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学案

资源简介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一、课程标准
①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二、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古代亚洲和美洲不同文明产生的内在关联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亚洲和美洲文化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政治、经济、宗教及地理因素对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南亚、东亚与美洲不同文明兴衰的曲折历程,培养家国情怀。
三、重难点
1、重点:古代亚洲、与美洲不同文明兴衰的曲折历程。
2、难点:政治、经济、宗教及地理因素对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的重大影响。
四、导入:太阳神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都有它的存在,谁才是正统?
五、新课
(一)古代印度文化
地理环境: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文化成就:
1、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印度教中至高无上的是创造之神“梵天”
婆罗门是梵天的嘴,第一等级,由祭祀贵族构成。他们主持祭祀、解释宗教经典,拥有一切财产和知识。
刹帝利是梵天的双手,第二等级,由国王、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构成。他们负责对外作战,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吠舍是梵天的双腿,第三等级,由雅利安人中的平民组成,从事农业和工商业,可参加宗教祭祀,拥有一定财富和地位。
首陀罗是梵天的双脚,这些就是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供养着上面三个阶级,无任何财产权。
另外还有达利特人在梵天的脚下,被婆罗门认定的贱民,基本上不算是“人”。
结合材料分析印度种姓制度有哪些特点?实质?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1)特点:
①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种姓世袭②职业世代相传 ③实行种姓内部通婚制④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2)实质:保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等级制度。
(3)评价:①种姓制度维护了等级秩序和奴隶主贵族(婆罗门、刹帝利)阶层利益,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
②但也制造种姓隔离,导致了社会矛盾加剧,延缓社会发展进程;③为日后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宗教:
(1)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也是现在印度主要宗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主张婆罗门至上,婆罗门阶级,维护种姓制度和婆罗门特权。其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婆罗门至上
地位: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2)佛教:
①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
②背景:公元前6世纪时,列国分立、社会动荡; 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
③创立者:释迦摩尼
④主要教义:“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特权; 消除欲望,忍耐顺从---维护奴隶主统治,麻痹人民。
⑤影响:倡导众生平等,对种姓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主张消除欲望,忍耐顺从,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会消磨、淡化人民的反抗意识。
(3)印度教:公元后4世纪成为主要宗教
3、文学:(1)诗歌总集(歌颂神明,祭祀经书):“四吠陀”
(2)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4、艺术:与宗教相关
古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就其原初意义而言,印度艺术往往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或哲学观念的隐喻。其中,佛塔、石窟和石柱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
5、数学: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 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6、文字:印章文字、梵文、巴利文
印度的“印章文字”,与尼罗河流域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一起构成古代东方最早的四种文字类型。
古印度文化的影响
(1)对东南亚的影响: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在东南亚产生广泛影响。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
(2)对中国的影响:影响宗教哲学思维语言文艺建筑习俗等。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宋朝,佛儒道相互渗透,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3)对世界:佛教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0在内的数字发展为阿拉伯数字并广泛应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印度文化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1、特点:深受种姓制度的影响;宗教性;多样性;包容性;辐射性。
2、成因:
(1)印度文化的宗教色彩浓厚,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灾害频繁,使得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的信仰特别强烈。
②恒河流域草木常青引发了印度先民对生命不死轮回的思考。
(2)外来民族频繁入侵,外来文化的影响
(3)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动;
(4)文化创造者文化活动;
(二)古代朝鲜文化:
1、朝鲜的历史演变
①约四五千年前:朝鲜半岛进入新石器时代。②公元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铁器。
③7世纪: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建立中央集权国家。④918年-1392年:王建建立高丽王朝。⑤1392年-1910年:朝鲜王朝(李成桂)。⑥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取得抗击日本侵略胜利,邓子龙(明)李舜臣(朝)⑦日本统治时代(1910-1945)⑧南北分治时代(1945-?)
2、文化成就
领域 表现
经济 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青铜器,稍后铁器出现
天文 7世纪,修建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史学 12世纪,完成《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最早史书;15世纪中期,《高丽史》仿照中国史书的编写体例
文字 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谚文”-世宗大王《训民正音》
其他 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3、中朝文化交流:
(三)古代日本文化
1、日本的历史演变
弥生时代:公元前300-250:倭奴国;古坟时代:公元250-592,大和统一,神道教出现;4世纪,佛教传入日本
飞鸟时代:646年孝德天皇孝开始“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天皇制形成;创制假名。法隆寺金堂。10世纪,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贵族、庄园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重要。
幕府时代: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明治维新时代:1867-1912。锁国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2、文化成就
(1)宗教与思想:从神道到武士道
①神道: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多神崇拜)
②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③武士道: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并产生重要影响。
神道,意为“以神的方式”是日本大和民族和琉球族的本土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也赋予各代天皇神性,特别崇拜作为太阳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后来天皇为巩固权力,把神话中的天照大神当成自己的祖先,天皇自称太阳神后裔,天皇从此成了神的代言人。而神道教也逐渐变成了天皇统治臣民的有力武器。
武士道
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所遵守的道德原则被称为“武士道”,其核心是忠、仁、勇。武士道最为强调的精神,其一为尽忠,其二为知耻。尽忠知耻的最高表现,就是死:为忠和耻而死,是为圆满。一个武士丧失了荣誉不得不进行切腹自杀。德川幕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武士道思想增添了儒家伦常观念,强调武士的责任和义务。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会中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以及哲学。
在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之后,武士道经历了一次畸变。武士道作为传统封建制度的精神规范,却在日益法西斯化的国家军队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武士道对日本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1)武士道作为大和民族最重要的文化传统,它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塑造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日本民族心理的深层积淀。
(2)武士道的“杀人与战争之道”铸造了日本人野蛮、好战等民族特征。近代武士道与军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给人类的和平与生命带来极大的伤害。
(3)武士道的“忠诚与献身之道”培养了日本人的奉献精神、使命感、责任感、恪尽职守的民族性格,从而促进了日本的崛起。
(2)文学:诗歌集《万叶集》、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3)建筑: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4)绘画: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3、中日文化交流:
(1)文字: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2)制度:
日本 唐朝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当于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综合) 地方:国、郡、里 中央: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 地方:州县制
经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
(3)佛教: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4)建筑:(5)货币:(6)服饰:
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日本文化主要特点、发展的原因和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
材料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逐渐从模仿走向创新发展。
原因:①中国文化的传播;②日本政府对中国文化的模仿和重视;③日本文化的创新发展等。
影响:农耕: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了日本。制度:646年,日本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文字: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明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宗教:接受了佛教但对之作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思想:武士道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建筑:建筑以长安为模型,日本人首先在奈良,然后在京都建立了帝国新都。庙宇、楼阁、花园都具有中国的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中国制度和文化对古代周边国家的影响。
材料一:文化的贫瘠落后状况,使之(日本)能够几乎无阻碍、无痛苦地汲取中华文明。
——[日]依田熹家《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我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朝鲜的印刷术、天文学和医学,成就显著。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影响:①政治:日本、朝鲜模仿中国的制度,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②文化:日本、朝鲜、越南分别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自己的文字。③思想: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和个人生活等多方面,均把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贯彻和恪守儒家思想,尊奉孔子为圣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孔子的教导,建立孔庙祭祀孔子。④宗教:中国佛教、道教等的传入深刻影响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四)美洲印第安文化
1、形成的地理环境:独立发展,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隔绝状态。
2、代表文化:
区域 文明 时间 国家形态
中美 玛雅文明 前1千纪至15世纪 城邦
中美 阿兹特克文明 14世纪至16世纪 结构松散王国
南美 印加文明 12世纪至16世纪 统一大帝国
3、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成就
(1)宗教(共性):①宗教上都是多神崇拜:玛雅人崇拜自然神,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崇拜太阳神。
②建造金字塔:在塔顶建起祭祀神灵的神庙,祭司也在塔上观察天象。
(2)玛雅文化:①宗教:自然神。创造之神伊查姆.纳 ②文字:创造独特文字图画文字(图画+符号) ③历法:玛雅历(太阳历) ④数学: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
(3)印加文化:①宗教:太阳神②建筑:驿道、太阳庙 ③医学:使用麻醉剂、进行人体解剖 ④历法:制定太阳历和太阴历 ⑤文字:无文字,结绳记事
(4)阿兹特克文化:①宗教:太阳神②文字: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③历法:阿兹特克历法④手工业: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⑤精美艺术: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4、美洲文化特点①历史悠久; ②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③宗教信仰发达,实用技术落后;④文明程度高。
5、美洲文化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②疾病、瘟疫等灾害; ③印第安人长期与外界隔绝,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 ④美洲内部三大文明之间几乎很少有交流,无法相互借鉴进步。
(2)启示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先进文化与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学思之窗: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 ——[美]伯恩斯、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3卷
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对印第安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①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打断了美洲印第安文化独立发展的进程; ②西班牙的殖民侵略对美洲印第安文化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③大批印第安人死于虐待、屠杀和传染性疾病,使得美洲居民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为解决种植园劳动力不足,黑奴输入);④非洲的音乐、舞蹈等文化在美洲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殖民地时期拉美文化的混合结构。⑤给美洲带去相对先进生产技术,客观上促进美洲的近代化。
补充:大洋洲文化
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南太平洋的岛屿。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大洋洲各地相互隔离,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当地人使用石器或木制工具。澳大利亚原住民以采集、狩猎为生;新几内亚岛上的原住民最早种植甘蔗,饲养猪、狗和鸡等动物,掌握了一定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可以制作简单的陶器。他们没有文字,语言千差万别,图腾崇拜普遍。原始舞蹈常以模拟动物为主,配以简单的打击乐。
问题探究: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阅读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①利于相互借鉴,促进文化的发展进步。 ②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 ③利于加强不同文化圈相互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世界。
问题探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①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形式和范围。②古代的文化在各国、各地区产生,面对不同的自然与历史环境,形成早期文化多元并立的状态。③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基础。④不同地域文化形态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时代动因。
材料: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他们不能从临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正面史实:文化进步通过各地区或民族间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实现。
宋元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传入欧洲,促进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科技文化向近代转型。
反面史实:各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如美洲印第安文明长期与其它大陆隔绝,缺乏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由于交通不便,内部交流也少,结果发展缓慢,社会形态总体落后与其他大洲,导致文明后来被西方殖民者毁灭。再如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会发展活力,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一、古代印度文化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
5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