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学案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一、课程标准
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文化遗产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的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认识世界各国文化遗产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探究自然灾害、战争以及工业化、现代化对文化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珍惜和保护,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丰富的文化遗产,培养家国情怀。
三、重难点
1、重点:《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及内容。
2、难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四、导入: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1972年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中确定了世界遗产的三种类型: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包含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
文化遗产: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或遗址。
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指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动植物景观或自然景观。
双重遗产:指既具有突出文化价值又具有突出自然价值的景观。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五、新课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因
(1)文化遗产的现状:不断遭到破坏。
①人为:战争、恐怖袭击;过度的旅游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大规模工程(三峡);环境污染、偷盗或故意破坏 。
②自然:年代久远腐变、资源的过度消耗(古开封);自然灾害(地震、酸雨、沙尘暴)
(2)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
材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就提出应将文化多样性视为“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它不仅是人类以往文明的见证和产物,也是促进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视为“文化创作的源泉”。
—摘编自李玉雪《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进路思考》
(3)文化遗产价值: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①历史价值: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②现实价值: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③学术价值: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④世界价值:世界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
材料: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2、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古代:以收藏(从艺术珍品开始)为主,是财富和权力的体现。
①欧洲:各国皇室、贵族和教会,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②中国:
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
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发展为专门之学。
拓展:金石学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是考古学的前身。它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欧阳修是金石学的开创者,其学生曾巩的《金石录》最早提出"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等人,正式提出"金石之学"这一名称。
  在关于金石学的著作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资料,甚至有的书籍还辑录了一些器物的图像以及其名称和用途,这些使得金石学的著作具有了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未对器物的形制、划纹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没能进行断代研究,故而未能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2、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古代:以收藏(从艺术珍品开始)为主,是财富和权力的体现。
(2)近现代:通过立法对文物古迹保护。
①近代欧洲: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②现代世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
1964年国际文物工作者理事会在意大利威尼斯召开会议,通过《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意义。
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指必须保持遗产形成时和后来历史形成的特征,即历史原貌。
材料:第六条: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凡传统环境存在的地方必须予以保存,决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动。
  第九条:修复过程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工作,其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③近代中国:
清政府:1906年颁布《保护古物推广办法》,中国开始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
史料阅读:在《保存古物推广办法》基础上,清政府于1909年拟定的《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提出针对古迹的六条调查事项,以及五条保存事项,重点说明······
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1930年6月7日公布,共14条:
①古物的范围和种类。包括与考古、历史、古生物等学科有关的一切古代遗物。
②古物的保存方式。除私有者外,均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责成保存处所保存,并制作照片存教育部、内政部、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等处。
③古物的管理方法。规定官方古物应每年造表上报,私有重要古物应向官方登记并不得转移于外人。④地下古物均属于国有。……
④现代中国:
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于1956—1959年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1961年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到2019年已公布8批,总数为5058处。
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致力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
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昆明、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今荆州)、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大理、拉萨、西安、延安。 截至2022年1月11日,国务院已将139座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对这些城市的文化遗迹进行了重点保护。
1986年和2020年,辽宁沈阳市和辽阳市先后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
3、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
①历史悠久。
②专业化:法律制度化、体系化。
③渐进性:遗产数量增多、保护范围更广。
④全方位:从中央到地方,个人、国家、世界。
措施:
私人收藏;国家立法;建成立相关委员会;立文物保护体系;国际合作、缔结公约。
4、保护文化遗产应遵循的原则:真实性、完整性、世界性
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保护第一,利用第二。充分保护和适当利用相结合。
5、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发展趋势:
(1)主体:个人、国家、世界
(2)方式:收藏、立法、建立保护组织、国际合作
6、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文化遗产具有的价值):
①从文化层面看,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②从历史层面看,记录和传承文明发展史,以史鉴今;
③从社会发展层面看,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基本素材;
④从政治经济层面看,在扩大对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材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就提出应将文化多样性视为“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它不仅是人类以往文明的见证和产物,也是促进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视为“文化创作的源泉”。因此,促进人类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而且保护文化遗产是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李玉雪《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进路思考》
(二)《世界遗产公约》
1、时间: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
2、宗旨: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3、颁布这公约的原因:①遗产破坏问题日益突出②各国保护能力有限③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材料: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考虑到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手段,以及应予保护的财产的所在国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存。
历史纵横:《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
  中央的正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活动;外面的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象征着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整个图案呈圆形,既象征全人类,也象征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4、地位: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5、内容:
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②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③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三种类型。
6、发展完善:
①自1979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存在严重威胁的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②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③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7、意义: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8、成就:
①至2017年,共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这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②1978年,首批12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2019年,数量达到1121处。
③截止2023年9月,全球世界遗产增至1199项(包括文化遗产933项,自然遗产227项,混合遗产39项)
历史纵横:“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思考点: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的文化信息资源,是历史的真实见证;
②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③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较大的冲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的价值,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通过立法加以保护。
9、中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措施:
①1985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②2004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该法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④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意义:
①使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学思之窗:2018年9月启动的“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强调“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三大原则。
——摘编自《故宫古建怎么修》,《人民日报》2018年9月4日第13版
故宫博物院为什么把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
①以保护为目的,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
②在修复过程中,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有利于对文物的研究。
③通过对故宫养心殿科学保护,还要将传统建筑修缮技艺传承下去,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范例。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截至2019年7月10日,世界遗产总数达1121项,分布在世界167个国家,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39项,世界自然遗产213项,世界文化遗产869项。中国拥有世界遗产55项,总数和意大利并列位居世界第一。
1、世界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历史遗迹的含义:
历史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以及其他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痕迹等。一般地说,遗迹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的,因而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的活动。古代文明的历史遗迹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代表性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①古代: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②近代: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藏品极为丰富的博物馆,堪称包罗万象的艺术之城。
作为文艺复兴的象征,佛罗伦萨在15世纪和16世纪的美第奇时代达到经济上和文化上的顶峰。众多卓越的艺术家在此留下了大量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
2、中国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文化遗迹:
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
(2)自然文化遗产:武陵源、九寨沟、黄龙
(3)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区、武夷山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
帝王之山:帝王在泰山祭祀天地。
宗教之山:是佛、道、儒共存。
文化之山:碑刻题名冠中国名山之首。
(4)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数量和地位:截至2020年底,中国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达42个,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2001.5昆曲成为世界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②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2年8月共有1557项。截至2023年9月,中国共有57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39项、自然遗产14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
思考:如此丰富的非遗,大家却说不出多少,反映了什么问题?
这既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总结拓展: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国际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合作与交流。②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战略手段。③是促进特定文化权利实现的重要战略措施。
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保护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③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①进行立法保护;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③整体性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
④生产性保护; ⑤抢救性保护;⑥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⑦保护传承人等。
材料一 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
——摘编自《世界遗产公约》
材料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就提出应将文化多样性视为“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它不仅是人类以往文明的见证和产物,也是促进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视为“文化创作的源泉”。因此,促进人类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而且保护文化遗产是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李玉雪《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进路思考》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遗产面临哪些威胁?并概括指出应如何保护世界遗产?
威胁: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建设、人为破坏等。
保护:有关国家采取行动,国际社会集体性援助。
(2)据材料二指出,文化遗产具有怎样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价值:①是不可替代的资源;②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③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④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
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
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二、《世界遗产公约》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八、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