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学案

资源简介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课程标准
(1)了解各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地区(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徙。
(2)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和变迁的影响,以及人口迁徙和移民社会中出现的文化认同问题。
二、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古代人类两次大迁徙的特征和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人类两次大迁徙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游牧生活及经济和军事水平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欧亚政治版图的重大变化,培养家国情怀。
三、重难点
1、重点:游牧生活及经济和军事水平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
2、难点:古代人类两次大迁徙的特征和影响以及欧亚政治版图的重大变化。
四、导入:概念导入
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冲突,都是一个经常存在的现象。
按照吴于廑先生的看法,游牧世界曾三次对农耕世界发起冲击,分别是:①公元前2千纪,印欧人的迁徙;②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③13世纪蒙古人西征(11课);
千纪表示一千年的时间跨度,相当于10个世纪。
前2千纪:前1001年到2000年
游牧世界特点:逐水草而居,社会结构简单,长期狩猎,性格剽悍,机动性强
农耕世界特点:安土重迁,社会结构复杂,细密的社会分工,城市、文明、财富。
五、新课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印欧人迁徙的原因
①游牧民族流动性的生活习性;②食物匮乏且不固定;③对马的驯化和利用。④游牧民族性格:骁勇强悍、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⑤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⑥相对发达富庶的农耕文明的吸引 ⑦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寻找更适宜的居住地 ;⑧根本原因:生产力低下,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
气侯变化影响农牧业:寒冷时期,草原牧场南移,草木生长较慢,冬季牲畜大量冻死。
2、印欧人迁徙的路线
①前2000年,进入巴尔干半岛,演变成后世的希腊人;②前17世纪,进入小亚细亚,发展为赫梯人; ③前6世纪,进入伊朗高原,发展为波斯人; ④前15世纪进入印度河流域,被称为雅利安人; ⑤前2千纪占领西欧北部的广大地区,被称为凯尔特人。
3、印欧人迁徙的特点
①时间:持续时间长,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②空间:区域广泛。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 ③方式:凭借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 ④形式:小规模,逐渐叠加。 ⑤影响:形成多种新族群: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早期区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⑥实质:落后对先进入侵。
4、多元区域文化的形成
(1)赫梯文明
①建立: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
②鼎盛: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推动了西亚与北非文明的交流融合)
③衰落: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赫梯帝国瓦解后,冶铁技术随之传播开来。
赫梯人使用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
赫梯人最早发明冶铁技术和使用铁器,赫梯的铁兵器曾使埃及等国胆寒。赫梯帝国时期,农牧业均较发达。以农业为主,工业除冶金之外,还有陶器制造、纺织等下工业部门。商业贸易也算繁荣。
(2)波斯文明
①波斯帝国(大食)建立:由波斯人(迁徙到伊朗高原的古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而形成)建立的君主制帝国。
②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
③公元前4世纪晚期,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灭
④影响: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空城计、萨拉米湾海战等)】(催生了新帝国,促进了文明间的交流)
(3)希腊文明
①发展概况: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希腊人。
②文明贡献:
a.希腊人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
b.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4)印度文明
①发展概况: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
②文明贡献: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结合材料,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5、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的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区的动荡、文化的浩劫,摧毁了旧的文明。
(如克里特文明、西亚的巴比伦文明;赫梯人灭掉古巴比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波斯人多次入侵希腊。)
②通过征服和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
③整体上推动了新的区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赫梯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
④促进了不同种族、区域之间交流,推动文化的融合。
如冶铁技术传播、马拉战车和骑兵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波斯首次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域统一起来;雅利安人把马和铁带到印度,其种姓制度和佛教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全面理解印欧人的迁徙
(1)迁徙的条件:
①人口众多,使用马和马拉战车作为交通工具,活动范围较大。
②当时印欧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社会内部已发生了阶级分化,军事首领和贵族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渐加强。对他们来说,进行掠夺是比劳动更容易获取财富的途径,对财富的追求成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动力。
(2)迁徙的方向: 基本方向是由北而南,这是由当时的地理、历史等因素决定的。世界文明发源地大都分布在气候温和、水源充足的南方,适宜农业生产,经济文化发达。古印欧人生活的地区,气候较冷,文化经济落后,基本上停留在游牧阶段。
实质: 落后的游牧部落对先进文明地区的入侵。
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①对被征服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先进的文明中心发展暂时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文明地区的闭塞状态,扩大了经济、文化交流,还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
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冲突,表面上看都是游牧世界取得了胜利,但最终的结果是农耕世界依靠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吸收和同化了入侵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扩大了农耕世界,削弱了游牧世界。到1500年之后,游牧民再无力发起大规模的冲击。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入侵到公元前6世纪时就已经结束了。在扩大了文明区域之外,在亚欧大陆的北部,仍然有许多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他们还没有进入文明状态。例如在秦汉帝国的西北边境的匈奴人,在罗马帝国东北边境的日耳曼民族,以及在中亚草原上的阿兰人、大月氏等。他们在两个大帝国之间广阔的草原上来回游动,哪边衰弱而有利可图,他们就往哪边倒;哪边强盛了,他就向相反的方向游动。由于秦汉帝国不断地向西扩张,不断地主动攻击匈奴,所以使得匈奴掉头逃窜。结果呢,就引起整个亚欧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赵林《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1、第一轮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两汉)
(1)背景:公元前2世纪一公元2世纪,中国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都进入强盛时期但在亚欧大陆偏北的地区,仍生活着众多游牧部落。
(2)概况:
①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
②中亚南亚: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③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2、第二轮迁徙:3—6世纪(魏晋南北朝)
(1)背景:3-6世纪,汉王朝、西罗马帝国先后衰落和灭亡,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迁徙。
3-6世纪是世界气候史上的小冰河期,气温急剧降低,严重破坏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了生存,这些游牧民族被迫冒死抢掠南方的农耕民族,从而形成世界性的游牧民族南迁现象。
(2)概况:
①中国:
a.少数民族内迁:北方匈奴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促进中国北方民族大交融;
b.北方人民南迁:部分北方居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开发;
温故知新:经济重心南移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
②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③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完成。
④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②欧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学思之窗: 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奥罗修斯记载了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说过的一段话。阿图尔夫这样说道:
最初,我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使罗马的全部土地成为哥特帝国的领土;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我阿图尔夫应成为凯撒奥古斯都。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而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在无法改变帝国形式的情况下,我希望能作为复兴罗马的发起者传诸后世。 ——摘译自《反异教徒历史七书》
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阿图尔夫最初对罗马帝国是什么态度 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转变
转变:从最初阿图尔夫并未意识到农耕文明或罗马文明的力量,强烈要求消除罗马,毁灭罗马文化,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消除、毁灭、取代罗马文化)。转变为接受罗马文化,以复兴罗马自居
原因:①罗马帝国的制度、法律、文化相对先进;②意图笼络人心、巩固统治;③经济生产方式由游牧转向农耕。
本质:游牧民族被农耕文明同化,农耕文明区不断扩大。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
3、第三轮迁徙:7世纪—8世纪中期(隋唐盛世)
6世纪: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多神崇拜
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7世纪中期起: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西亚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西突厥人西迁进入中亚西亚南亚,逐步融入伊斯兰世界,数百年间建立众多国家。
西亚:奥斯曼帝国影响最大(突厥人1453年灭掉东罗马帝国)。
南亚: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结合以上材料概括,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①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如: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②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如: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中古西欧,融合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的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拜占庭文化保存、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
③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游牧世界农耕世界造成一定冲击的同时,也有利于两个世界的交流,特别是相对落后的游牧世界学习吸收先进农耕世界的文化。
如:魏晋南北朝五胡内迁和汉族人南迁,各族之间杂居相处,相互学习,丰富了中华文化,造就了盛唐气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亚欧游牧民迁徙的原因?
①周边农耕文明的动荡与衰落,提供可乘之机;
②气候的变迁,寻找更适宜的居住地;
③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
④匈奴人的西进推动其他民族的迁徙。
古代人类的迁徙,呈现出怎样的共性特征?
路线:每一次基本都是游牧民族对相对稳定的农耕区形成冲击;
方式:迁徙方式往往伴随着激烈的冲突和斗争;
原因: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主要动因;
影响:最终结果是农耕世界依靠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吸收和同化了入侵游牧和半游牧民族,扩大了农耕世界,削弱了游牧世界。
古代人类的迁徙的影响
⑴短期看: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各个地区尤其是西欧和中国北方战乱和衰退。
⑵长期看:
①为中古时期的到来奠定基础。农耕世界在政治和文化上的优势最终胜出,吸收并同化了进入农耕世界的游牧和半游牧部落,为中古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②扩大了农耕世界,削弱了游牧世界。
民族大迁徙的过程是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过程,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化。
民族大迁徙是造成亚欧大陆文明国家历史格局变化的重要原因,此后的东方诸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因民族大迁徙的出现而起决定性影响。
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存在鲜明差异,这种差异在强大历史动力的作用下,必然寻求两者的统一和平衡,造成先进与落后的交流和渗透作用,然后形成一种新的历史平衡。
问题探究: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那些在冲击以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化道路。
——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结合相关史事,指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是如何相互学习的
埃及人从入侵者那里学会使用马和马拉战车,并利用战车的机动性进行对外扩张。
在罗马帝国,日耳曼人入主西罗马帝国后,接受基督教,并以基督教主教为顾问和官员,也学习罗马法。日耳曼人也带来了亲兵制度和村社,有助于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起。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将种姓制度带入。 游牧的雅利安人与农耕的土著之间的互动持续了数百年。后来雅利安人逐渐转向定居而完成两大文明的整合。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农耕民族向游牧民族学习的重要例证。同时,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等在建立政权之前,无不学习汉文化,并且在统治中学习中原制度,任用汉人为辅臣,最终基本汉化,显示了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学习的一面。(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最重要的是,这些入主农耕地区的游牧或半游牧民族,后来基本都转向农耕和定居生活,接受了被征服地区的制度和文化。
学习拓展: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广泛移民于地中海 周边地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等地后,大批希 腊人和马其顿人向那里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 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和行省。中国古代,大批汉人陆续 从北方迁往南方,形成今天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和台 湾等地的客家人。
在古代,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进行迁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古代农耕民族迁徙的原因有哪些?对移入地产生哪些影响?
原因:自然环境:气候变迁;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破坏等。经济:土地不足;人地矛盾尖锐等。政治:战乱和社会动荡;赋役沉重;政府政策等。
影响:经济:促进了迁入地的发展;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自然:加剧迁入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认识:人口的迁徙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互鉴,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
农耕民族的常在气候变冷时遭受游牧民族的冲击,甚至造成政权更迭的情况,能不能说农耕王朝的盛衰交替是由气候决定的?
不能,气候(地理环境等)有重要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
气候变冷时,游牧民族南迁确实会对农耕民族造成冲击,但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于农耕文明内部。农耕王朝的末期往往土地兼并严重、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层沉湎于声色犬马,底层则民不聊生被迫铤而走险,内部社会的失序才给外部游牧民族以可乘之机。巴比伦是这样,罗马是这样,古代中国的历代王朝也是这样。
区域文化的产生原因和价值
产生原因:(1)地理环境:一种地理文化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否则难以长期生存,或者不得不做相应的改变。
(2)移民:人口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有些文化可以用书、图画传播,有些文化如方言就必须靠人来传播,所以移民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移民的来源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形态,或者极大地改变着土著文化。
(3)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的影响:
由政权推行的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通过政治权力而加强。
(4)受民族、宗教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区域文化的价值:区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不同地域的文化,体现了文化的生命力。同时区域文化也更加适合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以及改善生活,它包含了先民的智慧。
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
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