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学案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课程标准
(1)了解古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古代商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线的开辟和发展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古代商道 外文化交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 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 南丝绸之路”的开辟,培养家国情怀。
三、重难点
1、重点:四条商路的开通。
2、难点:古代商路中西文化交流的表现,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四、导入:
单元主旨: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古往今来,生活在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人们通过不同方式,开辟了不同类型的商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海上丝绸之路及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其他区域的商路,同样展示出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近代增加了连接全球的远洋贸易路线,它与后来的空中贸易路线、铁路贸易路线、公路贸易路线一起构成了全球贸易网,使得全球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事商贸活动,带动了文化在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五、新课
(一)丝绸之路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1、概念:
狭义的丝路:一般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广义的丝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
2、起源: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②丝绸之路存在历史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连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3、开通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
(1)背景:
①匈奴问题威胁边疆安全;②汉朝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强盛;③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巩固
(2)目的: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军事目的)
(3)过程:
时间 目的 结果/意义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了解到西域的风土人情,提供宝贵资料
公元前119年 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联系,发展和中亚各国友好关系;开辟丝绸之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3)影响:
①政治: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管理(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②经济:促进物种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
③外交:促进丝绸之路畅通,是丝绸之路发展史的标志性事件,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④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历史象征。
材料一:“案:谓西域险阸(读音是è,是指阻塞),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 ——司马迁《史记索隐》
材料二: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
材料三:裴駰《集解》引苏林曰:“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
思考点:如何理解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一方面,丝绸之路贸易路线在张骞通西域之前虽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而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因此司马迁等中国古代学者将张骞通西域视为开辟道路的创举,称其为“凿空”。
另一方面,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其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凿空”的提法,也有一定道理。
思考:汉朝开通丝绸之路原因
①政治: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 ②经济: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汉朝与各国互惠性的经济利益驱动;
③军事:联合外力牵制匈奴的本意及日后反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④外交: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
⑤个人贡献: 张骞出使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⑥丝路沿线的国际参与,中外商人的作用等。
4、发展:
(1)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此后一度衰落;(2)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3)两宋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4)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起;(5)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
拓展:唐朝丝绸之路发展达到鼎盛(全面发展的繁盛时期)。
1、路线:
(1)陆上丝绸之路:“南北线、中线”
从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葱岭---中亚西亚---欧洲
(2)草原丝绸之路:漠北草原-咸海里海以北-欧洲、小亚细亚
(3)西南丝绸之路: 关中平原--成都平原--西南-- 缅甸--印度
(4)海上丝绸之路:宁波、泉州广州-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波斯湾红海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达到鼎盛的原因
①政治: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政治稳定,疆域广阔。②经济: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国力强盛。
③外交:政策开明开放④文化:文化繁荣,制度先进。⑤交通:交通发达
唐中期以后丝路发展变化:由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转变为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1)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线路尤为复杂。
(2)唐中期以后,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唐中期以后(宋朝):陆路衰落,海路联系日益活跃的原因?
①沿途的动荡: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沿线受割据政权、战乱等因素影响;
②海上丝路冲击: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逐渐取代陆上商路。
③支线的竞争: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不利于通行。
④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发达;海路成本更低。
⑤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的发明并应用于航海。
⑥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市舶司管理制度。
西汉至宋代丝路贸易路线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1、丝路的变化:
①汉以陆路为主,海路发端;②唐海陆并举;③宋陆路中断以海路为主,且海上丝路日益繁荣。
2、变化的原因:
(1)陆上丝绸之路衰落:
①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及战乱等,隔断中国与欧洲交往路上通道;
(2)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①海上贸易优势凸显:如相比于陆上丝路,运力大且成本低。海上丝路能够连接更为广阔的对外贸易区域;
②具备海上贸易条件: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已经有较大的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要求:唐宋时期工商业发展及其繁荣;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外贸物品多产于南方地区;
④政府外交政策支持:统治者一直都推行较为开明外交的政策
元代陆上丝绸之路重新复兴
①元朝统一;②蒙古西征,畅通了东西驿路;③元代的驿道路网打通了元朝首都与亚欧各地的联系,使唐中期以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的沙漠绿洲丝路再次活跃了起来,草原丝绸之路也得到了空前发展。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1)形成条件: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关系。
(2)路线: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以北-欧洲、小亚细亚。
(3)历程:①兴起:先秦时期②繁荣:蒙元时期③衰落:明清时期
(4)作用(事例):成为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之路。
(5)特点:全方位、传播速度快、多样性、复杂性。
2、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1)路线: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和印度—中亚、西亚等地。
(2)发展:①西汉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②唐宋时期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茶马互市。③宋明之后日益衰落。
(3)作用: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南丝绸之路
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 ,近年来又被学术界称为“西南丝绸之路”,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南亚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思之窗:《汉书·张骞传》……
想一想,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思路引领:注意张骞探险计划涉及的关键地域是四川(蜀)和印度(身毒)
张骞在西域的大夏见到了四川地区的特产,了解到这些产品是经由印度贩运而来的。因此他提出了从四川到印度,再由印度到大夏的新路线,也就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3、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
“海上丝绸之路”
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与陆上丝绸之路相比,经由海上丝绸之路流通的商品种类更加多元化,瓷器、香料、茶叶均是大宗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通常分为东西两条:
东向航线是指自中国到达朝鲜和日本的贸易航线。
西向航线是指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南海、印度洋至西亚、非洲的贸易航线。
(1)发展历程:
①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唐朝:登州、扬州----到达朝鲜、日本;
广东---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纲要上)
③宋元:制造出巨舟,使用帆索和磁罗盘,使节和商贾出洋航海十分频繁;
广州、泉州、明州----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地区
④明朝:明初郑和下西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纲要上)
(2)作用:①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建立广泛联系。③广州、泉州、明州等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促进南方经济发展。④带动私人海上贸易发展;⑤影响新航路开辟;
历史纵横:汉志商道:亦称“香料之路”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材料一:宋代,陆地“丝绸之路”被西夏王朝所占据,海外贸易受阻,南宋偏安江南,对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此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统治者实行奖励海外贸易的政策。 ——选自梁励《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
材料二: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往来,唯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不差,生死系矣。
——【宋】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四: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据估计,一支由30头骆驼组成的沙漠商队,只能装载9000公斤货物,而一艘海船则可载船货60-70万公斤,相当于两千头骆驼的运输量。二者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政治: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对外依靠海路
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手工业发达;
政治:政府重视对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
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优势:陆上交通运输瓷器易破损、不安全、运量小,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链接:比较“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及影响
归纳:丝绸之路的变化
两汉时期:兴起(陆路为主)
隋唐时期:繁荣(陆海并重)
宋元时期:转变(海路为主)
明清时期:衰落(闭关锁国)
变化主要内容:
①路线:从陆路----海路为主。
②商品:从丝绸----瓷器、茶叶
③贸易:从宋元增加到明清萎缩。
④政策:从政府扶植支持到政府限制。
变化主要原因:
①北方战乱;②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支持;③经济重心南移;④西方国家对瓷器、茶叶需求量扩大;⑥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⑦新航路开辟海上贸易活动的发展。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交流
(1)西传——中国向西方传播:
①丝绸: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②漆器与冶铁: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③科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④瓷器: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⑤茶叶:茶叶也大量从海路向西销售,引发了西方的饮茶风气。⑥医学: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2)东入——西方向中国传播:
A.概况:①西汉时良种马“汗血马”(大宛国)、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通过西域传入
②西瓜和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它们的原产地来自西亚、中亚、南亚。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宋元时期,棉花传入中国,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⑥玻璃是古埃及人最早制造的,东罗马帝国传入。
B.影响:促进了中外物质技术交流,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物质生活,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生命线。
2、思想文化交流
(1)西传——中国向西方传播:中医:中医药知识也随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2)东入——西方向中国传播:
宗教:①佛教汉朝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中国的思想和文学艺术。②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③祆(xiān)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艺术: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3、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双方具有双向性、互惠性、竞争性。
4、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①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②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宗教文学艺术③促进了文明的交流,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④推动了社会进步(中国冶铁、四大发明)
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
因素:(1)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限于毗邻地区。(2)经济贸易与科技发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围。(3)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交流呈现复杂性。(4)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鉴的意义。
启示:(1)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2)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丝绸之路的影响
(1)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①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②沟通了东西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③扩大了人类的认知领域,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①经济:农作物和畜牧品种传入中原,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促进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
②文化:基督教、佛教以及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艺术等传入中国,印度天文学成就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化。
③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饮食结构,扩大了食物来源。
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①起源较早,历史悠久;②线路较多,覆盖面广;
③逐渐由以陆路贸易为主转向以海路贸易为主。
④注重经济交流和平交往。
⑤商业贸易促进了道路开通,商贸往来促进了文化交流。
⑥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双方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
⑦中国在开辟丝绸之路和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结合历史上丝绸之路,你觉得今天“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
(1)对中国:
①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②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对世界:
①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②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知识拓展:“一带一路”——中国的变与不变
中国的变——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
不变——开放包容的胸怀、融合互信的理念
认识:
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②包容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③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中外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新时期,应怎样弘扬“丝路精神”
(1)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我们应该一起努力,倡导文明宽容,防止极端势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
(2)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选择。“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
(3)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坚持合作共赢。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4)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倡导和平对话。中国将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地区事务,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推动通过对话找到各方关切的最大公约数,为妥善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一、丝绸之路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三、古代商路上的的中西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