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爱的语言》教案【北师大版】《心理健康》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爱的语言》教案【北师大版】《心理健康》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爱的语言》教学设计
课题 爱的语言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了解亲子沟通不畅的常见原因,掌握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核心环节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核心内涵。2.学会区分观察与评论、感受与想法,能运用 “表达感受 + 说明需求” 的方式清晰沟通,提升与父母有效互动的实践能力。3.理解父母的关爱与自身的需求,减少亲子沟通中的抵触情绪,树立尊重、理解、包容的沟通意识,愿意主动改善亲子关系。
重点 1.掌握非暴力沟通的核心逻辑及实际运用方法。2.学会识别自身及他人沟通中的感受与潜在需求,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真实想法。3.理解亲子沟通不畅的根源,明确有效沟通对维护亲子关系、调节自身情绪的重要性。
难点 1.引导在实际情境中,摆脱情绪化的 “暴力沟通”,灵活运用非暴力沟通技巧表达需求。2.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关爱与需求,实现从 “对立抵触” 到 “换位思考” 的心态转变。3.在沟通中准确区分 “观察与评论”“感受与想法”,避免将请求变成命令。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句名言说得好:“沟通是心灵的桥梁,没有沟通,爱就会变成误解。”大家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明明我们和父母心里都装着对彼此的爱,可为什么常常会因为一句话就吵得面红耳赤?为什么父母的关心,我们有时却感受不到温暖,反而觉得是束缚和唠叨?八年级的我们,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渴望被当作成年人对待,但表达感受、化解矛盾的沟通能力,却未必跟上了成长的脚步。今天,我们就走进 “爱的语言” 这一课,一起学习非暴力沟通的技巧,试着搭建起与父母之间更顺畅的心灵桥梁。 出示课题。 欣赏名言,思考课件展示的几个问题,小组之间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通过欣赏名言,设置疑问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教学主题。
讲授新课 一、我述我心1.阅读小汐和妈妈的故事。 2.心灵悄悄话:(1)小汐和妈妈冷战的导火索是什么?(2)小汐对妈妈的行为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3)小汐冲妈妈大喊后,妈妈有怎样的反应?(4)冷战给小汐带来了哪些影响? (5)平时妈妈在小汐做作业时,会有哪些类似的行为?(6)小汐该怎么办呢?小结:(1)三天前晚上小汐为第二天考试抓紧复习时,妈妈几次三番进房间送东西、叮嘱她好好考别粗心,不断打扰她,小汐忍无可忍冲着妈妈大喊,妈妈生气摔门而出,之后两人开始冷战。(2) 小汐的感受是反感、烦躁,还有冷战后的难受;她知道妈妈的行为是关心自己,但觉得这种频繁打扰是一种不信任的监督,影响自己专心复习。(3)妈妈很生气,吼小汐 “怎么跟妈妈讲话的?没见过你这么不孝顺的姑娘”,然后甩门出去,之后三天没跟小汐说一句话。(4) 小汐心情很难受,上课会不由自主想到冷战的情景,变得更烦躁,影响了学习状态。(5) 平时小汐在房间做作业,妈妈也时常打扰她,一会儿送牛奶,一会儿送水果。(6)①主动沟通:选择合适时机,心平气和地向妈妈表达自己知道她是出于关心,但频繁打扰让自己无法专注学习,希望妈妈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同时承诺会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也会认真对待考试。②倾听理解:认真倾听妈妈的想法,了解妈妈频繁关心的背后可能是担心自己学习压力大、营养跟不上等,感受妈妈的爱。③调整相处模式:和妈妈商量制定规则,比如在自己学习时,若不是紧急事情,不要随意进房间打扰;学习间隙,自己会主动找妈妈交流、吃水果等。二、心海导航1.青少年有时无法与父母有效沟通,主要有哪几个原因?①成长与独立的需求,青少年渴望被视为独立个体,对父母过度关心或控制感到不满,易选择沉默;②代际差异与价值观冲突,两代人在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差异显著,成为交流障碍;③情感表达困难,青少年情感波动剧烈,不擅长或不愿直接表达感受与需求,担心被误解;④网络依赖与虚拟社交的影响,习惯线上交流,忽视现实中与父母的面对面沟通。2.青少年渴望被视为独立的个体,会对父母的哪些行为感到不满? 会对父母的过度关心或控制感到不满,可能会选择沉默作为自我保护的方式。3.代际差异与价值观冲突会给亲子沟通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些差异会在交流时成为障碍,导致 “话不投机半句多” 的尴尬局面。4.不能与父母有效沟通,会带来哪些不良后果?①影响亲子关系;②让人情绪低落,无法以良好状态投入学习。5.数字时代的社交方式变化,对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青少年逐渐习惯线上交流,喜欢用表情包传达信息,甚至与父母交流时也这样,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沟通。三、活动在线活动一 情景AB剧第二天要考试,小汐在房间里复习。妈妈几次三番地进来,给她送东西吃,又叮嘱她要好好考,别粗心。情景A小汐觉得妈妈一直在打扰自己,忍无可忍冲着妈妈大喊:“你烦不烦啊?能不能让我好好学习了?”妈妈:“你怎么跟妈妈讲话的?没见过你这么不孝顺的姑娘!”接着甩门出去,再也没进来。1.小汐此时是什么感受?她的需求是什么?感受:烦躁、焦虑、不耐烦,还有一丝委屈(明知妈妈关心却忍不住发火)。需求:获得安静的复习空间,不被频繁打扰,能专心准备考试。2.妈妈此时是什么感受?她的需求是什么?感受:伤心、生气、委屈,觉得自己的关心被否定,还被孩子顶撞不被尊重。需求:希望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关心,放心孩子的考试状态,同时希望得到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情景B小汐:“妈妈,我看到您已经第三次进我的房间了,我觉得有些心烦意乱,不能专心复习了。我想要安静的空间来学习,您过两小时再来,好吗?我知道,明天就要考试了,您很担心我,因为您想要我考出好成绩,放心,我会好好考的。”1.假如你是家长,你觉得这样沟通怎么样?这样沟通很舒服、很贴心。孩子既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又没有否定我的关心,还主动安抚我的担忧,会让人觉得孩子长大了、懂事了,愿意配合她的需求。2.假如你是小汐,和刚刚比起来,你觉得哪一种表达让你更舒服?更倾向于情景 B 的表达。这种方式没有压抑自己的情绪,也没有和妈妈发生冲突,既说出了自己需要安静的需求,又让妈妈感受到被理解,不会产生内疚或烦躁的后续情绪。 3.这种表达中蕴含着怎样巧妙的方式呢?①先客观描述事实(“您已经第三次进我的房间了”),不带有指责;②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心烦意乱,不能专心复习”),不发泄情绪;③明确提出具体需求(“想要安静的空间,您过两小时再来”),不模糊抱怨;④共情妈妈的想法(“知道您很担心我,想要我考出好成绩”),认可妈妈的关心;⑤给出让妈妈放心的承诺(“我会好好考的”),缓解妈妈的焦虑。活动二 感受与需求表达感受与需求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下面是一些表达感受与需求的词,可能会带给你一些帮助,请你轻轻地读一读。1.表达感受的词。兴奋 感动 高兴 幸福 满足 开心自信 感激 烦闷欣慰 兴高采烈 难过 担心 生气 焦虑 愤怒 厌烦……2.表达需求的词。尊重 理解 平等 接纳 爱 真诚 自由 自信 欣赏陪伴 信任 关注 倾听 梦想 保护 分享 支持 友情……3.分享:哪个需求让你的内心触动了一下? 家庭陪伴角度:“陪伴” 需求触动内心,因父母工作忙陪伴少,渴望他们多陪伴,如一起看电影、吃饭,这种陪伴能带来温暖与安心。友情信任角度:“信任” 需求触动内心,在与朋友相处时因被怀疑而难受,希望朋友间多些信任,如此友情才能更坚固长久。自我成长角度:“欣赏” 需求触动内心,学习生活中努力进步却少获真诚欣赏,希望老师、同学能看到自己的努力与闪光点,给予肯定欣赏,这会让自己更有动力、更自信。4.我们每种感受的背后都反映了一定的需求,也就是心理需要,这才是我们内心真正在意的。如果内心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可能会产生负面的感受。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一个经典的需要层次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人们有五种层次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或者部分满足之后,会发展出高级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价值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尊,以及受到他人和群体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与人建立联结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对安全、秩序、稳定等的需要生理的需要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包括水、食物、睡眠、空气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模型活动三 表达练习小组内互相倾听感受与需求。1.请一人简练地讲述自己与家人沟通不畅的事件。2.其他人聆听,听完后在卡片上写出讲述人的感受与需求(用词语概括即可),将卡片交给讲述人,并用下面的句式向讲述人说一句话。我感受到你当时__,你可能需要(在意的是)_____。3.讲述人静静地看一会儿收集来的卡片,找出最触动自己的词语。4.小组成员轮流当讲述人,完成上述步骤。一轮结束后,小组派一位代表拿着卡片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分享。讨论与分享1.你说了一件什么事?哪张卡片或者哪个词语让你最有感触?学生1:我分享的是 “我想报美术兴趣班,但爸妈觉得会影响学习,直接拒绝了我,还说我‘不务正业’,我没敢再反驳”。最让我有感触的卡片是 “委屈、渴望支持”,这两个词精准戳中了我当时的心情,原来大家能懂我不是贪玩,只是想追求自己的爱好。学生2:我讲的是 “上次月考没考好,爸妈没问原因就批评我‘肯定上课没认真听’,我解释他们也不听”。最触动我的词语是 “不被理解”,我当时最难过的就是爸妈不愿听我说话,这个词完全说出了我的心声。学生 3:我分享的是 “妈妈总拿我和表姐比,说我不如表姐懂事、成绩好,我反驳她,她还说我‘不服管教’”。最有感触的是 “尊重、认可” 这两个词,我其实很希望妈妈能看到我的优点,而不是一直否定我。2.被他人了解到你的感受与需求时,你感觉如何?学生1:感觉特别温暖、解压,原来我没说清楚的心情,大家都能 get 到。不用自己憋着,被人理解的感觉就像心里的石头落了地,特别轻松。学生 2:很惊喜也很感动,本来以为只有我自己在意这件事,没想到大家能准确说出我的感受和需求。这种被看见、被懂的感觉,让我觉得不是孤单一个人。学生3:心里挺踏实的,之前跟爸妈沟通没说清楚,还闹得不愉快,现在被同学精准点出需求,既觉得被认可,也更清楚自己接下来该怎么跟爸妈表达想法了。活动四 为爱改变根据活动三的互动内容,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典型的沟通故事,运用爱的语言,将彼此的感受与需求表达出来。小组内分配角色,进行简单排练后,上台演绎故事。演绎脚本:《兴趣班的 “和解”》角色分配小宇(讲述人):想报篮球兴趣班,被爸妈拒绝爸爸:担心篮球影响学习,希望孩子专注学业妈妈:支持爸爸的想法,同时在意孩子的情绪旁白:串联剧情场景:周六晚上,客厅(小宇刚看完篮球比赛视频,犹豫后向爸妈开口)旁白:小宇一直喜欢篮球,看到学校篮球队招募队员,想报名参加,但又怕爸妈反对。吃完晚饭后,他终于鼓起勇气提起这件事。小宇:爸妈,我有件事想跟你们说。学校篮球队招新,我想报名参加,每周就训练两次,不会耽误太多时间的。爸爸:篮球?不行!你最近数学成绩刚有点起色,报兴趣班肯定会分心,到时候成绩掉下来怎么办?专心学习才是正事!妈妈:是啊小宇,爸爸说得对。咱们先把学习搞好,等以后时间充裕了,再考虑这些爱好也不迟。小宇:(低头,声音有点委屈)可篮球是我真的很喜欢的东西,我不会因为训练耽误作业的,我会合理安排时间的……爸爸:别再说了,我说不行就不行!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别总想着玩!小宇:(眼圈有点红,转身回房间)你们根本就不懂我!旁白:小宇和爸妈陷入冷战,直到小组活动中,大家帮他梳理了感受与需求。几天后,小宇决定用爱的语言再和爸妈沟通一次。场景:周日晚饭后,小宇主动找到爸妈小宇:爸妈,上次我跟你们说报篮球班的事,语气有点急,对不起让你们生气了。(停顿,看着爸妈)其实我知道你们不让我报,是担心我的学习,怕训练占用太多时间,影响成绩,你们是希望我能专心学业,将来有更好的发展,对不对?妈妈:(温柔地点头)是啊,妈妈和爸爸不是反对你有爱好,就是怕你兼顾不好。小宇:我明白你们的担心,也特别感谢你们这么在意我的学习。(认真地)打篮球真的是我特别热爱的事,每次打球我都觉得特别开心、特别有动力。我不是想 “玩”,而是想通过打球锻炼身体,也能学会团队合作。而且我已经想好了,以后每天放学先把作业写完,周末训练前也会提前把该复习的内容过一遍,绝对不会让成绩掉下来。如果这次月考我能保持数学成绩不低于 90 分,你们能不能同意我报名呀?爸爸:(沉默几秒,语气缓和)你能这么想,爸爸很欣慰。其实我们也不是要完全否定你的爱好,就是怕你一时冲动,没考虑到学习。妈妈:既然你都规划好了,也愿意用成绩证明自己,那我们就相信你一次。但你要说到做到,不能让我们失望哦。小宇:(眼睛亮起来,开心地点头)谢谢爸妈!我一定会说到做到的,以后我也会经常跟你们分享训练的趣事,不会再跟你们闹别扭了。爸爸:好,咱们一言为定。如果遇到困难,也别自己憋着,跟我们好好说。小宇:嗯!我知道啦!旁白:用爱的语言说出感受与需求,不仅化解了矛盾,还让亲子关系变得更亲密。原来,真诚的沟通才是打开彼此心扉的钥匙。活动五 “需求侦探” 闯关赛活动要求老师准备若干生活场景卡片(如 “妈妈偷看日记”“爸爸否定你的爱好” 等),每组抽取一张。小组合作分析场景中当事人的感受(从 “表达感受的词” 中选)和需求(从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中对应层级),并写出 “非暴力沟通式表达”。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其他组评分,得分最高组获 “需求侦探团” 称号。范例场景卡片:“你想参加校园歌手大赛,妈妈说‘唱歌能当饭吃?赶紧去刷题’”感受:委屈、失落、不被理解需求:尊重的需要(希望爱好被认可)非暴力沟通表达:“妈妈,听到您说唱歌不能当饭吃,我有点难过。我知道您希望我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但唱歌是我特别热爱的事,它能让我在学习之余放松下来,也能锻炼我的自信心。如果我保证不耽误作业,您能支持我试试吗?”活动六 “代际盲盒” 交换会活动要求学生匿名写下自己与父母 “沟通代沟” 的具体事件(如 “爸妈觉得我追星是浪费时间”),投入 “代际盲盒”。随机抽取盲盒,小组讨论:从父母视角分析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从孩子视角分析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设计一段 “双向理解” 的对话。全班分享讨论结果,评选 “最具共情力小组”。范例盲盒事件:“我想买汉服,妈妈说‘奇装异服,别给家里惹麻烦’”父母视角:感受(担心、不理解),需求(安全的需要、希望孩子 “合群”)孩子视角:感受(委屈、不被接纳),需求(尊重的需要、自我表达的自由)双向对话:孩子:“妈妈,您觉得汉服是奇装异服,我能理解您担心我被别人议论。但对我来说,汉服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穿它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美,也不是天天穿,就偶尔活动时穿,您能试着了解一下吗?”妈妈:“原来你是这么想的…… 妈妈只是怕你被别人说闲话,既然你是真心喜欢,又能把握分寸,那妈妈以后不随便否定你了。”四、方法指南1.交流的方式有两种?暴力沟通的方式:这么重要的准考证你就这么随意地放在桌面上吗?我已经提醒过你了,你为什么还是没有放好?你太不小心了!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我看见你的准考证被随意地放在桌面上,我感到很失望,因为我担心放这儿不安全才会告诉你要妥善保管。桌面上东西杂乱,如果不慎弄丢或者溅上污渍,会耽误使用。我希望你能把它收好,放在书包里,对自己的物品负责,因为它真的很重要。(观察事实—表达感受一说明需求一提出请求。)2.如何更好地使用非暴力沟通促进人际关系呢?①关爱是沟通的前提,要使用爱的语言去沟通,不要让沟通异化,不要逞一时之快、图一时之爽。沟通更重要的是让对方感到舒适,对陌生人如是,对身边亲近的人更如是。②用非暴力的沟通去替代训斥式的沟通,不但能使对方易于理解与接受,还能让自己看到彼此的改变。沟通时,可以遵循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环节,用舒坦平和的语气去表述,拒绝情绪化、无效的沟通方式,后者既会给人造成心灵伤害又不能很好地创造改变。3.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技巧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把观察和评论区分开来。因为观察是客观的,而评论一般带有主观性。其次,区分感受和想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让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再次,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关于期望和心愿,说得越清楚越好,这也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最后,明确表达自己的请求。提出请求时尽量不要使用抽象语言,否则无法得到回应。要确认他人是否理解我们的请求,同时还需要区分请求和命令的不同,不要让命令取代请求。更重要的是,在使用请求时,还要同时配合好观察、感受和需求,真正做到有效沟通。学会倾听也是促进沟通的重要一步。倾听的本质是用心去体会别人的感受,而在他人期待我们给予反馈的时候,要给予倾诉者反馈。总之,在沟通时,我们不妨学会放一放,缓解一下个人的情绪,然后说明感受,提出需要和表达请求。当我们情绪急躁时,找到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五、心田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感悟与收获是: 原来和父母沟通不畅,不只是 “话不投机”,还因为没找对方式。我学会了非暴力沟通的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四步技巧,也明白了每种负面情绪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后我会试着用温和的语言表达想法,而不是用发脾气或冷战解决问题。六、拓展延伸1.欣赏视频:沟通很重要2.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倾听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及本质是什么? 重要性:倾听是促进沟通的重要一步,能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本质:用心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在他人期待反馈时给予回应,帮助双方建立情感连接。3.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模型,分析小汐在与妈妈沟通事件中,背后可能隐藏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小汐在与妈妈沟通事件中,背后可能隐藏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是尊重的需要和自由的需要。小汐处于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期,渴望被视为独立个体,妈妈频繁进入房间送东西、叮嘱,让小汐觉得是一种不信任的监督,没有尊重她独立学习的空间和意愿,限制了她的自由,所以她会产生反感情绪。作为八年级学生,当你与父母产生沟通冲突时,如何运用本节课所学化解矛盾?请列出具体做法。一是先缓解情绪,避免情绪化争吵;二是用非暴力沟通四环节表达,区分观察与评论、感受与想法;三是主动倾听父母的感受与需求,理解他们的关爱;四是明确提出具体请求,而非抽象抱怨;五是认可父母的心意,建立情感联结,再沟通分歧。5.说一说,有关沟通的经典句子。 一个良好的沟通者,能洞察他人的需求,像春雨般滋润他人心田,让交流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 沟通是心灵的桥梁,它跨越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理解与关爱得以传递。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缺乏沟通,人际关系的大厦就会摇摇欲坠。 有效的沟通能消除误解,增进信任,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阅读小汐和妈妈的故事,思考课本上的问题,通过回答问题理解沟通 ,更加深入理解本节课课题--爱的语言 。小组讨论问题、然后根据提示回答问题,认识和理解不能与父母有效沟通的原因, 跟随老师一起感受 改善沟通的方法。实践活动,并讨论、思考,感受亲子沟通问题,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阅读教材内容,学习方法指南,掌握其中的方法, 了解交流的方式和非暴力沟通的技巧。 讨论、思考,写出对本课的感悟与收获。思考、讨论,学习拓展延伸知识,理解沟通的重要性,说出共同的经典语句。 通过呈现小汐与妈妈冷战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亲子沟通中因方式不当易产生矛盾,让学生学会理解亲子双方立场,掌握主动沟通、倾听理解、调整相处模式等解决亲子矛盾的方法,提升处理亲子关系的能力 。 以小汐案例引出,剖析不能与父母有效沟通的原因,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亲子沟通障碍的根源,明白无效沟通的危害,从而重视亲子沟通并思考改善方法 。通过情景模拟、词汇引导、互动练习、角色演绎、闯关竞赛、盲盒交流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认识亲子沟通问题,学会识别感受与需求,掌握非暴力沟通方式,提升共情与表达能力,改善亲子关系。 引导学生掌握交流的方式,更好地使用非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课程学习,深化对亲子沟通相关知识与技巧的理解内化,强化改善亲子沟通、增进亲子关系的意识与决心 借助视频引入,引导学生理解倾听的重要性与本质,结合理论剖析案例,掌握化解亲子冲突的方法,积累沟通经典语句,全面提升学生沟通认知与能力 。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不被随意指责” 属于哪一层需要?( )A. 生理的需要 B. 尊重的需要 C. 归属与爱的需要 D. 自我实现的需要2.青少年与父母沟通不畅时,以下哪种做法不符合非暴力沟通原则?( )先冷静下来,再表达自己的感受直接指责父母 “不理解自己”清晰说出自己的需求,不模糊抱怨 D. 倾听父母的想法,体会他们的关心 二、填空题1.沟通的前提是________,要使用爱的语言去沟通,让对方感到舒适。答案:关爱2.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核心环节依次是:观察事实、提出请求、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达感受、说明需求3.当内心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可能会产生________的感受。答案:负面4.倾听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在他人期待反馈时给予回应。答案:用心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三、判断正误题1.非暴力沟通强调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评判他人的行为。( )答案:√ 2.青少年渴望独立,所以应该完全拒绝父母的关心,才能体现自己长大了。( )答案:×3.提出请求时,使用抽象语言比具体语言更能让对方理解。( )答案:× 4.代际差异是亲子沟通的必然障碍,无法通过沟通化解。( )答案:× 想一想,做一做,完成课堂练习。 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与技能。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亲子沟通不畅的常见原因,还掌握了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技巧,学会了用 “观察 — 感受 — 需要 — 请求” 的方式表达自己、理解他人。 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 爱的语言故事分享认识和理解不能与父母有效沟通的原因活动感受:认识亲子沟通问题,掌握非暴力沟通方式交流的方式,更好地使用非暴力沟通和非暴力沟通的技巧学习的感悟知识拓展 观看板书 回顾已讲知识点,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