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一语文试题卷2025.11考生须知:1.本试卷为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上交答题卷。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社群是一切有组织的人群。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大体上都属于我所谓社会圈子的性质。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重要的。我想在这里提出来讨论的是我们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这社群普遍被称为“大家庭”的。我在《江村经济》中把它称作“扩大了的家庭”。这些名词的主体是“家庭”,在家庭上加一个小或大的形容词来说明中国和西洋性质上相同的“家庭”形式上的分别。可是我现在看来却觉得这并不妥当,比较确当的应该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作“小家族”。我提出这新名词来的原因是想从结构的原则上去说明中西社会里“家”的区别。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亲这一方面。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上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我们的家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但是和普通我们所谓的族也不完全相同,因为我们所谓族是由许多家组成,是一个社群的社群。因之,我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的是在数量、在大小上。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材料二在中国文化里,社会中的意义单位不是个体,而是建立在牢固血缘基础上的“家与家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结,由血缘、地缘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情缘”交织而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序格局”关系得到文化确认,形成面子与权威,左右并维系着特有的社会价值与交往模式。具备这些特征的中国社会,呈现“熟人社会”样态。人们生活在各自熟悉的社会空间里,以熟人为“介质”构成网状社会关系,彼此认同,依据婚姻等缔结“差序”,组成利益“格局”。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依赖伦理交往维系着“情面”,礼治秩序调节着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就此而言,适用于乡村的熟人社会无法衔接城市的陌生人社会。很显然,我们现在讨论陌生人社会,是因为预设了关于熟人社会的想象,而关于熟人社会的想象不仅源于西方陌生人社会理论,还受到关于乡村熟人社会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所提及的陌生人社会依然未能完全真实建基于中国社会。因此,要理解中国的陌生人社会,不仅要反思中国熟人社会,还要从根底上厘清西方陌生人社会理论的干扰。中国的陌生人社会理论须建立在中国的经验事实和观察的基础上。陌生人的流动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或一个普遍特征,这势必造成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但中国社会的流动是有序的,有序的流动所形塑的社会也是有序的陌生人社会。例如,得益于大数据和信息管理技术,人口流动规模和方向的数据都是可掌握的;借力于乡村振兴的发展,很多流动在城市中的人在回归乡村;同时,城市社区治理力度也不断加强,社区内的互动增进了居民间的互动。基于地缘、血缘等建立起来的关系并不会被时空间隔所阻断,也不会被彻底遗忘,而经济的、政治的等行为动机会增强,但也不会完全替代既有的关系牵绊。陌生人社会源于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但巨大规模人口的分工社会塑造的是有规范的陌生人社会。借助于人口红利和庞大劳动力市场,中国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比较丰满,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保障。社会分工让个体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分工体系之中,个体在分工体系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而又紧密相连。即便一个陌生人进入完全陌生的城市或乡村,大家往往也都遵守相同的规范。这就避免了因规范差异引起冲突和矛盾,也避免了个体的社会困境。就此而言,有规范的陌生人社会是充分保障就业社会的独特产物,当然,也是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入治理的结果。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正部分改变着根植于乡土社会的熟人社会结构,原有依赖熟人形成的社会关系有所弱化,助力了陌生人社会的到来,加剧了人际关系陌生化。但是,得益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特殊性,一个以新的独立、权责分明、平等透明、合乎规范、重视规则为主要特征的陌生人社会将逐步形成。(节选自马吟秋、刘佩峰《探索陌生人社会的秩序与规范》;《新华文摘》2022年第6期)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中国乡土社会里,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都属于社群范畴。B. 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是事业组织,家庭成员之间只讲纪律不谈私情。C. 依据血缘形成的“家与家族”是构建中国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的基础。D. 陌生人社会理论起源于西方,建构中国陌生人社会理论需要对其取舍。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熟人社会通过人情往来凸显其运作逻辑,俗话“人熟是一宝”实是中国熟人社会的映射。B. 熟人社会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只适用于乡村社会,而不能解决当前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C. 城市化逐渐隔绝血缘与地缘关系,扩展陌生人社会的边界,城市人的人际关系变得陌生。D. 加强网络社会治理,有序的信息传递和人口流动,可以使陌生人社会呈现出有序的景观。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从区分家庭与家族的概念入手,阐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社群的基本特点。B. 材料二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主要论证中国陌生人社会是有序的陌生人社会。C. 材料一用“主轴”“配轴”的比喻说法,形象地说明中国氏族社会“家庭”的特点。D. 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交代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4.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为“大家庭”不妥当,而称“小家族”比较确当。西方的“家庭”与中国的“家族”有怎样的区别?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5.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将逐步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请结合两则文本内容简要说明其原因。(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文本一: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 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摘自鲁迅《拿来主义》)文本二: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界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吗 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以前,外国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外国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有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外国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摘编自廖保平《国人的“国粹病”》)6.下列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先用大宅子这一比喻,强调了“拿来”的态度,要果敢,要坚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B.对待文化遗产,作者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错误观点;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的三个步骤。C.鲁迅既批判了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D.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7.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B.材料一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态度应是“拿来”;同时强调“‘拿来主义’者”应该具备的条件。C.材料二中的“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的一种错误做法。D.材料二中,那些盲目反对国粹外流的人,一定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8.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举例说明。(4分)9.两则材料中,作者论述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有何不同 (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文本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节选自《礼记·学记》)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夫然A故安其B学而亲其师C乐其友D而信其道E是以F虽离师G辅而H不反也。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3分)( )A.吾尝终日而思矣 语之而不知 B.发虑宪,求善良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D.息焉游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1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劝学》既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也强调天赋的重要。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②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所站角度和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水调歌头(其三)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周总领、王漕、赵守置酒南楼,席上留别。折尽武昌柳,挂席上潇湘。二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富贵何时休问,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丝竹陶写①耳,急羽且飞觞。序兰亭,歌赤壁,绣衣香。使君千骑鼓吹,风采汉侯王。莫把骊驹②频唱,可惜南楼佳处,风月已凄凉。在家贫亦好,此语试平章③。【注】①陶写:怡悦情性,消愁解闷。②骊驹: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③平章:品评。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词的开头两句紧承小序的内容来写,“折柳”“挂席”代指送别、远行,点明主题。B. “二年”两句寓庄于谐,写作者两年来调动频繁,往来江上,以致游鱼飞鸟都嘲笑他。C. “丝竹”两句写作者与友人陶醉音乐、举杯换盏的场面,渲染了宴会上热闹的气氛。D. “使君”两句写在座的周总领、王漕、赵守、汉侯王等友人,排场盛大,儒雅风流。16. 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作者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2)在诗词中,酒往往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媒介。杜甫《登高》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酒的句子分别是“______”和“______”。(3)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久别的情侣在银河之畔相会,而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经,专指儒家文化。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超越诸子百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 。史,便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总称为“二十五史”。子部,就是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 、鲜活有力。集部,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 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 ),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的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 的殿堂。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擎天之柱 生生不息 高耸入云 美轮美奂B.中流砥柱 生生不息 蔚为大观 美轮美奂C.擎天之柱 栩栩如生 高耸入云 古色古香D.中流砥柱 栩栩如生 蔚为大观 古色古香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然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B.水泥钢筋建起的这座楼宇缺乏生机,密不透风,虽然它是一座庞然大楼C.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楼宇既非常庞大,又密不透风,缺乏生机D.虽然用钢筋水泥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这座楼宇却密不透风,缺乏生机(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曾说:“逻辑是生活中找寻并满足其愿望的实际工具,没有逻辑,我们的生活将十分沉重。”很多人都认为逻辑学宽广且枯燥深奥,不容易学习更不容易运用。但其实逻辑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便很多人对其没有清楚的概念。小孩子看电视剧的时候,最喜欢问一个问题:“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孩子的意识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他们并不知道,世界上的人各种各样,种类繁多,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进行区分。同样,对于许多重要的问题,我们也无法用简单的“是”与“否”来回答,否则就犯了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虚假两分的思维方式,会把一个可能存在多种问题的答案,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而当我们把结论限制在两个以内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就会被限制,思维也会遭到严重的束缚。所以了解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有助于我们用开放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提醒自己:还有第三种可能!这样的话,就不会把问题往极端上想,也不会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败,就彻底丧失自信,认为人生一片黑暗。从表面上看,遇到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似乎是心态过于悲观,但其实是陷入了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稍加分析就知道,这是把人生错误地分为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正极端,一个是负极端,没有中间物。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要记得:人生并不是只有两种可能,还有无限种可能,且每种可能皆可实现。当我们意识到了第三种可能性的存在时,我们就从牛角尖里钻出来了,从而能够欣喜地发现,人生不存在绝境,处处都有转机。21.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牛角尖”一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4分)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和闻一多《红烛》中“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一句均使用了叹号,请简要分析二者在用法和作用上的不同。(6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小到大,我们会遇见许多普通的劳动者,他们可能是你身边朝夕相处的亲人、朋友;他们可能是与你息息相关的陌生人,比如环卫工人、学校安保人员、防疫工作志愿者;他们也可能是你生活中的其他人。他们的品质、思想甚至一言一行都可能对我们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那么他(他们)是一个(一群)怎样的人呢?请以“他/她”或“他们/她们”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切合身份,贴合情境;③符合文体特征;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不少于 800字。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一语文试题答案【答案】1. B 2. C 3. D4. ①“西方的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夫妇是主轴,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②“中国的家族”主轴是在父子之间,是纵的,夫妇成了配轴;是根据父亲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5. ①中国乡土社会以“家族”为事业单位,以“血缘”“地缘”构建的人际关系已经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相适应。②陌生人的流动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或一个普遍特征,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③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让个体不可避免地被纳入社会的分工体系之中,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是转向陌生人社会的重要原因。6.选C C项中“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在文中没有依据。7.选D D项,“一定”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第四段中的表述为“大概”。8.①引用论证。第一段引用声讨的话,第二段引用曾金贵的话,第四段引用鲁迅《拿来主义》中的话,三处都运用了引用论证。②举例论证。第四段“京剧大师收外国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运用了举例论证。③对比论证。第四段“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运用了对比论证。9.解析:材料一第一段论述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第二段阐述了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第三段得出结论。材料二先批驳错误的观点,再倡导用正确的心态和态度对待和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10.ACE 11.C 12.B13.①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②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14.文本一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面向的是学习的人。文本二是站在统治阶层的角度,面向的群体主要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15. D16. ①“折尽武昌柳”“莫把骊驹频唱”等句写出惜别之情;②“离别中年堪恨,憔悴鬓成霜”“富贵何时休问”等句感叹光阴虚度,壮志难酬;③“在家贫亦好,此语试平章”抒发自我宽慰、放达之情。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 潦倒新停浊酒杯④. 一尊还酹江月 ⑤. 金风玉露一相逢 ⑥. 便胜却人间无数易错字:“尊”“酹”“嗟”。18.参考答案: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经史子集”也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一是语序不当二是缺少主语19.答案:B解析:“擎天之柱”,比喻能够支撑局面的重要人物或团体。“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生生不息”,指事物不断地生长、繁殖。“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语境中强调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旺盛,故应选“生生不息”。“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高耸入云”,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高峻挺拔。语境中不仅强调国学这座文化大厦的高峻坚实,也强调其丰富多彩(集部),故应选“蔚为大观”。“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古色古香”,形容富有古雅的色彩或情调。语境中说的是中国文化这座殿堂高大漂亮,故应选“美轮美奂”。20.答案:A解析:根据括号后的句子“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那么括号内句末强调“密不透风,缺乏生机”与后文语意更连贯,据此排除B项。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此处先肯定钢筋水泥建起了大厦,然后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表述上存在转折关系,而C项“既……又……”表并列关系,据此排除C项。对比A、D两项,A项中以“钢筋水泥”做主语,和前文联系更紧密,故选A项。21.①含义:牛角尖即牛角的顶尖,常用来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比喻固执地持某种意见或观点,不知道变通。②表达效果:文中用牛角尖一词准确地形容了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牛角的两个尖巧妙对应虚假两分的唯二选择,十分生动形象。用“牛角尖”代指“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既使文意易被理解,又使语言表达简洁明了。解析: ①含义:牛角尖有两个尖,无论走入哪一个,不回头的话都走不出来;文中把当我们意识到了第三种可能性的存在时就走出了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比喻成走出“牛角尖”。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指“会把一个可能存在多种问题的答案,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这两个极端的答案是相对的,它会束缚我们,让我们难以走出思维陷阱,无法解决问题,使我们陷入一种固执且狭窄的思维模式。因此可以用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比喻固执地坚持某种意见或观点,不知道变通。②表达效果:牛角有两个尖,这与虚假两分的唯二选择在形态上有相似性。虚假两分就是把问题的答案限定在两个极端选项上,就像牛角的两个尖一样,这种比喻使抽象的逻辑概念变得形象具体。用这样一个通俗易懂的词语来代指“虚假两分的逻辑陷阱”,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意,又使语言表达简洁明了。用法:①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叹号表示感叹语气;②《红烛》中的叹号表示强烈的祈使语气。作用:①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叹号表现出作者找到摆脱虚假两分逻辑谬误的喜悦,强调了认识到第三种可能存在的重要性;②《红烛》中的句子是对红烛的劝慰之言,句末叹号体现出坚定的请求,暗含作者对红烛奉献精神的由衷赞美。解析:用法:①文段在阐述了虚假两分逻辑谬误的危害后,用这句话总结出摆脱这种谬误后的积极结果,即意识到第三种可能性的存在能让人摆脱困境,发现转机,所以用叹号来表达这种强烈的感叹。②《红烛》中的叹号用于对红烛的劝慰之言,体现出作者坚定地请求红烛继续燃烧,奉献自己,这是一种祈使的语气,所以用叹号来表示强烈祈使的语气。作用:①文段在前文阐述了虚假两分逻辑谬误会把人困在思维的牛角尖里,让人陷入悲观绝望的境地。而当意识到第三种可能性存在时,就能摆脱这种困境,作者对此感到非常欣喜,所以用叹号来强调这种喜悦之情,由此强调出第三种答案对我们的重要性,能让我们走出思维陷阱,重拾信心。②《红烛》中的句末叹号体现出坚定的请求。红烛象征着奉献精神,作者通过劝慰红烛继续燃烧,表达出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赞美。叹号使这种赞美之情更加坚定、强烈,暗含作者对红烛精神的高度认可和由衷赞美,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语文试题答案.docx