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导入学习】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制作两宋的时空坐标,梳理两宋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各个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特征。
2.了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补充相关史料,理解这些措施对两宋政治发展的深远影响。
3.联系北宋中期和南宋初期的内外形势,将王安石变法和岳飞抗金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认识他们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勇于担当的爱国精神。
4.了解两宋时期边疆主要的民族政权及其与两宋的和战,客观认识两宋与辽、西夏和金的和议。
【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祖宗之法)
材料1 五代政权简表
朝代 起止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建立者原来身份
后梁 907-923 开封 朱温 唐朝宣武节度使,爵梁王
后唐 923-937 洛阳 李存勖 唐朝河东节度使,爵晋王
后晋 936-947 开封 石敬瑭 后唐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951 开封 刘知远 后晋河东节度使,爵北平王
后周 951-960 开封 郭威 后汉邺都留守将军
材料2 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随周世宗作战有功,任殿前都点检,统领精锐的禁军。建隆元年(960年)元旦,镇、定二州谎报辽朝和北汉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王溥等派遣赵匡胤领禁军出城抵御。赵匡胤兵到京师城北二十里的陈桥驿,弟赵匡义、归德军掌书记赵普和军中诸将把皇帝的黄袍加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作皇帝。
——据范文澜、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1、2,简析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材料3 上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之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无复言,吾已喻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建隆二年秋七月条》
材料4 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凡边防、军旅之常务,与三省分班禀奏;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日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宋史 职官志二》
(2)根据材料3、4,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太祖是如何采取赵普的建议“为国家建长久之计”的?有何特点:
材料5
唐朝权力中枢示意图 北宋权力中枢示意图
(3)根据材料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抑制相权措施的不同特点,简析两个时期中枢调整的不同影响。
材料6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大有不安者。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纪纲二》
材料7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北宋)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材料8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
材料9 如此一来,宰相的权力比先前大为缩小,没有了军权、财权,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各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与此同时,又提高御史台、谏院等监察机关的权利和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台谏官。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10 北宋皇帝口中的“祖宗之制”
先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宋太宗即位诏书
先朝庶政,尽有成规,务在遵行,不敢失坠。 宋真宗即位制书
夙侍圣颜,备承宝训,凡百机务,尽有成规,谨当奉行,不敢失坠。 宋仁宗登极赦书
夙侍圣颜,备闻圣训,在于庶政,悉有成规,惟谨奉行,罔敢废失。 宋英宗即位诏书
(4)根据材料6、7、8、9、10,结合教材知识,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和王安石变法
材料1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北宋)包拯奏疏
材料2 今天下大患者在兵。禁军约七十万,厢军约五十万,积兵之多,仰天子衣食,五代而上上至秦汉无有也! 臣约一岁总计,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 之费约及五千。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 奉、国家之费,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 ——(北宋)蔡襄
材料3 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不闻以财为患。……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南宋)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材料4 1005年,辽达成澶渊之盟,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1044年,宋夏议和,元昊取消帝号,对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岁币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
——据《宋史》整理
材料5 契丹给宋造成的亡国威胁远大于西夏,而西夏给宋造成的国防压力则远甚于契丹。 ——李华瑞《北宋朝野人士对西夏的看法》
(1)根据材料1、2、3、4、5,归纳北宋中期的主要社会危机,并简析其成因。
材料6 王安石变法大事记
时间 变法大事
熙宁二年 1069年 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熙宁三年 1070年 十二月王安石拜相,行保甲法。
熙宁四年 1071年 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太学三舍法。
熙宁五年 1072年 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
六年 1073年 八月行免行法。
七年 1074年 九月行将兵法。
九年 1076年 十月王安石罢相。
元丰五年 1082年 四月改官制。
材料7 在变法派当权期间,除开支外,剩余很多,“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漆侠《王安石变法》
材料8 公元1081年,北宋集合35万军队对西夏发动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但最终功亏一篑,数十万人殒命。 ——据《元丰五路伐夏》
(2)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试将材料7中的措施中能够体现这两大目的的内容罗列出来,依据材料7、8并结合教材,说明其实施效果。
材料9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 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南宋)叶适《水心集》
材料10 与王安石同时代、以刚正闻名的官员刘挚上书皇帝,指出:“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材料11 司马光写信给王安石:“观介甫(王安石字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
材料12 (南宋)朱熹评价说:“公(王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材料13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3)根据材料9至13,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南宋的偏安
材料1 诸将自夸雄豪,刘光世、张俊、吴玠兄弟、韩世忠、岳飞,各以成军雄视海内。……廪稍惟其所赋,功勋惟其所奏,将校之禄多于兵卒之数…… ——(南宋)叶适
材料2 若论数将之才,则岳飞为胜。然飞亦横,只是他犹欲向前厮杀。……有才者又有些毛病,然亦上边人不能驾驭他 ……诸将骄横,张与韩较与高宗密,故二人得全。岳飞较疏,高宗又忌之,遂为秦(桧)所诛。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3 姑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
——岳飞《五岳祠盟记》
材料4 岳飞作为著名的军事将领,其抗金之举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军军南下不仅给汉族人民,而且给包括女真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岳飞抗金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因而是正义之举。 ——据王宗信《正确看待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根据材料1、2、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岳飞被害的原因。
(2)乾隆朝状元秦大士在杭州凭吊岳墓时,感慨地说:“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据材料4,结合所学,分析千百年来,岳飞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的原因。
材料5 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 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般运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 ——1141年宋高宗上金朝誓表
材料6 寻澶渊盟誓之信,仿大辽书题之仪。正皇帝之称,为叔侄之国。岁币减十万之数,地界如绍兴之时。 ——1164年宋孝宗隆兴和议诏书
(3)根据材料5、6,比较宋金两次和议的异同。
材料7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南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材料8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林升《题临安邸》
(4)不思进取、醉生梦死的南宋小朝廷,竟然能够在东南一隅偏安150多年,试简析其长期偏安的原因。
二、自主检测
1.宋太祖赵匡胤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其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缓解边境压力 D.解决财政危机
2.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太祖命京官周渭为永济知县(大名府属县)。周到任时,符彦卿亲往迎接,但周渭仅马上拱手而已。符彦卿虽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无可奈何”的原因主要是
A.周渭原来是京官,身份特殊 B.节度使的权位在知县之下
C.地方分权,双方无隶属关系 D.地方上文官有权监督守将
3.宋代地方最高行政区是路,路设立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四个互不统属的平行的机构,称为“四监司”。“四监司”的设立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解除了将领的统兵权力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根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4.北宋中期的大词人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里的“天狼”用以指代
A.契丹建立的辽 B.女真建立的金
C.蒙古建立的元 D.党项建立的夏
5.北宋实行大规模的募兵制,士兵采取自愿应募的原则,灾荒之年募兵数额大幅增加。实行这一措施的出发点是
A.加强国防力量 B.维护社会安定
C.镇压农民起义 D.强化中央集权
6.从制度层面角度分析,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新法推行损害了官僚集团既得利益
B.“事为之防,曲为之制”造就因循保守风气
C.新法推行过程本身存在着严重问题
D.宋初分化事权造成了整个国家行政效率低下
7.岳飞在《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其中的“靖康耻”是指
A.金灭北宋,掳走徽钦二帝 B.宋朝南渡,被迫移都杭州
C.绍兴和议,南宋苟且求和 D.后晋卖国,痛失幽云要地
8.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以淮水和大散关为界的宋、金南北对峙局面正式形成。从根本上讲,这一对峙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南宋政府以屈辱求苟安 B.金在北方统治基础不稳
C.岳飞抗金阻止金军南下 D.宋金双方综合国力均衡
【应用学习】
1.宋哲宗时,礼部侍郎范祖禹说:“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这主要表明宋朝
A.地方分权制衡巩固了统治 B.国家对地方实现有效管理
C.根除了地方分裂割据顽疾 D.官员素养高能够依规行政
2.北宋初年,针对当时的主要问题制定了较为细致的政策,“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此即宋代君臣所言“祖宗之法”。宋代的“祖宗之法”
A.标志着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 B.体现了“以礼入法”的法治原则
C.导致了因循保守风气的形成 D.根除了危及赵宋封建统治的隐患
3.宋朝台谏官实行宰执不预原则,但在北宋元祐年间,执政司马光却“密荐”过台谏人选。对此,同为执政的章惇批评说:“此首为乱阶,今虽未有害,并时奸邪大臣,与之结党,恐非社稷之福。”据此可以判断
A.北宋执政大臣派系斗争激烈 B.北宋的台谏官员归皇帝直辖
C.台谏制度破坏导致政治腐败 D.北宋时期台谏机构相对独立
4.宋初,中书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为“二府制”,因此无宰相兼枢密使的情况。后来因用兵西夏,在庆历年间一度由宰相兼枢密使。西夏用兵结束,又恢复原状。宋朝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A.控制兵权 B.重文轻武 C.节省经费 D.加强君权
5.辽军南下和金军攻宋,几乎都是长驱直入,短时间内就能逼近宋都,宋朝地方官员基本上没有能够组织像样的抵抗。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民族政权铁骑机动灵活 B.宋朝的军事力量明显不足
C.北宋中央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D.募兵制导致军队素质下降
6.澶渊之盟后,北宋在与辽的边境设立了收税交易场所——榷场。北宋诗人刘迎写到:“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由此可见,“榷场”的设立
A.标志着宋辽开始和平相处 B.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C.增加了北宋政府财政收入 D.开启了北宋经济的繁荣局面
7.唐代禁止“工商之子”参加科举。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亦许解送”,使“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宋代的这一做法
A.极大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繁荣
C.进一步打击了门阀士族统治 D.促进了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8.宋初,朝廷规定东京各商铺有承担供应官府所需物品的义务。1073年,王安石奏请宋神宗,废除上述义务,改行“免行法”,商户只需缴纳“免行钱”,由政府用以购买所需物品。这项改革
A.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防止了市场物价出现波动
C.杜绝了官吏从中贪墨渔利 D.规范了市场商品交易行为
9. 北宋统治后期朝廷变化情况
1085年 神宗卒,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摄政,反变法派得势,“元祐更化”开始
1086年 “元祐更化”领袖司马光卒,反变法派陷入内部党争
1093年 高太后卒,哲宗亲政,变法派重掌政权
1100年 哲宗卒,徽宗即位,皇太后向氏主政,反变法派再起
1102年 向太后卒,徽宗亲政,变法派蔡京拜相,刻“元祐党籍碑”,打压反变法派
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A.冲击了因循守旧的官场传统 B.导致了变法的观念深入人心
C.引起了统治集团的内部分化 D.促进了北宋文官政治的确立
10.1141年,宋高宗和秦桧经过策划,令抗金名将韩世忠、张俊和岳飞“并赴行在,论功行赏”。三大帅到达临安后,宋廷任命韩世忠和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这一做法
A.提高了军事决策的水平 B.强化了君主对军权的控制
C.进一步削弱了宰相兵权 D.加强了将领的军事指挥权
【巩固学习】
一、完成本课的大事年表
二、设计本课的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一、自学提纲
1.(1)原因:吸取唐末五代以来军阀割据、政权更迭的教训;宋太祖本人是以军事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维护政权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加强中央集权:稍夺其权——文臣做知州,以通判进行牵制,并设立四监司进行监控;节度使成为虚衔;制其钱谷——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收其精兵——将地方精锐军队编入禁军,实行更戍法。
强化君主专制:设立枢密院、转运使和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军事、财权和行政权;枢密院和禁军“三衙”分掌调兵和统兵权,互相牵制;大兴文治,以文制武。
特点:分化事权;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特点:唐代通过改革中枢决策流程抑制相权;宋代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相权。
影响: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权力分割过细,造成了机构众多,导致了冗官、冗费和行政效率低下。
(4)影响: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制度上解决了唐末以来的军阀割据问题;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祖宗家法,形成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二、自主检测
1.A 2.C 3.C 4.D 5.B 6.A 7.A 8.D
三、合作学习

四、应用学习
1.A 2.C 3.D 4.D 5.C 6.B 7.D 8.A 9.C 10.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