗迥异:北方包饺子、逛庙会,南方做年糕、赏灯会沿海祭海、山区傩戏,尽显地域文化特色。随着华人迁居全球,纽约街头舞龙队伍穿梭伦敦广场红灯笼高挂,春节与当地文化交融--东南亚融入热带歌舞,欧洲市集摆上剪纸与本土手工艺品。申遗推动其全球传播既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的多样魅力,也在交流中催生新的文化表达,不同文明在互鉴中共同丰富,绘就多元共美的文化画卷。
议学问题
结合下面议学情境,回答下列问题:
①春节各地习俗的差异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何种特征 这一特征对文化交流具有怎样的意义
②春节在海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实践,如何体现文化交流的原则与态度
议学提示
①春节各地习俗的差异性彰显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性,北方庙会、南方灯会等独特习俗展现地域文化个性,构成中华文化丰富内涵:为文化交流奠定基础,推动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理解。
②原则层面:中华文化在保持春节核心内涵基础上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双向丰富文化,推动共同发展;
态度层面:融合摒弃取代与西化,尊重包容彼此传统,互学互鉴破隔膜,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文明生态。
前提: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总体作用: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重要动力≠唯一动力,根本动力)
①对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②对世界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
1、文化交流的意义:
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议学小结
(1)背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2)要求:
①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②态度: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2、促进文化交流
议学小结
(1)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2)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美人之美)
(4)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5)树立高度的文化白信,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6)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知识拓展:
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多样性)
议题二:从文化交融与本土化的世界叙事中探究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应该怎样进行文化交融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繁荣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02
议学情境一
文化交融与本土化的世界叙事
春节从中国走向世界,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与当地文化融合。在东南亚,春节庙会加入马来歌舞;在法国,生肖文化与印象派艺术结合;在日本,动漫元素融入春节巡游。这些改变既保留了春节团圆、祈福的核心,又增添了新的色彩春节不再只是华人的节日,它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也吸收各地特色,让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共同绘出更丰富的世界文化图景。
议学问题
结合下面议学情境,回答下列问题:
①春节在海外融入马来歌舞、法国印象派元素,如何体现文化的相互学习与交融
②春节在传播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与当地文化融合
③春节在海外融合当地艺术,如何做到文化借鉴、以我为主和尊重多样性?
议学提示
①春节借鉴当地艺术形式(如马来歌舞、印象派元素),使自身更贴近当地文化语境;当地文化吸纳春节核心内涵,双方在本土化过程中双向互鉴,实现文化元素交融,推动不同文化共同发展。
②春节融合当地文化(如借鉴歌舞、动漫形式),既丰富了自身内涵(如增添现代活力),也为当地文化注入新元素,体现文化交融推动双方发展;其民族特色(如团圆理念)被世界认可,证明文化既是民族智慧结晶,也因普世价值成为人类共同财富,彰显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
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本土化的过程就是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
1、文化交融的含义
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议学小结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前提、基础
升华、发展
(1)必要性: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2、文化交融的原因
议学小结
(1)重要性:①对本国而言: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怎样交融)
②对世界而言: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突破提升
1、文化世界性与民族性
世界性 民族性
表现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都有自己的个性个特征。
原因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都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辩证 关系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民族性之中,并通过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
错误 倾向 (1)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看不到共性和普遍规律; (2)只看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而看不到存在的差异。
突破提升
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区别与联系
关系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区 别 定义不同
侧重不同
发展的状态不同
意义不同
联系
文化交流是彼此间文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文化的有无,促进文化丰富与发展。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语言、报刊、网络等)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文化交融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难分你我。文化交融更多的是指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
文化交融侧重的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文化交流发生的是量变。
文化交融发生的是质变。
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的意义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
二者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的。
突破提升
3、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关系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前提。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同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③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之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过程。
本框小结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意义
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
1.2025年6月25日,“光影同辉美美与共”——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开幕。来自中意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界人士在意大利林琴国家科学院共同见证此次文化艺术交流盛会启幕,一同领略中意艺术瑰宝“各彰其华而和鸣”的魅力。中意文化交流( )
①可以促进意大利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普遍认同
②助推两国文化出海,消弭了语言障碍
③能够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意两国民心相通
④需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D
【详解】①:“增强普遍认同”说法有误,应该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不选。
②:“消弭了语言障碍”说法过于绝对,②不选。
③④:中意文化交流能够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两国民心相通,在文化交流中需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③④入选。
故本题选D。
课堂练习
2.近年来,广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民族文化发展:一方面,打造“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将壮族歌圩、苗族银饰锻造、侗族木构建筑等少数民族非遗技艺融入全域旅游,推动各民族群众在文化互动中增进了解;另一方面,在中小学开设“民族文化融合课程”,通过“汉语+壮语”双语教学传承《布洛陀》史诗,结合汉族剪纸技艺设计民族主题作品,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广西的实践表明在民族地区推进文化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把握好( )
①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中华文化共性的辩证关系,以共性引领多样性的传承与交融
②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通过创新让民族文化兼具“根脉感”与“时代性”
③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辩证关系,优先保障非遗技艺的活态延续
④文化传播的“对内认同”与“对外输出”的辩证关系,通过外部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①:广西打造“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将少数民族非遗技艺融入全域旅游,推动各民族群众在文化互动中增进了解,这体现了把握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中华文化共性的辩证关系,以共性引领多样性的传承与交融,①正确。
②:广西在中小学开设“民族文化融合课程”,通过“汉语+壮语”双语教学传承《布洛陀》史诗,结合汉族剪纸技艺设计民族主题作品,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体现了把握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通过创新让民族文化兼具“根脉感”与“时代性”,②正确。
③:题干仅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歌圩、银饰锻造)的活态传承,未提及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未强调“优先保障非遗技艺”。实践的重点是文化互动与创新利用,而非“物质与非遗的辩证关系”或“优先保障”,③错误。
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各民族内部的认同,而不是通过外部传播,通过外部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说法错误,④错误。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3.2025年8月7日,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拉开帷幕。开幕式别出心裁地以川剧变脸、二十四伎乐和东汉说唱俑形式共迎四海宾朋,引导牌以流光溢彩的蜀锦交织成引导牌底,以灵动精巧的银花丝勾勒出芙蓉花型,以色泽温润的蜀绣和技艺高超的漆艺绘制出会徽,寓意“熠熠生辉”。此次开幕式( )
A.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各种条件,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融合
B.以“体育+文化”的耦合联动,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C.充分发挥意识活动的直接现实性,展示成都区域文化特色
D.在共性中寻找个性,不断丰富地域文化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课堂练习
【答案】B
【详解】A:题干强调四川地域文化的展示,未涉及“中华民族文化融合”,A不符合题意。
B:开幕式以体育盛会为平台,融合川剧变脸等文化形式,是“体育 + 文化”的耦合联动,有助于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B正确。
C: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C错误。
D: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应该是从个性中找共性,而非“在共性中找个性”,D错误。
故本题选B。
课堂练习
4.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中国园”里有一组石凳作品《石径》,上刻英文方块字书法,书法原文为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假如要写一篇介绍,下列选项中合适的有( )
①述文明史,在中英结合的书写方式中回顾文字发展轨迹
②品传统味,在书法艺术欣赏中品味中华文化的包容之美
③结世界缘,在中外文化元素的交织中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④观外来风,在探索汉字发展方向的实践中借鉴外来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答案】C
【详解】①: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元素相互促进、相互交流,材料没有涉及到“回顾文字发展轨迹”,①不符合题意。
②: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用英文方块字这种融合性的形式呈现古诗,能在书法艺术欣赏中,体现出中华文化对不同文化元素的包容之美,②符合题意。
③:以英文方块字这种中外文化元素交织的形式呈现中国古诗,有助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传播,③符合题意。
④:这里是借助英文形式来展现中华文化,并非借鉴外来文化探索汉字发展方向,④不符合题意。
课堂练习
5.2025年9月,“中国白·丝路瓷韵”福建德化白瓷文明对话之旅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开幕。活动展出40余件兼具千年传承与当代创新的白瓷佳作,举办“白瓷少年”互动工作坊,并促成中匈瓷艺联合创作、文旅联动等合作协议签订,以瓷为媒搭建起文明互鉴与务实合作的桥梁。这一交流实践印证了( )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特点,通过“瓷艺交流”缔造中匈合作新纽带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中匈瓷艺的共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③事物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传统工艺的复兴依赖于交流途径的创新
④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通过实践将陶瓷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合作成果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课堂练习
【答案】A
【详解】①:中匈以白瓷为纽带搭建交流合作桥梁,这一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特点,契合实践本质,①正确。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但题干核心是“以瓷为媒促交流合作”,未涉及“中匈瓷艺的共性”,且“中匈瓷艺的共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本身说法错误,②排除。
③:“依赖于交流途径的创新”夸大单一因素,传统工艺的复兴需继承与创新结合,也需与现代生活需求、政策的扶持等结合,③错误。
④:通过展览、工作坊等实践将白瓷文化内核转化为合作成果,体现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④正确。
故本题选A。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