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学案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一、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二、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文化的双重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逐步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近代战争在客观上对不同文化的影响,培养家国情怀。
三、重难点
1、重点:独立战争后的美洲文化;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2、难点: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四、导入:滴血的“感恩节”
感恩节是美国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为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而设。感恩节由来可以追溯到美国历史早期。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载着102人到达美洲。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饥寒交迫,仅有50多人活了下来。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友好的印第安人给他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作物。最后,移民们获得了丰收,为感谢上天,感谢印第安人。移民们举行庆祝活动。之后,庆祝丰收的纪念日逐渐成为美国重要的全国性节日。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1941年,感恩节的时间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4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
五、新课
(一)美国文化
1、独立战争前(16-18世纪)的美国文化
回顾:美国独立战争前发展历程
(1)背景:①独立战争前,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和被贩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与当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②欧洲白人排斥、压迫印第安人和黑人;③人们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欧洲白人主导下,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
(2)特征:
①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和混合;②以欧洲文化为主导,具有多元特征。
(3)表现:①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多样性;②语言上:使用美式英语---融合印第安语言、非洲黑人语言
学思之窗:这些单词说明了什么?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工具,是生活的反映,是不断发展的。 北美居民由于种族的多样性,语言也会相互借鉴 美式英语以英语为主,反映了白人在北美殖民地占主导地位。③生活上: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④精神上: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深受英国清教和启蒙思想影响)
历史纵横: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
思考:清教因素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①清教因素丰富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内容(契约思想、上帝选民、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等思想);
②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对美国以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重要动力。
③生活上: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④精神上: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受清教影响)
⑤族群上:美利坚民族形成。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各殖民地之间商品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驿站通邮、报纸传递已成常事。人们共同使用英语。13个没有隶属关系的殖民地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共同的名称。一个新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4)局限性:种族歧视严重,白人文化优越感明显。
(5)特征:多元文化
①深受英国文化清教和启蒙思想影响;②融入印第安与黑人文化因素;③美利坚民族形成但存在种族歧视。
材料一 各殖民地经过一段时间后,开始由出生在北美土地上的几代人占支配地位,他们不了解英国,转而将情感倾注在他们视为故乡的北美,在这种认同转换中,清教徒思想成为对美洲独特性意识的重要因素。在北美严酷的生存条件下,移民和印第安人的战争,使得分散的殖民地由此进行联合。在英国和殖民地关系开始紧张后,对英国的挑战进一步强化了美利坚的民族意识。 ——颜震《美国早期民族国家与帝国的双重构建》
材料二 在这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英属北美殖民地已经由一个荒无人烟土地贫瘠的蛮荒地带发展为一个拥有近200万人口,农、工、商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生机勃勃的新兴经济区。而且在此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殖民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北美殖民地不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且在这块广阔的大陆上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随着统一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也不断滋长,他们渐渐地对母国的高压掠夺政策产生了不满,一部分先进的人们开始起来进行反抗。……法国借北美独立战争之机大力援助北美人民抗击英军,希望能够重夺霸权。 ——王晓辉《美国独立战争对英法争霸的影响》
探究:结合材料概括美国早期民族观念形成的条件
①移民后代对北美的认同感与归宿感增强②清教徒思想的影响③在与印第安及英国人的对抗中走向联合④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推动⑤经济发展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⑥统一民族形成促进民族意识的滋长⑦国际因素:法国援助客观上助推了北美的反英斗争。
2、独立战争(1775-1783年)后的美国文化
回顾:美国独立战争的历程
(1)背景:①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形成美国共同文化认同)②1787年联邦宪法促使北美大陆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
(2)表现:①政治文化上:1787年宪法,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统一的宪法:1787年的联邦宪法; 统一的理论:启蒙思想家的理论; 统一的政体:联邦制、共和制、民主制(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
根据史纲下,回顾1787年宪法的内容
①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分权制衡原则)②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③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人民主权原则)
局限: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
史论:美国政治体制中“分权制衡”原则的表现
(1)从联邦政府的设计上,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别授予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形成了典型的三权分立体制,有效地降低了专制政体出现的可能性。
(2)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实行联邦制,一方面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另一方面保留了地方自治的权力,中央与地方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与平衡关系。
(3)美国的两党政治也是分权制衡原则的重要表现,两党轮流执政、互相监督,防止了独裁政权的出现,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4)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院代表社会的上层,众议院代表社会的下层,两者相互牵制,有利于平衡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是分权制衡原则在立法领域的表现。
②精神文化上:追求自由(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3)存在问题: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种族歧视、奴隶制,这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4)特征:多元文化:政治上权力制衡;精神上追求自由;经济上种植园经济、奴隶制和种族歧视。
(二)拉丁美洲文化
1、拉丁美洲的由来:
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因长期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
地区的主要语言,故称为“拉丁美洲”。
2、独立战争前的拉丁美洲文化
(1)背景: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纪中叶,占领除巴西以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并在殖民地建立总督辖区进行管理。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后建立了巴西殖民地,设立总督制度。到18世纪晚期,大部分土地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小部分土地为荷兰、英国和法国占据。
(2)表现:①政治: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建立封建性的殖民统治;②语言:以西班牙语与和葡萄牙语为主;③族群: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美国是典型的移民社会,不是混血社会(白人最多);拉美是典型的混血社会,不是移民社会(混血最多)。
④经济:殖民者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和黑奴贸易。
玻利维亚西南部的波托西省有着世界最著名的银矿——波托西银矿,鼎盛时期,其产量占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1545-1824年近300年间,殖民者共从这里攫取了2.5万吨白银,有800万印第安人死于繁重的劳役之中,被称作“地狱的入口”。
⑤文化:
A.欧洲移民活动区域: 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天主教成为拉美的主要宗教; 拉丁舞成为拉美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B.偏远的内陆区域: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原生文化。
(3)特征:以西班牙、葡萄牙文化为主,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3、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多元文化
(1)背景:19世纪上半叶拉美独立运动结束了殖民统治。
回顾:《纲要(下)》拉美独立运动
原因: ①土生白人与宗主国的矛盾②受启蒙思想、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概况:①法属海地独立(1804):
1791-1804,法属海地在黑人杜桑·卢维杜尔领导下独立,揭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
②西属拉美独立(1826):1810-1826在土生白人玻利瓦尔(委内瑞拉国父)和圣马丁(阿根廷国父)的领导下,西属拉美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建立了15个共和国。
③葡属巴西独立(1822):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建立了君主制。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2)表现:①经济:取消奴隶贸易,取消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②政治:A.追求法治、自由:颁布宪法;取消奴隶制。B.形成独裁权力: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③存在问题: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特征:①拉丁美洲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②战后形成考迪罗独裁权力。
(三)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文化的重构
拿破仑战争(1804—1815)前欧洲社会
政治:封建统治(欧洲大陆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国、邦国和自由城市);
15世纪后期,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的一些封建君主王权加强。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14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宗教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欧洲人的普遍信仰。
思想: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打破天主教会和专制王权的思想束缚,促进思想解放,自然科学兴起。
特别是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为欧洲的现代文明勾画了蓝图,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
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1、欧洲文化重构的背景
(1)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2)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这些地区传播。
(3)拿破仑对被征服地区统治
拿破仑战争
背景:17—18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拿破仑帝国建立:拿破仑通过战争(1803年—1815年)建立了在欧洲建立了一个从大西洋沿岸到波兰,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庞大帝国。
影响:
革命性(解放者):
①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
②促进了欧洲大陆人民的觉醒。被征服地区,在反抗法国征服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运动高涨。
③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
侵略性(侵略者):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不满。战争具有侵略性、争霸性。
想一想:拿破仑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为什么?
(归纳拿破仑战争是怎样改变欧洲政治文化的?)
推翻封建制度,实现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振奋欧洲的思想。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许多国家的资产阶级虽然对法国爆发的革命欢呼雀跃,但是却无力效法而付诸实践。拿破仑战争则帮助了他们,弥补了他们的先天不足,使他们在众多的国度里成为执政者。同时,“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在攻无不克的军队和大炮的陪伴下,对欧洲的影响更为深刻。——《拿破仑战争在欧洲的进步作用》
拓展:《拿破仑法典》的影响
(1)对于巩固和发展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立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2)法典对于农民小土地所有制的肯定,赢得了法国广大农民的支持,成为拿破仑粉碎国内外复辟势力,进行一系列战争的坚强保证。
(3)在对外战争过程中,拿破仑又把这一法典的许多条文和原则推广到广大被征服地区,对欧洲许多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思考:拿破仑在其所征服区域推行《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体现了哪些原则?在征服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自由、平等原则)
第537条 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保护私有财产)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土地)所有权(保障土地不受封建复辟势力的侵犯)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保障资本主义自由买卖)
影响:传播了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启蒙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传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
2、欧洲文化重构的基本内容:
① 传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 传播启蒙思想(民主、自由、平等、法治);
②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高涨;
③反对封建专制,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
材料:拿破仑每征服一个国家,便开始着手革除它们的旧制度,并建立新的制度,如没收教会和逃亡贵族的财产,对其进行拍卖;剥夺教堂、寺院征收各种捐税的权利,取消贵族僧侣的特权;废除徭役、贡赋等封建义务;宣布公民平等、信仰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原则,甚至在新建的国家制度里按照法国的模式制定宪法、成立政府和议会。
思考:拿破仑战争前后,欧洲政治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战前:封建专制统治
战后:民主、独立、自由、法治成为欧洲普遍政治诉求
回顾:欧洲各国对拿破仑战争的态度?
组建反法同盟,最终打败了拿破仑
思考:各国为了维持战后的秩序和巩固成果,又是如何做的?
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选必1)
3、欧洲文化重构的表现:
(1)俄国“十二月党人”(1825年)---反对封建专制和农奴制
①背景:A.1812年俄国打败拿破仑进攻,爱国主义高涨;
B.一批贵族青年军官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希望改造国家。
②领导者:贵族青年组成“十二月党人”
③概况:成立秘密革命组织,1825年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
④结果:起义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⑤性质: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1815-1818年间,一支俄罗斯占领军驻扎在法国。许多军官对他们在其中已生活了4年比较自由的西方社会有着极深的印象。在那里他们吸收了当时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激进思想,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当他们于1918年回到俄国时,他们发现沙皇的独裁是无法容忍的。这种情感说明了所谓的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这次起义爆发于1825年12月,即亚历山大一世死后。其首领多半是希望废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使俄国西方化的军官。由于得不到支持,起义不幸的失败了。—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学思之窗:列宁曾评价十二月党人:
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但是,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
——[苏]列宁《纪念赫尔岑》,《列宁选集》第二卷没有落空
谈谈你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
圈子是狭小的:“十二月党人”是一些贵族青年军官,缺乏群众基础。
事业:接受启蒙思想,按照西欧方式改造国家;成立秘密革命组织;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没有落空:起义尽管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和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影响。
首先列宁承认“十二月党人”革命者的身份;
但他们出身为贵族,脱离人民群众使得他们不可能真正发动群众;
这场起义以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为目标,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十二月党人革命精神和革命目标为后的的1905年俄国革命奠定基础;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这些贵族青年军官的愿望最后得以实现。
(2)波兰民族起义(1830年) ---争取民族独立
①背景:受沙俄的专制统治,民族矛盾激化
②领导者:贵族青年军官和学生
③概况:在华沙发动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④结果:被镇压,但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3)德意志1848年革命 ---争取统一的独立国家
①背景:a.德意志地区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普鲁士战败于拿破仑,失去大量土地;
b.普鲁士进行了并不彻底的农奴制改革
c.随着经济发展,德意志要求改革与统一的呼声高涨。
②领导者:(改革)普鲁士首相与政府;(革命)普鲁士资产阶级
③概况:进行改革,颁布《普鲁士改革赦令》废除农奴制;184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④结果:改革成功废除农奴制;而1848年革命失败,但德意志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1864-1871普鲁士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史料阅读:1807年颁市《普鲁士改单赦令》规定:.....10.从本令之日起不得以家庭出身或婚姻,或以承担农奴地位,抑或以契约创设新的农奴制关系。 11.因本令之公布,那些由继承,或由其自身权利,或由永佃、或由公簿持有而占有其农地的农奴及其妻儿的各种现有农奴制关系和一切相互的权利义务,均应完全停止。
思考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政治文化出现哪些新因素?
(1)政治制度:冲破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加速了欧洲各国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欧洲各国开始不同程度地争取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斗争。
(2)思想观念:
①对内: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②对外:民族民主意识的空前觉醒,反对专制制度,争取民族独立,要求实现国家统一
(3)阶级力量: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强大,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知识拓展:拿破仑战争与拉美民族解放运动
在19世纪上半叶,欧洲爆发了拿破仑战争,战争之后,拉美爆发了民族独立运动。
拿破仑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了自由、平等、法治、共和等思想,被一些拉美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同时,一些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参与了法国大革命或拿破仑战争,回国后投入到民族解放运动中;此外,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势力在拿破仑战争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其统治的合法性出现危机,为拉美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契机。
1808年,拿破仑军队占领了马德里,消息传到拉丁美洲,加拉加斯(后来的委内瑞拉首都)的爱国者们涌向了市政厅,他们愤怒的质疑殖民当局:“西班牙国家都灭亡了,我们为什么不成立新政权?”于是,第二天就召开了新议会,成立了新政权,驱逐了殖民当局,参与了此事的玻利瓦尔热情邀请米兰达从英国回归拉美,开始招募军队,拉开了拉美大陆的独立运动大潮的序幕。
(四)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文化侵略含义
文化侵略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后者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其对外族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最终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2、文化侵略目的
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3、文化侵略方式
①向被殖民地区强行输入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
②传播基督教,企图用宗教麻醉殖民地人民的思想。
③强行改造被殖民地区的社会政治结构;奴化教育;控制思想舆论,出版报刊;兴办各种慈善事业;
④通过教育和其它文化活动强行推行西方语言、宗教;
4、文化侵略的结果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文化侵略伴随着西方殖民国家对东方的殖民侵略出现。
5、被侵略民族应对文化侵略的措施(亚非文化重构)
(1)中国:
①保留的传统文化: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挽救民族危亡,保留传统文化精髓: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 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始于1860年的反洋教运动:1870年天津教案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等。
②接受外来文化:
林则徐、魏源、郑观应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影响了周边国家:如日本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向西方学习新器物、新制度。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新思想传入中国。
(2)印度:
①保留的传统文化:
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基督教未能全面流行。
种姓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②接受外来文化:
英国把英语、法律体系、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号。(受欧洲意识影响[民族意识])
(3)埃及:
①保留的传统文化:
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
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②接受外来文化:长期接受法国、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6、西方文化侵略的特点
(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2)侵略方式具有多样性。由于文化涵盖的面极广,殖民国家通过制度、教育、宗教、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
(3)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样明显,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破坏更大。
(4)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随着其殖民活动进行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进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推动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5)影响具有两面性。西方的文化侵略对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一场灾难,但同时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
7、西方文化侵略的影响
(1)欧洲殖民者进行文化侵略给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一场灾难;同时也把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带到被侵略地区,激发了这此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
(2)被侵略民族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思考:学习了本课,你对战争与文化的关系有怎样的认识?
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文明交往的主要两种方式:和平或暴力
和平交流方式有商业贸易,宗教传播、游历访问 ,
暴力也是文明传播的一种手段。 一次又一次的征战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大融合,客观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
认识:
①西方文化扩张往往伴随着侵略战争,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
②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
对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一场灾难,但同时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
③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发展完善自身文化!
④坚持文化自信、防止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八、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