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考古、DNA、语言——印欧人的迁徙与早期区域文明的形成课标解读及大单元设计本单元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根据《指导意见》中的建议:本单元教学建议7课时,每课时建议45分钟。当前我校是40分钟一节课,那么整个单元的课时设计是7(40分钟)+1(35分钟活动探究课)。综合考虑课时要求、选必融合的内容分析、主旨要求、学情分析以及单元内容所呈现的规律等方面,确定本单元的基本架构如下:人类迁徙与文明进步 规律人类迁徙如何促进文明进步 第一课:印欧人的迁徙与早期区域文明的形成 时间:古代——近代——现代; 空间:区域—亚欧大陆—美洲、大洋洲—全球;第二课: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与亚欧大陆整体化第三课:近代殖民与“新大陆”的文化认同第四课:现代移民与“全球文化”的多元一体典型案例 第五课:道钉记忆——华工在美国 主体:一般—个体第六课:幸存者之歌——犹太人在上海第七课:移民造就的国家——美国活动探究 第八课(35分钟):主题(微观:每个家族都有一段动人故事;宏观: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 大概念的迁移单元核心概念是人类迁徙与文明进步,引导学生通过八个课时的学习,理解人口迁徙与文明进步的关系,并能够把这个概念进行适当的运用与迁移。第一部分是在时空逻辑中呈现人类迁徙如何促进文明进步,涉及1—4课;第二部分呈现具体案例,因为人口迁徙是活生生的人的历史,通过“华工在美国”、“犹太人在中国”以及“移民如何造就美国”三个例子展现人口迁徙过程中如何具体处理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涉及5—7课;最后一课安排35分钟的活动探究课:单元教学开始时布置任务,课堂学习与课后探究形成一个互相支撑的良性循环。第8课时通过主题演讲的形式进行展示,把整个单元学习到的“人口迁徙如何促进文化认同以及文明进步”这个大概念通过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展示迁移与运用。本课内容是大单元中的第一课,根据课标对应要求是:通过了解印欧人的迁徙,认识其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理解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 《印欧人的迁徙与早期区域文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大单元8个课时的第一课,具体授课内容是选必三第三单元第6课第1目: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相关内容是:第1课:地图“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西亚、北非、印度、希腊在迁徙前的文明状态;图片“亚历山大在伊苏斯”;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文明的交流;“史料阅读”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学情分析】1.知识与能力储备:本课程针对的是高二下选考历史的同学,他们已经学习了《纲要》及选必一、二的相关内容,并且已接受一定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训练,具备基本的学习本课程的知识与能力储备。2.校本化考量:本单元设计针对的是嘉兴高级中学高二下选考历史学生,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适当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迁移。【教学理念】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学科教育已不再是通过“做题”而掌握学科知识、熟稔知识技能,而是通过学科实践理解学科观念、发展学科思维、形成学科素养。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能够像学科专家那样思考,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能够形成学科思维,这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全部内涵。构建教师为思维而教、学生学会深度学习的“思维课堂”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思维课堂是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以单元教学为平台,以学科“大概念”的探究与理解为主线,让学生置身真实问题情境,亲历学科知识的发现或应用过程,促进学科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在“历史学科思维课堂”的构建中,应努力践行三点:(1)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2)让教学成为协作性问题解决的过程;(3)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基于《指导意见》中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本堂课想要追求的目标,从单元大概念来说,通过课前学案、课中展示以及课后探究,引导学生理解人类迁徙与文明进步的关系并进行适当的运用与迁移;从学习方法来说,通过一定的学习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分小组协作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生生互评,从而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从学科思维来说,通过资料包与学案,让学生分别模拟历史地理学家、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等专家,像这些专家们一样进行思考,亲历“印欧人的迁徙路线图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这个知识点的发现过程。【教学目标】1.通过完成资料包与学案,分别模拟历史地理学家、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等专家,像这些专家们一样思考,亲历“印欧人迁徙路线图的形成”及“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之发现过程,从而发展学科思维,了解“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怎么来的”。2.分别从历史地理学、古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等角度了解印欧人迁徙的原因、迁徙路线及其绘制依据。3.通过思考人种融合与文化融合、印欧语系核心词汇与印欧人生活状态、贝希斯敦铭文与文化认同、马拉战车与文明发展、以及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互动等具体内容,认识迁徙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融合与文化认同,理解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的影响。4通过课前学案、课中展示以及课后探究,理解“人类迁徙与文明进步的关系”这一单元核心概念并进行适当的运用与迁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别从历史地理学、古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角度了解印欧人迁徙的原因、迁徙路线及其绘制依据,理解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分别从历史地理学、古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角度理解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的影响。【教学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从历史地理学家、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等专家中挑选一个专家身份,根据所选专家身份完成学案中对应的两个学习任务,探究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图的依据以及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课中通过分组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以所选专家身份阐述本组协作学习的成果,分析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图的依据以及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教师予以适当补充,形成教学评一体的课堂氛围;课后继续以所选专家身份探究“印欧人与中国的关系”,对本课所学大概念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教学设备、工具准备】多媒体教室,两个教学显示屏,一个供老师使用一个供学生使用;桌椅分组安排,按学生人数分成4组或8组;每小组桌上提供身份卡牌,引导学生按课前选好的专家身份卡就坐;每组配备一个平板。【教学过程】一、导入设问:我们学习历史这么长时间,有没有偶尔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课本上这些历史知识是怎么来的?生:各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分析得出来的。教师讲述:人类活动的痕迹,其实有文字记载的时间跟整个历史长河比起来并不长,没有文字记载的漫长历史是怎么来的?就会有一些交叉学科,比如说,考古学、古人类学、历史地理学、语言学等,接下来我们以这些专家们的思维来探究一下本课的知识点,共同探究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所看到的教材历史知识是怎么来的”,提升学生对所选专家身份的认同,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助于本课从发展学科思维的基调去展开。二、探究规则说明:1.每小组选定一个专家角色,确定探究任务。2.每小组协作探究,确定一个发言人一个记录员,记录员负责把小组成员的意见进行汇总,发言人到讲台代表本组发言。3.相关专家资料包在右边PPT里,可以供发言人演示用。4.发言人发言尽量限制在3分钟内。【设计意图】明确探究规则,以便学生更规范的开展合作学习。探究任务一:教材“印欧人的早期迁移路线图”是如何形成的?其路线绘制的依据是什么?(分组协作学习,本小组根据角色选定一个学习任务,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其中选定一个同学负责纪录讨论过程,一个同学负责上台发言,发言时间3分钟以内)——《中外历史纲要》下(P34)第一组学习任务:请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阐释印欧人迁徙路线图的依据。材料一 亚欧地形图;材料二 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范围;材料三 五千年地球气温变化(材料见“资料包”)(思考方向:印欧人迁徙前在哪里?迁徙前所在的地理环境怎么样?为什么要迁徙?迁徙去哪里?为什么迁徙去这些地方?)第二组学习任务:请从古人类学的角度阐释印欧人迁徙路线图的依据。材料四 人类学从祖源成分角度分析人群迁徙路线(思考方向:去哪里找古人类?获取到的不同区域的古人类DNA与人口迁徙的关系是什么?比较“颜那亚草原游牧人群祖源成分布图”与教材“印欧人迁徙路线图”,思考不同区域人类的DNA基因比例序列怎么体现迁徙路线?)第三组学习任务:请从语言学的角度阐释印欧人迁徙路线图的依据。材料五 印欧语系共同词根例证;材料六 印欧语系构成图;材料七 印欧语系核心词汇(思考方向:为什么英国和印度相隔这么远英语和梵语却有这么多同根词?英语梵语拉丁语等语言的同源词汇很多说明了什么?这些同源词汇与古代印欧语有什么关系?比较“印欧语系国家分布”与“印欧人迁徙路线图”,思考人群迁徙与语言的关系。)第四组学习任务:请从考古学的角度阐释印欧人迁徙路线图的依据。材料八 库尔干墓葬文化;材料九 库尔干模型的印欧人扩张迁徙路线图(思考方向:各地考古发掘的墓葬形态有哪些共同特点?为什么这些地方会有相似的墓葬文化?比较“库尔干墓葬类型分布图”与“教材印欧人迁徙路线图”,思考人群迁徙与文化的关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别从历史地理学、古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角度了解印欧人迁徙的原因、迁徙路线及其绘制依据。四、探究任务二:继续以专家的身份思考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的影响。(分组协作学习,本小组根据角色选定一个学习任务,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其中选定一个同学负责纪录讨论过程,一个同学负责上台发言,发言时间3分钟以内)第一组学习任务:请从古人类学的角度阐释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思考方向:印欧人迁徙到新的地方分别形成了什么人?这些“人”分别形成了什么“文化”?人种的混合与文化的融合关系如何?)第二组学习任务:请从语言学的角度阐释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材料六 印欧语系构成图;材料七 印欧语系核心词汇;材料十八 贝希斯敦铭文(思考方向:各种新文明的文字是怎样的?体现了什么新特点?《贝希斯敦铭文》为什么要用三种语言?《贝希斯敦铭文》体现了文字对区域文化的影响是什么?)第三组学习任务:请从考古学的角度阐释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材料十一 马拉战车溯源;材料十二 马拉战车发展;材料十三 苏美尔战车;材料十四 赫梯战车;材料十五 埃及战车 材料十六 亚述骑兵(思考方向:如果以马拉战车作为参照标准来研究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马拉战车是谁创造的?各个区域的马拉战车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体现了什么?从生产力层面说,马拉战车怎么体现文明转型?)第四组学习任务:请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阐释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材料一 亚欧地形图;材料二 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范围;(思考方向:印欧人迁徙对农耕文明区与游牧文明区有什么影响?印欧人迁徙对区域文化产生什么影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继续以专家的身份思考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的影响。古人类学家的视角:印欧人迁徙导致人口的融合,从而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以及雅利安人,促进了人类多样性,人种融合本身就是文化融合,从而促进文明进步。语言学的视角:以印欧语系核心词汇以及贝希斯敦铭文两个案例理解印欧人迁徙促进文化融合以及文明进步。考古学的视角:以马拉战车案例理解印欧人迁徙促进技术传播、文化流转以及文明进步。历史地理学视角:以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互动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理解印欧人迁徙促进文化融合、文明进步。五、解惑环节:听完各位专家的研究成果,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听明白的?可以再次向相对应专家提问。【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可贯穿整个课堂,鼓励学生在其它同学展示的时候,没听懂的或质疑的适时进行提问,从而形成生生互评这样一个教学评一体的课堂氛围。六、总结:根据下表结合选必与《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各方专家结论,归纳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1.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以及雅利安人,促进了人类多样性;2.这些“人”冲击了原来古老的文明,创造了赫梯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以及吠陀文明;3.有利于文化的融合;4.有利于文化的认同;5.有利于文明的发展;6.有利于区域文化的转型(青铜文明——铁器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七、板书设计八、课后探究:继续延续所选专家身份探究“印欧人迁徙对三大古文明都有颠覆性的影响,那么印欧人有没有到中国?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白人头骨是怎么回事?”【设计意图】继续以所选专家身份探究“印欧人与中国的关系”,对本课所学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课堂反思本课在操作上的变量是什么?这节课在试上阶段分别给高一和高二的学生都上过,高一学生是现场发的学案和资料包,整个上下来课堂效果也还不错,但是需要提供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消化相关问题,整节课只完成了第一个探究任务,课堂容量不够。高二学生是提前发的学案与资料包,学生提前进行了自主探究,课堂上可以直接进入讨论环节,而且生成的容量更大,整节课各个环节基本完成。这意味着这堂课的生成对学情有一定要求,要提前布置任务,不然就会出现课堂容量不够的情况。本课完成目标了吗?从内容来说,本课根据单元设计,要落实的是选必三第6课第一目内容,核心内容就是印欧人的迁徙路线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包、选必以及《中外历史纲要》第1、2课相关内容,从各专家的视角亲历“教材知识的发现过程”,在合作探究并自主阐述“迁徙路线图”绘制依据以及“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的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而落实了知识目标。从单元及课程目标来说,本单元的目标是通过整个单元8个课时的学习,让学生通过不同时期的人口迁徙与具体案例理解“人类迁徙促进文明进步”这个大概念。本课是整个单元的第一堂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人类学、历史地理学、语言学以及考古学各个学科的视角具体感受到了人类迁徙所引起的人种融合、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语言文字的融合以及技术的传播,从而理解人类迁徙促进文明进步这一单元大概念。从思维课堂角度来说,本课努力践行《指导意见》上的三点要求:1.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2.让教学成为协作性问题解决的过程;3.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本课的特色之处是什么?从学科角度来说,涵育了学科思维,是思维课堂的践行。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协作性学习模式,模拟人类学、历史地理学、语言学以及考古学各个专家的思维去合作探究具体的学科问题,有利于学生亲历“教材知识的发现过程”,促进了学生学科思维的发展、学科素养的提升以及深度学习能力的提高。从学科融通角度看,展示了选课学习的课程改革价值。本课有利于选考生物与地理的学生发挥特长,从古人类学及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带领大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进行一定的学科融合。再者,学生在模拟各个专家的思维去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有利于他们对这些职业有更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对这些身份有更多的认同,为他们的生涯规划有更多的选择提供一个小契机。本课有加重学生负担吗?本课课前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份有8组学习任务的学案和一份6页的资料包,看起来学生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但其实学生只需要按兴趣选择一个专家身份,按照所选专家身份完成两组前后有联系的学习任务,即从某一专家视角去看迁徙路线图及其影响,所对应要用到的资料包也分别只有1-5个相关联材料。另外,每一组学习任务提供了思考方向,每一个资料包的处理也提供了思考方向,相应简化了学生摸索方法的时间,只需要按照思考方向结合相关材料按图索骥进行思考探究,然后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即可。学生是按照兴趣自主选择的学习任务,并且按照所选专家身份形成的学习小组,在课堂合作探究之前每个学生已经对相关问题自己有一定思考了,课堂上他们是带着想法的开展讨论,再加上相关探究规则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实现有效探究与深入探究。课后的探究任务是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点以及探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不是必选题,对自己这个专家身份很感兴趣或者对自己小组探究完成的任务很满意或者对这个问题确实很好奇的同学,可以选做。本课的推广价值在哪里?推广价值可以从目标和可操作性两个角度分析。从目标达成来说,本课无论是从知识落实还是学生发展的角度,应该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从操作性来看,本课的底层逻辑其实是围绕“学习聚集”设计学习任务,并给学生提供相应材料去完成学习任务。而通过相关材料设计相关问题去解决“学习聚集”本来就是我们每节课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本课只是把“学习聚集”进行了问题分解,把分解后的问题与其对应的材料在课堂前提供给学生,并提供思考方向供学生自主探究。在“兴趣”与“课堂要讨论与展示”两大驱动力的驱使下,学生的能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自主运用知识与能力提前去探究相应课堂问题,从而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所以,这个模式从教师的材料准备以及学生的完成情况两个角度来说,都是可操作的。例如本单元第二课“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学习聚集是“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围绕“学习聚集”可分解为以下四个学习任务:1.为“亚欧民族大迁徙地图”中的几条迁徙路线排序,并说一说亚欧民族大迁徙对整个亚欧大陆有什么影响?2.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3课内容,说一说日耳曼人南迁对于罗马有什么影响?3.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5课内容,说一说匈奴人南迁对于中国有什么影响?4.同是游牧民族南迁,欧亚大陆两端所造成的结果有何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根据学习任务准备相关材料提前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考方向,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有效探究与深入探究。其实核心是把“大概念”分解成了小任务并提供思考方向和材料让学生提前思考,课堂中学生只需要展示自己感兴趣的小任务探究成果,因为所有小任务都是围绕大概念展开的,都是不同角度去理解大概念,所以各组同学的展示都能够相通,大家在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课堂讨论的环节就是各组任务合而为一的过程,从而有助于运用本课内容去理解单元大概念。常态课不需要整体都是学生探究的模式,但是把课堂核心问题与材料及其思考方向进行前置,让学生提前思考,是非常值得推广的一种深度学习模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